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的财政危机:摆脱危机的体制机制变革努力,1975~2000
》
售價:HK$
204.6
《
如何去爱:我们终将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告别争吵与内耗,用爱的能力守护亲密关系)
》
售價:HK$
74.8
《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历史学堂)
》
售價:HK$
52.8
《
清宫与皇家生活
》
售價:HK$
86.9
《
结构化的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
》
售價:HK$
118.8
《
心智升维:思考力跃迁的底层逻辑(知名心理学家20年心血之作,解读诺奖得主卡尼曼快与慢思维系统,在AI狂潮下找到无法被替代的价值——思考力)
》
售價:HK$
74.8
《
黑色的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售價:HK$
60.5
《
解码生物电
》
售價:HK$
75.9
編輯推薦:
?爱是寻找灵魂的“另一半”吗?爱意味着永远不需要说抱歉吗?只有傻瓜才会坠入爱河吗?回溯爱的文化史,理解我们今天的爱的症候。
?情感史领军人物芭芭拉·H.罗森宛恩新著,打破传统爱的分类,也破除我们对爱最旷日持久的迷思。
?从柏拉图到中世纪骑士,从但丁、拜伦、歌德到福楼拜、德波顿,从《断背山》到《那不勒斯四部曲》,从古往今来的故事中打捞爱的基因,这些反复出现的故事始终影响着我们、召唤着我们。了解“爱”的幻想是怎么来,是如何变化的,才能将我们从它们的暴政中解放出来。
內容簡介:
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在每段关系中,我们希望得到什么?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是找到“另一半”的精神共振,是灵魂的提升,还是无条件的自我牺牲?
情感史学家芭芭拉·罗森宛恩揭示我们对爱最旷日持久的想象:奥德修斯与佩内洛普经受了重重考验,涉过婚姻之河的包法利夫人走向幻灭;少年维特痴情无果,最终殉情,而欲求不满的唐璜总是朝三暮四;断背山里的农夫与牛仔灵魂相契,那不勒斯贫民区的一对天才少女对彼此又爱又恨……爱的故事千变万化,也并非都通往幸福。从文学经典、私密书笺,到影视剧作、婚姻誓词,讲述古往今来的志同道合、痴迷狂热、无私奉献、欲求不满与始乱终弃——回看历史,原来我们并不孤单。
了解爱的剧本从何而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的情感。
關於作者:
作者:芭芭拉·H.罗森宛恩(Barbara H. Rosenwein)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荣休教授,美国中世纪研究院院士,伦敦玛丽皇后大学情感史中心学者。获得过包括古根海姆奖金、国家人文基金(NEH)在内的多项荣誉;曾在牛津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哥德堡大学等著名高校担任客座教授;著有《中世纪简史》《什么是情感史》《愤怒》等多部重要作品。
译者:刘雅琼,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小说及西方文论;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巴黎评论》系列译者,译著有《真实的简·奥斯丁:小物件里的人生》等。
目錄 :
引言
第一章 志同道合
第二章 超越尘世
第三章 责任义务
第四章 痴情一片
第五章 贪得无厌
结论
延伸阅读
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
爱是一种几乎没有人达成共识的情感。我发现它甚至比愤怒更为艰深、更为矛盾。这些相互矛盾的真理、神话、文化、模因(memes)和谚语即是佐证:
· 爱是善的。
· 爱是痛苦的。
· 爱如雷电,一击即中。
· 爱需要时间和耐心。
· 爱自然而然,不事雕琢。
· 爱是道德的升华,是社会的基础。
· 爱对社会具有破坏性,必须加以驯化。
· 爱是永恒的。
· 爱是多样的。
· 爱情在性中得到了圆满。
· 爱情在没有性的时候是最好的。
· 爱超越世界。
· 爱需要一切。
· 爱什么都不需要。
所有这些想法、反思和观点都令人着迷。所有这一切都应当被听到。
难怪我起初不知道该如何书写爱的历史。它不仅意味着纷繁复杂的
