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旧纸边上

書城自編碼: 398375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名家作品
作者: 薛原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525297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8.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彼特拉克的战争:黑死病阴霾下的佛罗伦萨(新史学译丛)
《 彼特拉克的战争:黑死病阴霾下的佛罗伦萨(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8.6
甲申三百年祭(纪念集)
《 甲申三百年祭(纪念集) 》

售價:HK$ 35.2
中国瓷器谈
《 中国瓷器谈 》

售價:HK$ 103.8
历史四季(全4册) (跳读王朝兴盛衰亡,读懂历史周期率的底层逻辑)
《 历史四季(全4册) (跳读王朝兴盛衰亡,读懂历史周期率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214.8
权力与影响力   [美]约翰·科特
《 权力与影响力 [美]约翰·科特 》

售價:HK$ 93.2
十二字节:过去、偏见和未来(精装典藏版)
《 十二字节:过去、偏见和未来(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81.4
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乐道文库
《 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乐道文库 》

售價:HK$ 64.9
快速念咒:MySQL入门指南与进阶实战
《 快速念咒:MySQL入门指南与进阶实战 》

售價:HK$ 177.0

 

編輯推薦:
★ 站在20世纪的历史之外,拨开云雾,在星水微茫中,寻觅现代文人跨越时光的足迹
★ 把鸡毛蒜皮的日常过成艺术的生活
★ 在琐碎的文字中提炼生活的亮色
★ 沉浸阅读大时代里的文人命运和人性复杂……
內容簡介:
以现代文人的趣闻轶事、传奇人生为主题,在日常阅读中寻觅那些远去的现代文人的人生踪影与背景,用图书文献和书信日记里的史料材料呈现和还原那些逝去的人物风景。既有对汪曾祺、钟叔河、流沙河等文化名家作品的阅读赏析,也有鲁迅、闻一多、巴金、台静农等文人大家的奇闻异事,是当下读书人、爱书人更多关注的对象。阅读本书,读者会惊喜地发现,因为一篇文章中的某一观点,引发对关联人物和事件的追索和寻觅,开启一连串的系列阅读。本书不是为了追求学术上的意义,而是通过对中国现代文人作品及其人物剖析,走进中国现代文人的人生世界,站在20世纪的历史之外,拨开云雾,在星水微茫中,寻觅现代文人跨越时光的足迹。
關於作者:
薛原,《青岛日报》副刊编辑,读物博主,头条文章作者。喜欢在书房里发呆,“不知道是我在看书还是书在看我”。
作者始终关注中国现代作家与画家的散文、随笔、专题,以及其他,是一个为读书的兴趣而随意阅读和写作的人。爱好文学、文史、文艺、文字,浸淫中国传统书画多年,擅长书法、国画,尤喜泼墨画,最喜画葫芦。
著有《文人谈》《闲话文人》《画家物语》《画室风景》《带一本书去未来》《海上日记》《检讨:旧档案里的中国海洋科学权威》《南海路7号》和长篇小说《蓝桅杆》等。编有《独立书店,你好!》系列(第1季、第2季、第3季)和《如此书房》系列等。
目錄
001 | 物质生活里的大先生
009 | 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书店老板
014 | 追寻“永远的新青年”
020 | 常书鸿:愿为敦煌燃此生
025 | 张大千:吾道有传人矣
030 | 丁悚:海上艺坛四十年
035 | 张光宇:在平淡中创造神奇
040 | 让他俩站到一起
044 | 两个艺术“疯子”的相遇
049 | “不要向灵魂询问”
056 | 古琴和那一代大家的传奇
062 | 那一代先生的细枝末节
069 | 张充和:笙歌扶梦里的人间清音
076 | 藏书家、藏书楼与一座城市
079 | 老山大的故人们
083 | 渐行渐远的那一代“知识人”
090 | 汤炳正:听罢溪声数落梅
095 | 台静农:故居铭牌与历史转折点
100 | 金庸的信念和野心
104 | 黄新波:《怒向刀丛觅小诗》
110 |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117 | 吴山明的“赤子之心”
123 | 名人年谱里的波澜与时代
131 | 小报文人与小说
135 | 严独鹤:报人的三个字
141 | 阮仪三:“都市文脉的守护者”
147 | 汪曾祺的文学自传
151 | 汪曾祺的n种阅读
156 | 汪曾祺的家常食谱
161 | 应均:一点素心能皎洁
165 | 与前辈名家的交往与印象
170 | 这个人是黄埔二期的
174 | 狂飙年代里的细腻情怀
179 | 朱省斋的书画“好眼力”
