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丹道源流:传承、人物与诀要

書城自編碼: 412376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程宝良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620649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73.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非洲:考古学的视角(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高畅教授作品。)
《 非洲:考古学的视角(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高畅教授作品。) 》

售價:HK$ 96.8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售價:HK$ 63.8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售價:HK$ 74.8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远涉重洋:欧亚贸易与商业公司的崛起(一部近代全球贸易的形成史!欧洲商业公司何以横扫东方传统商业组织?西方主导世界背后被低估的组织革命。跨学科的比较史学杰作,开拓性阐释欧亚远程贸易竞争与制度迁移。)
《 远涉重洋:欧亚贸易与商业公司的崛起(一部近代全球贸易的形成史!欧洲商业公司何以横扫东方传统商业组织?西方主导世界背后被低估的组织革命。跨学科的比较史学杰作,开拓性阐释欧亚远程贸易竞争与制度迁移。) 》

售價:HK$ 107.8
梁晓声说聊斋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为你揭秘《聊斋》中隐藏的社会规则
《 梁晓声说聊斋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为你揭秘《聊斋》中隐藏的社会规则 》

售價:HK$ 64.9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
《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 》

售價:HK$ 109.9
压缩现代性的逻辑(西方韩国研究丛书)-以东亚视角重塑对现代性的认知,揭示现代东亚社会矛盾底层逻辑
《 压缩现代性的逻辑(西方韩国研究丛书)-以东亚视角重塑对现代性的认知,揭示现代东亚社会矛盾底层逻辑 》

售價:HK$ 74.8

編輯推薦:
如果你对丹道充满好奇,渴望探寻其背后的奥秘;如果你正在丹道修行之路上摸索前行,却缺乏系统的指导;如果你渴望结识丹道界的传奇人物,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丹道源流:传承、人物与诀要》将是你最佳的选择,它将为你打开丹道世界的大门,引领你走向内修的更高境界。
內容簡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丹道从起源、成型、发展,到革新、分派、传承的历史脉络,以及相关的代表人物、流派和技法诀要,借以剥去附着于丹道的宗教外衣,发掘丹道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彰显丹道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价值。全书叙述,上起先秦,下至民国,其间丹经浩繁,人物叠出,无不毕收。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宗教文献、哲学经典,以传承为脉络、以人物为借鉴、以诀要为切点,还原丹道传承背景,挖掘人物要素,梳理演进脉络,探究实践动机,窥视表述底本,总成此丹道三千年通史。
關於作者:
程宝良,河南洛阳人,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道家哲学与丹道、经济伦理与社会福利。
目錄
序言 1
自序 1
绪论 1
第一章 道法自然: 道德、性命、返还与丹道溯源 1
第一节 内丹、 外丹与丹道溯源 3
一、外丹、内丹的起源 3
二、丹道内涵 9
三、丹道溯源 22
四、结语 27
第二节 老子、 关尹子、 庄子与原始丹道 28
一、老子与原始丹道 28
二、关尹子与原始丹道 43
三、庄子与原始丹道 47
四、结语 53
第三节 先秦道家哲学与原始丹道 53
一、道论与德论 53
二、气论与和论 64
三、静虚论与反复论 69 四、有无论与对待论 72
五、天人论 74
六、结语 77
第二章 文化嬗变: 黄老、谶纬、符箓与丹道渐变 78
第一节 文化嬗变与丹道发展 80
一、神仙方术与方仙道 81
二、黄老学说与黄老道 86
