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尔文书系 中世纪的刑罚 关于中世纪罪犯、女巫和疯子的理性之书 深刻剖析中世纪欧洲社会弊病之书 探究黑暗时代的法律之光
》
售價:HK$
85.8

《
为什么会爱错人
》
售價:HK$
38.5

《
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
售價:HK$
63.8

《
生而液态:齐格蒙特·鲍曼与年轻人的三场对谈(社会学大家鲍曼的最后一课,给每个现代人应对不确定性的哲学方案)
》
售價:HK$
53.9

《
卡拉马佐夫兄弟(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657.8

《
法律与理性 : 西塞罗《论法律》解读(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86.9

《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如何让孩子好奇、想学习、走进美丽的数学世界(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斯坦福大学教授齐斯·德福林等力荐)
》
售價:HK$
47.1

《
DK生物运转百科(全彩)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曾有天真少年时》
★ 古诗词骨灰级发烧友,自媒体“植物私塾”主理人张小瓷,耗时两年诚意新作!
★ 一部超好看的宋朝词人风雅集,再现宋词版《人类群星闪耀时》!凭诗意贯通古今,品味12位宋朝词人清雅、高洁的“君子之风”。字字皆动情,句句是人生。。
★ 带你理解式记忆12位词人,诗意解读150首诗词的知识点!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晏殊、朱淑真……涉猎广泛,知识量超大!
★ 作者以灵动、优雅、唯美的笔触,展现中国人的浪漫,让人一秒爱上诗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人人都可以做诗意的人。
★ 宋词可以有多美!她说苏轼:“闻风相悦,徘徊不去。人生如逆旅,东坡是兴致盎然的歌者”;她说辛弃疾:“天以百凶成一词人,时势未能成全英雄,却造就了南宋最出色的词人。”在她笔下,词人鲜活地存在于每一首词里,读后难忘。
★ 著名古风插画师“正版青团子”手绘封面,内外双封,颜值爆棚!再现词人笔下林花似锦、春山可望的意境!
《他自人间疏狂》
★涵盖了从古至今上百首古诗,解锁诗人一幕幕或飞扬或落寞的真实人生故事
从魏晋到明清,从诗歌到词曲,李白、苏轼、王维、柳永、李清照、纳兰性德等人从诗句中缓缓
|
內容簡介: |
《曾有天真少年时》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精选12位宋朝代表性词人,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主,佐以百余首诗词赏析,烹制出这道色如玉、味绝美的宋词饕餮盛宴。
如繁花满枝的苏轼;将栏杆拍遍的辛弃疾;簪花的欧阳修;人见人爱的秦观;被嫌弃的柳永;花中第一流的李清照;叛逆少女朱淑珍……用现代人的视角观照古人的生活,理解他们受困于时代的困苦,又赞叹于他们敢于突破自我的坚持。
《他自人间疏狂》
本书讲述了30位古代诗人的在人生至暗时刻的自我救赎,从他们的代表诗作说起,涵盖了从古至今上百首古诗。
从魏晋到明清,从诗歌到词曲,李白、苏轼、王维、柳永、李清照、纳兰性德等人从诗句中缓缓走出,我们既能看到少年天真的硬核浪漫,也能看到苍凉破碎的逆境自渡,更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豁达。
翻开本书,如同转动古代诗人的人生万花筒,解锁一幕幕或飞扬或落寞的真实人生故事。
|
關於作者: |
张小瓷
青年作家,“风雅”宋的近观者,古典诗词重度发烧友,主张“以古典观照当代”,重新发现宋词之美。已出版自然随笔集《人间有草木》,即将出版《碧山来信》。
夏葳
教师,写作者。播种文字,播种心情。沉默地看天,观云,挥霍光阴。
已出版作品:《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记》《王维传:释放自己,便生欢喜》《少年与爱永不老去:<诗经>里的古老告白》。
|
內容試閱:
|
摘自——《他自人间疏狂》
李白:一个人的月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常人形容李白,不外乎用仙风道骨、才华横溢一类的字眼儿,谪仙人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何等的倜傥不群,天纵英才。
世人这样认为,李白自己也这样认为,他引吭高歌,自信满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妥妥的天之骄子,傲娇起来,丝毫不含糊。
放眼紫陌红尘,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样的天才,几百年间或许才有一个。
