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法尊大师文汇

書城自編碼: 193396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法尊大师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066905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510/37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30.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实验之火:锻造英格兰炼金术(1300—1700年)
《 实验之火:锻造英格兰炼金术(1300—1700年) 》

售價:HK$ 124.2
高功率激光推进
《 高功率激光推进 》

售價:HK$ 110.4
藩镇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 藩镇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

售價:HK$ 112.7
电网设备无人机自动机场建设与应用
《 电网设备无人机自动机场建设与应用 》

售價:HK$ 89.7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下
《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下 》

售價:HK$ 147.2
甲骨文丛书·繁荣与衰退:中国市场经济(1000~1500年)
《 甲骨文丛书·繁荣与衰退:中国市场经济(1000~1500年) 》

售價:HK$ 147.2
越南汉词整理与研究
《 越南汉词整理与研究 》

售價:HK$ 112.7
数学思维1: 逻辑与数(原书第7版)
《 数学思维1: 逻辑与数(原书第7版) 》

售價:HK$ 113.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30.1
《太虚大师文汇》
+

HK$ 230.1
《倓虚大师文汇》
+

HK$ 230.1
《吕澂大德文汇》
+

HK$ 230.1
《丁福保大德文汇》
+

HK$ 230.1
《广钦大师文汇》
內容簡介:
觉光法师宣读礼赞文今乃礼赞现代高僧者,寄禅、虚云、太虚、谛闲、印光、弘一、倓虚、来果、圆瑛、广钦、法尊、印顺、白圣。隆莲、圣严;赞曰:人间佛教,僧宝为重;八宗并弘,二三大革命;舍身如炬,持律如钟;白山卧雪,宝岛迎风;绵延一脉,四地同声;祈我中华,法喜充盈。
今乃礼赞护法大德者,杨文会、欧阳渐、丁福保、周叔迦、高鹤年、赵朴初;赞曰:人间佛教,护法为重;首开风气,金陵刻经;支那内学,济济出众;创立佛协,拨乱反正;传教修典,立言立功;济世维摩,菩萨道行。
今乃礼赞佛学权威者,汤用彤、吕秋逸;赞曰:人间佛教,法施为重;佛史一部,世纪彪炳;源流两讲,理顺文从;内典显学,学府认同;学子莘莘,后继成龙;含弘光大,悲智无穷。
關於作者:
王志远,字正斋,号沛溪。
祖籍山东省海阳市盘石镇佐定山城。1948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宗教艺术史》主持人、北京大通智胜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担任绍兴会稽山兜率天宫景区、上海金山东林寺景区、广西上林金莲湖金珂玄雷景区等处的总策划设计师。
少年时代,书法绘画分别受教于中央文史馆馆员书法家彭八百和北京画院院长国画家王雪涛。1993年后,为各地著名佛寺题写楹联匾额,书法作品被海内外多处收藏,多次发表并收入书法集。曾主办《中日佛教书画大展》,《首届中国宗教书画巡回展》。以“今世达摩”美名享誉各界,中国艺术家联盟网列入名家栏目,设立书画艺术馆。
2008-2011年出任中华佛教文化院副主席、《宗风》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秘书长、中国书画禅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海阳市沛溪书院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级研修中心主任。