三、阴阳五行与天人相副 90
四、天人感应与谶纬经学 97
五、神道设教与原始道教 101
六、岐黄之道与丹道医理 106
七、结语 115
第二节 安期生、 阴长生、 魏伯阳与外丹源流 116
一、?太清金液神丹经?的源流与主要内容 116
二、?黄帝九鼎丹经?的源流与主要内容 123
三、?周易参同契?的源流与主要内容 125
四、结语 134
第三节 河上公、 ?淮南子?、 符箓与原始丹道 135
一、河上公与原始丹道 135
二、?淮南子?与原始丹道 142
三、符箓与原始丹道 151
四、结语 158
第三章 精思入玄: 存想、服气、胎息与丹道仙化 159
第一节 守一、 内视与存想之法源流 161
一、存想之法的思想渊源和发展过程 161
二、?黄庭外景经?的撰造年代和传承人物 164
三、?黄庭内景经?的撰造年代和传承人物 166
四、?上清经?的撰造年代和传承人物 168
五、存想之法的 “身神”系统 173
六、存想的具体方法和传承方式 178
七、结语 182 第二节 灵符、 五牙与服气之法源流 183
一、服气之法的思想渊源和发展过程 183
二、灵宝派 ?灵宝五符?的撰造年代和传承人物 186
三、上清派 ?灵宝五符?的撰造年代和传承人物 189
四、服气的具体方法 192
五、结语 203
第三节 行炁、 闭息与胎息之法源流 203
一、胎息之法的思想渊源与发展过程 204
二、?胎息经?的撰造年代与传承人物 208
三、胎息的具体方法 211
四、结语 215
第四节 狐刚子、 葛洪、 陶弘景与外丹发展状况 216
一、外丹发展的特点 216
二、外丹传承流派 224
三、炼丹家对外丹的态度 236
四、结语 239
第四章 革旧鼎新: 金丹、毒药、内丹与丹道革新 242
第一节 延生、 促死与外丹的发展 244
一、外丹典籍的繁荣 245
二、外丹延生理论的发展 247
三、外丹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52
四、对丹毒的认识及解法 265
五、外丹术的没落 268
六、结语 274
第二节 继承、 创新与丹道革新 274
一、内丹的出处 275
二、丹道革新的代表人物与贡献 281
三、丹道革新的主要理论来源 292
四、丹道革新的主要成果 302
五、结语 307
第三节 司马承祯、 吕洞宾、 陈抟及其丹道传承流派 308
一、上清派 309 二、钟吕派 314
三、华山派 327
四、结语 336
第五章 脱粗出秀: 南宗、北宗、雷法与丹道重生 338
第一节 张紫阳与丹道南宗 340
一、张紫阳与 ?悟真篇? 340
二、丹道南宗的传承源流 354
三、南宗的支脉流派 368
四、结语 372
第二节 王重阳与丹道北宗 373
一、王重阳与全真七子 374
二、北宗的主要丹道思想与理论 389
三、丹道北宗的传承源流 395
四、结语 396
第三节 内丹外用与雷法传承 397
一、雷法的主要思想渊源 397
二、雷法的主要道法渊源 407
三、雷法的主要传承流派 426
四、结语 459
第四节 施肩吾、 李道纯、 刘玉及其丹道源流 460
一、施肩吾与西山丹法 460
二、刘玉与黄素丹法 465
三、李道纯与中派 471
四、结语 476
第六章 源远流长: 清净、彼家、龙虎与丹道普及 478
第一节 彼家、 龙虎与阴阳丹法源流 479
一、阴阳与阴阳丹法 479
二、阴阳丹法的渊源 481
三、阴阳丹法的主要理论 485
四、阴阳丹法的主要传承流派 491
五、结语 510 第二节 龙门正宗及其支脉传承源流 511
一、龙门派及其支脉丹法发展特征 512
二、龙门派及其支脉的传承源流 516
三、结语 533
第三节 刘一明、 黄元吉、 赵避尘及其丹法传承 534
一、刘一明及其丹法 534
二、黄元吉及其丹法 548
三、赵避尘及其丹法 557
四、结语 564
第七章 结束语: 文化实践、生命体验、科学探索 566
一、丹道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实践 566
二、丹道发展中的两条思想主线 570
三、丹道发展中的三种探索模式 574
四、对丹道研究模式的建议 576
五、对丹道未来发展的展望 579
主要参考文献 581
附表1 五运六气简表 (1/3) 592
附表2 五运六气简表 (2/3) 594
附表3 五运六气简表 (3/3) 596
附表4 丹道发展大事年表 598
表索引目录 606
图索引目录 607
后记 610
內容試閱
道家道教文化,乃中华文化之根柢。古儒道同源,举凡中国古代文化之哲学、政治、道 德 伦 理、宗 教、文 学、军 事,乃 至 天 文、地 理、医 药、养 生、武术、音乐、术数、方外炉火、物理化学等等,皆深受道家道教文化的润泽资养,道教经书所记载的哲学义理、道德规戒、修炼方法、斋醮科仪、炉火方术,以及所保留的各种中国古代学问的珍贵资料,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故学者谓道家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大宝库,诚哉斯言!
