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184.8
			 
			 
	
			  
			《 
			去看看!我们的世界自然遗产(全5册)
			》 
			 售價:HK$ 
			105.6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306.7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74.8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85.8
			 
			 
	
			  
			《 
			星鱼
			》 
			 售價:HK$ 
			87.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55.0
			 
			 
	
 
       | 
     
      
      
         
          | 編輯推薦: | 
         
         
           
            一位女心理咨询师的临终关怀笔记
 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生命如河流,河流的最后一程连接着大海,那并不是宣告着结束,而是准备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生命如河流,起始到尽头是一段未知的旅程,等着我们去经验与冒险。河流的波动与起伏承载的正是你我生命的笑和泪、脆弱和勇敢,还有所有的爱与梦想。
 任何人都无法超脱死亡。死亡来临时,临终者因心有不甘、心存留恋、心生恐惧而无法咽下生命中最后一口气。本书能够使临终者坦然面对死亡,灵魂安详自在,心无挂碍地离去。
 1. 作者是悲伤疗愈专家,在这方面很有权威性。 2. 本书所有的内容都是作者的真实体验,更具说服力。 3.
 通过一个个温馨而感人的真实小故事,直指人心。
           | 
         
       
      
      
      
      
         
          | 內容簡介: | 
         
         
          |  
            这是一本安慰疗愈、临终关怀、悲伤辅导佳作,也是一位助人工作者的职场学习思索笔记,作者以河流做为生命的隐喻,书写社工师与病人、家属的相遇,生命交会的美好,涵盖人际关系、生命教育、情绪教育、老年照护、生死议题,提醒人们正视死亡、关怀生命。
           | 
         
       
      
      
      
         
          | 關於作者: | 
         
         
          |  
            苏绚慧,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询研究所硕士,现为马偕协谈中心心理咨询师,并在医院担任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于是,我可以说再见》、《丧恸梦》(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生命河流》、《这人生》、《请容许我悲伤》(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死亡如此靠近》(金鼎奖文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等。
           | 
         
       
      
      
      
      
         
          | 目錄: 
           | 
         
         
           
            推荐序 生命河流的摆渡者 林绮云
 推荐序 在生命长河中相遇 洪莉竹
 自 序 河流的交汇
 第一部 行过水穷处
 永远是孩子
 听见灵魂的哭泣
 说与不说之间
 奇迹
 两样文化两样情
 给一个表达的机会
 最后一个需求
 死亡不是报应
 让一切来得及
 关于“命”这回事
 第二部 坐看云起时
 聆听生命最深的悲伤
 答案的背后
 冰天雪地里的暖流
 做个隐微的助人者
 未完的功课
 国王的心安草
 陨落的星石
 夺门而出的悲哀
 理想国的迷思
 “看见”他所“看见”的
 超越死亡
           | 
         
       
      
      
      
         
          | 內容試閱: 
           | 
         
         
           
            永远是孩子
  我看见的不是一位年纪超过半百的家属,而是一个孩子正为自己失去了世上唯一的父亲而悲伤。
 
 我的爷爷在我十七岁那年过世,算算也过了十五年了。我的大姑姑曾经告诉我她梦见了爷爷,醒来后难过得哭了。虽然她没有详细地告诉我梦的内容,但我从她叙说的神情里看出那是一份对父亲、对亲人的思念。大姑姑不只梦见了爷爷,奶奶过世后好几年,她也常梦见奶奶。奶奶如今已过世二十一年。
 
 我的大姑姑现年六十七岁,从她快满六十六岁那年开始,她便常向我提起奶奶死时只不过六十六岁。她的言谈之中有一份欷歔,觉得母亲我的奶奶辛苦地走过人生,却这么年轻,还未享福就死去了;而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却已走过母亲当年生命终止时的岁数,生命的长短真是没个准。
 
 大姑姑对于母亲的记忆,在奶奶六十六岁那年画上了休止符。在大姑姑心里,母亲永远是六十六岁时的模样,无论自己变得多老、年纪多大,心里想起的仍然是头发乌黑、身材瘦小的母亲。
 
 我自己也有那样的感触,父亲死时不满四十四岁,记忆里父亲的样貌就停在那个时刻。现在的我跨过了三十而立之年,眼看就要走到父亲的生命终点时刻,但只要一想起父亲,心里面浮现的自己仍是那个赖在父亲身旁,向父亲撒娇、讨爱的小孩。
 
 人要到多大多老时,才能不带伤悲地送走父母呢?当我们成人了,有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孩子时,当我们越来越能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的一片天时,是不是就能不具有强烈情感、冷静地面对死亡与别离的发生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