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智升维:思考力跃迁的底层逻辑(知名心理学家20年心血之作,解读诺奖得主卡尼曼快与慢思维系统,在AI狂潮下找到无法被替代的价值——思考力)
》
售價:HK$
74.8

《
黑色的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售價:HK$
60.5

《
解码生物电
》
售價:HK$
75.9

《
艾略特波浪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售價:HK$
75.9

《
修真十书研究
》
售價:HK$
151.8

《
破碎的杀意(“叙诡天花板”浦贺和宏!《德尔塔的悲剧》后,简中最新悬疑!)
》
售價:HK$
64.9

《
大学问·太平天国再研究
》
售價:HK$
140.8

《
九色鹿·星槎竞帆 无远弗届:大航海时代亚洲区间贸易
》
售價:HK$
141.7
|
編輯推薦: |
此书旨在全面介绍工程测试技术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从最基础的理论到最前沿的工具和方法。本书共7章,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测试的基本任务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介绍本书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为读者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章节介绍了信号的分类和采样过程,重点讨论信号时域、频域、相关和时频分析;数字信号的滤波章节系统概述传统滤波器的类型及离散数字信号时频域转换滤波方式
|
內容簡介: |
此书旨在全面介绍工程测试技术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从最基础的理论到最前沿的工具和方法。本书共7章,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测试的基本任务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介绍本书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为读者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章节介绍了信号的分类和采样过程,重点讨论信号时域、频域、相关和时频分析;数字信号的滤波章节系统概述传统滤波器的类型及离散数字信号时频域转换滤波方式,并介绍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和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常用传感器章节介绍常用传感器的类型,包括结构型、物性型以及新型传感器,并提供传感器选型的依据;信号调理与显示章节主要介绍信号的调理和转换方法并总结几种常见的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信号处理、接收和显示形式;测试系统性能章节简要介绍测试系统特性的分析方法;最后自动化测试系统章节介绍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现有测试系统的应用场景。本书可作为机械工程学科各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君远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兼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高端装备的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信息处理和机器人智能控制等技术研究。曾在日本国立三重大学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学习和工作近9年,在日留学和工作期间主持及参加日本文部科学省基础研究项目2项,经济产业省重点项目1项。2013年归国任职以来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科研项目8项,企业合作项目7项。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EI收录8篇。申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软件著作权7项。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
目錄:
|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
1.2测试系统的组成
1.3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1.4本书的特点及目的
习题
第2章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
2.1信号的分类
2.1.1确定性信号与非确定性信号
2.1.2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2.1.3时域有限信号与频域有限信号
2.1.4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
2.1.5物理可实现信号与物理不可实现信号
2.2采样定理
2.2.1A/D转换
2.2.2采样误差
2.2.3Nyquist-Shannon采样定理
2.2.4采样中的频混现象
2.2.5量化误差
2.2.6D/A转换
2.3信号的时域分析
2.3.1有量纲的特征值
2.3.2无量纲的特征值
2.4信号的频域分析
2.4.1傅里叶级数
2.4.2傅里叶变换
2.4.3傅里叶变换主要特性
2.5信号的相关分析
2.5.1相关分析及物理意义
2.5.2变量相关性(相关系数)
2.5.3信号的互相关函数
2.5.4互相关函数的性质
2.5.5自相关函数
2.5.6自相关函数性质
2.6信号的时频分析
2.6.1短时傅里叶变换
2.6.2小波变换
2.6.3经验模态分解
2.6.4局部均值分解
2.6.5局部特征尺度分解
习题
第3章数字信号的滤波
3.1滤波的概念
3.2滤波器
3.2.1滤波器的分类
3.2.2理想滤波器
3.2.3实际滤波器
3.2.4数字滤波器
3.3时域滤波和频域滤波
3.3.1时域滤波
3.3.2频域滤波
3.4Z变换与脉冲响应滤波器
3.4.1Z变换
3.4.2双边Z变换
3.4.3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IIR
3.4.4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FIR
习题
第4章常用传感器
4.1传感器概述
4.1.1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
4.1.2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
4.2结构型传感器
4.2.1电阻传感器
4.2.2电容传感器
4.2.3电感传感器
4.2.4磁电传感器
4.3物性型传感器
4.3.1半导体应变片
4.3.2压电式传感器
4.3.3光电式传感器
4.3.4霍尔式传感器
4.4新型传感器
4.4.1图像传感器
4.4.2光纤传感器
4.4.3光栅传感器
4.4.4生物传感器
4.5传感器选型
习题
第5章信号调理与显示
5.1概述
5.2桥式电路
5.2.1直流电桥
5.2.2交流电桥
5.3测量放大器
5.3.1差分放大电路
5.3.2集成仪用放大器
5.3.3程序控制放大器
5.3.4电荷放大器
5.4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5.4.1幅值调制及其解调
5.4.2频率调制及其解调
5.5信号的显示与记录
5.5.1磁带记录仪
5.5.2伺服式记录仪
5.5.3波形记录仪
习题
第6章测试系统性能
6.1测试系统概述
6.1.1测试系统的线性化
6.1.2测量误差
6.1.3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6.2测试系统的不失真条件
6.3测试系统的可靠性
6.3.1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6.3.2提高测试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6.4测试系统的响应特性
6.4.1测试系统的静态响应特性
6.4.2测试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习题
