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美丽国学 智慧人生 套装共4册

書城自編碼: 273043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春秋]孙武、[汉]司马迁、[明] 洪应明
國際書號(ISBN): 9787D23910229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6-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768/7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7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HK$ 64.9
推荐连接万物
《 推荐连接万物 》

售價:HK$ 63.8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65.0
甘于平凡的勇气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HK$ 49.5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HK$ 52.8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HK$ 108.9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HK$ 97.9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HK$ 437.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8.0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蝴蝶自来 你也可以光芒万丈 拥有就是幸福》
+

HK$ 179.4
《美丽国学 风雅人生 套装共4册》
+

HK$ 179.4
《给孩子的经典国学启蒙读本 学生版(套装共4册)》
+

HK$ 44.9
《黄帝内经》
+

HK$ 44.9
《中国传世散文100名篇》
編輯推薦:
1.这是全新国学读物“美丽国学”丛书中的一套“智慧读物”,涵盖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论语全解》《史记故事》《菜根谭的智慧》四部国学读物。
2.本套图书从传统文化出发,以全新而实用的观点阐述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和精髓,对现代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3.本套图书从内容、版式到装帧设计都别于市场上诸多繁冗杂乱、浓墨重彩的国学读物,而是以一种清新、简洁的风格,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美的享受。
4.本套书全彩印刷、素雅装帧、轻便大气,携带方便,是送人自用的绝佳礼品。
內容簡介:
面对当今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片面而凌乱的知识系统,我们急切需要一套完整的经典读物来充实自己,需要在浮躁的时代有所沉淀,做一点有深度的阅读。“美丽国学,智慧人生”便是这样一套有深度、有温度、有智慧的经典读物。本套书包含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论语全解》《史记故事》《菜根谭的智慧》四本国学经典,以诸多有说服力的历史故事和现代故事在谋略计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交际口才等方面,借古讽今,以全新的角度和视野,再结合当下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大量“疑难杂症”,做出了全面、有趣、针对性很强的阐述和讲解。
關於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王正刚,男,1978年2月生,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2007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学专业,研究方向:美学原理,现就职于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在公开出版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编译《弟子规》、《孟子》、《史记故事》等。
方韬,男,陕西汉中人。1998年至2002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至2010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博连读),获文学博士学。2010年7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刘家和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左传》学与魏晋学术史。在《文史》、《中国文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并出版古籍译注多部。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李强,男,河北衡水人。1998年至2002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酷爱诗歌、散文、历史研究,对中国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在媒体多次发表文章,且深受好评。曾出版《历史真相全知道》。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明代人,藉贯不详。
鲁一帆,男,1976年生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就职于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授文字学。多年来利用工作之余,参与编写过多部经典国学的出版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錄
《史记故事》
本? 纪
五帝本纪**
周本纪第四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世? 家
齐太公世家第二
晋世家第九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陈涉世家第十八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列? 传
管晏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伍子胥列传第六
商君列传第八
苏秦列传第九
张仪列传第十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论语全解》
学而**
共16章,此篇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孔门“为学”、“孝悌”等基本范畴进行了发挥,引导初学者步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
共24章,此篇主要围绕“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讨论。
八佾第三
共26章,此篇主要记录的是孔子论“礼乐”的内容。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孔子极力想恢复西周初年周公旦所创制的礼乐制度。本篇是我们观察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里仁第四
共26章,此篇孔子仍然是围绕着“仁”、“德”和“孝”的主题有所议论。
公冶长第五
共26章,此篇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对众弟子以及对当世的著名人物和古人的评论。本篇集中体现了孔子臧否人物的标准和思想。