目錄
论说
《唯识三十颂》悬论
一、造论之主
二、佛法和学佛法的人
三、唯识大意
四、种子与种性
五、抉择五法三自性
六、三转法轮与了不了义
七、唯识宗内部争执
八、阿赖耶识有无问题
九、几个名词
十、中观宗大意
中观宗“不许诸法有自相”的问题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中观宗不许“自续”的问题
中观宗“不许自证分”的问题
法称因明学中“心明”
差别略说
引言
一、什么是“量”的觉
二、什么是非量的觉
从为什么皈依三宝谈到皈依三宝后应做些什么
略谈定学
佛的出家到证果
信的问题
一、引言
二、信与初学佛的关系
三、信在佛教的解释
四、信心的方便
五、怎样使信心不坏
六、结论
律经
《大般若经》中
“一百零八句法”简介
《般若八千颂》与
《现观庄严论》对照科目
龙树菩萨的六部论
甘肃噶登协主却稞寺学习五部大论的课程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造作、翻译、内容和题解
宗喀巴大师的
《菩提道次第论》
一、本论的结构
二、本论的主要内容
三、本论的特点
四、本论的弘传
五、本论汉译经过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读虚大师《佛教革命失败史》之后
驳欧阳渐《法相辞典·叙》
一、两种藏文本之再译
二、释本颂义
三、会《中边》虚妄分别义
四、二论有不同义
五、与一切奘译无涉义
驳欧阳渐辨虚妄分别
一、提义破
二、随文破
附《辨法法性论》印藏师资传承次第
评《藏密答问》
答《阅评藏密答问随笔》
答《威远佛学社驳文》
杂著
论学僧之成绩
--汉藏教理院开学训词
一、诸言
二、国民教育之成绩
三、佛教教育之成绩
四、成绩之教法规
五、成绩之基础
六、成绩收获之方法
七、结言
欢迎缅甸访华团
嘉曹杰(1364~1432)
克主杰(1385~1438)
僧成(1391~1474)
善慧法幢(四世班禅1957~1660)
善慧海(1617~1682)
太虚台记
略述太虚大师之
悲愿及其伟业
亲近大师之回忆
大师之救教运动
……
藏传佛教概要
书函
经论译释
附录
內容試閱
《唯识三十颂》悬论
(在成都佛学社讲)
一、造论之主
凡是学一种言教,对于建立这种言教的人,要知道他的历史,才容易生起净信。所以在讲《唯识三十论》之先,对于造论主,先要说一说。
《唯识三十论》是世亲菩萨造的。世亲菩萨的时代,有说在佛灭度后八百年的,有说一千年的,总在八百年至一千年之间。世亲菩萨初从一切有部出家,因为发挥小乘,就常常驳难大乘。后来加了一点经部的知见,对于小乘就有点感觉不满,这是从菩萨所造《俱舍论》里见得到的。菩萨的哥哥,就是无著菩萨,是宏扬大乘的,趁此就劝菩萨舍小归大。世亲菩萨得了大乘的知见,深悔从前谤大乘的罪过,便要割掉他的舌根来忏罪。无著菩萨才止住他说:你的谤法不是你的舌根独自造的罪,即是你的舌根自造的罪,把它割掉也忏不了,不如留着你的舌根,来弘扬大乘教法。
世亲菩萨对于大乘教法唯识宗的功绩,恐怕还在无著菩萨之上,无著菩萨造的关于唯识的论,《摄大乘论》最重要,世亲菩萨造的《二十唯识》、《三十唯识》两论最为重要,《二十唯识》重在破他,是真能破;《三十唯识》重在立自,是真能立。《二十唯识》,菩萨既造了颂,复造了注解;《三十唯识》,只造了颂。造注解的有十大论师,见解在枝节上时有不同,哪一家的见解,才是菩萨的真正意思,便颇费考究了!
二、佛法和学佛法的人
要讲唯识,先要知道唯识所破的法是什么。唯识是破小乘的,所以对于小乘教法,应该知道一个大概,因此先把整个的佛法,概括地说一说。什么是佛法?如何才是学佛人?
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一)三法印
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