道家道教所蕴含的哲学及社会人文思想,所凝结的中国古典智慧,诸如道法自然、无为自正、尊道贵德、为而不争等哲学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底色和元神,并远播海外,影响了近代如海德格尔、荣格等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而 ?老子?一书也成为中国文化典籍中译为外文最多的著作 (据学者统计,?老子?现已被翻译成72种语言、约1548种译本)。 然道家道教文化之核心内容,其起源及传承历史,正如孔子赞老子曰 “犹如龙焉”,始终是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或隐或现,难窥其全貌,世人实际上对其知之甚少,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强势传入,道家道教在社会民众层面的影响逐渐式微,民众对于道家道教的了解,多半停留于养生仙术、丧葬法术和星卜数术等民俗文化层面,而知其真实内涵者则益加鲜少。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出发,我们需问:道家道教思想的实践基础究竟是什么呢? 难道道家道教思想只是一种哲思玄想或宗教信仰吗? 答案当然不是———道家道教思想的根本实践基础,其实是早在老子庄子时期就已经比较普遍存在的人体修炼实践。无论是 ?老子?所言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 于 无 为”,还 是 ?庄 子? 所 言 “心 斋 坐 忘”,讲 的 都 是“古之善为道者”的修炼实践,并由此达到了修道者的高级生命境界,所谓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也。根据 ?庄子?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应该存在多个修道隐士团体,并且传承有继。而其后出现的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云 “上古有真人者??中古之时有至人者??”①,这里所言 “真人” “至人”,显然即是上古时期的修炼高人,并由此创立了轴心时代中国道家学派的生命观、世界观、修炼境界,以及尊道贵德、无为自然的哲学、道德和治世思想等。然遗憾的是,后世学者多关注于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而于其修炼实践则甚少论及,或语焉不详。
盖道书纷纷,所言何事? 曰道体、道用、修道而已。注家不同,所目各异。言道体者则盛论道体无名,无为自然,有无相生,化生万物。言道用者则或言治国,所谓无为自正,清净自化,小国寡民等;或言道德伦理,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等;或言兵事,所谓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而言修道者则以人负阴而抱阳,虚极静笃以观复,逆用炁机,身与道合,长生久视。而三者之中,实以修炼实践为根本基础,故 ?老子?其书,宋代之后被奉为修炼内丹之祖经,而老子之后的修道流派也枝分派衍,形成了道家道教十分复杂的修道门派。 按照本书所述,至少 在 汉 代,道 家 道 教 修 炼 实 践 的 最 核 心 内 容 就 被 称 为“内丹”,并出现了内丹、外丹之划分,故本书把老子、庄子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修炼称为原始丹道;两汉时期则有方仙道、黄老道,而汉末道教创立之后出现了符箓派;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上清派、灵宝派较为显著,以存想、服气和胎息为流行之法。唐宋是丹道发生重大革新和发展时期,出现了钟吕派、华山派;宋代王重阳、张伯端创立了以性命兼修著称的北宗和南宗,兴盛一时,还出现了净明道、西山丹法、中派丹法等。金元时期则丘处机一系的全真教大兴;明清时期则南派、北派、东派、西派并兴,内丹修炼形成了系统而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而传统各派依然传承有续,不绝如缕,时隐时现。 近代以来,以西方科学方法研究丹道成为一时风气。民国期间,陈撄宁先生把道家修炼方法从传统道教中剥离出来,以科学理性精神重新研究修炼之学,将自黄帝以来的数千年的内炼传统都称之为 “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术来研究,并出版 ?中华仙学?等著作。陈撄宁先生拟定了科学研究仙学的新原则,提出了 “三元丹法”,把古来的修炼方法归纳为 “天元丹法、地元丹法、人元丹法”等三类,特别推崇东汉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南宋张伯端 ?悟真篇?和清代黄元吉 ?道德经注解?,并对内丹、外丹、女丹以及中医、武术和养生等学问予以新解释,以图革新,建立揭示现代生命修炼学问的新道学。当代胡孚琛先生则循新道学思路,改 “仙学”为 “丹道学”“内丹学”等名称,尽力把古来道家道教关于生命修炼的学问统一于 “内丹学”之现代新学科之下,并把传统道家道教复杂的修炼门派简化为依据其修炼内涵划分的丹道学新类别,即自身阴阳、同类阴阳、虚空阴阳等三家,以及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等四派。