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HK$
154.6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HK$
112.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HK$
88.5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HK$
66.1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HK$
65.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HK$
177.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好习惯伴你随时开启成功之门,而坏习惯最终让你与成功失之交臂。
13岁前是孩子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也更具有持久性,能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今天的坏习惯,会阻碍明天前进的脚步;而今天的好习惯,则可以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为了拥有这个幸福美好的未来,就让我们从孩子的幼年开始,抓住关键期,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
內容簡介: |
《13岁前,培养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这本书分为10章,主要是针对孩子在学习、品德、健康、人际交往、自控能力、思维能力、理财、自立等各个方面的习惯培养,每章中又细致地分出多个小的细节,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对孩子有益的好习惯,是家长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有利帮手。本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培养方法简单,实用性强,书中收录的一些实例,极具参考价值,帮助父母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
目錄:
|
第一章 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13岁前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为什么要在13岁前培养孩子的习惯
小学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大台阶
好习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运用“加减法”促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培养好习惯要克服重智轻德的偏差
四年级.把握住孩子习惯的定型期
第二章 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
——这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最有效
事先预习,做学习的主人
把孩子培养成“记忆超人”
帮助孩子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
“不陪”才能养成好习惯
让孩子成为博览群书的“小博士”
坚持写日记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纠正孩子做作业磨蹭的习惯
帮助孩子克服考试怯场的毛病
让网络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第三章 德育关乎孩子的未来
——13岁前,让孩子的品行和年龄一起成长
对孩子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
让孩子懂得孝敬长辈
责任感让孩子尽快懂事
多一点对小伙伴的宽容
鼓励孩子真心赞美他人
教孩子尊重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感恩
培养孩子谦虚的品质
不要让虚荣心阻挡孩子成长的脚步
培养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好习惯
孩子,你不需要嫉妒别人
让孩子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
培养孩子遵守秩序的习惯
做一个对地球负责任的公民
第四章 让孩子成为小小社交家
——重视孩子良好的社交习惯的养成
培养讲究礼仪风度的小绅士
让孩子学会倾听
纠正孩子骂人的坏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
让孩子自己处理矛盾
培养孩子谦和礼让的美德
第五章 快乐对孩子成长有多重要
——让积极的心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培养孩子的快乐心态
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竞争
挫折也是一种收获
教孩子用良好心态面对压力
做乐观向上的好孩子
培养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的好习惯
自我激励,让孩子肯定自己
第六章 优化孩子的思维能力
——13岁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鼓励孩子大胆质疑
开启孩子创造力之门
大胆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培养孩子严密推理的习惯
观察是孩子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七章 让孩子成为一个能约束自己的人
——加强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
延缓满足,培养孩子自制力
用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逐渐帮孩子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孩子的注意力哪里去了
让孩子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培养孩子经常反省的习惯
第八章 理财教育要从小抓起
——好的理财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要让孩子正确对待金钱
培养孩子定期储蓄的习惯
给孩子零花钱有讲究
压岁钱中教理财
教你的孩子合理消费
勤俭,让孩子赢取未来的好习惯
第九章 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打好基础
——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
教育孩子正确用眼
注意科学用脑
早饭要吃得科学又营养
如何让孩子爱吃饭
不偏食才能长得好
细嚼慢咽好处多
孩子喝水也有大学问
多运动的孩子更健康
培养孩子整洁卫生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
第十章 为孩子将来的独立早做准备
——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习惯
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始教孩子自立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懂得自我保护的孩子最安全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让孩子在错误中长大
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13岁前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习惯是一种非常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
好习惯伴你随时开启成功之门,而坏习惯将最终让你与成功失之交臂。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孩子的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13岁前由于孩子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不仅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能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要在13岁前培养孩子的习惯
有句老话说“三岁的习惯带到八十岁”,就是说小时候形成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小时候形成的坏习惯会跟随我们一辈子,而且时间越长越不容易改正。反过来,如果小时候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则一辈子都会受益。所以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非常重要。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抓住关键期。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有一段特殊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据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13岁前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紧密围绕关键期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13岁前由于孩子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期。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
