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寻求意义(李泽厚生前定稿之人生随笔集、哲学谈思录)

書城自編碼: 391893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李泽厚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80509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89.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

售價:HK$ 158.7
迷失的盛宴:中国商业保险史:1919—2023
《 迷失的盛宴:中国商业保险史:1919—2023 》

售價:HK$ 158.7
甲骨文丛书·血色战场:阿勒颇争夺战与中世纪中东
《 甲骨文丛书·血色战场:阿勒颇争夺战与中世纪中东 》

售價:HK$ 79.4
大萧条的孩子们:社会变迁中的个人生命历程(贝页)
《 大萧条的孩子们:社会变迁中的个人生命历程(贝页) 》

售價:HK$ 135.7
世界记忆总冠军高效记忆法
《 世界记忆总冠军高效记忆法 》

售價:HK$ 78.2
朝贡圈
《 朝贡圈 》

售價:HK$ 78.2
岁时节令辞典
《 岁时节令辞典 》

售價:HK$ 56.4
政治的视野(第一卷)
《 政治的视野(第一卷) 》

售價:HK$ 96.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79.3
《李泽厚作品集:论语今读+伦理学新说述要(套装2册)》
+

HK$ 309.9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书: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
+

HK$ 85.0
《美的历程(李泽厚代表名作)》
+

HK$ 86.3
《由巫到礼、释礼归仁》
+

HK$ 110.0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精装)》
+

HK$ 95.7
《华夏美学(全彩插图珍藏版)》
編輯推薦:
李泽厚的文章,文字洒脱,不多修饰,余味深长。本书篇什皆为李泽厚20世纪90年代后所作,其中十多篇为首次收入书中。李泽厚生前审订本。
本书分为四部分:忆往、杂记、思想、序跋,内容宽泛,形式不一。书中,李泽厚讲述自己的生平故事,求学经历、与亲人的交往、学术之路、思想历程,等等,并且表达出对人生、社会以及世界、人类文明和未来的关怀和探索。在写人怀事中,表现出李泽厚自然、坦率的个性,以及坚持自己学术道路的求索和无悔精神。
內容簡介:
李泽厚的文章,意蕴之深厚,情感之饱满,文辞之清丽,一直以来备受学界称颂,即便是那些周正的学术类文章,亦文字凝练,余味悠长,有时引用诗句来推进其论题,全然没有学院派枯燥繁琐之病。
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正处于“笼罩性影响”(甘阳)之际,文化界就有人称他为“当代梁启超”。李泽厚的文章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深刻而新颖的思想常常包裹在清新流丽的笔墨之中,情景中饱含时空玄思与人生哲理,这或许也是李泽厚的思想、论著,能在青年学子中迅速而广泛地接受和喜欢的重要原因。
何谓哲学?李泽厚曾答:“我以为就是研究‘命运’:人类的命运、中国的和个人的命运。”收入这本随笔集里的文章,其所记、所议,与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和诗情纠缠在一起,正是探索“命运”的路途上之“寻求意义”。晚年,李泽厚把他的哲学归纳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李泽厚曰“四大皆空,还得活”,为啥?李泽厚自己也做出了回答,“青年声色狂欢,中年辛勤事业,晚岁恬淡洒脱。尽管说浮生若梦,人间如寄;旅途回首,又仍然非常真实和珍贵,令人眷恋感伤。虽知万相皆非相,道是无情却有情。”《这后面,删除了一段。》
《孤独》《重视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悼金庸先生》《关于“美学译文丛书”》《书院忆往》《忆冯友兰》《忆几位前辈美学家》《八十年代的几本书》《关于钱锺书》《与周有光的对话》《试谈中国的智慧(提纲)》《我所理解的儒学(提纲)》《探寻语碎》《希望你无往不胜——黄梅〈结婚话语权〉代序》《顾明栋〈原创的焦虑: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多元途径〉序》等文,是首次收入李泽厚的书中。
關於作者:
李泽厚(1930-2021),湖南长沙人。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在哲学、思想史、美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均有重大建树。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1988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2年客居美国,先后任美国、德国等多所大学的客席讲座教授。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入选世界权威的《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
主要著作:《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论语今读》《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伦理学新说》《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等。
目錄
忆往