184 | 寻觅现代文人的足迹
191 | 老照片里的中国现代风云
195 | 上海街巷里的传奇
201 | 武康路113号的青草
206 | 新文学版本的价值
212 | 一个家族百年沧桑的背后
217 | 一栋老楼的前世今生
225 | 沈鸿烈与一桩被责骂的婚恋
231 | 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王局长
240 | 一个人的青岛记忆
245 | 文人字与“小草年年发”
251 | 纸上风流何处寻
257 | 老药铺的时代记忆
264 | 书法不是让你感受字的
269 | 梁漱溟:我是怎样一个人
276 | 杨绛:隐身衣下的内心世界
280 | 锺叔河的《念楼学短》和书简
287 | 窗头明月枕边书
294 | “好字都是文人写的”
300 | 青菜花里的春色
306 | 丁天缺:一排凸出的脊梁骨
312 | 一只低空逆行的雁
316 | “长吃不厌是家常”
320 | 张大千、朱东坡与《嘉瓠集》
326 | 周家兄弟的书话
331 | “画隐”与被遮蔽的人物
335 | 一本书出版的背后(代跋)
內容試閱
代序
写日记的理由
写日记还需要理由吗?
在一个读书群里,有书友说到当下出版的各种人物日记,其中一位斥责说:正派人谁还写日记、出版日记呢!说者或许无意,但听者有心。譬如我,看到他一竿子打倒一片的话起了反感,我并不认同写日记的是不正派的人这一看法。尽管我也对许多当代人出版的日记不屑一顾,但并非认为这些日记出自不正派人之手,而是感觉有些人的日记不值得一读罢了。
当然,我没有自恋到好像只有我的日记才值得一读,至少我出版的日记还有值得一读之处——譬如前些年出版的《海上日记》。此书虽然有副题“赤道太平洋科学考察实录”,但并非是科学考察故事,可读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个案例:一个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日常和读书状态——在大洋上航行了140 多天,记录下每天所见所感和孤独寂寞。
这就说到为什么要写日记和出版日记了。我写日记,源于当时在实验室里养成的习惯,我曾跟着微体古生物放射虫鉴定分类专业的谭先生学习,他三番五次地叮嘱我,要养成写工作日志的习惯,就是把每天的案头工作记录在日志簿里。起初觉得没啥可记的,但日子久了就养成了习惯,尤其乘科考船出海时,在船上写日记也就成了消遣。
虽然船上的生活单调寂寞,但总有一些有趣的碎片值得再次回味。这种日记掺杂着读书笔记,也是打发海上漫长无聊生活的自娱方式。有一年,深圳的梁二平兄来青岛,在我的书房里看到我在船上的日记,他当时任《深圳晚报》副总编辑,正组织海洋文化的专栏,说可以整理一下开一个专栏。之后我陆续整理了50 多篇海上日记,在《深圳晚报》开了专栏,后来结集出版了《海上日记》,算是给自己的海上生活做了一个总结和纪念。
如果说之前的海上日记是打发船上无聊生活的方式,那么在女儿出生后写的陪伴女儿成长的日记则是有意为之了。自1999 年女儿出生后,一直到她高中毕业,我在日记中记录着她的成长,准备作为18 岁的成人礼送给她。后来我发现,与其说是送给女儿的,不如说是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
写日记并非就是为了出版。
就个人阅读而言,我喜欢读历史人物和现代作家、学者的日记,譬如《鲁迅日记》《竺可桢日记》《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夏鼐日记》等,这些日记除《鲁迅日记》的规模稍小一些,其他都是大部头,因为他们的日记记录了漫长的人生,从日记里可以读到他们的生活,当然也有日记之外的内容。
再如,当代文人学者的日记,例如扬之水的《< 读书>十年》,记录的是1986—1996 十年间围绕《读书》杂志的人与事。从她的日记中,看到的是那十年读书界、学界或文学界的一个侧面。
再如,苇岸的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这三卷日记,我常常随意抽一卷打开看,看苇岸记录的日常生活,回忆里的往昔画面。他的日记也是对琐碎生活的点滴感受和思考。日记属于个人生活,苇岸说他之所以写日记,是因为在他看来,没有日记的生活是一种无痕的快速的生活,似乎丧失了意义。苇岸以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著称,被誉为“中国的梭罗”。其实,他是不是中国的梭罗并不重要,而且也没有必要从西方找一个作家来说明他散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苇岸的日记里,能找到他写作《大地上的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能看到在日常生活里苦闷与忧伤的真实的苇岸。对于读者来说,从他的日记里,读到了一个人真实的精神求索和对日常生活里向下坠落的坚决抵抗。
他人的生活就是我们的镜子,是真实而又有精神品质的个人日记留给我们的阅读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我在阅读现代作家、学者们的日记时的感受与收获。

