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休谟的政治哲学(增订版)
》
售價:HK$
129.8
《
匠心铸梦:江南造船与中国首批万吨轮的创世传奇(汉英对照版)
》
售價:HK$
165.0
《
书法字典
》
售價:HK$
74.8
《
拯救乳房:乳腺癌患者生活指南
》
售價:HK$
75.9
《
scikit-learn机器学习超入门
》
售價:HK$
76.8
《
艾博士:深入浅出人工智能(第2版)
》
售價:HK$
109.8
《
无处不在的算法(双色版)
》
售價:HK$
97.9
《
埃及通史:托勒密王朝
》
售價:HK$
77.0
編輯推薦:
※摩根大通私人银行2008年夏季“首选图书”
※以橄榄油、三文鱼、番茄、口香糖、咖喱、香蕉、酸奶、葡萄酒、茶、草莓、小麦和玉米为线索,揭示食物运输背后的技术革新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政治、经济、环境甚至艺术的深远影响。
※古罗马人消费的大量橄榄油来自遥远的西班牙行省,现在,欧盟国家生产的橄榄油一半以上来自西班牙,装在意大利公司的瓶子里,开始它的旅程;挪威三文鱼在摆上美国或欧洲超市的货架之前,要被冷冻、装箱,运到中国进行加工。
※冷战期间,西柏林被苏联封锁几个月,完全依赖英、美空运过来的食物生存。除了面粉、罐装咖啡、罐装咸牛肉和盒装的脱水鸡蛋等,糖果和口香糖成为重要的慰藉。可移动的食物变成最有效的武器储备。
※冷藏运输给香蕉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香蕉使美国的水果公司对中美洲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它们能够左右那些腐败的傀儡政府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甚至毫不忌惮地把这些国家统称为“香蕉共和国”。
※用于加速谷物转运的机械升降机系统改变了布法罗的命运,多年后,放置这些机器的巨大建筑成为一种全新的建筑流派——包豪斯建筑艺术流派的灵感源泉。
內容簡介:
本书讲述了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非凡之旅,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政治、经济、环境甚至艺术的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食物从产地到餐桌,平均要经过上千公里的旅行。这种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我们的食物就在跨越国家和大陆了。古罗马人用双耳罐把橄榄油从西班牙运输到意大利。今天,冷链运输可以让挪威三文鱼在冷藏状态下到达中国,加工之后再运到美国。书中讲述的十二个故事,呈现了饮食全球化的宏大图景及其背后的技术创新。
關於作者:
萨拉·默里(Sarah Murray),英国旅行作家、自由撰稿人,曾在中国香港、越南等地工作,长期为《金融时报》《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等媒体撰稿,撰写商业与社会和环境关系的报道。作品有《流动的盛宴:不可思议的食物之旅》、Making an Exit: From the Magnificent to the Macabre—How We Dignify the Dead等。目前居住在纽约。
译者简介:
向丽娟,自由译者,译作有《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彻悟:印度朝圣之旅》等。
目錄 :
推荐序 /罗新
引言
第一章 液体黄金:承载着罗马的财富的双耳罐
第二章 鱼骨中的生意经:挪威鲑鱼中国游记
第三章 罐装口粮:军粮促进食品包装技术
第四章 飞行的食物:柏林空运带来了冷战的胜利
第五章 盒饭配送:大企业也要向送餐大军学习
第六章 香蕉船:塑造中美洲政权
第七章 乳清的故事:蒙古游牧民族生活中的生物化学
第八章 桶中酒香:沉淀味道的橡木
第九章 喝杯茶吧:以商业利益为动力的运茶快船
第十章 有高度的食物:一年四季都能吃上的空运草莓
第十一章 更高更大更结实:包豪斯建筑师的灵感来源
第十二章 从天而降的玉米:冷战武器的新用途
后记
致谢
参考书目
关于引用来源的说明
索引
远方译丛 第一辑
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
〔美〕马克·亚当斯 著 范文豪 译
走过兴都库什山:深入阿富汗内陆
〔英〕埃里克·纽比 著 李越 译
彻悟:印度朝圣之旅
〔澳〕萨拉·麦克唐纳 著 向丽娟 译
行走的柠檬:意大利的柑橘园之旅
〔英〕海伦娜·阿特利 著 张洁 译
龙舌兰油:迷失墨西哥