同时,新道学也对传统修炼词语,诸如 “铅汞、龙虎、坎离、乌兔、彼我、鼎器、沐浴、文武”等隐语,尽量作出科学派的新解释,并着力把内丹修炼成道的全过程方法予以重新归纳总结,把新道学发展为在新时代下能够造福人类的学科体系,这使得传统丹道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纪元。 今人类文明正进入一个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人类文明历程,如果依道家理论,可分为天纪、地纪、人纪三期。天纪,其运时也,应时而出,文明勃发,智慧涌现,此古代文明至轴心文明之肇始阶段;地纪,其运利也,依地域而分化,五行分智,文明支衍,各出灿烂,此地球文明格局之形成发展时期;人纪,其运和也,民智大开,创造竞发,五气朝元,交融和谐,生命之光重现,此人类文明进入大交流大融合的新发展阶段。于此人纪,道家内丹学关于生命潜能开发的理论解释和系统技术,对于揭开宇宙生命之奥秘、升华人类的生命境界大有裨益,更需要以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深入研究,以揭示内丹学于哲学、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非凡价值。 程君宝良先生,河南孟津人,幼承庭训,秉持诚敬。上大学后,受智吾先生、廉贞先生陶铸,进研新儒家文化。因专求诚明之道、心性之学,转涉佛道、广征史传。陕西关中地区,是钟吕派、华山派丹道孕育、发源、传播之地。程君卜居西安之后,履其遗迹,访其传人,搜其真诀,研其经文,而验诸信史,渐窥不显之道,积学精思,钩深索隐,撰成 ?丹道源流?一书,以求正源溯流、与时俱进,使丹道服务于现代社会。其书也,上溯黄老,下迄清末民国之丹道源流,苦心力索,多方搜求,欲呈三千年丹道源流之大概,用力可谓勤矣。然惟丹道一事,若仅据文献资料,则源流难明;若泛采秘语口传,则学术乏信! 诚两难也。故毋庸讳言,本书之言丹道源流,亦存仁智之见。俟之来日再访求修订也。 是为序.
刘鹿鸣
癸卯年于南大和园普觉精舍

丹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其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华民族浩浩汤汤的历史而不断发展和创新。历史上,许多丹道家把丹道的起源追溯远古,认为伏羲、神农、黄帝等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都是丹道的创立者。这些丹道家认为,伏羲一画开天,构建易卦系统,奠定了丹道的理论基础;神农尝百草、著药书,提供了丹道的医药学基础;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即为丹道授受之始。虞舜、唐尧、夏、商、西周时期,留下了许多神仙方士的传说,如赤松子、王子乔、彭祖等。这些修真之士,大多隐居于名山大川之中,或是服食药饵,或是导引养气,或是音律感应,或是精于交接,为后世丹道家提供了许多养生经验。但是,丹道并非仅是养生之术;丹法致道,方为丹道。
广义地讲,丹道包括外丹和内丹。唐代的《通幽诀》云:“气能存生,内丹也;药能固形,外丹也。”外丹注重立炉安鼎,把一些自然药物放到鼎器之中,按照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同类相从、火候次第、药剂配伍等外丹理论和技术进行烧炼,制成丹药,冀图服食后得道升仙。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外丹在炼制中经常出现“丹崩炉塌”的危险情况;即使炼制成功,成丹往往具有毒性,服食者常有暴亡或致残的现象发生。因此,外丹在两汉、六朝、隋唐等时期经历了萌芽、发展和高潮后,降及唐末五代,就悄然淡出丹道历史的舞台,代之而起,是以清虚自然、阴阳冲和为主的内丹学术。从丹道发展历史上看,虽然五代以后以内丹为主,但并非外丹就此失去了传承。部分丹道家并未放弃外丹实验,只是他们仅用外丹来辅助内丹修炼,而不再以外丹为主了。
狭义地讲,丹道专指内丹。内丹一词最早见于南陈慧思禅师的《立誓愿文》,其词曰:“借外丹力修内丹。与外丹相比,内丹的方法和流派非常多,包括归根复命、行炁胎息、心斋坐忘、内视存神、铅汞龙虎等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这些实践从表面上看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内丹是通过锻炼内在阴阳来化合外在阴阳,进而产生丹头,经过温养、化育、锻炼等功夫,达到所谓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与物合德、与人和亲的境界。其中贯通的共性是获取和培养先天一气(道气),以神合气,由此使性命之道返还自然之道(或本元之道),最终归根复命、至和常明。具体地讲,专指内丹的丹道,是一种在系统理论[ 丹道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胡孚琛先生提出的。详见《丹道仙术入门》、《丹道法诀十二讲》等。]指导下、探索生命本质的实践活动。丹道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道”、“理”、“法”,只有三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称为丹道。