雍也第六
共30章,此篇主要记述了孔门众弟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教导。
述而第七
共38章,此篇涉及孔门师徒间的对话并不多,更多记录的是孔子吐露自己为学和为人的心声。此外,孔子的起居形貌也散见本篇之中。
泰伯第八
共21章,此篇主要是孔子对古代圣贤的评赞。
子罕第九
共30章,此篇的主要内容是孔子提倡礼制,勉励弟子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生平赞同和反对的事情。
乡党第十
共27章,此篇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先进第十一
共26章,此篇主要论述孔子诸弟子的行为志向及孔子对诸弟子的评价。
颜渊第十二
共24章,此篇主要是孔子和弟子们关于“仁”的问题的探讨。
子路第十三
共30章,此篇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等。
宪问第十四
共44章,此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卫灵公第十五
共42章,此篇内容涉及孔子“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季氏第十六
共14章,此篇以箴诫为主,主要记录君子如何以礼治国、择友择乐、修身处世、学诗学礼等。
阳货第十七
共26章,此篇主要记录孔子教育弟子们要讲究仁德,阐发修德治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
微子第十八
共11章,此篇主要记录古今人才、贤士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的行为。
子张第十九
共25章,此篇主要记录的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学问、品德的探讨以及弟子对孔子的敬仰与维护。
尧曰第二十
共3章,此篇记载的是古代先贤圣王尧、舜、禹、汤等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从政的看法。
《菜根谭的智慧》
处世篇
退即是进 与就是得 8
让名远害 归咎养德 9
天道忌盈 业不求满 10
责毋太严 教毋过高 11
无过是功 无怨即德 12
忧勤勿过 待人勿枯 13
立身要高 处世须让 14
忘怨忘过 念功念恩 15
施而无求 求之无功 16
杀气寒薄 和气福厚 17
多喜养福 去杀远祸 18
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 19
毋攻短处 化诲顽固 20
亲善防谗 除恶守密 21
富多炎凉 亲多妒忌 22
阴恶祸深 阳善功小 23
警世救人 功德无量 24
趋炎附势 人情之常 25
一念一行 都宜慎重 26
春风育物 朔雪杀生 27
诚和气节 陶冶暴恶 28
庸德庸行 和平之基 29
金须百炼 矢不轻发 30
忘恩报怨 刻薄之尤 31
谗言自明 媚阿侵肌 32
处世要道 不即不离 33
过俭则吝 过让则卑 34
喜忧安危 勿介于心 35
量宽福厚 器小禄薄 36
勿逞己长 勿恃所有 37
谨言慎行 君子之道 38
云去月现 尘拂镜明 39
善根暗长 恶损潜消 40
学贵有恒 道在悟真 41
修持篇
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42
净从秽生 明从暗出 43
原其初心 观其末路 44
卑知高危 晦晓明霭 45
放得心下 入圣超凡 46
超越天地 不求名利 47
吉人安详 恶人杀气 48
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 49
保已成业 防未来非 50
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 51
穷当益工 勿失风雅 52
却私扶公 修身种德 53
震聋启聩 保持清醒 54
辨别是非 认识大体 55
暗室磨炼 临深履薄 56
分清功过 勿显恩仇 57
以德御才 德才兼备 58
功名一时 气节千载 59
自然造化 智巧不及 60
真诚为人 圆转涉世 61
情急招损 严厉生恨 62
回归自然 述古畅怀 63
勿昧所有 勿自夸耀 64
自薄而厚 先严后宽 65
超然事外 明晓利害 66
忙里偷闲 闹中取静 67
富知贫痛 少念老哀 68
藏才隐智 任重致远 69
冷静观人 理智处世 70
恶不即就 善不即亲 71
刻失人和 滥招恶友 72
居官有度 居乡易交 73
逆境比下 怠荒思上 74
得休便休 了时无了 75
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 76
退步宽平 清淡悠久 77
处进思退 著手图放 78
躁极则昏 静极则明 79
安乐寻常 事无** 80
见微知著 守正待时 81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82
以我转物 逍遥自在 83
落叶蕴芽 生机含杀 84
顺逆一视 欣戚两忘 85
把握本质 卷舒自在 86
贪眼前利 忽潜在危 87
适可而止 持盈保泰 88
沤生大海 影灭长空 89
养身篇
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90
淡中知味 常里识英 91
静中观心 真妄毕见 92
淡泊明志 肥甘丧节 93
动静合宜 道之真体 94
志在林泉 胸怀廊庙 95
正气天地 清名乾坤 96
伏魔自心 驭横平气 97
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 98
念头勿浓 勿陷枯寂 99
君子无祸 勿罪冥冥 100
相观对治 方便法门 101
拔去名根 融去客气 102
心地光明 念勿暗昧 103
勿羡贵显 勿虑饥饿 104
病未足羞 无病吾忧 105
品质修养 切忌偏颇 106
舍己毋疑 施恩不报 107
恣势弄权 自取灭亡 108
文无奇巧 人宜本然 109
忠恕待人 养德远害 110
有识有力 私魔无踪 111
量弘识高 功德日进 112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113
心体之念 天体所现 114
浑然和气 居身珍宝 115
疾病易医 魔障难除 116
行戒高绝 性忌褊急 117
不忧患难 不畏权豪 118
静中真境 淡中本然 119
消些幻业 增长道心 120
出世涉世 了心尽心 121
云中世界 静里乾坤 122
象由心生 象随心灭 123
梦幻空华 真如之月 124
烦恼由我 嗜好自心 125
世态变化 万事达观 126
流水落花 身心常静 127
心地平静 青山绿水 128
处世忘世 超物乐天 129
彻见真性 自达圣境 130
欲望尊卑 贪争无二 131
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 132
山居清洒 入都俗气 133
祸福苦乐 一念之差 134
机息心清 月到风来 135
万钟一发 存乎一心 136
以我转物 物勿役我 137
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 138
处处真境 物物真机 139
风迹月影 过而不留 140
读心中文 听本真曲 141
闲适篇
心虚明理 心实却欲 142
道德学问 随事警惕 143
浓夭淡久 大器晚成 144
不以神用 何以得趣 145
野趣丰处 诗兴自涌 146
雪夜读书 登高心旷 147
猛气化冰 无事为福 148
心植善根 根固叶荣 149
厚德积福 逸心补劳 150
言者无行 谈者不真 151
世间广狭 皆由自造 152
会个中趣 破眼前机 153
万象皆幻 达人须达 154
广狭长短 由于心念 155
修养定静 临变不乱 156
除去恼热 身心安乐 157
超越喧寂 悠然自适 158
浓处味短 淡中趣长 159
卧云弄月 绝俗超尘 160
始计** 6
作战第二 11
谋攻第三 15
军形第四 21
兵势第五 26
虚实第六 32
军争第七 39
九变第八 44
行军第九 50
地形第十 56
九地第十一 61
火攻第十二 69
用间第十三 73
**计·瞒天过海 78
第二计·围魏救赵 80
第三计·借刀杀人 83
第四计·以逸待劳 87
第五计·趁火打劫 89
第六计·声东击西 92
第七计·无中生有 94
第八计·暗度陈仓 97
第九计·隔岸观火 99