〔英〕休·汤姆森 著 范文豪 译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
〔英〕伊桑巴德·威尔金森 著 王凤梅 译 蓝琪 校
带上查理去旅行:重寻美国
〔美〕约翰·斯坦贝克 著 栾奇 译
幸福地理学: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美〕埃里克·韦纳 著 田亚曼 孙玮 译
远方译丛·企鹅特辑(第二辑)
雪豹:走向喜马拉雅的心灵之旅
〔美〕彼得·马西森 著 覃学岚 译
大象的国度:斯里兰卡漫游记
〔英〕约翰·吉姆雷特 著 赵美园 译
暗影之城:一个女人的喀布尔漫步
〔印〕塔兰·N.汗 著 陈元飞 译
行走在南美洲的边缘:探秘三个圭亚那
〔英〕约翰·吉姆雷特 著 刘洋 译
远方译丛 第三辑
流动的盛宴:不可思议的食物之旅
〔英〕萨拉·默里 著 向丽娟 译
哥伦比亚之旅:行走在马格达莱纳河畔
〔美〕乔丹·萨拉马 著 王眉 译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美〕汉娜·科什纳 著 雍寅 译
仪式、天堂鸟与香料群岛:印度尼西亚十年探险之旅
〔英〕劳伦斯·布莱尔 洛恩·布莱尔 著 王晴锋 译
去往廷巴克图:穿越撒哈拉的非洲之旅
〔美〕尼娜?索维奇 著 张璘 译
魔鬼的野餐:环球禁忌美食之旅
〔加〕高泰若 著 木夏 译
內容試閱 :
“食物里程”(food miles)概念30年前在英国出现,如今已成世界范围内环保领域批评食物工业过度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指的是食物从开始生产到最终抵达消费者手中的运行距离,计算食物里程可以反映食物运输过程的能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就是食物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支持这一理论的人认为,食物长途运输会产生更多碳排放,损失营养且提高价格,因此,为减少碳足迹,运输更快,新鲜度更高,价格更低,为维持食物的可持续性,人们应优先选择来自本地或本国的食物。
不过“食物里程”的计算及其立场从一出现就遭到许多批评。批评者指出,应该在更大的计算模型中观察能源消耗。经过比较,可以看到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其实并不大,甚至比不上消费者最终往返市场的那些能耗,更远远比不上食物在养殖和生产环节造成的环境影响;相反,食物的全球运输网络给许多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更具深远意义、更关乎人类未来的话题。在这个意义上,萨拉·默里(Sarah Murray)初版于2007年的《流动的盛宴:不可思议的食物之旅》(Moveable Feasts : The Incredible Journeys of the Things We Eat)是一本非常棒的读物,因为它聚焦的就是食物在抵达我们的餐桌之前,究竟经历了怎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旅行,以及这种我们通常不会注意的漫长旅行对于人类社会的变迁来说具有怎样的深刻影响。
萨拉·默里出生于英格兰的多塞特(Dorset),从爱丁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作为记者和编辑先后专职为《南华早报》《越南经济时报》《金融时报》工作,2001年后移居纽约,作为独立撰稿人为《纽约时报》等报刊和网站撰写专栏文章。她关注的重大话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环境危机、社会创新和全球健康等。在她年轻时为写作和采访而遍访亚非欧美各地的旅途中,她逐渐对全球食品贸易演变及其与国际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萨拉·默里回忆说,她第一次注意到全球货运系统,是在她访问越南最北端的海港海防港时,她看到码头工人将集装箱从船舱搬运到码头上,“色彩如此绚丽,乱哄哄景象如此迷人,我与世界货运的爱情故事于焉发端”。她还讲起几年后她为西非一家船运公司担任摄影师时的情形:“我在土路上跟着大卡车前往加纳、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的菠萝种植园和橡胶工厂。飞过阿比让港口的两人座赛斯纳飞机的短途飞行尤为刺激, 机舱门已卸除,我被捆绑着以免跌下飞机,探身到机舱外,靠近机翼,拍摄下方码头上停靠的巨型货船。”
