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售價:HK$
96.8
《
心理治疗中的真意:心理治疗师的心灵之旅
》
售價:HK$
96.8
《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经典入门(第3版)
》
售價:HK$
142.9
《
无冕之王:齐桓公与齐国崛起
》
售價:HK$
63.8
《
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2024)
》
售價:HK$
98.0
《
黄庭经详解(全2册)
》
售價:HK$
141.6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HK$
9784.0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HK$
684.4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消费作为研究当下文学叙事的切入点,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以及文学批评等进行考察。
本书试图将文化消费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叙事结合起来研究,以期观察叙述面貌的缝合与嬗变。
|
內容簡介: |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四章主要是对外部文化现象进行辨析,基于作者对中国社会转型以及文化语境变化的深切感受;下编四章则着重对文本的生产流通及叙事程式进行研究,聚焦具体的作家、作品。
消费对叙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作者的写作动机上,也表现在出版商对市场的预期上,还表现在读者(包括批评家)对文本的选择和阅读上。本书试图将文化消费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叙事结合起来研究,以期观察叙述面貌的缝合与嬗变。
|
關於作者: |
申霞艳,文学博士,教授。曾任《花城》杂志编辑、副编审,现任职于暨南大学文学院。长期致力于当代文学评论、期刊及文学制度研究,著有《消费、记忆与叙事——新世纪文学研究》《第二现实》等。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广东省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
目錄:
|
小 引
绪 论
上编 外部分析
第一章 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及文学语境
第二章 消费社会的叙事面貌
第三章 文学生产模式的变革
第四章 口述史:文本生产个案
下编 文本研究
第五章 欲望叙事及其生长方式
第六章 欲望叙事与消费文化的合流
第七章 消费流通中的文学书写
第八章 消费社会女性的主体性建构
结 语
|
內容試閱:
|
小 引
在现代性的叙事中,城市成了必然的选择。城市有多种际遇,所以也就有多样的叙述方式。其中,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用精简的语言为我们叙述了关于现代城市的寓言——《看不见的城市》,这部于1972年发表的实验性很强的文本“所援引的忽必烈大帝与马可?波罗之间的历史性相遇,可以说是全球化起源方面最不寻常的事件。”尽管忽必烈时期的全球化完全是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但无论如何,他和马可?波罗关于“地图和疆域”之间的关系的想象和思考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马可?波罗游记》这一13世纪晚期的文献,为后来的所谓‘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殖民地游记写作提供了一个范本,而且它还以发生在异邦世界的奇迹,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人的文化想象。” 据载,哥伦布航海时就带着《马可?波罗游记》,并且在上面留下不少手记。以新大陆的发现为标志的海洋时代拉开了人类现代史的帷幕。从此,“洋气”和“土气” 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搏斗,最终,全球化的到来宣告了“洋气”的全面胜利,而“土气”随着乡土的萎缩被迫接受改造。
《看不见的城市》这部堪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将我们请进全球化起源史的同时为我们打开了城市全球化的前景。
在大帝忽必烈和旅行家马可?波罗天马行空的对话中,关于城市奇异诡谲、逼真而荒诞的现代画面一一展开,这些画面蕴藏着现代城市命运的机锋:人口的拥挤,城市的复制、生态的破坏、瞬时的遗忘……
