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开宝九年
》
售價:HK$
54.9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HK$
109.8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HK$
78.2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HK$
65.0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HK$
96.3
《
史学的性别
》
售價:HK$
80.2
|
編輯推薦: |
北大教授陈衡哲史学代表作,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前所长陈乐民序。重制19幅珍贵历史地图。欧洲史入门经典,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参考书。“民国十大才女”之一陈衡哲史学名作,文笔极佳的历史通识读物。学者陈乐民、胡适力荐。一本书读懂欧洲文明3000年。不了解欧洲历史,就无法全面了解今日世界。根据1928年商务版第六版为底本全新修订。忠实还原,完整囊括27个作者亲绘图表、18幅说明性插图。添加10幅彩色历史题材名画,以画读史,体验历史现场。无障碍阅读本,添加380余条新旧译名注释,附外文-中文译名对照表。附西洋史大事年表,为书中知识点梳理简明时间轴。赠航海图版画海报。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国欧洲史开山之作,也是历史学家陈衡哲的代表作。
全书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三编,完整展示了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发展历程。“上古史”以文明为单位,上溯代表欧洲文化源头的希腊、罗马文明,以及密切相关的埃及、西亚两河文明等。“中古史”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单位,介绍了中世纪列国变迁及封建文化等。“近世史”兼采二者,讲述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宏大进程。
作者以中国人的视角讲述西方历史,以文明与战争两条线索讲述西方文明进化历程,涉及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哲学等,具有超前的全球化意识,宽容、和谐的文化意识以及浓郁的人道主义情怀。
本书原是陈衡哲应商务印书馆之邀,面向高中以上水准的读者撰写的历史教科书,作者采用散文手法书写历史,“史中有文,文中有史”,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是一部“极有才气的”历史通识读物。
|
關於作者: |
陈衡哲(1890—1976):
历史学家、文学家。笔名莎菲。中国现代第—位女硕士,第—位大学女教授,北京大学第—位西洋史教授,被誉为“一代才女”、“民国十大才女”之一,杨绛称之为“才子佳人兼在一身”。
早年,陈衡哲作为清华首批官派女生赴美留学,获美国瓦沙女子学院文学学士、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期间创作了中国第—篇白话小说《一日》,早于鲁迅的《狂人日记》。1920年回国后,受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担任北大教授,讲授西洋史和英文课。此后陆续在东南大学、四川大学任西洋史教授,连续四次参加国际太平洋学术会议,曾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指导研究员。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
代表作有《西洋史》《小雨点》等。
|
目錄:
|
目录
上册
原序
例言
导言
第一编 上古史
第一章 先史时代
第二章 埃及古文化
第三章 西亚古文化
第四章 希腊历史的背景
第五章 希腊古文化
第六章 罗马古文化
结论
第二编 中古史
第七章 蛮族入寇时代
第八章 封建时代
第九章 近代列国的成立
第十章 中古文化的回顾
结论
下册
例言
著者启事
第三编 近世史
第一章 文艺复兴
第二章 列国新形势
第三章 宗教革命前的欧洲
第四章 宗教革命附宗教改革
第五章 地理上的大发现及殖民地的竞争
第六章 列强政局的开始
第七章 法国革命
第八章 自拿破仑至梅特涅
第九章 一八四八年后的欧洲
第十章 欧洲与世界
