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如何谈论新诗:本体认知与批评方法

書城自編碼: 369646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评论与鉴赏
作者: 荣光启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192514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68.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2.5
《白墙《古今传奇》全国优秀小说一等奖徽商奋勇抗击倭寇史》
+

HK$ 95.7
《北欧神话(茅盾传世经典,北欧文学泰斗石琴娥序荐版,精美彩图完》
+

HK$ 72.0
《鲁迅十五讲》
+

HK$ 117.5
《中国文学吟诵读本》
+

HK$ 83.0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下卷)茅奖作家红学大家刘心武毕生研究《》
+

HK$ 112.5
《(守望者·镜与灯)莎士比亚:欲望之火》
內容簡介:
本书是“现代汉诗”诗学理念在作者新诗研究和当代诗歌批评中 的实践,共收录十七篇文章。书中总结了作者多年的新诗研究成果, 旨在从认识论上提供对“新诗是什么”的思考,在方法论上提供对“如 何展开新诗批评”的阅读新诗的方式,并且提出了“对新诗如何认识决 定了我们如何展开新诗批评”的中肯结论。 书中大多数诗歌批评的中心,是借着新诗批评的展开,探寻汉语 诗歌之“诗的本质”。所谓“诗的本质”,指的是不断变化的诗意生成 机制,那些使语言活动成为“诗”的东西。牛汉、舒婷、王家新、岛子、 余怒、臧棣、路云……作者还分别谈论了几位代表性诗人的诗歌写作, 力求为学界提供历史叙述与理论剖析,同时给部分诗歌爱好者提供认识 诗歌的路径和鉴赏诗歌的方法。
關於作者:
荣光启,安徽枞阳人,文学博士,武 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 员。主要从事新诗研究、当代汉语诗歌批 评。著有《“现代汉诗”的眼光 : 谈论新诗 的一种方法》《“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 至五四》《“自由”的年代与困难的诗歌: 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诗人论》等,编 有《〈小站〉:海子本诗集》《“那幸 福的闪电”:海子经典短诗精选(附五首全 集未收录佚诗)》等。
目錄
导言 “诗的本质”之魅惑
上篇
一 如何认识新诗
二 新诗的发生:晚清诗歌□革中的语言问题
三 新诗的发生:晚清诗歌中的文化想象
四 新诗的发生:初期白话诗的句法转换
五 诗意的生成:白话诗语言的符号学原理
六 口语化:当代诗的一个侧面
七 散文诗: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一种高度
八 诗的本质:寻求新诗旧诗的共通处
下篇
九 如何谈论新诗
十 抒情的牢笼:牛汉诗歌创作的内在问题及求索
十一 在诗歌的十字架上:文学史意义上的舒婷和作为个体生存的舒婷
十二 不需要任何人同行:论王家新
十三 雾霾与道风:岛子的诗歌写作
十四 解开身体的死结:余怒的诗歌写作
十五 用诗建立万物的“-ology”:臧棣的诗歌写作
十六 抒情诗的“正统”:路云的诗歌写作
十七——少数能鉴赏诗的先行者:论陈仲义
附篇
“诗界革命”与新诗发生期研究的突破性思考
——读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
享受诗歌——荣光启访谈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导?言
“诗的本质”之魅惑
一、诗之本体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说话方式),在一切文类中,它的形式感是突出的,它对语言、意象的要求是严格的。诗歌言说“现实”经验、思想、意义,但它并不直接满足人的意义诉求,更不直接等同于“现实”,而是在具体的“语言”形态和特定的“形式”机制中间接呈现“经验”的现实。这样的话,当我们谈论诗歌的发生的时候,有三个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即现实经验、语言符号和艺术形式。从新诗所在的历史时间看,与此相关的分别是:个体的现代性的现实境遇,汉语所必须面临的现代转换和诗歌传统形式与现代经验的冲突,由此我们将涉略新诗的现代语境、汉语方式及诗的本体特征。
