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印度神话(从众神角度深入解读古印度的两大史诗;窥览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的神秘职责;探索诸神提婆与恶魔阿修罗的长久斗争)
》
售價:HK$
108.9

《
算法竞赛核心教程:策略与算法深度解析
》
售價:HK$
96.8

《
道不远人:近代中国的儒学与儒生
》
售價:HK$
96.8

《
深入理解PyTorch
》
售價:HK$
174.9

《
校园有戏——中小学戏剧教育实践指南
》
售價:HK$
85.8

《
资本的扩张
》
售價:HK$
79.2

《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学术文库)
》
售價:HK$
107.8

《
以色列史:应许之地的现代叙事 | 看世界 | 区域国别史
》
售價:HK$
94.6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总流程为基础,以工艺装置为单元,以质量分配为规则,根据碳排放主要是由能源转化为能量过程产生的现实,按照石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评价产品碳足迹,揭示了碳减排对降低产品碳足迹的作用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包含以下五部分内容: 1、碳足迹概念及标准、石化行业碳足迹研究方法、石化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2、石化单元过程碳足迹评价。包括反应、分离、压缩、换热等单元操作过程提出碳足迹评价的方法,按照共生产品的能量变化特点确定过程碳排放的分配方法。3、公用工程介质及辅助材料排放因子。石化企业自备电站、蒸汽平衡、氢气平衡、水平衡、燃料气平衡、压缩空气以及废气、污水处理设施等消耗公用工程介质排放因子研究。4、工艺装置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典型炼油装置(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S-zorb、制氢、污水汽提、溶剂再生、硫磺回收、溶剂脱沥青等)的产品物流碳足迹评价方法。5、全厂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全厂总加工流程及产品碳足迹评价模型,不同焦化加氢、柴汽比、制氢原料、蒸汽平衡构成条件下,全产品碳足迹变动及影响。
|
關於作者: |
田涛,1983年,山东淄博人,2009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同年进入中国石化工作,现就职于中国石化节能公司。长期从事石油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研究工作,累计完成二十余项集团公司科技项目、企业咨询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制定企业标准一项、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项;获得2014年、2015年集团公司“碳资产管理先进个人”两次,集团公司第一届“最美石化一线青工”称号,2019年中国石化第一届青年科技精英赛获奖选手。
|
目錄:
|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产品碳足迹的概念及标准(1)
一、碳足迹的概念及标准(1)
二、相关术语和概念(5)
三、生命周期评价(6)
四、生命周期评价工具(9)
第二节石化产业与产品(11)
一、石油炼制(12)
二、基础有机原料及化工品(13)
三、高分子合成(19)
四、精细化工(22)
第三节产品碳足迹研究现状(22)
一、石化产品碳足迹评价(22)
二、其他产品碳足迹评价(28)
第二章石化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33)
第一节石化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33)
一、碳足迹评价模型(33)
二、评价方法(35)
第二节物料平衡(40)
一、物料衡算的基本方程(40)
二、物料衡算的步骤(40)
三、一般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方法(41)
四、工艺装置及工厂物料平衡(42)
第三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44)
一、燃烧排放(44)
二、工艺排放(49)
三、能源间接排放(50)
第三章基于质量分配的碳足迹评价(51)
第一节石化产品碳足迹(51)
一、喷气燃料产品(51)
二、对二甲苯(55)
三、聚丙烯碳足迹比较(61)
四、氢气产品碳足迹(68)
第二节炼油厂全产品碳足迹(76)
一、炼油厂物料平衡(76)
二、产品碳足迹(87)
三、结果汇总与分析(89)
第三节石化相关产业碳足迹(91)
一、原油生产(91)
二、原油管道输送(97)
三、成品油输送(102)
第四章能量平衡分配方法(109)
第一节能量平衡及形式(109)
第二节能量平衡分配(116)
一、精馏过程分配方法(116)
二、体积功过程的分配(123)
三、反应过程碳足迹(129)
第三节蒸汽排放因子(138)
一、炼化企业蒸汽平衡(138)
二、自备电站蒸汽排放因子(142)
三、催化裂化蒸汽排放因子(147)
第五章炼油装置碳足迹评价(153)
第一节常减压装置(153)
一、工艺介绍(153)
二、碳足迹评价方法(154)
三、案例分析(157)
第二节催化重整装置(185)
一、工艺流程(185)
二、评价条件(196)
三、碳足迹评价(198)
第三节加氢裂化装置(220)
一、工艺流程(220)
二、评价条件(225)
三、碳足迹评价(226)
第六章碳足迹应用展望(249)
第一节能效提升与节能(250)
一、总体思路(250)
二、企业总体用能改进(250)
三、工艺装置能量优化(250)
四、装置间热集成(252)
五、低温热综合利用优化(252)
六、公用工程系统优化(253)
第二节碳减排技术(254)
一、资源化利用技术(254)
二、技术路线对比(259)
参考文献(2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