孤独003
记忆004
往事如烟007
忆长沙011
泽丽妹妹013
“飞机失事死最好”017
【附】李泽厚16岁习作两篇042
忆香港 045
蒲公英048
悼念Laura051
怀伟勋055
重视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
——悼金庸先生059
书院忆往063
忆冯友兰067
忆几位前辈美学家073
关于“美学译文丛书”081
八十年代的几本书084
给美国学生讲中国哲学109
有点啼笑皆非114

杂记

思想与学问121
漫说康有为126
关于严复与梁启超130
关于胡适与鲁迅 136
读周作人的杂感 139
闲话中国现代诸作家142
关于钱锺书149
与周有光关于健康的对话153
【附】李泽厚:周有光先生108岁华诞贺词163
读黑格尔与康德164
读《红楼梦》166
【附】周汝昌:红楼美学真理真师172
简答对《美的历程》的批评177
读《陆铿回忆与忏悔录》185
读《论语辨》188
贺《女性人》创刊192
情爱多元196
苍白无力的理想主义209
谁之罪?213
文明冲突的调停者216

思想

历史在悲剧中前行223
世纪新梦230
答赵汀阳问236
士兵哲学241
哲学需要论证吗?248
人活着256
便无风雪也摧残259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264
有、空、空而有269
珍惜273
试谈中国的智慧(提纲)277
我所理解的儒学(提纲)27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81
一个世界285
儒家讲合情合理290
半宗教半哲学295
不赞同建“儒教”299
关于“内圣外王之道”304
探寻语碎311

序跋

《门外集》序323
思想有何变化?
——《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跋325
身后是非谁管得
——《己卯五说》后记327
由“学问人”到“自然人”
——《浮生论学》序330
走“大众哲学”的路途
——《历史本体论》序334
同心圆的扩展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后记337
致亲爱的年轻读者们
——《给孩子的美的历程》序342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新编版后记345
《伦理学新说述要》增补本序346
历史与情感
——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序347
不诽不扬,非左非右
——《卜松山文集》序352
日日新,又日新
——金维诺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序355
了解中国传统的切入口
——王柯平《中国思维方式》序359
希望你无往不胜
——黄梅《结婚话语权》代序362
不赞成把中国书法搞成抽象绘画
——屠新时书法《易经》序367
顾明栋《原创的焦虑:语言、
文学、文化研究的多元途径》序371
可作为我的学术传记
——马群林《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序374

附录
学人眼中的李泽厚376

后记
內容試閱
后记


这个集子,肇始于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李磊编辑的邀约,当时我曾与李泽厚先生就选编的有关问题进行过商讨,一起拟了几稿目录。现此书纳入出版,而李先生却于几个月前在洛基山脚下的Boulder小镇悄然逝去……
苍然掩卷,往事如昨!
李先生是“思想者”(thinker),不是作家,也不是艺术家,但是,这位中国当代大哲的文章,意蕴之深厚,情感之饱满,文辞之清丽,一直以来备受学界称颂。一部《美的历程》,被誉为是“他那独特的美感经验(感性),与深细的美学思维(理性)之间交相融化而积淀成的一部杰作”(傅伟勋),“是我常拿出来读的书,有时吟诵一两段,觉得像诗,不像论述”(蒋勋);一篇《宗白华〈美学散步〉序》,“曾让我们击节不已”(易中天),至今仍使许多人津津乐道;在得知好友傅伟勋患病(癌)而写下的问候性文章《怀伟勋》,令著名学者郭齐勇先生赞叹不已:“这篇文章洒脱自如,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精美至极,不仅活脱脱凸显了傅先生的性情,也表达了现代士人的存在感受”;而一些看似闲散的文章,不多修饰,情景中饱含时空玄思与人生哲理;即便是那些周正的学术类文章,亦文字凝练,余味深长,有时引用诗句来推进其论题,全然没有学院派枯燥繁琐之病。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先生正处在“笼罩性影响”(甘阳)之际,文化界就有人称他为“当代梁启超”。这一类比,除了思想史上的特殊意义之外,似乎还包含着另外一层含义,即人们觉得,李先生的文章之所以能吸引人、能抓住人,在于其深刻而新颖的思想常常包裹在清新流丽的笔墨之中不胫而走,此点与梁启超颇为相似,而这,恐怕也正是李先生的思想、论著,能在青年学子中被迅速而广泛的接受和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说来,这是我第二次编选李先生的散文随笔。记得编第一本(《李泽厚散文集》2018年)时,我原拟的书名叫“寻求意义”,先生未采纳,但在序文中却写道:

我这一生倒的确是在寻求意义: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以及其他一些事物的意义,发而为文章、论说,也是在寻求意义。我记得自己曾经说过,人生本无意义,但人又总要活着活下去,于是便总得去追寻、去接受、去发明某种意义,以支撑或证实自己的活,于是,寻求意义也就常常成了一个巨大而难解的问题。

有人曾问李先生:“何谓哲学?”答:“简单一句话,我以为就是研究‘命运’:人类的命运、中国的和个人的命运。”收入这本随笔集里的文章,其所记、所议,恰与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和诗情纠缠在一起,这不正是在探索“命运”的路途上“寻求意义”吗?从而,读一读李先生的这些文字,或许对“命运”、对“人生”会有一些更新和更深的认识与感悟,或许可寻求出某种支撑“活下去”的意义。但果真如此吗?也难说,那就由读者去品鉴吧。
所以,我将这本新选集取名为“寻求意义”,想必先生不会反对吧?
最后,就选编之事说明几点:
第一,此次在参阅与李先生所商议的目录稿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选。全书72篇,分为“忆往”“杂记”“思想”“序跋”四辑,内容宽泛,形式各异,均为李先生九十年代客居海外后写下的。李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诸多文章(均收入《走我自己的路》)以及“美学三书”“思想史三论”诸作中的那些融文学性与思想性于一炉的华彩篇章,已为读者熟知,故此次一篇未收。
第二,《孤独》《重视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悼金庸先生》《关于“美学译文丛书”》《书院忆往》《忆冯友兰》《忆几位前辈美学家》《八十年代的几本书》《关于钱锺书》《与周有光的对话》《试谈中国的智慧(提纲)》《我所理解的儒学(提纲)》《探寻语碎》《希望你无往不胜——黄梅〈结婚话语权〉代序》《顾明栋〈原创的焦虑: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多元途径〉序》等文,是首次收入先生的书中。
第三,《关于严复与梁启超》《人活着》《便无风雪也摧残》《明月直入,无心可猜》《有、空、空而有》《珍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个世界》《儒家讲合情合理》《半宗教半哲学》《不赞同建“儒教”》《探寻语碎》诸篇,选自先生的相关论著。其中,《关于严复与梁启超》选自1956年先生26岁时发表的长文《论十九世纪中国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选文的基本论点在先生后来的《论严复》(1977)、《梁启超王国维简论》(1979)中有了进一步的系统阐发。
第四,《忆冯友兰》《忆几位前辈美学家》《八十年代的几本书》《思想与学问》《闲话中国现代诸作家》《关于钱锺书》《读〈红楼梦〉》《情爱多元》《历史在悲剧中前行》《哲学需要论证吗?》《士兵哲学》等篇,乃编者2017—2020年摘编自李先生的论著,并经先生审阅或过目。
本书篇目及章节结构,责编李磊多次提出思路和主意并与我商定,谢谢李磊女士!
是为记。