第十计·笑里藏刀 102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106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110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112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115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118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122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125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128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131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135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139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142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144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148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152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156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159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162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164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167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171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174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178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182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185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190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俗不《及雅 淡反胜浓 161
身放闲处 心在静中 162
不希荣达 不畏权势 163
圣境之下 调心养神 164
繁华之春 不若秋实 165
欲心邪念 虚心正念 166
富者多忧 贵者多险 167
乾坤自在 物我两忘 168
生死成败 一任自然 169
猛兽易服 人心难制 170
人生无常 盛衰何恃 171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172
苦海茫茫 回头是岸 173
冷眼视事 如汤消雪 174
心月开朗 水月无碍 175
毁誉褒贬 一任世情 176
真得天然 造作减味 177
心境恬淡 绝虑忘忧 178
真不离幻 雅不离俗 179
布茅蔬淡 颐养天和 180
断绝思虑 一真自得 181
任其自然 万事安乐 182
思及生死 万念灰冷 183
雌雄妍丑 俄而何在 184
自然真趣 闲静可得 185
人我合一 去留鸟伴 186
观物有得 勿徒留连 187
陷于不义 生不若死 188
茫茫世间 矛盾之窟 189
世间皆乐 苦自心生 190
口耳嗜欲 但求真趣 191
內容試閱
《史记故事》
五帝本纪**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开篇之作,记载了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战争、禅让、治洪水、战猛兽、开良田、推算历法、观测天文、谱制音乐舞蹈等众多先民生活的情况,可谓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开端。
轩辕黄帝
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孙,名叫轩辕,一生下来就很有灵异之气,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懂礼,长大后诚实勤劳,成年后见闻广博,明辨是非。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势力已经开始衰败,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却没有能力去征讨他们。于是轩辕整治军队,去征讨那些不来朝拜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难降伏,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顺轩辕。于是轩辕便实行德政,整顿军队,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像熊、罴、貔、貅、、虎等猛兽一样的勇士,与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三战后征服了炎帝,取得了胜利。而后,蚩尤发动叛乱,不听轩辕的命令,于是轩辕征调诸侯的军队,与蚩尤在涿鹿郊野开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众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哪里有不归顺者,黄帝就前去征讨,所向披靡,开山通路,几乎从来没有在哪个地方安宁地居住过。
黄帝东到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西到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南到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部族,与诸侯核验了符契,在涿鹿山的脚下广平之地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居所,以兵营围绕来防卫。其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同时,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让他们来监察各诸侯国。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观测太阳的运行,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时日。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缘由,论说国家存与亡的道理,按照四时节气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虫蛾,测定日月星辰以观象授时,身心耳目,饱受辛劳。
他做天子,有土这种祥瑞的征兆,因为土为黄色,所以号称黄帝。
颛顼征四方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十四人。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氏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居住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生下了高阳,高阳很有贤德。黄帝死后被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帝颛顼。颛顼沉静稳重又有智谋,通情而知事理。他种植各种庄稼,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规律,依顺鬼神,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教化万民,洁净身心祭祀鬼神。他北到幽陵,南到交阯,西到流沙,东到蟠木,天下平定,太阳所照之处皆归顺。