对全球货运系统和对食物经济的双重兴趣最终成为萨拉·默里第一本书的主题。一本关于食物如何旅行的书,自然也会深入探讨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链的政治、经济和环境因素,回过头定格在货运如何影响我们对食物的看法上。通过讲述不同时空和不同角度的12个故事,萨拉·默里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宏观而生动的全球画面,观照人类如何在不同时代应对食物安全问题。书中涉及全球粮食系统的当前环境关切,但是她质疑将“食物里程”(食物运输距离)视为食物碳足迹的度量方式,指出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需要考虑,计算能源消耗应包括从粮食收割机到奶牛罐这样的生产设备、生产燃料和肥料、食物加工和温室农业,等等。她强调,要解决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必须了解食物从种子到厨房的能耗全过程。
这是一个严肃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然而萨拉·默里这本书却非常好读,故事精彩动人,细节丰满充沛,图书馆的资料查阅和在世界各地的田野调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佩服作者对宏大图景与细节描摹的平衡能力。她以12个章节,讲述超过12个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食物如何“自古以来”就在尽可能地向远方旅行,又如何在远方“镀金” 之后以新的身份回到故乡,食物旅行如何依赖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又如何深刻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萨拉·默里告诉我们,即便一个从不出门远行的人,哪怕只在家门口的超市随便转转,他/ 她实际上就已经见证甚至参与了许许多多极为复杂的全球旅行。比如,书中讲了中国作为挪威三文鱼全球旅行重要中转站的故事,原来全球市场相当数量的三文鱼都要先到中国,经中国沿海工人切片去骨之后,再次冰冻运往世界各地。那些在世界各地吃着三文鱼的人,绝对想不到他们的挪威鱼在上桌之前竟然在太平洋西岸逗留过一番。
又如号称奠定欧洲文明基础的橄榄油,自古典时代以来主要产地就是西班牙,可是意大利至今仍在橄榄油出口方面独占鳌头,大多数西班牙(以及摩洛哥等国家)的橄榄油要先卖到意大利,在那里装瓶,再贴上有托斯卡纳风景的标签,以意大利品牌出售到世界各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乍看不太公平的做法,很可能要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与此相映成趣的一个故事是,随着近年中国年轻一代越来越欣赏英式茶品牌,相关的英国茶叶公司从中国进口茶叶,运往英国完成包装和品牌化,再运回中国市场销售。食物旅行是无数人力、无数资本和无数需求合力参与的结果。
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在利益驱动之下快速发展,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在以一种通常并不自知的方式参与这场全球化运动。书中讲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有些是关于食物容器的,如罗马双耳罐、现代集装箱和古老的橡木酒桶;有些是关于食物处理方式的,如军用罐头食品和酸奶;有些是关于长途运输工具的,如加州的草莓空运和孟买的盒饭配送大军(让人联想到今天中国的外卖骑手);有些是关于食物旅行如何影响国际政治的,如西柏林的空运和中美洲的香蕉共和国;还有实物旅行的设施如何影响其他领域的,如布法罗的粮仓如何启发包豪斯建筑艺术流派,等等。这些都是娱乐性非常强,同时又涉及时代重大议题的故事,书中到处是好玩却不大常见的知识,充满惊喜,值得一读再读。
这是一本可归入多个类型的书。读者可以读到旅行、食物、技术、历史和社会,任何一个角度都指向某种真相,或某种价值观。这本书关注的不是食物,而是食物的运输。12个章节涉及橄榄油、三文鱼、番茄、口香糖、咖喱、香蕉、酸奶、葡萄酒、茶、草莓、小麦和玉米,但这些食物只 是切入点,它们扮演的仅仅是引导者的角色,因为作者真正要讲述的是: 双耳罐、酒桶、集装箱、罐头、午餐配送系统、冷藏蒸汽船、碳排放、空运、粮仓和紧急救援行动。萨拉·默里对大型机器和工业智慧的欣赏是非常少见的,这当然会给她带来一些批评,但长远地看,持这一立场的人也许会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关于仍在快速发展中的饮食全球化的故事。把全球化理解为当代现象的人会固执地相信,曾经有过一个独立发展、自有源流的地方饮食文化的时代,全球化无疑是对这一悠久传统的破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了萨拉·默里这本书,也许读者会意识到,那个独立发展、自有源流的地方饮食文化,与其说是一个事实,不如说是一个想象。和所有其他文化因素一样,饮食文化从来就是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交流、交融从而演变发展的。乐于旅行的不仅是食物,还有一切与食物相关的技术和物质因素。