事实上,这是一种以诗之本体为核心的谈论方式,强调的是诗之为诗的东西、探寻使语言活动富有‘诗意’的机制。从这个角度,本书虽然也认同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差别,但还是认为以这一概念并不能较好地谈论晚清以来中国诗歌问题的复杂性。新诗是与旧诗相对的,这一命名无法指涉诗歌的本质和价值;在诗歌的写作实践中,“新”和“旧”的因素、现代和传统的东西,并不是意识形态中的对立关系,而是转化、交换关系;新的诗不见得是好的诗,旧诗的方法未见得就不能在新诗里使用。从语言角度,新诗的语言——白话也在传统和西方文法的多方对话中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现代汉语。从形式角度而言,新诗的体式自由诗也不能被化,不加分辨地崇尚“新诗应该是自由诗”[1],无视诗歌所必需的情感的内在节奏、声音美学,而是应该在经验和语言、诗行之间寻找节奏的美妙平衡,建设真正“现代”的“诗形”。若是从经验、语言和形式三方互动的角度来看待现代诗歌,我们应该能触及晚清以来中国诗歌的许多重要问题,就不至于偏执于其中一方,把诗歌的问题简单化。故此,本书愿以“现代汉语诗歌”(简称“现代汉诗”)的眼光[2]来看待新诗、来面对20世纪中国诗歌的问题,力求关于诗歌“发生”的辨析紧紧抓住“现代”(现代经验)、“汉语”(现代语言)、“诗歌”(现代人的情感与形式)三个要素,强调对诗歌本体特征的自觉的意识。
以“现代汉诗”的概念来与20世纪中国诗歌本体特征做全面对话的文本资料,据笔者有限的了解,目前学界已有民间诗刊《现代汉诗》[3],学术著作有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奚密的《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4]和国内诗歌研究专家王光明先生的《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5]以及王光明主编的一部论文集[6]。而从“新诗的发生”角度来考察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文类到底是如何确定的,目前尚只有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当代优秀的诗人和批评家姜涛所著的《“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7]
不过,民间诗刊《现代汉诗》主要是诗歌创作文本,是诗歌写作的具体探索,至于对“现代汉诗”这一概念的完整认识和自觉意识似乎还有欠缺。而奚密教授在著述中虽有“现代汉诗”的提法,但从她的行文可以看出,其“现代汉诗”一词也可以用“20世纪中国诗歌”“中国现当代诗歌”等概念来代替,没有体现使用这一概念时所必需的对“诗歌和现代性话语及情境、现代语言相互缠杂状态”的自觉意识。并且,此书的价值不在于其谈论了“现代汉诗”,而在于谈论了现代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边缘”性。[8]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诗人姜涛的论文,从社会学、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谈论社会阅读空间和读者的某种诗歌“阅读程式”的形成与“新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文类确立之关系,挖掘了大量民初至“五四”时期的诗歌文本、论争方面的资料,也吸纳了较新的西方文艺理论(如[美]乔纳森·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等),确实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早期形态——新诗的发生,给当前学界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也给本书带来许多宝贵的启示。