理念,而且还涉及这么多其他的情感—快乐、痛苦、惊奇、困惑、骄傲、谦逊、羞愧、宁静、愤怒。同时,它还包含诸多动机,如控制、被支配、诱惑、被渴望、培植、被养育的愿望。它可能被用来为最初看起来有损于它的行动(甚至进攻和战争)而辩护。
然而,随着阅读,我开始看到一些模因(memes)的汇合。它
们是幻想,是反复出现的故事—尽管它们以不同面貌和背景出现。
环顾四周,我看到它们甚至还存在于现代故事中,比如电视、小说、电影、亲友的生活中。我也开始看到,这些持久的爱的幻想曾经如何传达信息,并且持续影响着我们对自己所爱之人的期望,影响着所爱之人对我们的期望。
同时,我也开始意识到这些幻想的目的。它们曾经是(现在也是)叙事,用来组织、证明和解释那些原本并不连贯且令人困惑的经
历、渴望和感受。……
西方的想象(只是众多想象中的一个)产生了一些跨越世纪的
爱的幻想,但这并不意味着爱就是爱,一直都是、永远都会是爱。当然,有些故事具有持久的力量,但它们的形态总是在变化,它们失去一些意义,又拥有了其他意义。它们作为文化参照物,仍然发挥着某种刺激作用,但也总是需要更新。《纽约客》中有麦迪·戴创作的一幅漫画,画面上有一个落难少女,一头略带惊讶的龙,以及一个执剑的盔甲骑士。骑士拯救女士这一视觉意象的叙事令人如此熟悉,以至于它几乎成为我们基因的一部分。它在迪士尼电影和幼稚的白日梦中被循环使用(尽管从未以完全相同的形式)。但是,标题“在我屠龙之前”破坏了图片预设的期望: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位特殊的骑士是现代人。他向这位身处险境的女士询问了她的生育意愿和财务理念之后,才决定去杀龙。不过,我们的笑声可能略带苦涩,因为“爱意味着自我牺牲,它是无条件的,或者它应该是无条件的”这一观点在今天仍然有效。在哲学家西蒙·梅看来,“人类的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篡夺了过去只有上帝的爱才能发挥的作用”。这种幻想需要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人类之爱,然而,在某些社群中,它却是一种要求,一种期望。
但并不是在所有的社群中都是如此。这就是爱的情感共同体。
因为即使有些人认为基督无条件的自我牺牲是“真爱”,其他人仍然会把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尘世的狂喜体验。还有一些人会坚持其他关于爱的叙事。这些幻想和它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构成了本书的各个章节。然而,只有它们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才能让我们瞥见西方传统中绚丽如万花筒一般的爱的历史,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总是相互作用,而且无论我们如何忠于其中的一种或另一种,这些幻想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与今天的一些科学家不同,我并不想定义什么是爱;和许多哲学
家相反,我也不知道它应该是什么。同样,与思想史研究学者不同,我不想仅仅研究过去关于爱的理论,而是想了解人们过去认为爱是什么、现在认为爱是什么。我想把女性纳入故事。我想同时引用“真实”的人和他们对自己的爱的看法,以及那些常常为我们所阐述、所坚守的爱的幻想提供支撑的小说。
我选择了五种反复出现的叙事。第一章主要研究志同道合的爱
的幻想。第二章探讨爱的超越意义,指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第三章的主题是自由的、与义务无关的爱。第四章专门讨论“真爱是痴情一片”的幻想。第五章讨论“真爱是贪得无厌”的幻想。各章聚焦不同的爱的模式和经验,所有内容在西方传统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它们在某些地方有重叠,但整体来说,志同道合主要与友谊相关,超越与对上帝的爱相关,义务与婚姻和其他长期爱情关系相关,痴心与得不到回应的爱有关,贪得无厌与朝三暮四有关。
概言之,本书的讨论按照主题分类,其线索构成一幅色彩丰富的
织锦。如果说内容还不够完整,那是因为这就是爱本来的模样。爱
的故事就像爱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重新阐释和产生新幻想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