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
編輯推薦: |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产业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寻求新平衡,已经成为中国产业链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大国产业链》从宏观和产业两个视角,系统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国规模优势对于中国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探讨了半导体、汽车等九个重点产业面临的形势与应对建议,有关数字技术推动产业链重构的思考,尤其值得各界读者重视。
|
內容簡介: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扮演着关键角色,现在也遇到了新挑战,高质量发展要求兼顾产业链的效率和安全。
中金公司研究部和中金研究院联合撰写的这本书,围绕效率与安全两个维度,从宏观与产业、科技与政策、国内与国际多个层面分析产业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新形势下中国发挥好规模经济优势对促进产业链效率与安全的重要性。这也是继《数字经济:下个十年》《碳中和经济学》《创新:不灭的火炬》《迈向橄榄型社会》之后,中金公司研究部和中金研究院就新发展阶段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的新成果。
这本书兼具学术专业性和大众可读性,对于公共政策部门、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认识和把握新格局下中国产业链宏观与行业趋势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为境内外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提供综合化、一站式的全方位投资银行服务。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公司高度重视研究,自诞生之初就设立了研究部,在国内最早建立卖方研究体系,开基本面研究的先河,树立“一个团队、全球市场”的跨境研究典范。凭借广泛的覆盖范围、严谨的研究方法、独立客观的态度、透彻前瞻的观点,中金公司研究部在国内外市场确立了国际水准研究机构的地位,在客户中赢得了“中国专家”的声誉。
中金研究院,中金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11月,定位于新型高端智库,以服务公共政策研究与决策为导向,聚焦经济金融领域,把握前沿行业动向,搭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纽带。中金研究院与中金公司研究部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公司业务发展。
|
目錄:
|
前 言 大国规模和逆全球化下的产业链发展与重塑
宏观篇
第一章 从效率到安全:逆全球化下的产业链配置转变
第二章 规模优势:大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章 贸易规则:演变趋势与改革机遇
第四章 数字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重构
第五章 绿色转型:碳中和下的产业链机遇与挑战
第六章 产业政策:促进创新,积极有为
产业篇
第七章 应对纵横风险:构建双支柱举国体制
第八章 改善供应链生态:企业转型,应对风险
第九章 大宗原材料:风险与保供
第十章 化工:大宗产品强优势,高端材料补短板
第十一章 高端装备:创造条件强化工艺积累
第十二章 半导体:变局、破局、开新局
第十三章 新能源:注重效率的同时更需关注安全
第十四章 汽车:从大国到强国
第十五章 医药:努力创新,攀升价值链
第十六章 家电:品牌全球化任重道远
第十七章 纺织服装:顺应转移,纵向突破
第十八章 投资机遇:产业链变迁中的实体产业与金融市场投资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从效率到安全:逆全球化下的产业链配置转变
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核心是分工和交易。效率和安全两大因素决定了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和交易如何展开。工业发展的历史验证了企业和市场不断通过优化分工和交易提高效率,进而主导产业链的配置和布局。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则决定了产业链在效率原则下的国际布局。
改革开放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提升了中国产业链效率。改革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和产业集聚,释放了经济效率。开放推动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配置,加深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之一。
如何理解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企业层面的安全主要是供应链的稳定。政府视角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地缘风险上升的背景有关,要求确保本国的产业和技术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和独立地位。
经过多年的效率提升,中国经济在总量和产业水平上具有赶超美国的态势,从而导致美国对中国从合作转向竞争。两国对各自产业链安全的追求,与全球产业链的效率原则存在一定矛盾,双方需要控制在追求安全过程中的效率损失。两国在地缘政治层面需要避免新冷战,在经济层面需要维持双边经贸关系和全球贸易体系。
国家间的技术“脱钩”,会降低双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速度,但决定一国技术进步的根本因素,是该国包括政府、市场、大学和企业在内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间的产业竞争根本上是创新的竞争。
为应对产业链配置从效率向安全的转变,中国可以发挥自身在经济和产业方面的新优势。巨大的经济规模,有利于中国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产业效率和安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贸网络中最大的节点,可以在全球贸易规则中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数字技术和能源转型是当今世界两大技术进步的潮流,而中国在这两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中国在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产业政策制定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和经验。
第二章 规模优势:大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规模经济效应是指企业等微观个体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带动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表现为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一特性反映到宏观层面上,则意味着当一国的人口或市场规模扩大时,将促进整体的分工与交易更加细化,从而提升经济效率。
按照规模经济的逻辑,大国的产业发展更好,大国相比小国经济增长更快,也更富裕。但现有宏观经济分析对规模的重视却相对不足,一个直观的现实是很多人口少的经济体比大国富有。这是因为在过去数十年的全球化时代,小国通过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享受了全球大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
在逆全球化时代,小国参与全球分工、享受全球范围内规模经济效应的能力受限,同时,传统政治概念上的国家重要性上升,大国可以凭借自身规模积累更高的竞争优势。另外,知识型经济尤其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放大了大国的规模优势。大国在国防和公共服务成本上的分摊能力也更强,这在地缘政治风险抬升的当下具有重要含义。