姜涛先生的工作,偏重挖掘历史资料、细致描述“新诗”发生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传播空间与新诗发生之关系,回到新诗发生的原初现场、尽可能呈现历史的复杂性,视野独特,在论述中呈现出许多有价值的话题。而我的论述,主要是关注诗歌本体内部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性语境中的个体经验的纠结、互动对新诗[9]产生的影响;在论述方式上,注重的是对诗歌文本和语言形态、艺术形式的理论分析。在晚清至“五四”这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追求现代性的语境下,我尝试通过对语言目标的追求和具体诗歌创作情况来考察“现代汉诗”的内在脉络和学理依据。
二、现代汉诗
真正将“现代汉诗”视为一种特定的诗歌形态、作为一种对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来谈论20世纪中国诗歌,且论及其“发生”的,是国内的诗歌研究专家王光明先生。在其代表性的著作《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中,王光明以“现代汉诗”诗学理念为出发点,谈论了大致从1898—1998年这一百年的诗歌演变历程。他将从晚清的“诗界革命”(1898年前后)到五四时期(1923年左右)这一时期称为新诗的“破坏时期”;从20年代开始,延续到40年代的诗歌在“诗形”和“诗质”方面双向寻求的时期,被称为“建设时期”;而从50年代到80年代,现代汉诗在大陆、台湾、香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分化期或多元探索的时期”。尤其是他对“晚清”的论述对笔者深有启发,使笔者对现代汉诗“发生”的思虑延伸到晚清即1898年以前。
在人们的印象中,晚清诗歌似乎缺乏诗歌的审美性,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产物而已。但王光明在此追究:为什么“必须过渡”?具体怎样“过渡”?留意晚清诗歌的人都会注意到,“诗界革命”的同仁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人提出要反对那与“新语句”和“新意境”极不相称的“旧风格”(或“古人之风格”)。“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唯“新”的“诗界革命”话语似乎在此显出极大的矛盾:为什么其他都可以“新”,唯有“风格”不可以?为什么诗人们从不怀疑:诗歌的“新”,难道与作为诗歌整体特征的“风格”无关?为什么就没有人想触动这一明显的矛盾物或撼动不了?这个症结主要在于王光明所说的中国诗歌“古典形式符号的物化”。“晚清诗歌的特点是以内容和语言的物质性打破了古典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封闭性,是一种物质性的反叛。”[10]“它醒目地彰显了古典诗歌体制与现代语言经验的矛盾与紧张。”[11]晚清诗歌与现代性经验的表达、与现代语言的紧张关系表明了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权势的结构”及其束缚力量。虽然晚清诗人没有真正在诗歌内部找到解决的方案,但接下来胡适一代人正是从他们那里受到启发,胡适、陈独秀们就是以突破这“权势的结构”为起点,从语言、形式入手,以那不符合“结构”的、根本不能入诗的白话文(白话文事实上是一种说话方式,不求炼字、用典、韵律等)入诗,以自由诗的形式,在几经尝试与批评责难之后终于获得初步成功。在对晚清诗歌的述说中,我们看到了王光明对待诗歌历史的开放性(不“锁定”历史,轻易忽略它、评判它)和对诗歌“本体”的关注(着力于谈论诗歌文类的自身特征)。
王光明紧紧抓住现代经验(现代性语境、个体体验),诗歌文类特征(诗歌的情感、想象方式、形式问题),现代汉语、现代语言三个方面的问题,考察这些问题与具体的诗歌写作的碰撞,揭示现代性、诗歌、语言三者历时和共时的“权力”交叉与“利益”交换。他极力避免将开放的问题历史化、将亟待阐释的文本经典化、将“流动”的主体予以定性,而是力求开放探求的过程。在重新述说中国现代诗歌的百年历程,在辨析“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本体要求”三者互动关系的诗性言说之中,王光明尝试一种可以称之为“现代汉诗”的诗歌本体话语的建构。