第7章自动化测试系统
7.1概述
7.2测试仪器的发展历程
7.3自动化测试仪器
7.3.1虚拟仪器
7.3.2网络化仪器
7.3.3物联网
7.4测试仪器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工程测试技术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作为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共性技术,工程测试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广泛而关键的作用。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创新型工业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维护的每一个环节,更是新兴科技,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系统中数据的精确获取与可靠性评估的坚实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伴随着产品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工程测试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5G和数字化时代浪潮汹涌而至,物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创新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精确高效的工程测试技术则是其发展的坚实基础。为了适应这股科技浪潮,搭建教育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我国高等院校在近几十年不断加强对“测试技术”课程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机械及测控类专业中,工程测试技术已成为基础必修课程,为培养高水平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面临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挑战,亟须培养能够灵活利用工程测试技术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旨在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贯彻新时代技术创新的教育理念,着力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本书不仅能够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代技术要求、引领行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为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人员提供参考,对于工程测试领域的教学和应用起到促进作用。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本书掌握前沿的工程测试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成为能够胜任未来挑战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本书旨在全面介绍工程测试技术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从最基础的理论到最前沿的工具和方法。全书共分7章,其中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测试的基本任务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介绍本书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为读者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2章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介绍了信号的分类和采样的过程,重点讨论信号时域、频域、相关和时频分析,为读者揭示信号处理的内在逻辑与奥秘;第3章数字信号的滤波,系统概述传统滤波器的类型及离散数字信号时频域滤波方式,并介绍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和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第4章常用传感器,介绍常用传感器的类型,包括结构型、物性型以及新型传感器,并提供传感器选型的依据;第5章信号调理与显示,主要介绍信号的调理和转换方法,具体说明桥式电路以及测量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并总结了几种常见的信号处理、接收和显示形式;第6章测试系统性能,简要介绍测试系统特性的分析方法,便于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搭建合适的测试系统;第7章自动化测试系统,介绍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现有测试系统的应用场景。
本书是在吸收和融合主流工程测试技术精髓的基础上,经历多轮教学实践和课程改革打造而成的精品教材,凝聚了近15年的教学智慧和成果,形成了以下特色:
1)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本书着力于建立完整的工程测试技术知识框架,全方位涵盖了从基础理论、测试原理到先进测试技术和设备的内容。每一章节都细致阐述了各自的专题,并巧妙地连接起前后知识点,为读者提供连贯的学习体验。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本书以丰富的案例为纽带,将理论知识与工业和科研领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通过解析实际测试场景和问题,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测试技术的应用价值,实现知行合一。
3)融入最新科技成果:本书积极吸纳了当前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使读者能够了解到测试技术与现代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
4)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教材内容兼顾国际前沿发展趋势与本土产业应用实际,具有全球视野的同时也具有地域特色,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与借鉴空间。
本书理论基础部分沿检测流程主线展开,逻辑清晰,分析深入。应用案例部分引入了众多源自真实科研和生产场景的实例,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本书既适应高校教学和自学需求,也适合从事科研、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李可教授、宿磊副教授等人共同完成,李可教授和化春键副教授为本书的设置与改革、教学内容与体系的建立、大纲的修订、教材校核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可教授负责第1、6、7章的编写,宿磊副教授负责第2、4章的编写,顾杰斐副教授负责第3章的编写,赵新维讲师负责第5章的编写,博士张思雨、研究生孙钰、和猷、段昕芳、张柏、娄云霞参与了编写工作,吴静静副教授负责统稿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江南大学教务处、机械工程学院教务科的一贯支持,教材出版获得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测试技术方面的教材和论著,在此向以上文献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由于工程测试技术在不断发展,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囿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