李白,这一个,像日月星辰,照耀锦绣山河;这一个,光芒万丈,照亮千古文化史册;这一个,“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一个,让千百年来的追随者前仆后继,膜拜仰望,雄踞人间第一流。
被人膜拜、仰望的感觉挺好,可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曲高和寡、怀才不遇的孤独感,被人嫉妒毁谤的“万古愁”亦应有尽有。
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贺知章的引荐,玄宗皇帝对李白的诗文非常倾慕,遂召他入宫。朝堂之上,唐玄宗提问他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借半生饱学,以及十多年间在市井游历中积累的丰富阅历与见识,侃侃道来,对答如流,令唐玄宗大为欣赏,随即,李白以御用文人的身份供奉翰林,为皇帝一行的宴饮或郊游提供服务,为帝王及妃子侍宴陪酒,写诗助兴。
天宝二年(公元 743 年)的一个春日,唐玄宗携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前观赏牡丹,乐师李龟年和众梨园弟子丝竹管弦,欲以歌舞助兴,却被玄宗皇帝叫停,言之:“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命李龟年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谱写新曲。
据说,李白当时正在酒肆和朋友饮酒,已喝得酩酊大醉,人事不省。李龟年好不容易将他带到宫里,他还是烂醉如泥,鼾声如雷。后来,杜甫惟妙惟肖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唐玄宗命人送来醒酒汤让人喂他喝,并用冷水拂面,李白才稍许清醒。酒醒后的李白领旨写诗,他借着酒力,邀请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杨贵妃为他研磨,当即饱蘸浓墨,在御赐的金花笺上笔走龙蛇,洋洋洒洒,挥毫成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诗中用白云和牡丹花来比喻杨玉环华美的服饰及容貌,将唐玄宗彼时彼刻心中最为得意的名花与爱妃巧妙地联系起来。在他的笔下,花容月貌的杨贵妃仿若雍容华贵的牡丹,又好似瑶池天女下凡,貌若倾城,国色天香,“名花倾国两相欢”,满纸春色,春风无限。
三首《清平调》词,倍受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赞赏,文章风采,名动一时。
人红是非多,得到皇帝宠信的李白,木秀于林,不可避免地受到同僚以及他所蔑视的权贵们的嫉恨和构陷。即便待遇优厚,风头无两,富贵荣华俯首皆是,但李白在宫廷中的日子并不开心,因为,这样的殊荣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以不世之才自居的他,渴望出人头地,更渴望能如管仲、乐毅那样封侯拜相,建功立业,“谈笑安黎元”“相与济苍生”,大展宏图,安定天下。可朝政的日益腐败,个人境遇的日趋困窘,远大的理想抱负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让他饱受“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磨折。
政治上遭遇排挤,仕途上为他人不容,使他的内心充斥着无以言表的苦闷和孤独。但他没有颓废和沉沦,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而是一身磊落,让身心沉浸于广阔的可以自由驰骋的诗书领地,天马行空。
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李白花间置酒,借酒浇愁,将孤傲不羁的性情,浓墨重彩地挥洒于字里行间。于是,就有了《月下独酌》的横空出世。
不能不说,诗仙太白是个格外具有浪漫情调的大诗人,现代人追求的仪式感,在他那里确实是最为普通的日常。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离的最忠实的伴侣。寻常人贪杯,醉酒后头昏脑涨,不理智不清醒,吆五喝六耍酒疯。狂饮后的李白却神采飞扬,斗酒诗百篇,挥毫泼墨都是精彩绝伦的诗篇。长诗短句,浩如烟海,随便掬一捧,便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在诗仙、酒仙李白的眼里,月亮并不只是俗人眼底的那一轮,她千姿百态,玲珑有致,寄托着特有的诗情画意。
他的月亮里有童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亮里有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里有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亮里有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月亮里有惆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里有豪情,“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而把这种酒、月情愫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花间独酌”,一个“独”字,道出诗的题眼,诗人的落寞孤单跃然纸上。
