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HK$
107.8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HK$
74.8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HK$
305.8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HK$
76.8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HK$
64.9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HK$
96.8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天气转暖,正是郊外踏青的好时候,各种各样的蘑菇也正从土壤里、枯枝上、树桩上,甚至其他蘑菇上静悄悄地冒出来。以往你也许只能笼统地称呼它们为蘑菇,有了这本《DK蘑菇大百科》,你就可以叫出它们真正的名字,并且注意到之前忽略的那些细节,它们的色泽、形态、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等等,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神奇瑰丽的蘑菇世界。美味的羊肚菌和牛肝菌,会化成墨汁的毛头鬼伞,长得像鸟巢的蛋巢菌,笼子状的笼头菌,软糖状的润滑锤舌菌,占据昆虫尸体的虫草,靠苍蝇和小猪带路采集的松露家有小朋友的读者,除了带着他们到处认蘑菇、采蘑菇,还可以按照书上介绍的步骤,制作美丽的孢子印。假如你是个吃货,本书也可以帮助你分辨它们中间哪些是一流的美味,哪些仅能入口,哪些会让你肠胃不适乃至中毒。但除非你是专业的真菌学家或极有经验的采集者,否则不要把任何一种蘑菇轻易丢进嘴里,因为分辨蘑菇实在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长得像的蘑菇太多啦。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做一枚安静的观察者和欣赏者吧。
|
內容簡介: |
《DK蘑菇大百科》是由视觉工具书知名品牌DK打造的关于蘑菇的经典图文读本。配有2000多幅精美的多角度彩色插图,直观展示蘑菇丰富的形态。系统介绍了450多种野生蘑菇,涵盖常见品种和新发现:主要特征、生长环境、出菇季节、分布情况、可食用性、学名和俗名,以及分辨它们的切实可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
關於作者: |
托马斯莱瑟斯(1958 ),丹麦人,真菌学博士,蘑菇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在英国皇家植物园工作期间,获得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那里获得教职。他到世界各地进行野外考察,足迹遍布格陵兰岛、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不丹、厄瓜多尔、秘鲁和巴西,既从热带雨林深处,也从自家花园收集不为人知的蘑菇品种。
|
目錄:
|
引言
什么是真菌?
子实体的特征
菌盖、菌柄和菌褶
孢子颜色和子实体尺寸
检索表
野生菌野外采集指南
使用说明
子囊菌门
羊肚菌科
马鞍菌科
平盘菌科
肉杯菌科
盘菌科
火丝菌科
块菌科
地舌菌科
柔膜菌科
核盘菌科
蜡盘菌科
锤舌菌科
胶鼓菌科
炭角菌科
虫草科
线虫草科
担子菌门
木耳科
锁瑚菌科
齿菌科
鸡油菌科
棒瑚菌科
钉菇科
耳匙菌科
猴头菇科
韧革菌科
刺孢多孔菌科
红菇科
革菌科
坂氏齿菌科
刺革菌科
匐担革菌科
裂孔菌科
珊瑚菌科
核瑚菌科
挂钟菌科
牛排菌科
裂褶菌科
侧耳科
蜡伞科
轴腹菌科
口蘑科
膨瑚菌科
离褶伞科
小皮伞科
小菇科
鹅膏科
蘑菇科
小脆柄菇科
粪伞科
球盖菇科
丝膜菌科
丝盖伞科
粉褶菌科
光柄菇科
褐褶菌科
绣球菌科
皱孔菌科
灵芝科
多孔菌科
拟层孔菌科
亚灰树花菌科
干腐菌科 粉孢革菌科
桩菇科
小塔氏菌科
拟蜡伞科
铆钉菇科
牛肝菌科
硬皮马勃科
圆孔牛肝菌科
乳牛肝菌科
鬼笔科
地星科
银耳科
花耳科
术语
索引
致谢
|
內容試閱:
|
什么是真菌?