罗新
从藤蔓上摘下一串青胡椒,把一颗小小的果粒放进嘴里,用牙齿咬碎,就会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情。香味如小型风暴迸发而出,迅速传遍全身,先是在你脑袋中环绕,然后顺着静脉和动脉(似乎是这样的)游走到身体各个部位。这种感觉很神奇,一股辛辣透入脑门,刺痛和愉悦感交织,让你发晕。不过,能游来游去的不只有胡椒的味道。这种香料之王作为一种珍贵的商品,在几个世纪以来都游走在世界各地,跨越上万英里的路程,通过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几度易手,才被欧洲各地的殖民者买去。葡萄牙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历尽艰辛,花了两年时间,在海上航行2.7万英里去寻找“基督徒和香料”,并于1498年在印度气候炎热的马拉巴尔海岸登陆。在那里,即使他没找到基督徒,也找到了香料,而不久之后,一种古老的全球贸易将被葡萄牙人控制,在亚洲的土地上孕育出第一个欧洲帝国。
今天,胡椒被装载于工业级的集装箱中,通过货轮、火车和卡车进行运输。它可以和许多食物搭配,而这些食物的运输范围又十分广阔,反过来也帮助它成了传播范围最广的可食用商品之一。然而,远航的胡椒与那些每天被送到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相比差别并不大。从智利出发,运往艾奥瓦州得梅因市的葡萄在抵达超市货架之前,可能经历了漫长的旅程,走过复杂的路线。它要装上轮船向北到达洛杉矶港口,或通过巴拿马运河沿美国东海岸到达费城,稍作停歇后再由卡车运输数千英里,横跨美国几个州。花了很长时间,费劲地爬上木头豆架之后,四季豆可能会觉得它们走得已经够远了,但其实不然:如果它们生长于肯尼亚,那样的话,它们将被一把从蔓上揪下来,急速冷冻后装入冷藏集装箱,用飞机载往数千英里外的伦敦。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富裕的消费者现在可以享用意大利橄榄油、日本面条、比利时巧克力、法国奶酪等各种从千里之外运来的商品。事实上,我们消费的大部分食物从离开产地到被端上餐桌,都要经过数千英里的旅行。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
事实上,食物环游世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瓦斯科·达·伽马到达印度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长距离运输食物了。古代丝绸之路—茶叶、香料等各类商品的贸易通道长度至少有7000英里。古罗马人在帝国之内把食物运来运去—英国考古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有2000年历史的食品储存罐,从罐体的标记能看出它曾经装过鱼酱;专家认为它是从1400多英里外的西班牙加的斯(Cadiz)运到卡莱尔的。有人也许会问,生活在古不列颠的凯尔特人聚居区的罗马军官是如何养成吃鱼酱的习惯的,或者在晚餐时用什么食物搭配鱼酱。我的问题则是,这种酱是如何到达罗马帝国的这样一个偏远的角落的?在没有冷藏和真空密封包装的情况下,这种鱼肉的混合食品是装在什么容器里,以及它是如何在运输过程中保持不变质的?食品一直是一种较难运输的商品。与其他可交易商品不同的是,它通常是流质的,难处理,或容易腐烂。从食品运输的早期开始,如何将其运往世界各地就一直挑战着工程师和发明家的创造能力和技术资源。运输技术发展到现在,装食物的容器已经从简陋的木桶升级到了有压力控制的集装箱,运输工具也从19世纪造型瘦长、宽大的船帆迎风鼓起的飞剪式快速帆船,变成了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500英里的宽体喷气式飞机。这些容器和机器协同合作,支撑起了全球粮食运输系统。在食物从农场到餐盘的旅途中,它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运输过程乍一看毫无意义。现在,鱼通常会先冷冻,再用船运到中国,解冻后去骨切条,然后重新冷冻,运回美国和欧洲。然而,这种看似荒谬的往返对鱼贩来说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有了集装箱货运和高科技冷藏手段相结合,海路运输廉价又高效,他们跑去地球的另一端加工鱼还能降低劳动力成本。我们在逛超市的时候基本想不到食物会经历如此奇怪的旅程,而这正是本书所要讲述的。