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大小乘通说有漏世间有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一切有情都知道的。坏苦,凡夫就多不知道了,口头尽管说知道乐必有苦,但是乐境当前的时候,哪一个凡夫又能拒绝了不接受,说这是苦呢?不唯不能拒绝,反用尽心力去追求这个坏苦。至于行苦,更不能知道了,所谓行苦,就是有情受烦恼惑业的拘束,不能自由的苦。随着自己所造的福、非福、不动三业,漂流生死,永无了期。外道有知道坏苦的,如中国老庄的不贵难得之货而求无为,印度数论的观察自性,胜论观实德业。但是,他们也不过造些不动业而已!即使成就禅定,仍在三界之内,决没有知道有漏皆苦的。
大小乘通说涅槃寂静。凡夫是决不会说涅槃寂静的,外道最高,只说禅定,至非非想处,没有说到涅槃的。
大小二乘都说无我,大乘具说二无我,小乘但说人无我;但较高一点的经部也说法无我。凡夫和外道,执著有法我不必说了;就是人无我,也不会说的。
这四法印,就是佛法的条件,合乎这四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如何才是学佛的人呢?最初是用四法印做标准,得到四法印的知见的人,便算是学佛法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二)三皈依
依着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用三皈依来印学佛的人,凡是得到归依体的人,都是佛弟子;没有三皈依的人,就使他读尽三藏十二部圣教,只是当学说研究研究,不算是学佛的人。
(三)四宗之见
其次西藏所传,对于佛法的四大宗派,要得到一派的知见。四大宗有大乘二宗、小乘二宗。大小乘知见的差别,就是小乘只说人无我;大乘兼说法无我。大乘不许有对境外色,小乘许有对境外色。小乘又分有部和经部,他们的见解大体有三种不同:一是四谛的解释,二是三世法的有无,三是四大的是否实有。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不唯与有部不同,也和大乘二谛恰恰相反。?
有部说极微实有,刹那生灭,是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四大四尘和合成的,显色实有,形色也实有。经部说极微只是色香味触和合成的,地水火风四大也是以四微为体,只许显色实有;形色便是假有。
有部说三世之法,皆是实有。他说没有“过去”的因,“现在”是谁的果;没有“未来”的果,“现在”是谁的因。若无实有的“过去”,则因果都没有了。故说实有过未之法。经部说实“过去”、“未来”的法不是实有。过去的因若是实有,何以说已经过去?未来的果若是实有,即不须再为生起,更无须现在的法作因了。说过未是实有,便坏因果。即此现在之法,观待过去法,说它是果;观待未来法,说它是因;不待过未实有,自成因果。这是小乘两宗差别的大概。至于大乘唯识宗,不唯说过未不是实有,现在的对境外色,也不是实有,唯是识上所现的影像罢了。
中观宗师即用唯识破外境的方法,破他内识实有之说,连识也不承认是实有。学佛的人,对于这四宗的知见,必要得到一宗。在大乘各宗不属于中观,必属于唯识,就是修净土,学禅宗,也不能例外。属不属于某一宗的人,要看这人,有没有那一宗的知见,不是看他读未读那一宗的书。没有得到一宗知见的,就把三藏十二部读完,都不算属于某一宗的人。故是否某宗之人,当以有无彼宗之知见而判别审定了。
凡学佛人之正见,在大小乘四宗之内,必属于一宗,就是在婆沙、经部、唯识、中观四宗的知见,必须得到一种。就是修密宗的人,也不能例外的。龙树、无著,不必须说了,例如莲华生大师是中观的“知见”,阿底峡尊者也是中观“知见”,金洲大师、馨底跋大师等,则是依唯识的“知见”,修密法了。凡是大乘人,总须采此二宗见解之一为主的。
三、唯识大意
俱舍和经部的见解,前面说了一点。现在须将唯识的大意略说一说。唯识的大意,是说不离识的境有,离识的境是没有。并不是不承认有境,只是不承认有离识的境。所以唯识宗承认识是实有的。如果说识也是假有,便入到中观宗的范围之内去了,便是中观,不是唯识。
言诠与义相
一切诸法可以用两种言说的方式来表示,谓表诠和遮诠。诸有为法的自相,比较容易用直接的语言去表述它。如说青,可以直接表示是青色。这一种是表诠。这与普通说的直觉一样,不假遮余,便能显示自体,及得到自体了。
诸无为法或共相,则不易用语言直接表示,就得用间接表示的方法,把与此法相反的,或非此法的法遮遣去了,此法的行相,才能显得出来。如说“无常”,无常的“相”,很难表示出来,只有把“常”遮遣了,无常的相才能显现。这种就是遮诠。真如与无我等皆是这样。唯识的唯字就是遮诠。以遮无外境,而显有内识。所以欲说唯识,应将外境先遮遣去,唯识之理,才能显现。唯识和小乘的不同,就是小乘执有外境,唯识驳无外境。唯识破小乘的外境,大约就是这样破法。