这种在“三方互动”中谈论诗歌的话语建构方式虽不能给予诗歌本质的确立,但确实给我们显示出如何切近诗歌本体的一条有效路径。这一话语在诗歌研究和诗歌创作中的实践,对于培养辨识现代诗歌的纯正艺术直觉,培养现代诗歌写作在语言、形式、经验转换的自觉意识,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毫不讳言,本书的写作与前二部(《“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现代汉诗”的眼光——谈论新诗的一种方法》[12])一样,都深受这一诗学理念影响。本书仍然是“现代汉诗”诗学理念在我的新诗研究和当代诗歌批评中的实践。
三、诗的本质
无论是新诗旧诗,都涉及何为“诗的本质”、语言如何才有“诗性”诸问题。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言说,其特定的言说方式使语言活动产生丰富的意蕴,使那不可言说之物有得到言说之可能。在人的言语活动中,怎样的言说方式、有哪些机制会产生诗性?诗是语言的艺术,作为一种表意功能的“诗性”,首先必得在语言活动和文本构成的内在层面来谈。在汉语范畴内,新诗与旧诗,从表面上看,差别很明显。但看二者之间的“断裂”容易,而寻求其共通处不易。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新诗,表面上看是不同的“诗性”言说,其实有着产生诗意的共同的语言活动方式:许多优秀的诗篇,在独立性句法、意象并列、变换语法等说话方式上,是共通的;旧诗、新诗其外在形态的差异,只是汉语语言系统内的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表意方式的不同而带来的,但其实质仍然是汉语诗歌。着力于二者的共通处,而不是将二者分裂,这一眼光将使我们更深地理解汉语的语言特性和诗歌的文类要求。认识到二者皆是“汉语诗”,新诗的写作将会获得历史中的汉语文学在词汇、语法、句法和声律等方面更多的资源;认识到二者皆是诗,旧诗写作也会获得更多的经验表达、想象方式和形式等方面的革新与活力。
今天在汉语里,“诗性”是个意义广泛的概念,本书努力在特定语言活动之功能和诗意生成机制的意义上来理解诗性。人如何说话会发生“诗意”?在这一点上,汉语诗歌范畴内的文言诗歌与白话诗、近体诗与新诗,有共通之处吗?诚如俄国的语言学家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所说的:“很大程度上,诗性仅仅是复杂结构的一部分,但它是一个必要的改变其他元素并且和它们一起决定整体之部分……只有当言语活动获得诗性(poeticity)——一个非常重要的诗之功能(poetic function)——之时,我们才可以谈论诗(poetry)。当一个词被视为一个词,而非仅仅是物体命名的表示或者是情绪的爆发之时;当词语和词语的组合、意义及内在与外在的形式,获得自身的重量与价值而非平淡无奇地指向现实之时,诗性(poeticity)出现了。”[13]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之功能的诗性,使诗成为诗。谈论诗歌,首先应当回到文本内在的语言活动这部分。
谈论“诗意”“诗性”,必得从语言活动的诗之功能开始,这个启示来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来自那篇影响甚广的《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1936)一文。在当代中国,人们常常忽视此文中海德格尔强调的“诗的本质”与语言活动之关系,直接奔向“充满才德的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14]这一存在状态。没有对语言层面上的理解,我们就很难明白“诗的本质”,那个“诗意地栖居”恐怕更加难以企及。“诗”与“诗意”,前者是一种文本,后者是文本产生的阅读效果或者从事诗歌写作这一活动带来的可能生活。我们可以不关心诗的语法规则、文本构成而真正明白诗要传达的真正的意蕴吗?不辨别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会在诗的不同形态和美学效果之间,只会看到差异(比如新诗与旧诗),看不到共通处。