然而,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家长甚至根本没考虑孩子的习惯问题,认为“孩子还小,顺其自然”。殊不知,一旦错过了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成为终身的缺失和“遗憾”。在孩子习惯的养成方面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一定要抓住关键期,利用好关键期,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大量地纠正不良习惯,让良好习惯伴随孩子终身,把不良习惯扼杀在摇篮里。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的确,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乃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13岁前,家长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是每位家长都应该深思的。在此,我们给家长几点建议:
1.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环境造就人,对于孩子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好习惯培养的良好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与学校相比,孩子与家庭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家庭氛围对孩子习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努力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往往不用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好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氛围。
2.父母以身作则的影响很重要。
星星的爸爸很爱打扑克,每逢周末,他都会找几个朋友来家里过过“扑克瘾”。但是,当他看到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星星拿着钱跟那些大孩子们通过打扑克赌博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此再也没有在家里打过扑克。
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他周围的成人身上找到“影子”,如果身处孩子周围的父母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非常容易了。
习惯很多是模仿来的,尤其是坏习惯。父母要学会利用模仿的心理机制来克服孩子的坏习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行为楷模,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言传身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此外,父母的意见一定要统一,这样孩子的好习惯才能稳固下来。
3.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应善于抓住孩子生活的各个环节,以此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
4.培养孩子的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与毅力。
由于习惯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因此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习惯,就必须拿出一定的权威和毅力来。父母们要特别注意一点,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因此,父母们绝不可急于求成。
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父母要抓住孩子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课堂:
好习惯出能力,好习惯出效率。习惯是人最主要的、最稳定的素质。良好的习惯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孩子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且不会觉得痛苦,大了以后反而难了。13岁前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父母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时期。
小学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大台阶
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善于观察和模仿,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见效。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开始。
可以说,小学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很大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是日后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动力。
虽然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不多,但小学阶段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及道德观念的培育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教育如同一支笔,笔在纸上划过,即使擦掉,最终也会留有痕迹,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孩子小学阶段的教育。
玲玲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班主任王老师发现玲玲很礼貌而且身姿非常的挺,所以决定让她做领队。可是开学几个星期下来,玲玲上课一直不够专心,学习习惯很差,动作也很慢,整天把自己搞得脏兮兮的。王老师批评了她,但是玲玲依然如此,于是王老师让一个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孩子做领队了。
虽然玲玲被换了下来,但是王老师一直觉得玲玲是个很有灵气的小姑娘,就想下功夫帮助她。
有一次,王老师发现玲玲喜欢在桌子上乱涂乱画,于是严厉地批评了她,可是过几天玲玲又这样做了。据家长反映,玲玲在家也是这样的,写字桌上第一天刚擦干净,第二天又被她画好了,一直提醒她,还是改不了。
王老师发现,玲玲乱涂乱画的习惯已经影响到了学习,上课的时候她总会不知不觉地低下头去在桌上画画。长期以来养成的坏习惯并不是一时就能纠正的,所以王老师找了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同学和玲玲做同桌,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她。在给玲玲换同桌的时候,王老师找到玲玲,告诉玲玲和她做同桌的女孩子不仅爱干净而且学习成绩也很优秀,要她向别人学习。玲玲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老师和她谈心之后,她就觉得要把别人作为自己的榜样,让自己尽量和别人做的一样好。一段时间之后,玲玲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鼓励她,王老师让她做了小队长,玲玲非常的开心。因为改掉一个坏习惯并不容易,玲玲的坏习惯常有反复的现象,所以有好几次老师都“威胁”她,如果再不改的话,就把小队长标志收回来。这样的“威胁”对玲玲很有用,她为了“保住”“官衔”,每天在一点点地进步。这个学期的班干部换选中,玲玲被同学们推荐为中队委员,大家都看到了玲玲的进步。
从玲玲的事例可以看出,对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很容易出现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犹如一棵小树苗,必须精心培育,才能长成大树。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关键,只有这样,孩子今后才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父母课堂:
