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R.塞尔(John R. Searle)是当今世界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1949-1952年之间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1955年获罗兹(Rhodes)奖学金赴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师从牛津日常语言学派主要代表、言语行动理论的创建者奥斯汀(J. L. Austin),深入研究语言分析哲学。1959年返美,并一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后当选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言语行动》《表达和意义》《意向性》《心灵、语言和社会》等。
译 者序 塞尔(J.R.Searle)是当今世界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 一。他于 1932 年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1949 年至 1952年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1955 年获罗兹(Rhodes)奖学金赴牛津大学学习,并在那里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牛津就读期间,塞尔曾在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言语行动理论的创建者奥斯汀(J.L.Austin)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语言分析哲学。在此期间他还在牛津基督教堂学院担任哲学教职。塞尔于 1959 年返美,之后一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67 年升任该校教授。他还被美国境内外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塞尔的观点新颖独到,论证鞭辟入里,逻辑分析性强且富于挑战精神。由于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越,他被选为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塞尔的学术旨趣集中在语言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和行动哲学。塞尔著作等身,而且对许多研究领域均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迄今,他的有些著述已经被翻译为 20 余种语言文字。塞尔的代表性著作包括:《言语行动论语言哲学》(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表达与意义言语行动理论研究》(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意向性论心灵哲学》(Intentionality: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心、脑与科学》(Minds, Brains and Science)、《心灵的再发现》(The Rediscovery of the Mind)、《社会实在的建构》(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 Philosophy in the Real World)、《意 识 和 语 言 》 (Consciousness and Language),等等。此外,塞尔还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发表,并编辑出版了多部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集。这些成果使他成为当今英美分析哲学界公认的学术权威。《言语行动》(1969)是塞尔公开出版的首部著作,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他在详尽阐释自己的老师奥斯汀的言语行动理论的同时,系统阐述了加入自己独创性元素的言语行动理论,从而奠定了他在该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与意义》将塞尔发展出来的言语行动理论推广到更多领域。由于持续关注意向性问题,他的思考重心随后开始转向心灵哲学。按照塞尔的明确提法,《意向性》一书,就是为了给他的前两部著作及相关论题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个哲学基础。这样看来,《意向性》可以算作塞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意向性是极为重要的心智现象,对它的分析涉及对于感知、行动、因果、意义、指称以及背景和网络等等的范围广泛的讨论。在《意向性》一书中,塞尔提出并完整地论证了他的意向性理论。他紧紧围绕意向性概念作出了一系列高度原创和富有启发性的工作,其中包括:将意向状态分析为由处于特定心智模式中的表征内容构成;论证表征内容并非必然存在于命题当中;根据适应指向和因果指向去分析意向状态;系统辨析 t- 意向性与 s- 意向性的关系;利用意向性思想对关于名称的描述理论所做的扬弃;以及运用该理论对于因果历史命名理论所做的严厉批判,从中展示该思想的解题功能,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分析哲学的研究,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讨。由于该书特别凸显了意向性对于理解人的言语及认知的重要价值,而这些方面又与当代科学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如心脑关系、计算机能否像人那样思维等密切相关,这使得该书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哲学领域,其他如人工智能学界也较为关注《意向性》一书。此外,该书也被认为行文清晰,思路简明,论证有力,因而可以作为相关方向研究生的教科书。《意向性》自从 1983 年初版以来,到 1999 年已被重印达 13 次之多,足见其影响之大。心灵哲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哲学分支。哲学发展史上已经形成许多诸如身体与灵魂之关系等问题的论说,这样的问题就属于典型的心灵哲学问题。心灵哲学系统迅猛的发展大致开始于 20 世纪中叶。它虽然还非常年轻,但却呈后来居上之势,如今已经成为哲学领域中具有基础意义的研究方向之一,有著作甚至说它已经成为当今哲学百花园中的重心之重心、基础之基础(见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前言第 1 页)。众所周知,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发展经历了所谓语言的转向,传统的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转变成为语言层面的问题,语言哲学由此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重心所在。但在塞尔看来,语言哲学中最具根本性的那些问题,如语言的意义、指称和使用等等的分析和解决,都要依赖心灵哲学研究的进展,尤其是意向状态的意向性。正是在此意义上塞尔认为,整个哲学运动都是围绕有关意向性的各种理论建立起来的,语言哲学乃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塞尔的这种看法实际上就等于宣布,当代哲学研究在主要方向上可归结为心灵哲学研究。此外,心灵哲学与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语言学、逻辑学、脑科学等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心灵哲学研究的发展也势必促进这些相关学科的发展。由此可见,开展心灵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书初版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1999 年第 14 次印刷本)译出,并于 2007 年出版,由刘叶涛(时任燕山大学副教授)独立完成。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和时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范蔚文先生对于促成此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建军教授就关键术语actaction的翻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次修订由刘叶涛和冯立荣共同完成。主要工作,一是就若干关键术语的翻译进行了梳理和修正,二是纠正了初版中的一些错漏,三是调整了若干词句的译法,使其更具可读性。尽管距初版面世已有十多年光阴,但整体来看,心灵哲学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关注度,相关术语、思想观点和言说方式的翻译尚未形成十分成熟的模式,加之译者学识有限,错漏之处恐仍难避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次修订工作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本书得到责任编辑于力平先生精心、细致和高质量的审订。在此一并致以深深谢意!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逻辑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17ZDA024)、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模态和意向性分析的指称问题研究(17YJC720017)、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建构一种语言意义的意向因果论(BJ201608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