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140.8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53.9

《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售價:HK$
65.8

《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售價:HK$
74.8

《
这样吃 长得高 临床营养师和新手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 专注解决0到16岁孩子营养问题
》
售價:HK$
57.2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HK$
107.8

《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售價:HK$
108.9

《
无路之路
》
售價:HK$
65.8
|
| 內容簡介: |
|
清代北京城到底有没有城市政府?当时的北京城如何进行治理?这是本书关注的两个基本问题。五城行政体系从元、明时期萌芽开端,至清代成型,可以被视为传统时代中国式城市行政的重要形式。清代北京城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道路卫生、民生经济、城市救助以及文教秩序等方面的治理,反映了当时的国家治理理念以及都城的城市定位和诉求。
|
| 關於作者: |
|
刘仲华,1973年生,新疆焉耆人。兰州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1991—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1998—2001年),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北京史。著有《清代诸子学研究》《汉宋之间:翁方纲学术思想研究》《世变、士风与清代京籍士人学术》等,编著有《北京教育史》《讲武习勤的皇家苑囿:南苑历史文化区研究》《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研究》等。
|
| 目錄:
|
导论
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既往研究
二、”中国式市政府”的历史与逻辑
三、本书的范围与主旨
第一章都城诉求下的城坊演变与城市治理
一、都城定位的传统与治理诉求
二、北京历史上的城坊源流
三、明以前都城治理的设官与机构
第二章京师多元治理体系及其特色
一、塑造城市治理空间的旗民分城居住
二、作为城市管理的驻防与旗务
三、五城重新划界与城乡分治
四、都城体系下治权的特点
第三章五城设官及其行政困局
一、五城巡御史
二、五城兵马司
三、五城吏役人员
四、五城弊政
……第四章人口管理第五章社会治安第六章道路卫生第七章民生经济第八章城市救助第九章文教秩序第十章清末北京城市治理的变革结语参考文献附录
|
| 內容試閱:
|
国家对北京地方性的塑造,还表现为“五方辐辏”。一方面,在国家政治权力的推动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元化资源,“天下所向”,助力北京的发展。元、明、清时期,漕运物资对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甚至有所谓 “从大运河漂来北京城”的形象说法。另一方面,国家权力的强有力控制,必然会使北京的发展在地方性特色和自主性上受到很大的制约与束缚。即便是社会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制度。以家族和世家大族文化为例,京畿区域的家族就与江南的家族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清代京城大的家族不仅少,而且没有形成像江南那样的家族制度(清代皇族和旗族是另一种特殊情形)。一个原因是京畿区域在明末清初历经战争、圈地之类的动荡,民族构成复杂,人口更替和迁移的频率远高于江南,立足汉族文化的家族土壤并不肥沃;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京畿区域的国家公权力更加完善和细密,加之严格的户籍制度,留给家族或者宗族发挥社会组织能力的空间很小,因此家族兴起的动力不足,这也是京畿区域虽然历经康乾盛世的发展,直到晚清,仍然很难形成世家大族文化的重要原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这一点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都并无二致。相对于国家制度对城市的塑造力而言,在传统时代,城市反作用于国家的能力似乎颇为有限,甚至不如乡村社会对国家的塑造力量。就传统中国而言,大多数情形下都是国家权力控制城市发展,而很少出现城市自身会塑造国家的发展。北京作为都城,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京城”的光芒永远大于北京,自辽、金时期北京作为都城起,其城市的管理就往往是中央兼管的分量多于其作为“城市”自身的地方行政管辖,城市的兴衰往往随政治地位而升降。也就是说,城市的兴衰往往视乎国家的兴衰,而不是相反。不仅历史上的北京如此,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的起起伏伏也大抵相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