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检视先哲理论,一部恶之哲学史
本书并非意在构建一套关于恶的系统性理论,而是带领读者在有关恶的哲学文献中巡游,以哲学史上最早探讨恶之主题的康德为起点,检视与反思了哲学家们关于恶的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论,并进一步讨论深化,帮助读者快速熟悉哲学史上关于恶的经典理论。
★对恶的寻踪觅迹,“三驾马车”齐驱解谜
全书每章都以一个问题切入,将学院派哲学分析、心理学实证研究和真实历史事件这三种研究工具相结合,互为辅助;此外,作者创新性地开拓出一种新的方法论,对恶之问题进行反思与探究,深刻揭示了恶的本质与起源。
★有关平庸之恶的再探讨,衡量我们与恶的距离
平凡之人为何会做出极端恶的举动?集体为何常常能够以恶之名行动?本书通过鞭辟入里的哲学论证,厘清了恶并非幻象或异己之物,而是切实存在的人性幽暗面,并提供了恶就在你我身边的理论依据和应对指南。
|
內容簡介: |
恶行的本质是什么?恶行如何发生,后果是什么?康德对恶的历史阐释在当下是否仍有价值?大屠杀、种族奴役等恶行与集体能动性有何关联?恶行何以常常与集体行为相关?宽恕与复仇的可能性和正当性何在?个人如何理解与应对人类交往中恶的普遍性?本书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哲学探究,并将哲学概念与心理学实证和历史事件相结合,提供了一系列创新分析,不仅鞭辟入里且别具现实关怀。
|
關於作者: |
扎卡里·戈德堡(Zachary J. Goldberg),目前为Trilateral Research机构高级研究员,致力于人工智能伦理相关研究。曾为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其作品主要关注与邪恶和道德责任有关的问题,曾任《关于伦理和责任的反思:彼得·A.弗伦奇纪念文集》一书的编辑。
安冬,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学士、硕士,美国Texas A&M大学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情绪哲学、道德心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目前关注情绪的恰当性、情绪与道德责任、情绪研究对动物及人工智能伦理的意义问题。
|
目錄:
|
版权说明
致谢
引言 质询恶
第1章 康德关于恶的理论仍然有价值吗?
第2章 一个关于恶的理论必须包含什么?
第3章 超越精致伤害理论:恶与脆弱
第4章 一个屠杀者是我的道德对话者吗?恶与斯特劳森主义的限度
第5章 恶与集体权力
第6章 持续怨恨:报复与宽恕之间
附录 面对恶:个人应该如何应对无处不在的恶?
索引
|
內容試閱:
|
引言 质询恶
本书寻求增进我们对恶行在批判伦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理解。在解释本书是关于什么的这个问题时,我想从解释它并非关于什么以及它并不旨在达到什么目的这两个问题入手。值得在一开始就注意的是,本书并不展现一种关于恶的系统性理论。这种理论探讨已经存在,而本书的很多工作正是产生于这些先前的讨论和分析之中的。正如读者将会注意到的,现存关于恶的哲学文献使我对于恶这个概念的思考受益匪浅。我发现大多数在关于恶的哲学这个问题上进行写作的学者们已经为恶的本质和规范性提供了富有洞见的并且常常是正确的评价。我将这些学者视作我的老师,而这本书就是我学习的成果。
正如任何一位好老师都会告诉你的,老师希望其学生学会提问。通过提问,老师能认识到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思考。尤其是在哲学领域,提问对增进我们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因为我们可以学到新知,也因为我们可以借此辨析进一步的复杂性和发现额外的问题,而这些会激发我们继续探究。
本书是一系列问题的集合,这些问题曾经促使我更仔细地研究关于恶的哲学分析,并参与和这些问题相伴的讨论。正如书的题目所反映出的,本书确实是一种探究,这种探究会在关于恶行的本质、规范性以及后果的哲学探讨中,提出那些经久不衰的或迄今仍探讨不多的问题。事实上,在把恶行作为一个概念和一种现象来思考的过程中,一系列来自多个面向的问题会立即出现:什么使得一个行为称得上“恶”(“evil”)而不仅仅是坏(bad)或者错(wrong)?那么多看似平凡的人为何会做出极端恶的举动?做出恶之举的人应该被宽恕吗?
本书的每一章都以一个问题开始,这些问题是在我熟悉了关于恶的哲学文献之后提出的。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每一章继而会进行反思性的讨论,试图在“为什么该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以及“我们该如何合理地回答它”这些方面来拓宽我们的理解。为了向读者保证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沉溺式的沉思,我曾经在多个大学的讨论班上,在哲学以及跨学科的会议上,在经过同行评议的期刊文章中,在与同事、朋友和家人的私下讨论中,都提出过这些问题。这些多次讨论的结果就是那些激发了本书六章中的每一章以及附录的写作的问题。这些章节并不准备阐述或呈现对具体结论的最终论据(final arguments)。相反,作为一种哲学探究,它是一种对之前被捍卫过的理论所做的讨论和质疑,以及围绕该问题一直以来的复杂性所做的辨析,借此我希望为更广和更深的对恶行的理解,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伦理现象的讨论——例如道德责任、集体行动和宽恕——做出贡献。
由于这些问题来自不同的背景,某些章节可能对一些读者来说更能引发兴趣,而另外一些读者则没那么有兴趣。例如,学院派哲学家可能对第1章和第4章更感兴趣,因为这两章深入探讨了现有的哲学文献和论证。作为一部哲学著作,作者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更多的讨论,而不是用最终结论来终结相关讨论。这种缺乏认知定论(epistemic finality)的状态可能会让某些读者感到沮丧,但是对这个话题的持续思考,从很多方面来讲是减少恶行发生的唯一路径。
具体而言,本书将会反思恶行的本质(第1—3章),探究恶行如何影响道德关系以及如何对斯特劳森式(Strawsonian)的道德责任学说带来挑战(第4章),审视为什么恶行常常是集体行为(第5章),讨论恶行发生之后的宽恕以及报复的可能性和恰当性(第6章),以及思考个人应该如何面对人际交往中恶的普遍存在(附录)。对道德恶的本质的探究在哲学上来讲是重要的,因为标准的义务论式或价值论式的“坏”和“错”的道德范畴被认为不能恰当描述诸如大屠杀、虐待或奴役这样的大规模暴力和恶行。当“恶”这个词被用来描述真实存在的一种来自行动者的行为(agential action),并且表达了人们对落入该范围的行为所进行的某些恰当的规范性判断时,它便据称具有了规范性含义。当在精确意义上使用时,“恶”这个词意在表达“所有可能的指责中最糟糕的那个”(Singer 2004,185)。由于人类相互交往的历史在很多方面都是“一种残忍状态的不可打破的循环往复”(Waller 2002,xviii),我们应该把恶的概念当作我们的道德词汇和道德理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