马群林
2022年7月

往事如烟


人们常常说,往事如烟、浮生若梦。其实,梦醒了也还是梦,否则便是死亡,但我们却都活着——我活着正在写这些字,你活着正在看这些字。
人活着很难不成为记忆的负荷者。人们也常说,年纪愈大,愈爱怀旧。不过对我来说,回忆使人痛苦。因之只能回想一些非常表面不含内容而且是小时候的事情。那真是往事如烟,如梦如幻,好像根本不曾存在却又肯定发生过的情景了。
最早是两岁时祖父抱我逛汉口市街的情景。一点也不清晰,只好像有个铜像在那里,这还可能是以后把图片上南京市孙中山铜像混在一起的缘故?但家人说有过这件事。其后是电影院失火,母亲携我逃出,那已是五六岁了,依稀有点印象,但还是不清晰。再其次,是母亲在黄包车上告诉我快下乡了,说乡下的一些人物,其中有一个比我大两岁的表姐。但在记忆中,我又把她与当时同宅邻居也比我大的女孩叫方永(当时小皮球上有个“永”字公司标记,所以记得特别清楚)的混在一起了,而且有种异样感觉。当然还有好些五六岁时的往事:芝麻酱、蜡光纸、叔叔婶婶……都仿仿佛佛、如真似幻,但要讲起来,也会很长。
下面可就是非常清晰对我也非常重要的记忆了。一次是鹧鸪声,这是在宁乡道林便河大屋我家客厅的黄色大方桌前,七岁。一次是躺在小小竹床上,面对灿烂星空,这是在江西赣县夜光山的夏夜里,十一岁。一次是淡月碎在江水中,闪烁不已,这是走在赣县的浮桥上,十二岁。这三次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异常凉冷的凄怆感,像刀子似的划过心口,难过之极。为什么?我始终也没有弄明白,因为并没有什么具体事件或具体原因。但自那以后,听鸪声,看星空,望水中碎月,经常会涌出那种梦幻似的凄怆感觉。
还记得有一次在火车上,这已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了,偶然听到放送《秋水伊人》歌曲,它一下子把我拉回到抗战时沦陷区的农村少年时代,这首歌在那时候是很流行的,也没有什么具体事情,但它令人记起那可怜的寂寞时光。那秋天的落叶,冷清的庭院……与歌曲那么相似。那时我没有跟任何人来往,独自读着艾青的诗、艾芜的小说、聂绀弩的杂文,生活极其单调穷困。将来会是怎样的呢?当时一点也不清楚。像一条没有前景的路,或者根本没有什么路……

如今一切都已清楚,生活已快到尽头。但那少年时代一切都没有决定的情景,在记忆中仍以如此清新的信息扑面迎来。还有那没有果实的少年情爱,那么纯真、羞涩,其实什么也没有,但后来的激情与狂热总无法与之相比。暮年回首,是那样一种令人心酸的奇怪的味道。便河大屋早已不在,那金桂与银桂,那大院门旁的双石凳,那个有枇杷树的小花园,那被白蚁蛀空了的危险的读书楼……都早已荡然无存,但它们却随着《秋水伊人》的歌声如画似的回来。
记得当时在火车中因此拖延好久才入睡。一觉醒来,以为天亮了,原来才夜三点,是月亮的光线——窗外一轮满月。火车飞驰过田野、村庄、河流,一切那样安静,车内有时还有各种声响,窗外却毫无,我知道这是隔着双层玻璃窗的缘故。但我看着那毫无声息沉睡着的田野和村庄,远近都有“渔火三两点”似的灯光,灯光也非常安静。不动的山、不动的树、不动的灯光,却又如此不停地旋转、驰过、消失、又重现、又移转、又消失。但总是那样的安静,无声无息,那天地与我没有任何关系……
又是那样说不明的感觉抓住我。这些田野、河水、灯光将一直在那里,月亮也如此,会老照着它们,尽管没有人,人都睡了,人都死了,你、我都没有了,一切仍在那里……
活本偶然,上述这一切更非常偶然,非常个体化:它们只对我有意义。它们不成其为“往事”,而且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又依然那么实在。它们如烟似梦,却仍然是我这个个体真实存在的明证。

(原载《明报月刊》2002年1月号)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