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拥有在新形势下发挥大国规模优势的基础。把规模转化成经济的关键是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内部市场竞争,这首先要求做大国内消费市场、打造国内统一大市场。同时,要求重视负外部性和垄断等扭曲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尤其需要改进房地产、金融和数字经济治理机制。
逆全球化背景下,规模优势不仅是大国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还可增强跨国合作的基础。大国的产业体系较大、产业链前后向联系更强,因而在新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中占据优势。中国可围绕自身的产业体系,加强与各国的产业链融合,促进跨国深度合作,提升产业的效率和安全。
第三章 贸易规则:演变趋势与改革机遇
贸易规则主要是指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需共同遵守的一系列协定。百年变局下,为应对各国产业链在开放中寻求安全的诉求,贸易规则或将在政治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从以WTO为主走向WTO与特惠贸易协定(PTA)并进的新阶段。未来我们认为WTO与PTA有望在倒逼与并进中推动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一方面,WTO将继续发挥基础的裁决功能,促成在更广泛的领域达成基础性共识;另一方面,PTA在新兴领域规则制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将更明显,促进区域经济和贸易的深度一体化。
贸易规则的演变在短期将增加全球产业链的不确定性,并在中长期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变迁。首先,各国产业链从离岸外包走向近岸外包与友岸外包的趋势或越发凸显;其次,随着大国对贸易规则演变的影响加深,围绕中心大国形成的产业链区域化趋势将更加显著;最后,新的贸易规则下,部分新兴产业或将迎来进一步开放的机会。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受贸易规则演变的影响相对较小,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大,比如机械和电子产业,其产业链的全球发展更易受到深度PTA的影响和冲击。
现阶段,中国的贸易规则构建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充分支撑产业链的高效与安全发展。第一,中国在多边体系中的话语权偏弱,推动WTO改革的力度不足,产业链的发展受制于外部压力;第二,中国发起或加入的部分区域贸易协定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均处于初级阶段,对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促进作用有限;第三,国内开放的制度举措仍有提升空间,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能力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
展望未来,中国可顺应贸易规则演变趋势,推动多边贸易和区域贸易与国内市场规则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九章 大宗原材料:风险与保供
俄乌冲突以来,全球大宗原材料产业链遭受巨大冲击,资源进口国面临贸易条件恶化、通胀加剧等挑战,各国对资源供应安全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资源供应安全引发需求国担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卖方垄断市场的天然属性。但回顾历史,欧美等资源需求国曾凭借军事实力、技术资本优势等掌控市场势力,在大部分时期并非完全处于劣势。那么,在地缘冲突加剧、绿色转型加速等全球趋势下,中国同样作为资源需求大国应该如何构建市场势力,以应对供应风险,确保资源安全?
当前,供需错配是中国大宗原材料面临的风险现实,主要体现为对于资源的需求大、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渠道集中,此外成本竞争力弱以及技术替代较慢也抬高了错配风险。未来,国内外发展新变局或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大宗原材料的供需紧张,给中国带来更多的风险不确定性。从国际市场环境看,绿色转型使得传统能源、新能源金属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入紧缺高价周期,诱发资源国资源民族主义抬头,需求国资源博弈升级。持续趋紧的国际政治环境或将进一步助长资源民族主义,而具备市场势力的需求国又通过友邦联盟和贸易干预等手段加剧资源竞争,导致全球大宗原材料供应市场进一步分割。从国内需求特征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并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传统能源和金属需求量占全球份额降低,新能源金属需求量大幅增加,且需求弹性相对较低。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等因素将导致大宗商品供给集中度提高,进一步抬升风险。
为应对大宗原材料的供应挑战,本章结合他国经验和中国现实,提出行业和国家两个层面的措施建议。在行业层面,加大国内挖潜力度,拓宽海外资源渠道,加强储备能力建设,提升循环回收和技术替代力度。在国家层面,持续升级战略性矿产的供应链安全部署,积极参与全球资源合作,推广人民币结算与计价,保障原材料供应链韧性。
第十章 化工:大宗产品强优势,高端材料补短板
本章从大宗化工品、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两个领域分析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同时基于代表性产品的产业转移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对中国大宗化工品、高端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思考。
目前中国主要大宗化工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比例较高,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在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由于下游先进应用场景转移到国内时间比较短,且材料对下游先进产品的质量影响较大,国内先进材料的发展缺少一个试错、反馈、迭代、提高的场景。目前国内企业主要以中低端材料生产为主,在对研发能力要求较高、附加值高的高端材料领域,与海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半导体材料、高端显示材料等仍大量依赖进口。
通过回顾全球乙烯产业的三次转移,我们看到技术成熟后大宗化工品的产业转移主要围绕需求因素和成本因素;通过回顾日本光刻胶和中国混晶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的发展依托于下游需求,但技术因素在产业变迁中扮演重要角色。展望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在大宗化工品领域,我们认为中国在主要大宗化工品领域的竞争优势有望继续提升,但由于贸易壁垒、劳动力成本提升、绿色转型等因素,部分大宗化工品面临转移压力;在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我们认为国内下游产业的壮大为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技术壁垒、中外技术落差、技术迭代等因素将影响高端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的国产化进展。当前我国具备竞争优势的新能源材料面临海外发达经济体市场保护的风险。
对于国产化率较低的高端材料,应该集中力量攻坚技术难题,创造条件让下游加大国产材料的测试应用,强化企业研发能力并加强与掌握海外先进技术企业的交流。对于目前竞争优势较强的新能源材料,应该加速布局新一代技术并积极在发达国家建厂。对于具备优势的大宗化工品产业,应该深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导向,培育有全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对于面临转移压力的产业链,应该加快海外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