| 
 新書推薦: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86.9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63.8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118.8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75.9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 內容簡介: |   
          | 全书从“大颓大悲的民族悲史”着笔,从四川广安邓氏祖辈写起;16岁的邓小平怀着憧憬,出川赴法勤工俭学,历经艰辛,到45岁重回四川;这29年的岁月将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铸造成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里,作者记录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父亲,一个孩童、学生、战士、将军、政治家的前半生旅程;更展现了邓小平和同时代的一批俊杰,从盗火到播种,从理想到实践,努力壮大革命力量,终于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带入一个崭新时代的艰辛而又辉煌的革命历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作为邓小平的女儿,作者历时三年,读书、查阅资料、采访当事人和知情者,终以大气磅礴的篇章真实地记述了邓小平前半生的轨迹。所以,全书在事件的记录上,它真实可信,语言细腻,尤其各战例的叙述生动详尽,数据确凿;在对人物的描写上,它客观公平,语言深刻而犀利;在所附的照片中,更是看到了邓小平在生活、战斗、工作中最真实的常态,领略到了一个伟人真实而不平凡的多方面。
 |  
         
          | 關於作者: |   
          | 邓榕,又名萧榕,幼名毛毛。1950年生于重庆市。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文化大革命”中在陕西省陕北地区农村插队。后毕业于北京医学院。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任随员和三等秘书。回国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任副主任,多年从事议会政体及立法工作的研究工作。曾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现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中俄和平、友好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 目錄: |   
          | 序篇 1退休的这一天
 2巴蜀情
 3故乡行
 4这就是我们的老家
 5族宗寻迹
 6大颓大败的民族悲史
 7大悲大壮的人民反抗
 8孙中山的奋斗
 9我的爷爷
 10父亲的少年时代
 11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由来
 1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有心万里求学,不怕路远山高
 14从俭学到勤工之路
 15为了生存求学而斗争
 16在哈金森工厂
 17旅欧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
 18革命历程的起点
 19党的锤炼
 20告别——法兰西
 21在十月革命的故乡
 2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风云变幻
 23走出腥风血雨
 24二十四岁的中央秘书长
 25张锡瑗妈妈
 26战斗在龙潭虎穴之中
 27在广西的政治舞台上
 28到广西去
 29举行百色、龙州起义
 30国事家事伤心事
 31红八军的兴衰
 32红七军的勃兴与右江红色革命根据地
 33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由来
 34红七军的遭遇
 35红七军光辉永存
 36三十年代初期的变迁
 37瑞金与中央苏区
 38第一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
 39“邓、毛、谢、古”事件
 40红星报的主编
 4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42长征序曲与遵义会议
 43红军不怕远征难
 44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
 45西安事变前后
 46走上抗日战场
 47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
 48我的外公浦在廷
 49浦琼英到卓琳的道路
 50在太行山上
 51艰苦岁月
 52走向恢复和发展
 53神圣抗战的胜利
 54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55内战前夜
 56全面内战的爆发
 57突破黄河防线
 58千里跃进大别山
 59逐鹿中原
 60决战之前
 61大决战
 62打过长江去
 63向大西南进军
 64西南局第一书记
 65没有结束的故事
 本书最后的话
 鸣谢
 人名索引
 |  
         
          | 內容試閱: |   
          | 1989年11月9日。 清晨,天还未亮,飘飘洒洒的细雨就已润湿了深秋的大地。
 爸像往常一样,按时起了床。像往常一样,准时而又规律地吃了早饭,坐下来看书、看报、看文件。
 最小的孙儿因患感冒而未去幼儿园,我带他去看爷爷。
 爸问我,还下雨吗?
 我告诉他,开始下雪了。
 爸一听,马上起身,先把窗户大大打开,进而索性开门走出室外。
 外面的空气寒冷而又湿润,雨水中果然夹杂着点点雪花,纷纷落落、飘飘扬扬随风而下。
 爸望着雨和雪,感慨地说:“这场雨雪下得不算小呀,北京正需要下雪啊!”
 大概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吧,今年秋来得迟,冬也到得晚。虽已是11月份,天气仍然不冷。今天这场雨雪虽不很大,但毕竟是北京今冬的第一场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