物质生活里的大先生
偶然看到一枚鲁迅百年诞辰的纪念邮票,上有茅盾在1981 年题写的墨迹:鲁迅100 周年诞辰。真快啊,转眼又40 多年过去了,鲁迅已经140 多岁了,难以想象,总感觉鲁迅的离开并不遥远,甚至鲁迅的背影还依然清晰,但从时间上看,鲁迅的背影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印象中鲁迅仿佛永远定格在50 多岁,线条刚硬的面庞,挺直的腰板,一副桀骜不驯的斗士形象,犹如那些描绘鲁迅的绘画作品里所呈现的永不妥协的文化斗士的形象。
当然,真实生活里的鲁迅也有普通人的一面。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鲁迅最后的人生之旅,一位四十七八岁的著名作家、大学教授,离开在北京的家,和自己的女学生跑到上海同居,并有了一个儿子,这样的故事定会成为网络热搜。当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现代历史上的人和事,就像读胡适的日记,对他羡慕马寅初身体好坚持冬天洗凉水澡,进而对马寅初有两位妻子感到释然时,不能责骂马寅初道德有亏,因为在那个时代,这种现象并非为世俗道德所不容。
鲁迅人生的最后9 年是和许广平在上海度过的,在这9 年里,他一共出版了11 本杂文集,一本短篇小说集,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还参与发起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这个时期的鲁迅,其思想和影响都达到了巅峰。关于鲁迅的传记和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但这些研究者对他最后9 年在上海的日常生活,往往着墨不多,与他的思想和作品相比,他的日常起居显得被“忽略”了许多。
施晓燕的《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描写的就是鲁迅最后9 年在上海的日常生活:从1927 年10 月鲁迅定居上海后着手,聚焦他的居住状况和饮食细节,通过查阅、研究鲁迅的日记、书信以及各种档案资料、报刊记载和友朋回忆,梳理了鲁迅晚年在上海的物质生活。就像该书的简介里所说:在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但深入探究他的居住环境,才发现他在创作时所面临的种种现实困难。他的饮食生活,既体现了个性又蕴涵着生活痕迹的密码,可以看出他的交游关系网、大事脉络和内心世界。
之前,我读过一本关注鲁迅日常生活的书——赵瑜的《花边鲁迅》。赵瑜说,日常生活里的鲁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鲁迅。在赵瑜眼里,鲁迅其实是一个有趣的人,例如他读鲁迅的日记和书信,冷不防就会被鲁迅逗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