贤德帝喾
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他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广施恩泽于众人而不顾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洞察事理的细微之处;顺应上天的意旨,解民之所急,仁德威严,温和守信,修养德业而使天下归服;他节俭地使用大地所产之物,抚爱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季节节气,尊显鬼神并且慎重地加以侍奉。帝喾恩德不偏不倚,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遍及天下,日之所照,风之所至,没有人不顺从归服于他。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子,生下放勋;娶娵訾氏的女子,生下挚。帝喾死后,挚即帝位。帝挚登位后,并没有什么政绩,于是弟弟放勋登位。这就是帝尧。帝尧仁德,聪慧,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能发扬善德,使各部族和睦融合,各诸侯邦国都能和谐相处。他命令羲氏与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把春夏秋冬四季调整准确。整顿百官,各项事业都兴旺发达。
尧舜禅让
天下大治后,尧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他问属下们,谁可以继承他的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明理通事的人,不错。”尧哼了一声:“这人凶顽愚笨,难堪大用,还有别的人选吗?”驩兜说:“共工手下有一批人,他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尧说:“你不知道,共工这人对上帝与君主外表恭敬,实际却极为轻慢,喜欢夸夸其谈,实际行动却违背正道,不可重用。”尧又问四岳:“哎呀,如今洪水滔天,百姓万分愁苦,大地一片沼泽,谁能来治理呢?”大家都推荐鲧。尧说:“鲧这个人,曾经违背天命,危害同族,怕不能用。”四岳说:“现在紧急关头就任用他试试吧,不行再撤掉。”尧因此让鲧来治洪水。鲧前前后后治了九年水却没有成功。
尧说:“唉!四岳啊,我治理天下已经七十年,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呢?”四岳谦虚地推辞,推荐舜。舜是盲人的儿子。他的生父愚昧,后母奸诈,弟弟傲慢,但舜却能对父母尽孝,和兄弟友爱,使家庭和睦。尧说:“我亲自试试他。”他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观察他的德行。一段时间下来,尧认为舜做得很好,就让舜任司徒之职,教导百姓遵循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种种伦理道德,效果很好。尧又让舜参与朝政,朝政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舜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远来的诸侯都相敬如宾。舜到丛林草泽里遇上暴风雨,却没有迷路误事。经过三年的种种考验,尧认为舜既聪明又品德高洁,就对他说:“三年来,你做事周密,有大功。现在我把帝位让给你。”舜认为自己德行不够,不愿接受帝位,推让再三才答应。正月初一,尧在文祖庙禅让帝位给舜。
尧说:“我不能使天下人全都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尧的儿子丹朱无德无能,不配传他帝位,因此禅让帝位给舜。尧逝世了,舜服丧三年后,想把帝位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南岸。但前来朝见的四方诸侯不找丹朱,都到舜这里来;有纷争的也不去找丹朱,都来找舜调解;歌颂功德的不歌颂丹朱,都歌颂舜,这真是天意难违啊。舜就又回到京都,登上天子之位。
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人,一直被尧任用,却一直没有相应的官职。于是舜就与四岳商计,他们都说,要想行大德的事,就要疏远巧言令色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自然而然会来归服。舜说:“有谁能努力奋发,光大尧的事业,我就唯才是举,授给他官职。禹,你来负责治水大事,一定要努力办好啊!弃,百姓正在挨饿受饥,你掌管农业教他们播种百谷吧。契,现在百姓不亲,纲常有乱,你担任司徒,小心宽厚地施行五伦教育。皋陶,蛮夷正在侵扰中原,抢劫杀人,无恶不作,你来担任司法官,执法要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又任命倕为共工,统领各种工匠;任命益为朕虞,管理山川草泽中的草木鸟兽;任命伯夷主管祭祀,任命夔掌管音乐,任命龙做纳言,传达舜的旨命,报告下情。分工完毕后,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这些人个个功成名就:皋陶掌管刑法,断案公正;伯夷主持礼仪,上下都谦恭礼让;倕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利用;弃负责农业,百谷丰盛;契掌管教化,百官亲善和睦。这样,各司其职,上下齐心,天下大治。
从黄帝到舜、禹,虽都是同姓却立了不同的国号,目的是彰显他们各自光辉的德业。因此,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号为夏后,用不同的氏来区别,姓姒氏。契为商的始祖,姓子氏。弃为周的始祖,姓姬氏。
论?赞
太史公说:学者们都称述五帝,然而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的文字并不规范,众多读书人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有的儒生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到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都有不同,总而言之,大体与古文经籍记载的说法相符合的较为可信。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释都很明确,只是人们都没有进行过深入考究,其实那些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已经残缺很长时间了,但很多散失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典籍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理解了它们的意思,那么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明白,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我把这些材料进行评议编次,选择了那些很正确通畅的言辞记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子弟在家的时候孝敬父母,出外的时候顺从兄长,谨慎而有信用,广泛地亲近百姓,亲近仁者。在道德实践的空隙,则应该提高知识修养。”
圣人的智慧
