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两个世界的英雄:革命年代的拉法耶特
》
售價:HK$
151.8

《
艺术史研究方法论
》
售價:HK$
74.8

《
拥抱五十岁后的生命:瑞典医生关于饮食、锻炼和睡眠的建议
》
售價:HK$
74.8

《
能源列国志: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
》
售價:HK$
74.8

《
座头鲸来到香港:梁秉钧五十年诗选
》
售價:HK$
107.8

《
脆弱的家庭
》
售價:HK$
74.8

《
如何让自己快速变强90天行动计划
》
售價:HK$
64.9

《
穆旦传:新生的野力(穆旦权威传记兼诗歌评传 60幅珍贵历史图片)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作者认为在当下美国有关的中国制造形象与过去的华工形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延续、流变的复杂关联;在有关过去的华工与今日的外地农民工、少数民族农民工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类似性。本书旨在揭示这些关联和类似,分析和论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分割怎样通过人们的惯习差异、劳动力成本**化、一般劳动工资标准、公民身份和就业权利、用工道德和人权标准来生成的,或者说,所谓的市场、阶级、阶层怎样镶嵌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具体的国籍、户籍和用工规定,以及人们的价值、语言、偏好、权利、利益、公平和机会感等等),蜕变成为国籍、族群、乡籍的身份成见。希望本书有助于对知识与权力、社会现实与社会想象、社会分层与族籍、乡籍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通过对华工、农民工、中国制造形象的流变和争论的追溯和分析,能够增进我们对于民族国家、全球化场景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竞争及人权指控的复杂意涵的理解。
|
關於作者: |
连煦:女,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学院人类学博士毕业,参与翻译出版《全球现代性之窗:社会科学文集》《冷漠的社会生成》,参与编辑整理“人类学讲堂”系列书稿。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目錄:
|
目 录 绪 论... 1**节 论文思路... 1第二节 文献回顾... 2一.华工、中国制造、农民工... 3(一)华工及其形象研究... 3(二)中国制造和农民工... 16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与分割... 25(一)竞争与道德... 25(二)分割的理论... 28(三)市场镶嵌性... 35三.身份、道德、人权的范畴... 38**章.. 华工: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与分割... 41**节 被排斥的华工... 41一.异质性的华工形象... 41(一)市场盈缺... 42(二)阶级分野... 46二.国籍、族群、阶级... 53第二节 模范少数族裔... 67一.形象的转变... 67二.华裔的神话... 69三.形象的建构... 74(一)福柯:知识与权力... 75(二)萨义德:东方学... 77(三)拉康、齐泽克:自我与他者... 81第二章.. 中国制造:劳动力市场竞争与分割的国际化... 87**节 劳动力市场竞争与分割的国际化... 87一.世界体系格局... 88(一)体系划分... 88(二)劳动分工... 89(三)三个阶段... 91(四)新的格局... 93二.经济的全球化... 97第二节 中国加入WTO和中国制造崛起... 104一.中国入世... 106二.中国制造... 114(一)国家形象与产品形象的关联... 114(二)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制造形象... 117第三节 指向中国制造和中国劳工的验厂... 122一.国际劳工标准... 123(一)ILO核心劳工标准... 123(二)ILO与美国的关联... 125(三)ILO与人权的关联... 126(四)ILO与中国的关联... 129二.企业社会责任... 131(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 132(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 133(三)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维度... 134三.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验厂... 140(一)验厂雏形... 140(二)验厂机构... 143(三)人权验厂:SA8000. 1441. SA8000的诞生... 1452. SA8000的内容... 1463. SA8000的影响... 150(四)验厂实践... 1511. 进入田野... 1522. 验厂访谈... 154(五)人权验厂和劳动力市场分割... 164第三章.. 农民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与分割... 168**节 竞争中的话语... 168一.“五方联席会议”... 168(一)“做好自己”... 169(二)“沉默羔羊”... 174二.谈判中少了谁?... 179(一)临时工还是暑期工... 179(二)失声的彝族农民工... 183第二节 竞争中的身份... 186一.民国时的劳工地域分割... 188二.乡籍和族籍分割的根源... 193(一)乡籍分割... 194(二)族籍分割... 202三.***和二元户籍分割... 212(一)***的纠结... 213(二)二元户籍分割... 216结 语... 227参考文献... 229附录一:AURORA时装公司验厂审核程序... 244附录二:AURORA时装公司验厂文件清单... 251附录三:AURORA时装公司验厂预审报告... 252
|
內容試閱:
|
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分割又一次被当作华人在美国社会分层中的标准。邝治中(Peter Kwong,又译邝彼得)作为华裔美国社区工作者已有15年的工作经验。他说,被殖民的劳动者中多数没有完成高中学业,英语说得不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学习。实际上,社区拥有至少24家英语学校,数千工人挤出时间去上课。但真正的问题是,他们在工作中根本没有机会使用英语,所以很快就忘记了所学的一点点东西。有限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有限的工作机会不断地相互强化,使得这一部分华人很难通过自身奋斗而向上流动。另一部分华人通过教育成就直接进入主流的白领专业阶层。这些拥有美国大学高等教育文凭的华人及其后代一般比较容易在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级市场找到稳定工作。但是,华人想要进入更高的行政管理层或领导位置却常常遭遇“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的障碍,抑制了他们继续努力向上的愿望和行为。因此,华人在美国社会的上升通道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封顶的。只要不逾越这道边界,华人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可以被接受。而设置“玻璃天花板”的是拥有权力的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这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实践几乎成为隐形的制度,它保证了白人在社会中的主导支配地位和在劳动力市场分层中的优势地位。可以说,“玻璃天花板”的作用非常类似于排华法案的作用。
随着一部分华人成为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他们与白人之间再次产生了职业上的竞争。19世纪,华工带给白人劳工的就业威胁令他们背上“黄祸”形象,白人通过排华法案有效遏制了华工的竞争。20世纪,新一轮的就业竞争催生了华人的“模范少数族裔”形象。然而,在华人“美好”形象的背后却是不变的排他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