海德格尔对“诗的本质”,首先的说明是:“诗是用词语并且是在词语中神思的活动。以这种方式去神思什么呢?恒然长存者。……诗人给神祇命名,也给他们存在于其中的一切存在物命名。此一命名不是给已知的某物加上一个名称;毋宁说,当诗人说出了本质性的词语时,存在者就被这一命名为存在者了,于是就作为存在者逐渐知晓。诗就是词语的含义去神思存在。”[15]这个定义是激动人心的,它让我们感到作为一个诗人的荣光。的确,写诗,是一件纯真(超功利)而神圣(给存在者命名,像上帝授权亚当为动物命名一样[16])的事。但是,关于这纯真和神圣,海德格尔在此文中做了逐一说明。
首先,“把写诗视为‘人的一切活动中为纯真的’,我们还没有把握到诗的本质。不管怎么说,这只是提示我们必须在何处去寻诗的本质。诗在语言的国度以语言的‘材料’创造了自己的产品。[17]”这“人的一切活动中纯真的活动”的领域却是“所有拥有物中危险的东西”。“说语言是‘所有拥有物中危险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它之为所有危险物中的危险物乃是因为它早造成了危险的可能性。危险就是存在者对存在的威胁。人被开启而明晓自己作为存在者得为自己的此在而苦恼、焦虑,作为一个非存在者又使自己失望和不满,这正是语言的功劳。正是语言先造成了威胁、扰乱存在的明显条件,从而造成了丧失存在的可能性,因此说语言是危险物。……在语言中,纯粹的东西和晦暗的东西亦即复杂的东西和简单的东西都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即使是带来本质性的词语,只要它必得为大家所领会并成为共同的拥有物,就必得使自己普通化。……词语作为词语从来没有直接保证它是一个本质性的词语还是模仿性的词语。相反,本质性的词语由于其简朴看起来就像是非本质性的词语。另一方面,那被装扮得像是本质性的词语,只不过是为心灵背诵或重复的某些东西。所以,语言必须总是在其自身确证的显现中展示自身。这样就危及了语言的重要的特征——纯真的述说。”[18]
其次,虽说“我们把靠词语的意义去神思存在视为诗的本质”[19],但我们通常忘记这个神圣活动的前提——“靠词语的意义”,因为“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就必得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尔后,下述这一点也就昭然若揭了:诗是给存在的次命名,是给一切存在物的次命名。诗并不是随便任何一种讲述,而是特别的讲述,它首先引出了对我们所讨论以及日常语言中关涉到的一切的敞开。因此,诗绝非是把语言当作在手边的原始材料来运用,毋宁说正是诗首先使语言成为可能。诗是历史的人的源初语言,所以应该这样颠倒一下:语言的本质必得通过诗的本质来理解”。[20]
“诗并不是随便任何一种讲述,而是特别的讲述。”对于当代汉语诗坛而言,我们与其常常谈论诗意、诗性、神性、神圣、精神……这些词,还不如回到根本的地方——语言。“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就必得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没有语言(“词语的语系和句法规则”[21])的活动,就没有诗的产生,就没有我们盼望的诗意。当代许多诗人,在写诗的事情上,企慕的是那个神圣命名的职责,但却忘记了另一个必要的素质:诗的本质是一种语言活动,我们对这一活动的内在规则了解吗?那种“特别的讲述”的特殊性在何处?太多大而化之的谈论,却不去凝视“诗”这一文体的内在构成,这是当代汉语诗歌常常在文本上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
海德格尔的诗和语言活动,肩负着拢集存在者的存在之使命,诗歌的命名不是给事物加上符号、属性之类,而是使存在者的存在显现出来,使事物因命名成其所是。诗是一种召唤,“在召唤中,在适当的联系中,物召唤天地人神,物联系世界,呈现出意义来”。[22]曾经想成为一名牧师的海德格尔,其“诗”与“诗意地栖居”,某种意义上是对上帝在场的生活状况的一种呼唤,一种哲学化的表达,内里是有与基督教相关的神圣性的。但对本书来说,海德格尔关于“诗的本质”的谈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之神圣性、诗意是一回事,而诗之本质构成又是一回事,前者因后者而实现,前者使后者有了超越性、形而上品质。在谈论诗之神圣性、诗意之前,我们是否也应该如此:先关注诗的语言活动、诗之文本构成?