食物的搬运有时会改变食物本身的性质。日本农民发明了一种“训练法”,让西瓜长成方形,这样就更方便打包、移动、堆放和储存。使用了数千年的木桶是一种既坚固又防水的容器,尽管灌满时很重,但很容易滚动,另外,它还改变了罐中物的味道。酒桶之于酿酒师,就像调色板之于画家。葡萄酒、朗姆酒、威士忌和波特酒等酒精饮料的味道都受这个由橡木板制成的高效、可移动的容器控制。食物的储存和运输也得益于木制容器。意大利黑醋的陈酿过程就和葡萄酒一样,也是在橡木桶中完成的。英国康沃尔郡有400年的沙丁鱼生产历史,过去要先用盐腌,挤压排出多余的油和水,再装进松木桶进行运输,这样的处理过程给了沙丁鱼独特的味道。这些沙丁鱼主要被运往意大利,之后入乡随俗被叫作 Salacche Inglese della Cornovaglia(康沃尔沙丁鱼),加在玉米粥里,增添浓郁的香味。
但是食物运输的故事不仅和满足口腹之欲有关。以胡椒为例,瓦斯科·达·伽马可能发现了印度严重缺乏基督徒,于是葡萄牙人在从香料贸易中获利时也很快承担起了让当地人皈依基督教的重任,将基督教传播到了亚洲。当带冷藏设备的蒸汽船把中美洲一种过去不为外人所知的热带新奇之物—一种长在高大粗壮、其实属于草本植物的“树”上的黄色果实大批量地运走,把它变成“穷人的水果”时,也让美国公司掌握了巨大的经济影响力来操纵那些“香蕉共和国”,并给各国政治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42年,一位名叫约瑟夫·达特(Joseph Dart)的企业家将一种用于加速谷物转运的机械升降机系统引入纽约州布法罗市,由此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命运。他不知道的是,多年后,放置他那座非凡的机器的巨大建筑将为一种全新的建筑理论—现代主义—提供灵感的源泉。
许多事物都在塑造着这个世界,比如科学、民主、艺术、战争、哲学、政治,而食物的游历却很少被载入史册。本书将对这一缺憾进行补救。书中将阐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的食物运输—通常 是远距离的—是人类寻觅维持生命的食物的必然结果。书中探索了做出 一顿正餐所需要的复杂技术和系统,还将对人类如何殚精竭虑地把够量的吃、喝的东西从原产地送到餐桌上,也就是我们每每在胃的驱使下才产生的创造力进行审视。本书还将走马观花式地回望历史,发掘流动的食物运输链中怪异的故事,无论它们发生在意大利、西班牙、印度还是蒙古。本书将证明,跨越国境运输食物不仅有利于那些坐在餐桌边的人,也有利于农民,比如那些把豆子卖到了伦敦超市的肯尼亚农民。本书还将涉及一些复杂的利弊权衡:我们试图确保食物供应的可持续性,但今天的食物供应却严重依赖化石燃料。
我们先去购物吧。我手提购物篮,已经挑了好几样商品,其中一样将在某一章出现。有一些是现代食品行业的主角,其他的曾游走在有数百年历史的贸易之路上。我说到哪了?哦,是的,橄榄油。我面前的货架上摆满了瓶子,从时髦、极简主义的希腊品牌到带有精致的旧世界标签的托斯卡纳的品牌,应有尽有。但我要买的是产自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的特级初榨橄榄油。想想看—我要把一种液体带回家,而这种液体是从一片和超市相隔千山万水的地中海小果园里种的橄榄中榨取出来的。在我的购物之旅结束前,我的篮子里还会增添一磅挪威鲑鱼、一罐意大利圣马扎诺的李子番茄、一包口香糖、一份预制素食咖喱、一串危地马拉香蕉、一桶产地难以界定的低脂酸奶、一瓶加利福尼亚霞多丽葡萄酒、一盒原料产自中国南部的茶包、一盒西班牙草莓、一包在美国磨的面粉和一根玉米。
总的来说,我篮子里的东西在到达超市前已经旅行了数万英里。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这一路上都留下了足迹,在行进的同时掀起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变革。对一些人来说,“流动的盛宴”与宗教或信仰的节庆有关,比如复活节和中国春节,这些节日受神学或民俗的不同计算方式以及月相变化所影响,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样。对另一些人来说,一顿可移动的盛宴是为了执行任务或因需要做的决定,能根据情况变化随时调整。本书采用的是字面上的解释方法:我们吃的、喝的东西是跋山涉水、经历百折千回才与我们相遇的(有时甚至要克服重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