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書城自編碼: 289241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 著;张晓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64460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頁數/字數: 368页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02.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开宝九年
《 开宝九年 》

售價:HK$ 54.9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HK$ 109.8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HK$ 78.2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HK$ 65.0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HK$ 96.3
史学的性别
《 史学的性别 》

售價:HK$ 80.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2.0
《哈佛中国史·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

HK$ 102.0
《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

HK$ 102.0
《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

HK$ 102.0
《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

HK$ 179.5
《西方史学思想史》
+

HK$ 111.0
《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张宪文卷》
編輯推薦:
【西方著名汉学家写给大家的新唐史】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教授凭一己之力、专门为大众读者撰写的唐史新作,国内首次出版;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指定教材,英语世界唐史*必读;简洁清晰,通俗易懂,为大众读者阅读唐史之*;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联袂推荐!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唐史】陆威仪教授立足世界看中国,汲取50年来唐史研究的*成果,从全球史的崭新视角,利用新材料新方法,真正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解读唐朝历史,涵括天文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城市史、环境史、女性史、民族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重新思考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
【全面揭示唐代重大社会变革,开启后期帝制时代】全书围绕唐朝发生的巨大变革而展开,指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社会诸多领域发生的重要变化,并将其贯穿到各个章节,不仅将唐朝作为整个帝制时代的转折这一重要特色勾勒得淋漓尽致,而且写出了一部多姿多彩、熠熠生辉的新唐史。
―――――――――
【专题叙事,细节丰富,印象深刻】全书分为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乡村、宗族、宗教、文
內容簡介: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三卷。一直以来,唐朝堪称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作者陆威仪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时的这一充满活力的时期,选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历史较为关注的问题,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重点从商业(海陆贸易)、宗教和文化(文学、绘画、陶瓷等)等面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息的盛极一时的帝国景象。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三卷。一直以来,唐朝堪称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作者陆威仪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时的这一充满活力的时期,选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历史较为关注的问题,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重点从商业(海陆贸易)、宗教和文化(文学、绘画、陶瓷等)等面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息的盛极一时的帝国景象。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關於作者: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译者简介
张晓东,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郑和研究中心兼职助理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成员,专攻中国运河史、中国军事史和东亚海洋史、海上丝绸之路问题,以及当前海洋地缘战略问题。著有《汉唐漕运与军事》《汉唐军事史论集》等。
冯世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唐史、中国古代民族史。
目錄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帝国的地理环境
中国古代的心脏地带关中
东北部、中原和四川




内部领域与外部领域
第2章
从开国到内乱
唐帝国的巩固
玄宗皇帝的统治和安史之乱
唐朝军事制度
中国的中世纪贵族
唐朝法律
土地所有制与赋税
第3章
藩镇与专使
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博弈


地方权力的多元化
军事地方主义和新的政治角色
财政地方主义和新的政治角色
第4章
城市生活
长安和洛阳的布局
长安的花街柳巷
花卉热
唐朝城市的商业化
税收与货币
第5章
乡村社会
土地占有的新形态
农业技术
长途贸易和商业化
茶叶和糖
第6章
外部世界
称天可汗的唐朝统治者
东亚的出现
国际贸易重组
在唐朝的外国人
被看成异族的佛教徒

第7章
宗族关系
唐代家庭中的妇女
祖先祭祀的变化
唐代大族
大族的终结
第8章
宗教
唐代的道教
道姑和女仙
中国化佛教的出现
国家和地方的儒教礼仪
儒教经典的重新解读
印刷术
第9章
写作
初唐诗的基调和辞藻
盛唐诗对前代诗歌的继承
不断变化的诗人形象
唐代传奇