丹道不是宗教,其本身是独立于宗教而存在的。著名丹道学者和丹道家胡孚琛先生曾讲:“今后我们论及三元丹法,仅称丹道学,不用仙学之称,以免和社会上神仙信仰及各类宗教、世俗迷信混为一谈。虽然丹道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被披上宗教外衣,但是通过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正是丹道关于提高生存质量、突破有限寿命的孜孜探索,才支撑了道教神仙长生的信仰。由此来看,是丹道支撑了道教神仙长生的信仰,而不是道教的神仙长生信仰支撑了丹道。从这个角度讲,丹道本身是独立于宗教存在的。
原始丹道最晚在春秋时期已经产生了。因为丹道既涉及实践层面,又注重理论构建,所以,判断丹道是否产生的标准,既包括实践方面的标准,又包括理论方面的标准。从实践方面来讲,丹道的产生包括对“道”的探索、“理”的构建、“法”的实践。只有这三种活动相互配合地进行,并且,主持这些活动的主体,是某一时代某一确定可考的人,或某一时代某类人组成的紧密联系的群体,这才能确认丹道的实践在某一个时代已经产生了。从理论方面来讲,如果最早在某个时代,出现了一部确定可考的著作或某些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著作,著作中存在较为系统的丹道思想、理论、方法,那么就可以因此确定,在这个时代,理论层面的丹道已经产生了。如果在某个时代,丹道实践方面的标准和理论方面的标准都具备了,就可以判定这个时代已经产生丹道了。在春秋时期,学术思想空前丰富,以老子、辛文子、庚桑子等为代表的道家人物及其著作,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都达到了丹道产生的标准,这说明,最晚在春秋时期,原始丹道[ 此处的原始丹道是有别于五代以后形成的以重新解释外丹术语而表述的丹道,传统的丹道家和部分学者也称之为“道功”或“修道”。作者认为,丹道的内涵是通过双修性命返还于本元之道或自然之道。历史上的丹道家认为,性即是神,命即是炁或气。其中,性或神是不假修炼的,即使后天识神妄动,在炁归元之后,也会返还先天元神,关键技巧在化炁、养炁和御炁。那么,丹道可修的就是命或炁,以神御炁或以神合炁,才能返还于本初。由此来讲,老子的归根复命、庄子的心斋坐忘,都是复合丹道内涵的,可以称之为丹道。如果后期的丹道家承认老子、庄子等通过实践体证和返还了本元之道或自然之道,那么他们也必然经历了混合神气、双修性命而归根复命的过程,只是他们并没有采用铅汞、坎离、龙虎、炉鼎、药物和火候等术语而已。可以这样说,不同历史时期,丹道的理论表述、实践技法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是由丹道的逻辑起点、最终归宿所决定的丹道体系和内涵,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期,除了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扬老子等人的原始丹道之外,方仙道开始兴起。燕齐一带的神仙方士,依托黄帝为名,借用老子“归根复命”“长生久视”的学说,构建神仙长生的思想理论体系,把神仙方术融入了原始丹道。随着历史的发展,原始丹道的这一涓涓细流融汇了易理卦象、阴阳五行、汉儒经学、歧黄医道、魏晋玄学、佛教禅观、儒家理学、密宗瑜伽等学术思想,逐渐形成波澜壮阔的局面。到了两宋金元时期,完整的丹道体系正式建立,形成了钟吕派南、北二宗的传承流派。宋元以来,新生的丹道流派,都是由南、北二宗衍生出来。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讲,丹道是一种探索和体证“道”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体系,它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内在超越的途径。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纯粹的丹道是一种尝试提高生存质量、突破有限寿命的科学探索活动,其发展历程充满了科学实证的精神,具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种主要探索模式。丹道的产生、发展和实践,既是一个社会人文思想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生命实证科学的探索历程。无论用什么观点来看待它,都无法否定其存在的历史事实。因此,以学术研究的眼光、科学探索的角度,来研究其历史进程、分析其渊源流派,萃取精华、扬弃糟粕,这对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支持现代相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为了方便叙述丹道的渊源与流派,在本书的内容中,丹道专指内丹。在涉及外丹时,称为外丹术或炼丹术,称对外丹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为炼丹家。在涉及内丹时,称为丹道或内丹,称对内丹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为丹道家。本书在叙述内丹和外丹的渊源与流派时,以内丹为主,叙述外丹是为了辅助说明内丹的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系统科学、文献梳理和历史逻辑的方法,注重史料考证、文献归纳、逻辑演绎,尊重各派丹道历史人物的贡献,最大可能地呈现丹道历史发展过程的原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丹道的内涵外延、丹法的理论技巧、丹脉的衍生流传等,都有不同的特征。基于这种考虑,本书把丹道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一)先秦及秦时期(前202年以前),(二)两汉时期(前202—220),(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四)隋唐五代时期(581—960),(五)两宋金元时期(960—1368),(六)明清民国时期(1368—1949)。