附录一 | 一部开山的作品\\胡适
附录二 | 我幼时求学的经过
附录三 | 译名对照表
附录四 | 西洋史大事年表
|
內容試閱:
|
【内文试读】
下册 第一章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欧洲中古和近古的一块大界石,历时数百年之久,延地半欧洲之广。现在我们若要明白这件史迹,却先应知道文艺复兴的意义和它所以发生于意大利的原因。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的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大抵在文艺复兴的初期,它的倾向是偏于复古的;后来到了盛极将衰的时期,却又见老树根上,到处产生新芽儿了。这是伟大新文化产生时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我说“复生”和“新生”的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
文艺复兴的意义,又有广狭的不同,但普通人对于文艺的复兴的观念,无论在中国,或是西方,大抵是偏于狭义的。文艺复兴自然是文艺的复兴,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呢?我现在所要采取的新义,却不但要把复兴的意义扩充到一切文化的新生,并且要把文艺的意义推广到凡百人类的活动。因为唯有靠了这个解释,那个运动才有支配欧洲近世数百年历史的资格;唯有靠了这个解释,那些本与这个运动一气相贯的宗教革命,地理上的发现,列国的兴起等,才能游子归宗似的,回到它们应有的地位去。
文艺复兴又是欧洲中古文化的一个反动。关于这一层,却须从两方面看去:第一,是人民的理智和情感方面,它是代表人民生活的内部的;第二,是社会和制度方面,它是代表人民生活的外部的。
从人民生活的内部说来,中古之时,欧洲的人民,饱受了死亡流离的惨痛。政府与社会,均不能庇护人民,于是基督教会和它的出世观念,便成为人民的唯一宝筏了。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当风狂雨骤之时,墙壁屋宇,固然是很好的;但如今却是风停雨止,又到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时候了,他们还能甘心伏居在黑暗的屋子里吗?所以上古希腊罗马的入世观念,此时又重新受到群众的欢迎,做了它们折窗毁壁的好工具了。这是中古与近世分界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它是欧洲人民对于人生观的一个大变迁,便是历史家所说的“人的发现”。它是上古人生观的复活,中古人生观的致命伤,近世人生观的一个萌芽。文艺复兴所以能在历史上占一个重要的地位,根本上也是由于这个。
从人民生活的外部说来,欧洲自西罗马之亡,以至第十世纪的五六百年,是我们所认为真正黑暗的时代的。那时欧洲的重要状态,是诸种文化相遇时的混乱糅杂及黑暗,但同时也是新文化伏根的时代。自十一世纪以至于十四世纪,是东方渐明的时代,而近世的文化,也于此时渐露萌芽。在十二及十三两世纪中,法国南部的文化,是不亚于十四世纪时候的意大利的;但一则因为法王的摧残,一则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文艺复兴的中心点,乃由法国移入意大利;而它的时期,也就延迟了一二百年。
十一二三的三个世纪,也是欧洲人民感情爆发的一个时期。十字军的东征,僧社的成立,青年求知欲的加增,学者诗人的风起云涌,都是好例证。到了第十四世纪时,却又起了一个反动,但见从前如火如焚的情感,化成轻烟淡雾。十字军既已失其号召的能力,而从前刻苦修行的僧社,此时亦成为思想专制的代表,成为教皇钳制人民的工具了。
所以到了但丁死亡的时候,中古的欧洲,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位。十字军不能扩张教会的势力,反促成了封建制度的消灭;僧社不能改良教会内部的腐败,反为他日的宗教革命下了一个种子。教会统一欧洲的黄金机会便从此失去。而列国的形势既成,近代种种功业与罪恶的种子,也就深深的伏在土中了。此是中古不得不让位于近世的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中古的开化日耳曼人,此时已经成功,已经完结;新文化既已产生,中古的种种思想,种种制度,也就不得不让位于更合时势所需的新思想和新制度了。当十四世纪开始时,日耳曼的民族已能作自由的思想(威克里夫等);已能谋独立的生活(城市的兴起等);已能建立强固的政府(英法等国);已能各有自己的方言;已能自由表现个性(诗人代表如但丁,艺术代表如乔托);已能继续希腊人的遗绪,而做科学的研究(如罗吉尔·培根)。到了这个形势,新文化的产生还能免吗?