结语
致谢

日期和年代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內容試閱
【中文版总序】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幸运地发现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也出席了同一会议。在朱老师这一代人中,他可谓极富才学,或许性情也最火爆。对我而言,他还是一位慷慨的良师益友,在我需要之时往往不吝提出明智的建议。我想通过回忆自己与朱老师在北京月坛公园的一次谈话来为中国读者介绍这一套书。当时我俩正散着步,我突然向他袒露心声,说自己曾数度迷茫90年代初的我正处于迷茫之中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虽然能够像朱老师那样阅读第一手文献,但还是极度渴求拥有他那般理解中文文献的本能。到底怎样我才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呢?
朱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回答我的问题: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朱老师或许对中国同事们的研究局限多有责备,但对那些愿意付出真正的努力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则往往慷慨相助。他相信,我们的确能够带来些什么,而且我们拥有一种中国人无法依靠自身开辟出的观察视角,因为我们对中国的观察受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影响,而这些经验是中国人所没有的。听他说着,我不禁想起了明朝时的一句俗语:中国人用两只眼睛观察世界,欧洲人只用一只眼,其他地方的人则都是瞎子。我相信,朱老师是觉得他这一代的中国学者只睁开了一只眼,而外国历史学者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第二只眼睛。
作为一个二十来岁才开始研究中国的学者,我自然是站在房间外面来观察中国的。然而重要的是,我二十来岁的光阴正好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意味着我大致上与中国所谓的文革一代同辈。彼时正是西方史学经历大转折的时期,历史不再是伟人和强权间相互影响所取得的成就,而转变为普通人在其所处社会的约束与机遇中经历的生活。对于一个在此时拥抱中国明代社会和经济史的外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讽刺,因为彼时我最想求教的历史学者并非来自西方,而是一个中国人傅衣凌。傅衣凌对与我同辈的中国历史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展示给了我们具体的研究路径,让我们知道如何用明代史料写出各个阶层民众经历的历史,而不是统治家族支配的历史。70年代末,我有幸在北京见过傅老师一面,至今我仍后悔没能向他学习更多,像我从朱老师那里学到的一样。
当哈佛大学出版社邀请我主编一套中国帝国时期的历史时,我找到了与我同辈的三位历史学者,他们多多少少形塑了我在社会关系和物质文化方面的兴趣。我们并非用同一种语调或同一种国家视角(三人中一位是德国人,两位是美国人,我是加拿大人)来论述问题,但我们差不多是同一代人,踩在同一片知识的土地上。我并未做多少导引,主要是请他们引用自己和其他人近期研究的一些成果,这样他们的描述才能够与时俱进,跟上现在的知识脚步。我可不想我们只是在重复老套的故事。另外,我请他们仔细考虑在他们所写的那个时代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并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写作。我希望他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他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他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他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我所写的元明卷与其他几卷有一个显著不同,这种不同是在整个系列的编纂后期才逐渐显露出来的,所以该特征在其他几卷中并没有出现。正如我提到的,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这么做最开始是为了满足我对自身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环境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而这些成果正不断涌现。然而,我逐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元明四个世纪的历史中,对民众生活经历和政治时运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正是气候变化。气候虽不能回答历史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我发现要回答元明时期的许多历史问题就不得不把两个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整个世界的寒冷和干燥程度考虑进来。元明卷并非完全在论述中国自中世纪暖期到小冰期的环境历史,但它的确是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考虑的框架内对历史进行阐释的。
现在,我邀请你们走进这个中国历史的房间,而四位学者正站在外头观察它。我希望你会同意,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些你会错过但值得留心的东西。我还希望我们发现的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励中国读者用自身的内部观察视角来检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卜正民
2016年6月2日



第1章 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朝代,以伟大的文人和卓越的诗文著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诗人王维、李白和杜甫,几乎被公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作者。唐代的短篇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无法与诗歌相比,却是第一批带有自我意识的艺术性虚构作品,它们将人的经历的重要方面引入中国文学中。考虑到小说在随后历史上的重要性,唐代小说,尤其是唐代传奇,标志着重大的文学发展。
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的散文成了随后此类体裁所有作品效仿的对象。散文创作背后的理念是:文学风格是哲学思想和道德秩序的基础,因此相较于其他任何作品而言,散文更清晰地体现了唐代的一种特殊景象,其中文学、思想和政治难以分割地纠缠在一起。