破小乘实执
第一问他所执的外境,是粗色还是细色?若是粗色,必定可以分析;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如说一本书,把它一页一页撕开来,就不成其为书了。再说,点一个火把它烧了,更不成其为书了。书如此,其他粗色可以类推。可见粗色的外境,不是实有。若是细色,就问它这细色,有没有方向分位?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小乘所执的细色,极微,是没有方分的。但是唯识宗人说:这个话说不通。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试问两个极微,和合的时候,是两个极微只有一方相接,和我手里珠子这样,两个并着呢?还是两个极微的全体都相合呢?
若两个极微只是并排着,只是一方相接,有相接的一方,还有不相接的一方,那么,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若是两个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那么,两个极微便合成一个去了。两个极微和合,只有一个极微大,三个极微和合起来,还是只能有一个极微大。推下去,推上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若两极微并不相接触,不相接触如何能说极微和成粗色呢?即使不相接触,也应该说这个在那个的东边,那个在这个的西边,也不会没有方分的;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是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
还有一种破法,是从所缘缘去破的。如说眼识,它的生起,必定要具足四缘。四缘当中,有一个就是所缘缘。所缘的意思,就是说,若一种法能生缘自识上的影像,为识所攀缘。如远处的色,尽管存在,我们的眼识看不见它,不起它的影像,它就不能为我们眼识的所缘了。缘的意思,就是能引生识体的法,必定要实有的法,才能为其他的法做缘。这都是唯识宗以下共同承认的。唯识宗人可以这样问小乘说:你所执的外境,决不能作所缘缘。试问作所缘缘的外境,是粗色还是细色?若是粗色,纵可说是所缘,而不是缘。粗色虽是眼识缘得到的,但粗色是可以分析的,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不是实有,就非是缘了。若说细色,纵使是缘,也不是所缘。极微是眼所不能见的。识上没有它的影像,纵是实有,也不是所缘了。
这样说来,外境必非所缘缘。唯有内识变起的相分,才是所缘缘。阿赖耶识变起根身器界,为前六识作疏所缘缘。六识自己的相分,为自识的亲所缘缘。所以唯识只许有实粗色,不许细色实有。粗色是由识上顿时变起的,不是极微和合而成的。极微观察粗色,分析粗色,假立一个分无可分的极限,名曰极微。这样就把识外的色破掉了。百法里面,心王即是识,心所也不离识,无须说了。色法破了,还得破心不相应行。俱舍说,不相应行是实有。大乘说,不相应行,不过是色心分位差别。俱舍说不相应行,第一个就是“得”。这个得,只限于有情数摄,及择灭无为。如像一个有情,生来有两只耳朵,一对眼睛,他便得了两只耳朵,得了一对眼睛。他有一个什么,便有一个什么的“得”。
大乘说,像你这样说的“得”,与胜论外道说的大有性,差不了许远。他说大有,有一切法;你说得,得各各的法,根本并没有差别的。大乘说,即是诸法不无,便名之为得,没有一个实有的得;小乘又说,经言阿罗汉成就无漏十法,名为得。可见得是实有。但唯识宗人说:经上也说转轮圣王,成就七宝,这七宝有马宝、象宝、轮宝、珠宝、妃宝、将宝、臣宝。轮宝、珠宝是非情,其余的是他有情。你说得,只限于自有情世间,又说成就即是得,转轮圣王,不是也成就非情的轮宝和珠宝,及他身的有情吗?破得如此,其余的异生性等都可例破。不相应行破了,无为只是诸法的实性,更不会离识实有。即是现见可得的法,尚不离识,其不可现见、不可得的法离识,谁能信受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