出于对海德格尔这一概念的魅惑,也出于对何为汉语的“诗性”这一问题的痴迷,我大多数诗歌批评的中心是借着新诗批评的展开,探寻汉语诗歌之“诗的本质”。所谓“诗的本质”,指的是不断变化的诗意生成机制,那些使语言活动成为“诗”的东西。

后?记
这几年我在学术研究方面多了一点基督教文学,但更多时间还是在新诗研究和当代诗歌批评领域盘旋。莫名想起《新约》上一句话:“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哪里。”(《马太福音》第24章第28节)诗是什么,使语言成为“诗”的生产机制到底是什么,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我在诗歌上的一点认识,主要来自于两位业师。
位是硕士生导师林焕标先生,笔名凡尼(“尼”,因先生年轻时喜欢现代散文家丽尼,“凡”即平凡)。林先生是广东南海人,196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系。先生厉害的事迹是25岁出版专著《论殷夫及其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更厉害的是因此被打成右派,从此就进了监狱。但先生一辈子出众的事迹是专注于戴望舒、徐志摩这些中国近现代的文人,留下了《徐志摩:人和诗》和《中国现代新诗的流变与建构》等让我仰慕的新诗论著。1994年,我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阶段接近尾声时,意识到考研的重要性。当时我志愿报考的是一所广州的大学,想着毕业之后怎么去南方发家致富,结果总分差3分,终被调剂到广西师大。因为学校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很欣喜。1995年5月某日,我联系了先生,先生回信,允我去复试。复试那天上午是面试,下午是笔试。面试的时候我表现糟糕,中国现代文学我回答得很不好,我想这下子完了。下午是笔试,先生是教研室主任,交给我两道题,告诉我什么时候交作业。他在外面抽了很久的烟,也没见我交作业,就走了。教研室就剩我一人,我看了两个题目。哎呀呀,这字写得真是漂亮;这题上的两首诗,不知作者是谁。一首是自由诗,一首是散文诗,写得都挺美。于是我就按照自己的印象铺展开去,一下子写到天黑。据说先生当日没见我主动联系他交作业,以为我出了什么事,还交代人去找我,后没想到我还在教研室傻傻地写。
那天的自由诗是闻一多的,散文诗是何其芳的,都是高人。我读出了他们所写文字的美,情感一下子不可收,写了很多印象式的评论文字——后来知道这类不着边际的批评叫作“灵魂的冒险”。不想诗人性情的林焕标先生,看了我的评论大为惊叹,于是,我便成了他的学生。后来他说本来招生名额已满,怜惜我千里迢迢来复试,出自于悲悯,给我一个机会,没想到你小子还行……这大概就叫逆袭吧。
那天我做完作业已经很晚,他款待我去他家吃饭,吃的是方便面。我记得他并没有因为让我吃方便面而有歉意。这让我心里啧啧称奇。后来我也认识了他对方便面的研究。这是他的家常食物。有林老师罩着的那几年,是我青春岁月风光的时日。二年级上他的新诗研究课,我写了一篇闻一多诗歌的整体印象,万余字。他说,你把这个好好整整,可以毕业了。于是我就拉长了这个课程论文,真的顺利参加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提前一年毕业了。当时我们专业找工作还是很有优势的,师兄弟们大都去了省直机关,次一点的也是去了富裕的企业。我听了林老师的一句话,“就在学校吧,不要去那些地方,他们有的,你也会有;他们没有的,你更会有……”很惭愧,多年之后,林老师说的前者,我至今没有;而后者,也被时间和环境消磨殆尽。
长话短说,我博士毕业来到武汉大学报到的那一天,是2005年7月某日。我刚刚到人事部落实手续,便接到广西师兄弟的电话,说林老师去世了。林老师身体不好,这我有些了解,但没想到这么快,更没想到是我来武汉大学报到的这一天。
一夜火车,次日清晨我到达桂林参加他的追悼会,之后上山安葬先生。我看到了他的墓碑上面写着“诗人凡尼之墓”,墓碑的背后是徐志摩的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只有这些字。
那一刻,我觉得我一生遇到了一位真诗人。