这一章孔子讲了三个层次。首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人*先要面对的也是*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地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后,在家能做个好子弟,在外是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了。孔子告诉我们:人的活动总是从*基本的家庭开始的,所以我们出生以后的**个角色是儿女。做儿女的本分就是应该孝敬父母。然后,我们渐渐长大,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自己也开始变成一个有更多交往关系的社会成员。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在人群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有了这些基本的为人处世修养后,我们要想使自己再有所提高,就必须读书学习,因为古圣今贤的智慧在此隐藏。反观今天,我们片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反倒忽视了做人处世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到博士毕业,许多人读书不少却缺乏一些简单的处世智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所受教育的一个缺陷。看看孔子的言论,这里似乎并没有多少智慧,而是一些*简单的*基本的“规则”,如果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去约束自己,便是处世为人的良方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敬重贤德替代喜欢美色;侍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生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我必然会认为他已经学习得很好了。”
圣人的智慧
这一章实际上是子夏重申孔子的观点。子夏强调了事父母竭其力——尽孝,事君王致其身——尽忠,对朋友重言诺——有信。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这告诉当时的人们,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王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子夏的观点充分显示了孔子的“学”的观点:道德先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儒家学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伦理道德方面的重要内容,子夏继承孔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将之发扬光大,进一步对伦理道德的要求细化,提出“贤贤”“竭其力”“致其身”和“言而有信”四点要求。从目前看来,这些东西果真就成了陈腐的说教了吗?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人们能按照这些原则去做,那么做到“贤贤”就不会以貌取人了;做到“竭其力”就能报答父母的大恩了;做到“致其身”在事业上就能无所畏惧了;做到“言而有信”就一定能立足于社会,自己的人生就会更为完美。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谨慎就会没有威严,学问就不能巩固。行为上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举止庄重,没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学问就很难牢固扎实。交朋友也要有选择,不要和那些道德学问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在孔子看来,朋友的档次就代表了你自己的水平。孔子说:“不知其人,观其友可也。”知错就改,也是衡量君子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孔子说:“小人必文过饰非。”子贡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掩盖缺点就如同掩耳盗铃一样危险,欺骗的只能是自己,当然受损的也是你自己了。
言而有信、选择益友、知错能改、知错不怕改是个老话题了,可是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人总是犯同一个错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今天忘拿一件东西,明日依旧会落下另一样。我们有没有想过:怎样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当不好的东西成为一种习惯后,就会减弱你的竞争力。人们常说:优秀是种习惯,当然指的是良好习惯。时刻对自己身上的不良倾向保持警惕,通过良师益友的帮助和自我的不断反省,一定会非常优秀的。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思远古的祖先,那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回归于淳厚了。”
圣人的智慧
在儒家学说的体系中,对待祖先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谨慎认真地办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人们就会知道自己对于祖先后代的责任和义务,民风也会因此变得淳朴。时代的变迁,有些东西会变得模糊,大多数人在父母逝世的时候,哀痛悲伤的心情到了极致,而谨慎戒惧的心情往往不足;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已经做到十分恭敬了,但感念思慕的精神却很少。这些不单单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孝子贤孙,而是让我们知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零零的,也不光是为了自己生活的。上有父母以至祖先,下有子女以至元孙。我们只是这个链条谱系中的一环,而并非全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面临着比祖先更大的生存压力,但是我们没有道理放弃这一切,更不要轻视生命本身。好好地活着,因为你身上流的血,有先人们的光荣还有后代的期盼!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了这个国家后,必然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治。是他从别人那里打听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回答说:“夫子通过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而得到,夫子求得的方式,大概和其他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来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儒家为国人塑造的理想人格。“温、良、恭、俭、让”,可以说这是孔子毕生努力所达到的道德修为。他自内而外地把人温柔善良的本性展现出来,具有极强的道德人格魅力。同时,“温、良、恭、俭、让”又把东方人以“柔”为主的为人处世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我们今天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里,“温、良、恭、俭、让”已成了胆小鬼逃避的借口吗?是的,没有勇气和竞争意识就意味着失败。然而,你想过没有,除去追求成功,我们还有什么更该珍视的吗?善良的人性和从容的心态。当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其实只需要你那一点谦让就能化解多少怨气和仇恨。古人常说“吃亏是福”,这里面不只是人生的一种苦楚和无奈,还有更高的智慧。老子说得好,“惟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是至理名言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战争与计谋的重要性,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和“多算胜少算”的名言;二是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以“五事”来估算战争中胜利的概率,以“十二诡道”作为实际作战中的指挥原则。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