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基础的阶段,对孩子来说,小学是成长中的一个大台阶。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善于观察和模仿,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见效。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好习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一个人好习惯越多,对其成长越有利;相反,一个人坏习惯越多,就越会阻碍其成功的机会。
美国学者特尔曼从1928年起对1500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这些儿童平均年龄为7岁,平均智商为130。成年之后,他对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没有什么成就的20%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成年之后之所以产生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而后者则甚为缺乏。这个实验再次证明,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也印证了那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人就是伴随着好习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毛泽东从小养成酷爱读书的好习惯,对他成功走向革命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牛顿从小就养成了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生物学家达尔文、发明家爱迪生,他们都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因此,每位家长都应该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来抓,把握住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13岁前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夏老师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他小时候练就了一手非常端庄漂亮的字,让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原来,夏老师的父亲是一名中医。许多年前一个暑假刚开始的一天,父亲拿出一摞医书,对三个儿子说:“这些医书是我借来的,请你们帮我抄下来,我有重要用处。”
当兄弟三人准备抄写时,父亲又提醒道:
“抄医书非同寻常,抄错一个字就可能给病人开错药方,害了人家性命,所以,必须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贪玩马虎,抄好了我有奖励。”
孩子们听了,无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医生,如同给病人开处方一般,一笔一画,刀刻斧凿一样。夏老师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们更加认真。
几个假期,兄弟三人都与医书为伴,练出了坐功,练出了严谨,也练就了一手好字。
长大以后,兄弟三人才悟出来,父亲这是培养他们兄弟三人的良好习惯呀!他们当时可当真了,至今夏老师对医书都有一种敬畏之感。后来,夏老师的两个弟弟,一个担任了厂长,另一个做了企业的工会主席,兄弟三人的成长都得益于抄医书养成的严谨作风。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惊叹于这位父亲的教育智慧,也感受到,好习惯的益处真的是让人享用不尽。
一个人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便会提高。因为养成了习惯,人们无需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也无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就能顺利完成一系列动作,如此一来,既节省精力又能提高功效;习惯也使人的动作更加协调、准确,能够得心应手地从事某些复杂、难度高的动作。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也是可以达到自动化的效果的。在孩子的成长中,很多坏习惯就像绳索一样把孩子束缚住了,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做事没有条理、不会规划时间、不守信用等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坏影响是很直接的。而只有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才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个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关注的问题。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请家教、补课、上培训班,却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家长应从内心深处抛弃“分数至上”的思维,真正意识到,培养孩子好习惯胜过考出好成绩。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孩子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从而为孩子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好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靠我们一点一滴养成、一天一天努力的结果。好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不断克服坏习惯的过程。要使孩子有良好的习惯,首先应从家庭教育入手。毫无疑问,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责任别无选择的落到了父母身上。
父母课堂:
人们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便会提高。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每位家长都应该把握住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来抓。
运用“加减法”促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父母在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应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关于好习惯的培养、坏习惯的纠正,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了一个很科学的方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怎样用加法原则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
晶晶读小学三年级了,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有时,父母下班晚,晶晶放学回家会帮爸爸妈妈把简单的饭菜准备好;周末,晶晶写完作业,看见父母很忙,她会主动把该洗的衣服洗好……邻居们都夸奖晶晶是个懂事的小姑娘。
其实,以前晶晶跟其他的孩子一样,什么事情都依靠父母。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她发生了改变。那天,爸爸出差了,妈妈下班回来后,故意对晶晶说:“妈妈病了,你已经是大孩子了,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了。”说完便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休息了。
为了使妈妈快点好起来,晶晶学着平常妈妈照顾自己的样子,为妈妈熬了点粥。喝完粥后,妈妈的“病”马上就好了起来,同时,妈妈还鼓励晶晶:“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都会照顾妈妈了。”
后来,妈妈每天都会给晶晶留一定的任务,或者洗菜、或者洗碗、或者收拾屋子、或者洗自己的衣服……慢慢地,晶晶不再用妈妈提醒就会主动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家长应该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总有一天好习惯会成为孩子的一种无形资本。如果家长急于求成,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就给孩子很多要求,那样孩子会担心自己无法实现这些目标而形成压力感。习惯培养要讲究科学性,家长要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培养孩子的习惯,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步养成好习惯。
家长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多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孩子就会比同龄人更优秀一点,这就是孩子成才的秘密。所以,家长们不妨就从现在开始,从细节处入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人、孝敬父母的习惯等,这些好习惯将成为孩子以后人生路上的资本。但父母们还要特别注意一点,孩子的好习惯不在多,贵在坚持到底。所以,父母还应在孩子的意志力上多下工夫。
