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HK$
65.8
《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售價:HK$
108.9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HK$
217.8
《
非对称创新:中国企业赶超战略 魏江 刘洋
》
售價:HK$
108.9
《
潜能觉醒
》
售價:HK$
86.9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HK$
53.9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HK$
53.9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HK$
184.8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套较为全面介绍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通俗读物。它分别从孝与家国伦理、孝与社会风俗、孝与古代法律、孝与古代养老、孝与古代教育、孝与古代旌表制度、孝与古代选官制度和孝与古代丁忧制度八个方面论述了孝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发现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
內容簡介: |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是立身之本,是家庭和睦之本,是国家安康之本,是当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资源基础。本书是“中国孝文化丛书”的总论。重点论述了孝的起源与流变、孝与家庭伦理的关系和孝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其中在孝与家庭伦理的关系中就父子、兄弟、婆媳、祖孙等关系进行了详述。在孝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分别就中国古代政治家国同构的特点、国家制度中渗透的各种孝的思想进行了论述。
|
關於作者: |
秦永洲,男,1952年生,山东省莱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风俗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著有《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社会风俗史》、《颜之推与颜氏家训》。主编《济南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山东的节庆活动》、《中华名门才俊·秦姓名门》。与张汉东合著《中国历代兴亡录》,与邓丽丽合著《中国历史故事》,与李云泉合著《生肖狗》等。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杨治玉,女,1987年生,山东临沂人,201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现为该学院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曾发表《试论贞观政要的史料价值》、《唐太宗民本思想在其治国方略中的体现》、《民众语言与史书编纂》、《浅谈中国人的家园意识》、《浅谈中国古代的茶文化》、《浅谈中国人的人生观念》、《浅议明朝文学“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等论文。
|
目錄:
|
第一章 孝的起源与流变
一 “从不独亲其亲”到“各亲其亲”——孝的初始
二 儒家的孝道
三 天下子女的楷模——孝的范式化
四 举孝廉,父别居——孝的扭曲和强化
五 从人情“穿越”到天理——孝的宇宙本体化和神化
第二章 孝与家庭伦理——以孝齐家
一 父母舐犊之爱深——父慈子孝
二 孝悌骨肉亲——兄友弟恭
三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姑慈妇听
四 白头老翁摩孙顶——祖孙隔代亲
五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孝悌传家
六 家族繁荣昌盛的希望——家训和家法
第三章 移孝作忠、以孝治国——伦理政治型的家国同构
一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庭伦理与国家政治的结合
二 国家制度中渗透的孝
三 中华民族的大忠大孝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孝的起源与流变
一“从不独亲其亲”到“各亲其亲”——孝的初始
(一)孝从这里产生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是立身之本,是家庭和睦之本,是国家安康之本,也是人类延续之本。那么到底什么是孝呢?
孝的最初含义是指什么?翻阅古代典籍,对孝的解释可谓见仁见智。
《尔雅释训》和《说文八上老部》对“孝”的解释都是“善事父母”,也就是要尽心奉养、孝顺父母。
《礼记中庸》这样解释“孝”:“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志。”认为有孝行的人善于继承先人之志,传承先辈之业。
《论语泰伯》载孔子语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意思是,大禹,我无可厚非,自己节衣缩食,却以丰洁的祭祀致孝于祖先的神灵。孝,就是要虔诚地祭祀祖先。
《北史崔逞传》称:“崔九作孝,风吹即倒。”古人在父母死后,要为父母守丧,停断正常生活,只进汤水和蔬菜。崔九即北魏崔子约,为母亲守孝而柴毁骨立。这里的孝是强调对父母的哀痛。
《礼记祭统》也有对“孝”的解释:“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这里对孝的理解是,孝就应该顺从父母。
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孔子的这段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犬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人如果没有敬,养父母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另一种解释为,犬马也会养父母,人如果没有敬,与禽兽有何不同?至于哪种解释正确,已没有分辨的必要了,横竖都是讲,孔子认为,要以敬爱的心情来孝顺父母,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人和禽兽的区别。可见,“敬养”父母才是孝的实质。
上述种种只是强调了孝的一个方面,其实,养、敬、顺、哀以及对父母种种尽子女义务的善行,都是孝。《孝经圣治章》讲得比较全面:“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对父母要尊敬,吃饭穿衣方面要让父母快乐,父母生病时要担心忧虑,父母去世要哀痛,祭祀父母时要肃穆。这里的敬、乐、忧、哀、严,也都是孝。
唐朝张守节的《谥法解》对孝有四种解释,“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也就是说,和睦宗族、亲爱父母、遵守道德而不违背、准时祭祀祖先都叫孝。可见孝有多层含义。
中华民族讲孝道已经几千年了,从古到今,千言万语,殊途同归,所表达的意思却都是一样的:子女善待父母,子孙善待先人,卑幼善待尊长。
孝和孝道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孝是人类血缘间子女对父母的自然亲情。在家庭内部来说,孝就是要赡养父母,从衣、食、住、行、思想各方面尽心奉养、照顾老人,尽子女的责任,这种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无私的,是子女对父母发自自然亲情的“孝”。孝道是被儒学家和统治者升华、外延、扭曲并推向极端的封建伦理道德。实际上,在中国社会风俗中并没有截然分开,统属于孝文化意识。
从家庭伦理的孝泛化到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的孝,它具有了亲民性、外延性,也就是以孝敬父母为基本,从而要对所有的亲属长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以及伯叔姑舅等尽孝道;同时孝还具有社会外延性,也就是还要善待邻里及天下所有的老人;除此之外,孝还具有政治外延性,即移孝为忠,移小孝为大忠,报效国家和民族,不仅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孝敬老人,还要尊重长辈的意志,实现长辈的愿望,为家族、乡里、国家争得荣誉,这里讲的就是广义上的“孝”,亦即作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孝道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