诗人于花间置酒,一定是想着和朋友知己,坐在花丛中一边赏花,一边饮酒。“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喝个开怀,聊个尽兴,不管不顾,一醉方休。
可是,在这个月圆花好的春夜,花娇艳无比,月清辉万里,佳肴、美酒香飘四溢,却并没有一位良友佳朋前来对酌。
“独酌无相亲”,又一个“独”字,独得让人凄凉。而当我们才适应了当下这份凄凉,一瞬间又被诗人的突发奇想惊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高高举起手中的酒杯,邀请天上这弯清月,连同月下自己的影子,“三人”一起举杯相邀,热热闹闹地喝起来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一句,让人不能不称奇,又几多善解人意,合情合理。
孤独的时候,即便没有知音共赏,没有朋友可以一起推杯换盏,独酌又何妨,要喝就喝个酣畅淋漓,不醉不休。何况还有花有月,赏心悦目。
因而,每每皓月当空,一个人自斟自酌之时,都会不自觉地重复完成这个动作。举杯邀月,对影三人,恍然间,喝出觥筹交错的感觉。
无疑,这是李白的功劳。
谪仙人一举手一投足,如此遗世独立。不能不感叹诗仙的浪漫,浪漫得让人忽视了他的孑然之苦,忽视了他的那一颗孤介傲岸的心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遂成为一个经典的符号,一种风雅与自得其乐的玩味。
可是,高高在上的明月不会喝酒,自己的影子也只是默默地跟随而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花在花中,影在影中,最后的结局,还是自己饮下所有孤独。
然而,有这样的陪伴终究还是好的。无须试探,不用讨好,用不着违心屈就,曲意逢迎。在月和影的伴随下,且歌且舞,及时行乐,何尝不是一种特别的心灵慰藉?这样让人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这种毫无利害、最纯粹最真诚的交流,只应天上有,人间几回闻?
所以诗人愿和它们永结无情游,远离人间喧嚣,避开无端争斗。“无情”即不沾染世情,“无情游”,指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
奈何,繁华落尽是孤独。酒能麻醉一时,孤独却如影随形。可除了酒,还有什么可以让人忘乎所以,一壶解千愁?
李白这一生,壮志凌云,不羁放纵爱自由,他蔑视世俗和权贵,但又想通过走仕途济世安民,所以注定孤傲落寞,与现实格格不入。好在,人类素有趋乐避苦的本性,他还有诗,有月,有酒。在诗中,他用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来化解这种矛盾和孤独。
譬如这首《月下独酌》,诗以阳春三月、繁花如锦的月夜为背景,以明月、诗人自己、影子三者为叙述主题,以花间独酌为线索,展开丰富想象。明明骨子里都是愁,偏偏奇思异想,写得意趣横生,豁然明朗;明明孤独无人陪,却写得热闹非凡,流荡自然,不落俗套。诗中虽不乏自我纾解的消极成分,但消极之中却又激扬着进取;
有深然的感喟,而无颓废的感伤,于孤寂落寞之中,彰显着根植内心的超然与浪漫。
“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锺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诗人郑谷在《读李白集》一诗中,给予李白以文星、酒星的高度评价。乾隆皇帝亦有“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的深切嘉赏。
拉美作家马尔克斯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独处的时候,安静,自在,不用周旋于别人的思绪,也不必刻意判断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归一个真实的自己。”
人性的孤独与生俱来,所谓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现代人一生所经历的困惑和磨难,和数千年前的李白大抵是一样的。当下的我们读一首诗,读到入心、共情,不仅仅感动于诗仙的一颗纯净诗心,且在遣词造句的美好中,生命中所有与这首诗的相关,一一涌来,与当下的自己握手言和、两两相安。一个人喝酒很浪漫,一个人写诗很疏狂。一个人的月光,孤独唯美,空前绝后。
俗世中的你我,不只生活在孤独中,还生活在流动的时光中,生活在花朵、月色、河流、房屋的空间里。愿我们如诗仙李白那 样,始终保持一颗想飞的心,时刻准备着飞翔的姿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