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计:估计、计算的意思。这里指战前通过对敌我双方客观条件的分析,对战争的胜负做出预测和谋划。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兵:含义很广。《说文》:“兵, 械也。持斤,并力貌。”《周礼·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由兵可引申为战争等义。经之以五事:经,织布的纵线。这里引申为纲领、常规、原则。五事,指后面谈到的“道、天、地、将、法”,这五项是军事必须遵守的常规。不畏危: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曹操注:“危者,危疑也。”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曲制、官道、主用:曲,军队编制。制,指挥号令。官道,各级官吏的职责与管理。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庙算:庙,祖庙。古代出师打仗是国家大事,一般会在庙堂举行一定的仪式,协商讨论作战的方针、策略,并预测、估算战争胜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所以,要经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比较而去研究它,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使民众与君主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畏惧危险。所谓“天”,就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所谓“地”,就是指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阻、平坦地域的宽窄、死地与生地的利用。所谓“将”,就是指将帅的才能,包括他的智谋、威信、仁慈、勇敢、严明。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供应。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一般都应该知道,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胜利。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的胜负。具体来说就是指:哪一方君主更贤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更有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国君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有利的计谋被采纳之后,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用兵作战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而装作不能打,要打而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而装作向远处,要向远处而装作向近处。敌人贪利,就引诱它;敌人混乱,就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它;敌人气势汹汹,就要设法激怒它;敌人谦卑谨慎,就要骄纵它;敌人休整得好,就要劳累它;敌人内部团结,就要离间它。在敌人毫无防备之处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之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是不能预先传授的。
开战之前,“庙算”能够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庙算”周密就能胜利,“庙算”疏漏就难以取胜,何况不做“庙算”呢?我们根据“五事”、“七计”来进行观察,谁胜谁败就很明显了。
|晋、楚鄢陵之战
春秋中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主要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进行,其他各大小诸侯国纷纷依附于这两个国家参与到混战中来。两国之间的大型的争霸战共有三场:城濮之战、之战及鄢陵之战,在前两次战斗中,晋、楚两国各有胜负,因此,第三次的鄢陵之战成为决定两国胜负的决胜局。
周简王十一年(前575),楚国诱使郑国叛晋归楚,并唆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郑国的所作所为,显然是对当时诸侯合兵盟约的挑衅,而且也是为楚国势力北上打头阵,对此晋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五月,晋厉公任命栾书为中军帅,与齐、鲁、卫等国联合讨郑。楚共王听说晋国出兵,自然也不甘示弱,亲自统率楚军及盟国部队,以司马子反为中军帅,迅速北上救援郑国,两军在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相遇。
当时晋国的盟军齐、鲁、卫还在开赴鄢陵的路上,没来得及与晋军会合。为此,楚军统帅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形势,认为晋国盟军还未到达,必不敢跟楚军进行交战,于是决定先集中优势兵力击破晋军,以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
当时正是农历六月二十九,恰值古代兵法上忌讳的晦日,但是楚军还是于凌晨利用大雾为掩护,快速逼近晋军营垒,希望能够与晋军速战速决。
当楚军突然逼近的时候,晋军兵吏一片恐慌,加上晋营前面有一大片泥沼,兵车无法出营列阵,情势对晋军相当不利。于是,在晋军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中军帅栾书主张固守阵地,以待援军到来,他认为“楚师轻佻,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而新军统帅至却持反对意见,他指出楚军有很多致命弱点,具体有以下六点:楚军中军帅子反和左军帅子重关系不好;楚王的亲兵中夹杂着一些老旧人员,战斗力不强;楚军列阵不整齐;随楚出征的蛮军不懂得阵法;楚军布阵于无月光之夜,非常不吉利;楚军布阵后,阵中士卒喧哗吵闹,秩序混乱。这些都表现出楚军希望速战求胜,士气骄纵,一旦战斗开始,如此杂乱无章的部队必然会互相观望,失去斗志,如果晋军趁这个机会发动进攻,一定能够后发制人,将其击败。
晋厉公采纳了至的意见,改变了先前防御的策略,在营垒中填平井灶,扩大列阵的空间,调动三军将士积极列阵迎敌。
两军对阵之际,双方都进行了战场侦察活动,楚共王身边有晋国叛臣伯州犁为其进行“战祷”,伯州犁一一向楚共王解释晋军活动的目的,介绍晋军阵营内的临战准备情况。而晋厉公也在楚国旧臣苗贲皇的陪同下,侦察楚军的动静。苗贲皇对楚军情况比较熟悉,他向晋厉公建议道:楚军的精锐集中在中军的王族部队,晋军据此应该先以精锐部队分击楚的左、右军,得手后,再合军集中攻击楚中军,这样一定能大败楚军。
晋厉公和栾书立即采纳了苗贲皇的意见,据此对三军做出调动,加强左右两翼的兵力,由其分攻楚军中薄弱的左、右军,然后再围歼楚中军。
楚共王未能判明晋军的作战意图,见晋中军兵力薄弱,马上率中军全力攻打,结果遭到顽强抗击。晋将魏锜更是张弓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这一消息很快传遍楚军,使得人心浮动。而晋军则借势猛攻楚左、右两军,将其逼到不便通行的地方,令其更加被动。双方从清晨一直打到夜色降临,还未能分出胜负,但楚军损失惨重,公子茂也成了晋军的俘虏。楚共王只得收兵,决定次日再战。退即是进 与就是得
处世①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②;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注释
①处世:审度世间,即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与人往来相处的基本做人态度。②张本:为事态发展预先做的舆论或行动上的安排。