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同时,还要注意孩子坏习惯的克服。常有家长抱怨:“这孩子简直不可救药了,我都说了他800遍,他那些坏习惯还是改不掉。”其实,家长对孩子的坏习惯唠叨得越多、训斥得越多,他们的坏习惯往往越不容易改掉。俗话说,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家长可以用加减法的原则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那么,怎样用减法原则克服孩子的坏习惯呢?我们用一个事例来说明:
涛涛上五年级了,写作业总是很磨蹭。一天,妈妈发现涛涛写了一会作业,就站起来7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又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过了一会又去上厕所……一个小时之内,涛涛竟站起来7次。
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她对涛涛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一个小时你站起来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涛涛听了一愣,说3回就3回。妈妈就说,你如果1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随便看。涛涛听了高兴得不得了。有奖必有罚,妈妈又说,先别开心,如果你超过了3回,就不能看动画片了。
结果5天下来,涛涛有3天做到了,这3天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所以不能看动画片。这种方法对涛涛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他学会了慢慢地去控制自己了。一个月以后,涛涛已经能够集中精力写作业了。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从她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减法原则。在改正“做作业不能集中精力”这一坏毛病的过程中,孩子是轻松进行的,没有一点被迫的感觉,也没有一点不情愿的感觉。为什么这一过程进行得这样顺利呢?原因就在于这位家长不急于求成,能够把孩子的坏习惯分割成很多小块,一点点地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
其实,家长利用这种减法原则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让孩子一点点改正坏毛病,孩子的进步是他自己也可以看到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会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作为家长,我们知道,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是会不断增强的,再加上他们身上的很多坏毛病才刚刚出现,所以,只要家长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训练,他们的坏习惯是很容易改掉的。
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所以“加减法”原则常常是同时运用的。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训练出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习惯形成各有不同的关键期,父母要抓住各种关键期来进行教育,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训练重点,不能心急。
父母课堂:
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训练出来,坏习惯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改掉的,因此,父母在培养习惯的时候,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培养好习惯要克服重智轻德的偏差
道德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相联系的自主化的行为方式。对孩子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内容。家长都知道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偏差,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时时刻刻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孝敬长辈,不尊重他人,不关心他人,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觉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难以管理。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造成的。重视学习、重视智育是对的,但在教育中忽视德育就是一种偏差了。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尤其是现在的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增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许多家长把“好”定位在学习成绩上,认为学习好了就是教育成功了,这种教育观念导致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却对他们的品德行为偏袒放纵。在内心深处,家长都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孩子“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有的家长认为抓学习能抓住具体东西,比如,孩子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的成绩,各种补习班,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拿过来就能“说事”,提出要求,表扬批评。而抓德育似乎很抽象,不那么好抓,像孩子缺乏孝心,只能一般地说说,说了不管用,连说也懒得说了。家长一般会这样想:孩子还小,慢慢长大了就懂事了,养成好习惯了。这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殊不知,恰恰因为家长放松了对孩子道德习惯的培养,使得孩子养成一些不良品质、不良习惯,从而对孩子以后的人生造成重大影响。
其实,家长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将来能自理自强吗?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品德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
“重智轻德”对于孩子和家庭而言,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明显的危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形成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习惯,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德才兼备才是现代社会的人才标准,父母绝对不能忽略了孩子道德习惯的培养,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走成才之路。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亚说过:“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每位家长深思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言行无时无刻不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在孩子道德习惯的培养方面,父母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种种烦恼、困惑,他们需要有一个地方去倾诉,同样也需要有人去指点和帮助,这个角色自然而然需要家长来承担。因此,父母要多与孩子多交流,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给予孩子正确、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家庭和学校双方的责任。家长要与学校经常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老师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和错误,形成家庭与学校强大、统一而默契的教育合力,使孩子真正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自觉性是形成道德习惯的必要条件之一。家长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接触关于德育的一些事例,从认识上初步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提高自我肯定、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