现在,我展开其中的一卷:
连绵的城市 之一
莱奥尼亚每天都在更新自己:清晨,人们在新鲜的床单被单中醒来,用刚从包装盒里拿出的香皂洗脸,换上崭新的浴衣,从新型的冰箱里拿出未开启的罐头,打开最新式样的收音机,听听最新的歌谣。
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昨天的莱奥尼亚的废弃物包在塑料袋子里,等待着垃圾车。除了挤过的牙膏皮、憋坏了的灯泡、报纸、容器、包装纸,还有热水器、百科全书、钢琴、瓷器餐具。莱奥尼亚的富足,与其以每日生产销售购买量来衡量,不如观察她每天为给新东西让位而丢弃的物资数量。你甚至会琢磨,莱奥尼亚人所真正热中的究竟是享受不同的新鲜事物,还是排泄、丢弃和清除那些不断出现的污物。当然,清洁工们像天使一样宽容大度,他们的任务是将昨日的遗物搬走,充满敬意地、默默地、以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虔诚工作着,也许是因为人们一旦丢弃这些东西,就不愿意再想它们。
至于清洁工每天把这些东西搬运到何处去,从未有人问过:肯定是运到城外;但是,城市在逐年扩大,清洁工就得越走越远;垃圾越堆越多,越堆越高,所占面积的半径也越来越大。另外,莱奥尼亚新材料的制造工艺越来越高,垃圾的质量也随之越来越提高,经久耐腐,不发酵,不可燃。于是,莱奥尼亚周围的垃圾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像一座座山岭耸立在城市周围。
结果是:莱奥尼亚丢弃得越多,就积攒得越多;她过去的鳞片已经焊成一副无法脱卸的胸甲;城市一面在每日更新,另一面在把一切都保存于惟一一种形态中:昨日的废物堆积在前天以及更久远的过去的废物之上。
莱奥尼亚的垃圾也许将一点一点侵占整个世界,不过,这漫无边际的垃圾堆最外围的斜坡那面,也还有其他城市在排泄那些堆积如山的垃圾。也许,莱奥尼亚之外的整个世界都已布满了垃圾的火山口,各自环绕着一座不断喷发垃圾的城市。这些彼此陌生并敌对的城市之间的边界,就是一座座污染的碉堡,各个城市的废物互相支撑,互相重叠,混杂在一起。
垃圾堆积得越高,倒塌的危险越大:只要一个罐头盒、一个废轮胎,或一只大肚酒瓶滚向莱奥尼亚,就会引起破鞋、陈年的旧历、枯花的大雪崩,整个城市就将被淹没在她始终力图摆脱的过去中,与邻近城市的周边混合在一起,终于彻底干净了。一场大灾变,把肮脏的群山夷为平地,每日更换新衣的城市被抹掉了一切痕迹。而附近那些已经准备好压路机的城市,则等待着平整这块土地,拓展自己的领地,扩大自己的疆域,让自己的清洁工再走向更远的地方。
他们的对话扫描了55个城市,如细小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等。莱奥尼亚仅仅是连绵的城市之一。
莱奥尼亚人的生活方式正是我们今天这个消费社会热衷追逐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拥有对新奇怪异的事物无法比拟的激情,也有着永不倦怠的对于新鲜叙事的热情。我们喜新厌旧,我们永远追逐光鲜新奇,我们渴望变化,渴望端坐在新鲜叙事的中央。“今天大众媒介的作用不是使事件像传统的方式那样成为‘可以记忆’的,而是在事件令人眼花缭乱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袭来时,消灭这些时间,帮助人忘记它们。”
早在三十年前,卡尔维洛就已经预感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我们今天的城市必然会面对的困境,而他对这一困境的描述和演绎竟然是从我们最不经意处入手的。我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大城市,每天制造无数垃圾,随手一扔,然后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垃圾又被汇集在一起运到城市以外。垃圾,城市人制造的垃圾最终成就城市的边界,城市不是被乡村包围而是被垃圾包围。我们多么厌恶垃圾,我们用一次性塑料带把垃圾收集起来扔到楼梯口,定时会有清洁工人上门来为我们清除垃圾的痕迹。越来越多的一次性用品帮助城市人不必亲自处理垃圾,然而,这些一次性的物品本身恰恰是垃圾的源泉。在人造物堆砌的世界中疲于奔命,我们害怕垃圾的提醒,害怕与垃圾相遇,所以把垃圾越送越远,我们多么希望垃圾会知趣地自行消解,而“经久耐腐,不发酵,不可燃”的垃圾顽强地与时间搏斗,垃圾现在而且永远是所有人造物必然的最终的归宿。
只有垃圾是不朽的,真正不朽之物!“昨日的废物堆积在前天以及更久远的过去的废物之上。”这种城市的境遇与关于城市叙事的境遇有着某种难于言表的秘密关系——垃圾的意象将城市的境遇与城市叙事的境遇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现代性的叙事与莱奥尼亚这座连绵的城市有着同样的命运:
昨日的叙事堆积在前天以及更久远的过去的叙事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