译文
为人处世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现在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进一步做好准备;而待人接物以宽厚态度为*快乐,因为给人家方便实际上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础。
新解
“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的这首《插秧诗》,点出了小生活中的大智慧。其实,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退即是进的例子:浆往后划,船舶才能前行;弓往后拉,箭矢才能向前;拳头回收,打出去才更有力量……明白了这一点,当我们待人处世时就要学会退让。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堵车已经成了大小城市的通病。其实很多情况下的交通堵塞,都是因车辆之间互不让行导致的。在交通不畅或道路狭窄的地方,如果谁都不肯相让,见缝插针似地不停加塞,*终必然盘根错节酿成大堵车。若是有人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那么他自己也会有宽平之路可以轻松通过。所以,为人处世学会退让,待人接物学会宽容,在给人家方便的同时,也是为自己留下后路。
让名远害 归咎养德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①;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②养德③。
注释
①远害全身:远离祸害,保全性命。②韬光:韬,本义是剑鞘,引申为掩藏。韬光是掩盖光泽,喻掩饰自己的才华。萧统《陶靖节集序》:“圣人韬光,贤人遁世。”③养德:修养品德。诸葛亮《诫子书》:“君子之行,以静养身,以俭养德。”
译文
完美的名誉和高尚的节操,不要一个人独占,分一些给旁人,才不会惹发他人嫉恨招来祸害从而保全生命;耻辱的行为和不利于己的名声,不可以完全推卸到他人身上,要自己承担几分,才能掩藏自己的才能而提高品德修养。
新解
清末湘淮二军,湘军美名传世,对淮军众人则颇有垢言。什么原因?湘军做事推功,必称众人;淮军邀赏,专损盟友。鄂西“剿捻”之战,淮军将领刘铭传在战后上表叙功之时,不但不据实共请,反而无中生有,诬诉湘勇鲍超。由此小节可见二军声名不同。
天道忌盈 业不求满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①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②。
①造物:指创造天地万物的神,通称造物主。《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②外忧:外来的攻讦、忌恨。
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这样即使是造物主也不会嫉妒我,神鬼也不会伤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尽善尽美,一切功劳都希望登峰造极,即使不为此而发生内乱,也必然会为此而招致外患。
俗话说:“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就是让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
做事求全求美,这本身并没有错。你只要清楚地知道物极必反、盈满则亏这个道理,就无须为一时的不够完美而懊恼。人生在世就是这样,有上坡就会有下坡,有高峰就必然有低俗,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不能要求一定达到完美,凡事不可太过强求。
做人也不可太过固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会因为种种原因受到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如果真遇到这种事情,没必要太理直气壮地把人逼得毫无退路。俗话说:“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我们在为别人留下余地时,也就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不给别人留余地,一旦事情有变,就会使自己陷于难堪的境地。
责毋太严 教毋过高
攻①人之恶②毋③太严,要思其堪受④;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①攻:抨击、指责。②恶:本指罪过、罪恶,此处指缺点、隐私。③毋:无、不。④堪受:经得起,忍受。
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承受;教诲别人做好事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到。
古人云:“唯恕平情,唯俭足用。”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上要讲一“恕”字,对人不可太苛太严,尤其对别人的过错,要有一种宽厚的态度。在批评别人时,要照顾到别人的情绪和接受能力。教诲别人,要给人以如沐春风、和风细雨、徐徐而来的感觉。
无过是功 无怨即德
处世不必邀①功,无过便是功;与人②不求感德③,无怨便是德。
①邀:求,谋取。《论衡·自然》有云:“尧则天而行,不作功邀名。”②与人:帮助别人,施恩于人。③感德:感激他人的恩德。
人生在世,不必刻意去谋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救助人不必要求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是恩德。
“无过是功,无怨即德”,是劝诫人们不要有刻意求功、施恩图报的虚荣不实之心。一个人只要能够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力争不犯过错,这便是对社会**的贡献。同时,天下父母莫不以此准则看护自己的孩子。父母一生养育,一世辛劳,对子女却一无所求,这便是所谓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宽厚淡泊之情,实在是人间*纯朴*无私的真情。
忧勤勿过 待人勿枯
忧勤①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②;澹泊是高风③,太枯④则无以济人利物⑤。
①忧勤:忧患劳苦。②适性怡情:顺应自然天性,使心情愉快精神爽朗。③高风:高尚的风范或高风亮节。④枯:已经丧失生机的树木,此处有过于刻板清淡、不近人情的含义。⑤济人利物:救助世人,报效天下的意思。济,救助、帮助。物,是泛指社会上的人和事。利物,就是有利于天下。
忧患与勤劳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但是过度劳苦,精神得不到调剂就会丧失生活乐趣;把功名利禄看得淡泊本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是过分清心寡欲而冷漠,就不能去救助世人,报效天下了。
对分内之事全力以赴,这是“敬业”,是一种美德;但如果陷于事务圈而不能自拔,或因过度的忙碌而心力交瘁失去自我,却又是不足取的。看淡世间功名,摒弃世俗欲望,是一种高尚情怀;但如果因此而逃避社会,忘记自身的社会、家庭责任,忘记人间冷暖甚至于自我封闭,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所以,儒家提倡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孔子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说我们任何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人生在世,操劳事务之外,取一分玩心,清心寡欲之时,不忘济世。这样做方为中道,生活才会更显得有节奏,充满情趣。
立身要高 处世须让
立身①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②,泥中濯足③,如何超达④?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⑤,羝羊触藩⑥,如何安乐?