 初唐诗的基调和辞藻

在汉代,诗歌是宫廷创作的产物,其内容或褒贬或揭露国家的道德状况。南北朝时期,这种说教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起初,诗歌通过与国家及其道德标准的分离而被解放出来。这一过程中诗人发现了许多主题,精心创作了关于隐逸(脱离现实世界)、风景和道教哲学的诗篇。然而,5 世纪晚期之前,南方的宫廷和贵族名流支配着诗歌,拥有长期文学教养传统的世家大族认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评论诗歌的优劣。大多数诗歌不过是优雅的消遣和精英们宴乐的一种方式,在那里儒家道德说教和隐士的遗世独立都是不可容忍的粗鄙。
隋和唐初的诗歌继续着南朝的宫廷传统,大部分写作于首都或者秦王府的文学馆里。创作以一种社交活动的方式出现,其中题目、措辞、结构和场合都受到严格限制,精英们比赛看谁能够最迅速地完成设定主题和押韵的诗,获胜者得到奖励,而最慢的那个支付罚金。诗歌创作的主题或是模仿有固定模式的乐府诗,或是赞扬廷臣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者某一特定事件。用词是有限制的,偏好典故,而日常用语的使用则被视为是粗鄙的。修饰部分更喜欢简明和间接的示意而非直率的叙述,正如虞世南的诗《春夜》所写: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韵律规则阐明了音节数量、对仗的运用,以及声调模式。
这些刻板的要求使诗歌变为可习得的艺术,任何受过训练的人都可以迅速地创作出应景的诗。然而,掌握这个技巧需要持久的学习,大家族的子弟在这方面具有优势。作为富有教养的一种标志,他们幼时就接受教育,学习如何写出精妙而得体的文章。诗歌的评价完全取决于规则运用的好坏,与众不同的表达并非优点。创作称颂上层的诗歌是迎合宫廷特别有效的方式。宫廷诗矫揉刻板的特点激励了关于诗歌知识和文学参考书目的百科全书的编纂,于是廷臣们可以快速地找到符合任何诗歌主题的词句和想法。
因为诗歌与政治相关,统治者自身也参与到诗歌的评价和创作中。南朝陈和隋的最后一位皇帝都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指责他们对文学的嗜好,认为他们因此而不理朝政致使王朝覆灭。然而,即使是中国最进取的统治者之一唐太宗,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作为一位来自西北部的军事家,他努力像那些有教养的官员一样写作文雅的诗。有时他还运用皇帝特权将大臣出色的语句纳入自己的作品中。之后的皇帝,虽然没有如此多产,也热心于诗歌的赞助和实践。
初唐诗也写作于小酒馆或私家宅邸举行的宴会上,以送别友人或进行社交应酬。这样的宴游诗从3 世纪开始就已经被创作并汇编为诗集,唐代此类的诗集不下百数。现在仅存的例子表明,那些有抱负的官僚写作的诗歌与宫廷诗很相似,只是较为朴素。
诗歌写作的另一个场合是农庄或者田园,它为诗人在矫揉造作的宫廷诗之外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唐早期的诗人之一王绩(590644),在田园中获得了诗歌的灵感。虽然作为诗人并不具盛名,王绩却是模仿隐士诗人陶渊明(365 427)的生活和诗歌的第一人。陶渊明放弃官职创作隐士诗,其内容有他在乡村茅屋的起居、对贫困的忍耐和田地里的辛勤劳动。这样的重新发现使陶渊明被冠以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名,也预示了盛唐将会改写中国的诗歌史。为了保持陶渊明的模式,王绩运用了宫廷诗所没有的简单遣词、直白句法和一种近似整体叙事的风格。
680 年诗歌创作被引入进士考试,标志着唐诗从宫廷诗向更注重抒情风格的重要转变。通过考试和亲自挑选,武后提拔了一些出身卑微的诗人,这些人后来帮助了很多出身于地方精英家庭甚至是出身寒微的诗人。在这种广泛的官员群体的影响下,更多的流行体裁,尤其是七言律诗,在宫廷变得受人瞩目。
到8世纪的第一个10 年,在地方官府度过的长久岁月也成为了诗人们创作更个性化诗歌的机会。最为人称颂的是放逐诗人,包括杨炯、王勃、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运用宫廷诗的技巧来表达个人苦楚,还吸收了带有强烈情感的更早期体裁,如《楚辞》等。骆宾王因为将骈文的修辞和思辨的风格改编入诗而出名,如此使诗歌变得更长也更严肃。随着边塞诗的出现,诗人将边远地区的生活生动、戏剧性地表现出来。这些发展使诗歌更为私人化、情感化,并且具有道德的严肃性,由此为盛唐诗歌打下了基础。
为了减少皇室成员和宫廷女性干政,722 年玄宗皇帝关闭诸王王府,把诸王调离京师,这就封闭了贵族青年得到资助的主要途径。于是,他们中最有雄心的诗人不得不在朝廷之外寻找更广泛的新读者。他们创造的风格被称为都城诗,表明是由宫廷诗演变而来的,但其对象和主题更为宽泛。都城诗与先前的宫廷诗的不同,表现在对声韵的强调、对佛教和隐士主题的兴趣,和诗歌的端庄感有所降低这几个方面,正如卢象的《同王维过崔处士林亭》:

映竹时闻转辘轳,当窗只见网蜘蛛。
主人非病常高卧,环堵蒙笼一老儒。

与其说都城诗是一种高雅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举止文雅的社交谈吐,有助于在官僚和考生之间建立私人联系。正如宫廷诗较早的改进来自那些被流放到地方的人一样,一个完善的、自觉的诗歌艺术形式的出现也将会是局外人的工作。不过,盛唐诗歌的兴盛就有赖于之前都城诗的存在,其自由的形式和表达使得处在该运动边缘的诗人能够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见解,其流行也为新风格的鉴赏准备了广泛的读者。
除了为诗歌创作和交流提供场所,长安和其他唐代城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诗人们赞扬首都的宏伟,思索热闹人群中的个人孤独,描绘散布在城市街头和酒馆中的英勇的年轻人和漂亮女人,如李白的《少年行》: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城市也成为诗歌圈子相互竞争的中心,或者,就首都而言,在不同的地段,不同的诗歌团体相互之间独立地运作。控制北方大部的节度使们的治所尤其重要。出于声望或乐趣的考虑,他们的身边有很多出色的诗人,而节度使的幕府则成为与长安相匹敌的文学中心。一直到唐后期,诗歌创作在地理上的分散使得对其进行统一概括成为难题,因为每个中心都发展出了明确的风格和特色。
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城市为诗歌与音乐的联结提供了环境,在风月场上的表演最为显著。尤其是歌妓们对词的普及的贡献,在王朝崩溃后的几十年间,词成了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后世辑录出版的《敦煌曲校录》共包含545 首词,大部分是通俗作品而非文人作品,因此主要在娱乐场所或其他相关场合表演,主题涉及的范围从谈情说爱到历史政治。
女性也是帝国宫廷、地方政府机构和精英家族里乐器演奏和歌唱的主要表演者。玄宗皇帝创立了一所宫廷音乐学校,成百上千名乐师和歌手在那里学习表演新乐曲,包括通俗的和外国的乐曲。皇帝自己也创作曲子,每一行音符的数量与传统乐曲不同,这也许反映了外国曲调的影响。安史之乱攻陷首都后,在宫廷音乐学校受到训练的表演者们散落到南方的都市中心,在那里卓越的文人仍然为艺人们创作词。
然而,这些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欣赏的歌曲与文人诗作间的关联仍旧不清楚。一些传统诗歌体裁,最突出的是四言诗和旧乐府诗被谱成歌曲。唐代诗人创作了一些被认为是歌词的作品,肇始于9 世纪早期的一些诗人,他们为流行曲调谱写了新词。留存下来,并确定可以被演唱的词中,有三分之二是9 世纪后的作品,六位诗人(温庭筠、皇甫松、白居易、刘禹锡、薛能和司空图)的作品占了将近一半。迄今作品数量最多的是温庭筠,他对风月场的爱好似乎严重地影响了仕宦。有关他生活的描述表明他依靠作词谋生。
有迹象显示,虽然曲和词是唐代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并且一些重要诗人也进行此类创作,这种行为在文人中仍然是不光彩的。直到940 年后蜀朝廷编纂了《花间集》,词才被当作一种明确的文学体裁。然而,被认可为严肃艺术的词局限于爱情浪漫主题,其形式也被标准化为两节的异律词(就是说,每行都有不规则数量的音节)。
欧阳炯(896 971)作了《花间集》的序言,谨慎地区分了真正的文学作品与不仅形式粗俗而且实质空洞的流行词。于是,尽管风月场是唐代词的创作和吟唱的重要场所,它们对唐代诗歌的影响却不能被公开地承认。
唐代最后一个能为诗歌提供灵感的都市场所是庭园。3世纪的隐士诗人曾经称颂过私家庭园,将其看作逃离朝廷和城市压力的特殊空间。中晚唐,都市庭园为私人玩赏领域的出现提供了环境,在庭园里就可以摆脱国家和家庭的常规结构。诗人白居易自称中隐,意思是介于隐于朝的大隐和隐于野的小隐之间,他深情地描述了他在洛阳的庭园。白居易将自己的庭园建设成一个唐代市民阶层的典型空间,有花圃果园相伴,培养人的情操。与柳宗元一起,他还倡导了这样的理念:真正拥有一座庭园或者一块土地的含义不仅仅是出钱购买,还要审美欣赏,例如以其为题材写作诗文。在中华帝国的后期,在给特定庭园题名或题写对联时,使用诗的情况非常普遍。

盛唐诗对前代诗歌的继承

唐代摆脱了以往带有道德和政治色彩的诗歌批评,那些评论谴责近几个世纪文学作品的颓废,而唐代则发展出了一种审美的态度,认为过往的文人和风格为当代文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用的模型。这种转变既与宫廷之外诗歌创作的空间变动有关,也与诗人含义的再定义有关。
初唐诗的发展主要源自北朝和隋的一些作者,他们批评当时的骈文和华丽的诗体,以经典和汉代作品为蓝本,倡导更为质朴严肃的语言。6 世纪梁朝的太子和大臣编撰的两本南朝选集之间的矛盾显著地突出了这个问题。更为古典的《文选》,把重点放在汉代及紧随其后的世纪,将其作品作为文学典范。更为当代化的《玉台新咏》,主要收集了近期的、其中很多是仍然在世的文人的作品,尽管其前言为集中于宫廷诗和其他浪漫主题的作品而致歉。同一个世纪里,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465 522)在其代表作的开篇就提出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政治功能的主张,因此所有严肃作品必须以经典为模范和标准。无独有偶,裴子野(469 530)所著的《雕虫论》,也抨击当时的文学作品为空洞无意义的工艺品和点缀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