凡尼先生使我内心始终住着一个人,在我与谄媚之间,这个人始终凝望着我,矫正着我。凡尼先生以他的生命形象,告诉我怎样的人是“诗人”“诗”,首先关涉人的生命形象。
第二位是王光明老师。王老师是一位在人格上没有瑕疵的老师,他在很多事情上让我后来乐意模仿。比如,去品味食物、酒水的细腻的味道,这犹如细致地对待叙述与语言;比如约会的规则:你约别人,你好早到五分钟,而别人约你,你好迟到五分钟,原因在于为别人着想,有时间做一些准备。这是对他人的尊重,等等。王老师的人生智慧很多。读博士三年,王老师改变了我对诗歌的认识。以前我对诗歌的谈论常常是从生命、经验之角度,实际上忽略了许多诗之为诗的东西。到了王老师这里,我更专注于诗的语言、形式与经验之关系,更偏重于在语言和形式上下功夫,在经验、语言与形式的三方互动上下功夫。
如果说林老师是溺爱我的话,王老师是严格教导我。有两件事情让我牢记在心。一是有次他在一个著名核心期刊上主持栏目,叫我们二位同门各写一篇,结果我千辛万苦写的文章,他说不行,不给我刊发。二是某年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的活动,托他邀请我,他果真转告了此邀请,但却加了一句,“我建议你不要去……”他就是如此认真之人,告诫我要保持与诗人的距离,即与批评对象的距离。他自己在学术上极为认真,反复告诫我,文章是为问题而作,不是为发表而作。文章写好了,自然有地方发表。他说自己曾经向某著名期刊投稿,杳无音信,后他转投《中国社会科学》,文章很快就刊出了,从此他再也不向某著名期刊投稿。在当前的学术生态中,王老师让我想起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凭实力……”他保持了一种伟大的孤单。
我感觉二位业师所教导我的,在北京的几年成功地衔接上了现实。林老师教导我要有诗人的生命,虽然我的专业并非热门,我也未有什么成绩,但后来的岁月,为人治学,确受二位业师的影响很深。
本书是我第三本关于新诗的著作。2005年,我完成博士论文《“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之后沿着“现代汉诗”的思路,我撰写了一些新诗研究和当代诗歌批评,2015年集结了部分文字出版为《“现代汉诗”的眼光——谈论新诗的一种方法》一书。同年,博士论文也得以出版。毫无疑问,这两本书的理论资源,来自于王老师的“现代汉诗”观念。2019年5月31日至6月1日,谢冕先生领衔的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编撰的《中国新诗总论》发布暨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期间我与王老师多有时间相处,惬意的时刻是同游《大话西游》拍摄地沙湖,那是人间奇景:背景是奇峻阔大的贺兰山,脚下是茫茫的湖水与星星点点的芦苇丛,而我们置身于二者之间的沙漠,在沙漠的柔软中缓缓登高……我们也聊及“现代汉诗”。我问这一观念到底做何解时,我记得他说这一观念是对何为新诗的一种辨认,可能关乎一种“新诗形态学”。我当时想,“新诗形态学”,是否意在描述在经验、语言与形式的三方互动中,新诗到底是如何存在的?如何去辨识其过去的形态、现在的状况?只怪当时周遭环境太美,没有认真探讨下去。何况我们都是饕餮风景之人。
但这确实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当我听到“新诗形态学”一词,我对自己的这本小书《如何谈论新诗:本体认知与批评方法》,隐约有所看见。我所谓的“本体认知”,虽然支支吾吾、破绽百出、语焉不详、力有不逮,但好像也是在建立一种“新诗形态学”的路上。因此,再次感谢王老师。
感谢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师长、领导的关怀与资助。
感谢我的妻子。夫妻二人,如今已成为一体,我的有一点点可以骄傲的地方,自然也是她的。
感谢我的女儿,上帝所赐的产业,因此产业,我虽然贫穷、卑微,但却时时体会极美的富足与欣慰。
后要说的是,小书只是一孔之见;还有,如吴光正教授所劝诫的,“你呀,写文章……笔端常带情感……”问题多多,还请各位方家多多指教。
是为后记。
2019年6月19日夜于武昌南湖?半岛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