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家长要在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上下功夫,克服重智轻德的偏差。
父母课堂:
对孩子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家长要在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上下功夫,克服重智轻德的偏差。
四年级,把握住孩子习惯的定型期
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13岁以前,而四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四年级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也是定型期。也就是说,在四年级或四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四年级之后,孩子如果想改掉自身的一些坏习惯就不太容易了,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很难改变。
之所以说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是因为日本一位行为学专家曾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过一项测试,这项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从测试结果中这位专家发现了一个很令人惊奇的现象,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为什么很多天资聪慧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成就平平,而一些智力一般的孩子长大后却能成就斐然呢?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在此,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了: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年级是关键之中的关键!那些在成年后取得突出成绩、做成很大事业的人,他们的智力并不一定很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在四年级之前,就已经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
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当然,如果孩子已经错过了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那就千万不可再忽视四年级——孩子习惯的定型期了。
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年龄一般是9~11岁,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个时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他们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虽然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特点来看,尽管四年级的孩子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开始由弱到强、由他律向自律过渡。因此,在四年级,孩子会通过克制自己,主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当孩子行动的动机增强之后,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因此,在四年级,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青青上四年级了,很乖巧,也很听父母的话,但就是有一点——不知道心疼父母,这让父母很难过,他们知道,是自己对女儿的过分溺爱,致使青青不懂得体谅他人。于是他们决定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体谅他人的好习惯。
一次,青青心血来潮,想要自己洗衣服,妈妈很痛快地答应了。由于是第一次洗衣服,青青洗得很吃力,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珠,而且洗完衣服后,小胳膊也开始酸痛了。青青一边揉自己的胳膊,一边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你平时帮我和爸爸洗那么多衣服,难道不累吗?”
妈妈说:“虽然我比你的力气要大些,但每次洗完衣服后,我的胳膊都又酸又疼。”听妈妈这样说,青青若有所思地说:“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以后我的衣服,我自己来洗吧。”
10岁左右,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换角度思考了,因此,四年级的青青能够主动体谅到父母的辛苦,并能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这完全得益于在四年级孩子的大脑和思维的发育、发展特点。
当孩子年龄尚小时,即使妈妈主动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他们往往也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而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已经定型时,不管父母怎样暗示,想必都是无效的。但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年级左右,父母的这种暗示则是必须且必要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是孩子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期。
另外,孩子在10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孩子行动的动机开始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孩子小的时候,会为了奖励而与家长和老师合作,但到了四年级,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孩子也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因为他们更想得到的是对自己肯定性的评价。因此,在这个时候,出于对自己要求的提高,孩子会很乐意去培养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在四年级左右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比孩子在其他年龄阶段养成的好习惯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灵,会令孩子受益一生。在四年级,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性格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习惯都即将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四年级是养成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期,如果教育得法,将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会使孩子的学业取得成功。因此,父母一定要抓住四年级这一关键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为孩子的成功增添很重要的一个砝码。
另外,还需要提醒父母们一点,虽然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但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家长们也应该明白,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不算晚,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是必要的。
父母课堂:
四年级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也是定型期。在四年级或四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四年级之后,孩子如果想改掉自身的一些坏习惯就不太容易了,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很难改变。因此,父母一定要抓住四年级这一关键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为孩子的成功增添很重要的一个砝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