①立身:在社会上生存,接人待物。②尘里振衣:振衣是抖掉衣服上沾染的灰尘,故在灰尘中抖去尘土会越抖越多,喻做事没有成效。③泥中濯足:在泥巴里洗脚,必然是越洗越脏,比喻做事白费力气。《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濯,洗涤。④超达:超脱流俗,见解高明。⑤飞蛾投烛:飞蛾是一种喜欢接近火的昆虫,因此又名“灯蛾”,飞蛾接近灯火往往葬身火中,喻自取灭亡。⑥羝(dU)羊触藩:羝,指公羊。藩是竹篱笆。公羊雄健鲁莽,喜欢用犄角顶撞篱笆,往往把犄角卡住不能自拔,世人就用羝羊触藩来比喻做事的进退两难。
立身处世假如不能站得高看得远一些,就好像在灰尘里抖衣服,在泥水里洗脚一样,又如何能超凡脱俗出人头地呢?处理事物假如不留一些余地,就好像飞蛾扑火,公羊顶撞篱笆被卡住角一样,哪里能够使自己的身心感到愉快呢?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为人处世也是如此。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应该放远目光,不为小事羁绊。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使自己具备远见卓识。但是,锋芒太露容易招人嫉恨,才华显露切记适可而止。所以,我们又需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为人处世学会低调,切忌处处争先、意气用事。学会低调,就是要以一种谦虚、合作的态度和人打交道。对于每个人来说,内心可以激昂,但行为一定要保持低调。因为低调本质上是一种宽容,所以低调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人欢迎。
忘怨忘过 念功念恩
我有功①于人不可念,而过②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①功:对他人有恩德或帮助。②过:对他人的歉疚或冒犯。
自己对别人有恩德或帮助,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头,但是自己对别人有了过失,则不可不记在心上反省自己。别人对我有过恩惠不可以轻易忘怀,别人对我有怨仇则不可以不忘记。
施恩于人,不求回报,过后就把它忘了,才显得出是真善。受恩于人,不忘恩情,得之滴水,报之涌泉,才算一个真正有良心的人。待人以宽,责己以严,恕人克己,是修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实际生活中循此标准行事,人际关系就会更为和谐,更有利于事业的成功。若如吕后那般,因兄嫂平日冷言相向,就在危急关头将他们推诸车下,让他们被项羽捕杀,这样的行为虽经千年,仍为后世诟病。
施而无求 求之无功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①可当万钟②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③难成一文之功。
①斗粟:斗是量器的单位,十升为一斗。粟是古时五谷的总称,凡未去壳的壳粮都叫粟。②万钟:钟是古时量器单位。万钟形容多。③百镒(yK):古时候的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一说二十两为一镒。
施恩惠给别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记在心上,不应有让别人赞美的念头,这样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万钟的回报;用财物帮助别人的人,如果计较自己对人的施舍,而且要求人家的报答,这样即使是付出百镒,也难收到一文钱的功效。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施恩助人本是善举,一旦人为计较,即落入一个“伪”字,失去了真性情。出于至诚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不多,受者却足可感到人间真情,假如抱着沽名钓誉的心态来行善,即使已经行了善,也不会得到任何回报。朱元璋落难之时,饥饿难当,农户人家以粗食野菜济之,他倍觉甘甜,居然终其一生不能忘怀。而当大明建国之后,商人沈秀屡以钱财资助公益事业及军需,却因为动机可疑,被朱元璋寻了不是,发配至云南。施舍的目的不同,在一个人心中产生的印象,其差别是多么大呀!
杀气寒薄 和气福厚
天地之气①,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②清冷③者,受享④亦凉薄⑤;惟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①天地之气:指天地间气候的变化。②性气:性情气质。③清冷:清高冷漠。④受享:所享有的福分。⑤凉薄:凉与薄同义。
天地间的气候,春夏和暖时,万物就生机勃勃;秋冬寒冷时,万物就丧失生机。所以一个性情高傲冷漠的人,他所能得到的福分自然就淡薄;只有那些个性温和而又热情助人的人,他获得的福分不但丰厚,而且他的恩泽也会更久长。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衍生出了一支特殊的知识分子队伍“清流”(清议之士)。他们形成了一种古怪的“清高”风气。这些人性情多褊狭刁刻,却浑然不觉。人都叹“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些人以性情论,当然难说福分,以其与社会不讲和,自难享受世俗之乐。*不好办的是他们以此自傲,视此为荣,实不知早悖逆了天地正则。
当天夜里,楚军积极救护伤兵,补充战斗力,准备明日再战,而晋军方面也做出积极应对措施,秣马厉兵,准备来日再一决胜负。楚共王听到晋军备战的消息,心里不安,急忙召见子反商量对策。但这时子反却因喝醉了酒而无法应召。楚共王见统帅如此,不禁心灰意懒,自料再战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率军离去。
次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在那里休整三天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就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了。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菜根谭的智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