基于以上六个阶段,本书在内容上安排为七章:先秦阶段,主要介绍丹道在远古时期的萌芽状态,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哲学及其原始丹道。是为第一章,称为“丹道溯源与原始丹道”。
两汉阶段,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河图谶纬等思想学说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对丹道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处主要阐述外丹学术的渊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历史,以及这一时期对春秋战国时期原始丹道的继承和发展。是为第二章,称为“两汉时期的丹道源流”。
魏晋南北朝阶段,玄学思想对外丹和内丹的发展均提供了宽松的人文环境,本章除了阐述外丹和内丹的演变历史之外,主要介绍三种富有特色的内丹丹法及其传承源流。是为第三章,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丹道源流”。
隋唐五代,既是外丹趋向辉煌、转向没落的阶段,又是内丹进行革新、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这部分内容注重阐述外丹的理论、流派和缺陷以及内丹的革新、完善和流派的兴起。是为第四章,称为“隋唐五代时期的丹道源流”。
两宋金元时期,是丹道哲学、理论、技法趋于成熟、大放异彩、流派纷呈的时期,又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在丹道中融合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期间佛门禅宗、儒家理学、唐代密教的心性学说、中庸学说、三密学说统统被丹道吸收并加以创新,除了形成南、北二宗丹法之外,还形成了以雷法为代表的新兴符箓派丹法,开启了内丹外用的先河。本章注重介绍丹道南、北二宗传承的渊源和流派,并研究雷法的渊源、流派及其与魏晋符箓派之间的继承关系。是为第五章,称为“两宋金元时期的丹道源流”。
明清民国时期,丹道有较大发展,阴阳丹法或双修丹法异军突起,形成了别有特色的三丰派、东派、西派等丹道流派。清净丹法则凸显龙门正宗及其衍生的流派,如伍柳派、西竺心宗、金盖山闵派等。本章重点介绍阴阳丹法的渊源、理论、传承流派,龙门正宗及其衍生流派的渊源、理论技法及传承流派。是为第六章,称为“明清民国时期的丹道源流”。
最后一章作为结束语,总结丹道发展及其流派传承的历史脉络,列出丹道发展历史的大事年表,阐述丹道发展历史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在动力、思想主线、探索方式,评价丹道在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从丹道与自然科学关系的角度构建丹道研究方法,说明丹道对现今的意义,展望丹道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丹道源流》采用相关古典和现代文献为佐证资料,来系统阐述丹道发展历史的一部著作。本书以丹道的渊源、流派、代表人物为研究主题,以丹道的思想、理论、技法产生和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丹道发展的历史规律、人文思想、科学精神为目的,借以剥去附着丹道的宗教外衣,发掘丹道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通过丹道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虽然丹道家假设有一个终极的“道”可证,但是,丹道家的实践并不囿于自己的假设。丹道家通过一定的理论构建、方法设计,把“道”与生命经验联系在一起,通过探索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来验证和升华对“道”的认知和体证,不断从深、广两个角度发展和开拓“道”的内涵与外延。这种探索过程本身体现着严谨致知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本着丹道家传承的这种精神,期望《丹道源流》的研究,从充满神秘气氛的神仙长生信仰中,把支撑神仙长生信仰的核心——丹道,细致地剥离出来,展示丹道的本色,吸引更多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人士来关注和研究丹道,继承前辈学者们的研究,使其与现代科学和相关学科进一步接轨、融合、发展,将丹道发展为一门现代科学和学科,使丹道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本书的内容,能够为以上的想法做出一点推动作用,那这点“芹藿之献”就有其意义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