但在这两个原因之下,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这便是个性的复活。中古的时候,人类的个性为教会所压制,除了祈求死后幸福之外,是没有别的希望的。他们无论在智识方面,或是情感方面,都是没有发展的机会的。这个情形,当然是扰乱式的中古社会的结果。但当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来发展他们的个性时,他们便不由自主地要把这个束缚挣脱,去重过他们的自由生活了。这个个性的复活,也便是历史家所说的“人的发现”。它是文艺复兴的酵,没有它,便不能有文艺复兴。它是近世一切史迹的原动力,宗教革命和地理上的发现,也是它的产品,而中古与近世的根本分别,也就在这个地方。
中古与近世的分别,也可以用比喻来说明,中古的代表,比如是一个戴着面幂,关在小室中的干瘪僧侣;近世的代表,却是一个享受“现在”和“此地”之美的强健少年。前者的人生观是出世的;后者的人生观是入世的。前者是中古文化的结晶,后者是希腊精神的复活,也就是近世文化的种子。
现在且先论狭义的文艺复兴——即是文学艺术等的复兴。这个文艺复兴的产生地,却是北部的意大利。这是什么原故呢?原来意大利本是上古文化的老家,罗马帝国虽曾亡于日耳曼蛮族之手,而人民对于他们祖先的遗业,却终是不能忘怀的。一棵大树虽经风雨的摧残,使它的种子飘摇零落;但春光一到,最先产生小树的地方,恐怕终还是在那棵大树的附近罢。这是文艺复兴所以产生于意大利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意大利政治上的背景。原来自从神圣罗马皇帝在十三世纪时抛弃了意大利之后,意大利才得脱离了日耳曼的政治旋涡。但意大利在中世纪所受的政治上的创伤,也不是短时期所能恢复的。不但如此,在教皇权力之下,政治上的意大利,是不易得到统一的领袖的。所以城邦政治,便成为当然的结果了。
意大利北部诸城邦的势力,并不一样,其中强凌弱、众暴寡的事,也是常见不一见的。而它们的政体,也是应有尽有,无式不备。它们有的是实行专制政治的,米兰(Milan)即是代表;有的是外具共和之名,内具贵族专制之实的,威尼斯(Venice)便是一例;有的是实行共和的,佛罗伦萨(Florence)便是一最好的代表。在佛罗伦萨城邦中,共和的利弊,尤能尽量地发泄出来。结果是使佛罗伦萨成为第二个雅典,一方面使它饱受朝秦暮楚政策的痛苦,一方面又使它成为意大利文化的中心点,和雅典的成为上古希腊文化的中心点一样。在十五世纪中叶时,佛罗伦萨的政权,都归入了美第奇(Medici)家去,这一家中接连产生了两位贤明而能干的君主,一是科西莫(Cosimo),一是科西莫的孙子洛伦佐(Lorenzo)。这祖孙两人,都能礼贤下士,奖励美术文学,而尤以后者为能类于古雅典之伯里克利。佛罗伦萨之能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点,实在不能不归功于这两位君主。
此种城邦的君主,颇似希腊古时的霸主(tyrants),历史家名之曰despots,亦是霸主的意思。这些霸主大抵都能奖励文学美术,为文艺复兴的灌溉者。
十三世纪时的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Ⅱ),即是此类霸主的先锋。他自己是一个诗人和哲学家,又能说希腊、法兰西、意大利及阿拉伯的方言。他曾罗致各种诗人、艺士,和学者—不分宗教,不分种族—到他的西西里朝廷内去,使意大利的南部很早的就产生了一个具体而微的文艺复兴,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撒下一个好种子。我们当又记得,这位皇帝,便是与教皇争执,不怕驱逐出教的人;他曾把教皇气得发昏,因为他对于教会,是采取藐视的态度的。他的思想,是已经跳出中古的范围了。
城邦政治,固然是政治上的一件不幸之事;但从又一方面看来,因为竞争的剧烈,和思想的自由,它却很能促进人民天才的发展,和新文艺的产生。上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的文艺,便是一个例证。所以我说,中古末年意大利的政治情形,也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大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地理上的和人种上的关系。当西欧扰攘的时候,意大利北部各城邦与东方的交通和商务,却始终不曾间断,其中尤以威尼斯和热那亚(Genoa)为能执商场的牛耳。这个情形的结果,一方面是使意大利的城邦感受到异种人的激刺,和上古文化的遗迹—此时上古文化的代表是回教文化,和东罗马帝国的文化(the Byzantine civilization);一方面又使他们的眼睛常常睁开,不至于太上了教会的当。在这个情形之上,又加上了意大利人民爱悦文艺的天性,所以在中古末年时,意大利人比了其余欧洲的人民,心地便要明白一点,眼光便要宽大一点,见闻便要强博一点。这个情形,是于文艺的复兴极为相宜的。
文艺复兴所以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固然不止这几个,但这几个却可以算是最重要的了。
文艺复兴的一件事,与别种史迹颇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它是一种心情的变迁,不似其他史迹之能以行为着迹,所以叙述它也至为不易。又况它所包的范围又极大,所占的时间和地点又极广,所发生的影响也是至今不曾消灭。我现在只得选择其中的几件大事来简述一下,作为这个大潮流的代表罢。这几件大事是:(一)古学的复兴,(二)方言文学的产生,(三)艺术的复活与兴盛,(四)科学的兴起,(五)智识工具的改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