真菌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一大类有机体或微生物,自成一界。真菌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而是从腐烂的有机物、活的植物甚至动物身上获取营养。很多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分解者,它们让营养物质重新回到土壤中。对人类来说,有些真菌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另一些则被认为有剧毒或者会致病。
真菌的生命活动
由于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有的真菌通过降解死亡的有机体来获得营养,有的则寻找其他生物作为寄主。部分真菌与寄主形成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例如菌根菌,其菌丝伸入活树的根系,以此获得碳水化合物,作为回报,真菌为植物提供矿物质。部分真菌则与寄主形成寄生关系,例如,霉菌和锈菌会损害被寄生的活的植物,但不会杀死它们。另一些真菌则会杀死寄主,并留存在寄主的残骸上。真菌的生命活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它们会让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干腐,对其造成损害。同时,真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有益的用途,例如,洗衣粉中添加的各种酶、青霉素等抗生素、奶酪的风味、面包的发酵、糖到酒精的转化,都离不开真菌的生命活动。
蘑菇的生命周期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公园、林地、篱笆或路边看到的蘑菇只是真菌的子实体。子实体的功能是传播孢子,使真菌能够建立新的菌落。真菌的主体由菌丝组成,隐藏在地下、树木内部或其他有机基质中,这些菌丝形成一个分支网络,我们称之为菌丝体。菌丝体在其选择的基质里吸收营养,拓展领地,可能会持续好多年,待环境条件合适的时候,才有可能在基质表面形成子实体。每个子实体中都有成千上万的孢子,这些孢子落到合适的环境里,又形成新的菌丝体。
子实体的特征
不同的真菌用不同的策略传播孢子,绝大多数采用主动释放的机制,将孢子释放到气流中,也有一小部分真菌依靠动物、雨水等外力来传播孢子。真菌产生孢子的部位(子实层)结构多种多样,有的是光滑、可育的表面,有的形成复杂的褶状、刺状、孔状结构,以便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地增大产孢面积。
孢子的传播方式
尽管菌褶、菌管和菌刺有着不同的产孢结构,但表面都覆盖着由大量被称为担子的可育细胞组成的子实层(见第 54 页)。在某些情况下,紧密排列的可育细胞中会穿插不育的细胞,我们尚不清楚这些不育细胞的主要功能。但是,在鬼伞属( Coprinus)真菌(见第 225 页)中,菌褶边缘的不育细胞能防止紧密排列的菌褶彼此粘连。孢子成熟后,会经由一套非常精密的程序从子实体中释放出来。它们到达两片菌褶中间的位置,或者被推至菌管空腔的中部,进而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直至完全脱离菌褶或菌管。地面上的强气流会将这些孢子带走。它们中的大部分落在不宜生长的地方,但数百万孢子中总有一些会落在合适的地方,开始萌发。
子实体解剖结构
子实体的目标是繁殖,它们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最高效的结构。在鹅膏属( Amanita)真菌(见上图)中,菌柄抬升菌褶中的产孢组织,使其高出地面,从而让孢子可以被气流带走。菌幕可以保护发育中的子实体,成熟后,菌幕会残留在菌盖或菌柄上,形成鳞片或松弛的表皮。
子实体的形状
真菌子实体的形态五花八门,但都有产生孢子的组织子实层。杯状真菌的子实
层位于上表面,褶菌(见上一页)的子实层位于下表面,而马勃、松露(见第 40 页)的
子实层则被包裹在子实体内部。依靠外力传播孢子的真菌,例如鸟巢菌,会充分利用其
形状。雨水溅入鸟巢产生的冲击力足以将包裹着孢子的卵状小包弹射出去。
菌盖、菌柄和菌褶
为了准确识别真菌,真菌学家采用一系列术语来描述其物理特征。子实体上下两部分的形状和质地、菌柄的外观及其与基质的连接方式、菌褶与菌柄的连接方式(着生方式)都是识别的关键。下面这个可视化术语表用图片解释了真菌学家用于描述这些特征的精确术语。
菌盖特征
通常,当你外出采样时,支在菌柄上的菌盖是真菌子实体吸引你的注意力的首要特征。我们需要关注与菌盖相关的四个明显特征:颜色、形状、外观和表面的质地干燥、有黏性、胶状或是介于这些状态之间。
菌柄特征
研究完菌盖后,如果子实体有菌柄,应该观察菌柄的大小和形状。有无菌环、菌托或菌幕等特征也很重要。同时,通过触摸判断菌柄是干燥的,还是胶黏的。将菌柄对剖,观察其内部是实心、中空,还是形成内腔了。
菌褶特征
有菌盖或呈覆瓦状的子实体的下表面具产孢组织,排列在菌褶、菌刺或菌管层内。菌管层开口呈孔状或是光滑的。观察菌盖下表面至关重要,许多真菌从上方看起来像褶菌,但若将其翻转过来,可能会发现菌刺、管口或是光滑的表面,而非菌褶。为了区分褶菌,需要观察菌褶怎样从菌盖与菌柄连接处向外延伸。
菌褶纵切面
有些小细节是我们识别褶菌的重要线索,例如,菌褶与菌柄相连或分离的方式。有时候,同一属内所有种的菌褶与菌柄的连接方式都是同一类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