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拉马佐夫兄弟(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657.8

《
法律与理性 : 西塞罗《论法律》解读(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86.9

《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如何让孩子好奇、想学习、走进美丽的数学世界(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斯坦福大学教授齐斯·德福林等力荐)
》
售價:HK$
47.1

《
DK生物运转百科(全彩)
》
售價:HK$
140.8

《
规则怪谈:无罪的嫌疑人 《规则怪谈》系列小说第三部重磅来袭!
》
售價:HK$
52.8

《
文明与战乱:两宋风云300年
》
售價:HK$
85.8

《
万千心理·成人心理治疗计划
》
售價:HK$
107.8

《
通胀的教训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宝贝2岁了还不会说话,是怎么回事儿?
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怎么哄都哄不好,是因为溺爱吗?
孩子总是很怕我,可我也没打过他,这是什么原因?
……
本用心理学专业知识深入解读0~8岁常见育儿问题的底层逻辑和解决办法,给更多的家庭带来更加融洽的相处氛围,助力父母养育自信自立的孩子。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回答了作者在儿童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高频问题,包括行为、情绪、亲子关系、学习问题等,比如 2 岁不会说话怎么办?孩子总哭闹怎么办?总憋尿是怎么回事等,作者从心理层面分析了儿童情绪、行为等问题的底层逻辑,指出只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汇集了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育儿咨询一线遇到的真实案例,从行为问题,到情绪挑战,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挑选与细致剖析,帮助家长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与成长需求,感受共鸣的同时获得专业见解。
|
關於作者: |
杨春强
拉康派精神分析家,法国巴黎西岱大学拉康精神分析研究博士,国际拉康协会中国学组组长,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学讲师,全心理中法心理健康中心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委员。
张鹏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心理中法心理健康中心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持续进行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亲子教育的课程与工作团体的带领等。
于青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心理中法心理健康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
|
目錄:
|
第一章 揭秘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
孩子不好好吃饭
零食的诱惑
全家做好规定,父母和长辈不向孩子妥协
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深层思考
孩子挑食
清淡饮食,避免强烈的味觉刺激
关注孩子对食物的语言认知发展
别让家中长辈纵容孩子
关注孩子的需求
孩子总打断父母讲话
为了完全占有与母亲的对话权
父母多教孩子
让孩子参与谈话
鼓励孩子自己玩
让孩子养成时间观念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孩子真的在说谎吗
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区分想象与现实
保护孩子的想象空间
说谎是在模仿成年人
孩子总乱动大人的东西
物品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孩子对父母物品的探索
为孩子建立规则
孩子对物品好奇背后的性别认同
回应男孩子对母亲物品的好奇
孩子2岁还不会说话
孩子被照顾得无微不至
被父母过度安排的孩子
那些遭遇过创伤的孩子
孩子自己收玩具的意义
玩具是孩子的朋友
孩子还小时,应允许孩子乱扔玩具
收拾玩具,是一种规则的建立
我家孩子爱打人
孩子会模仿父母
父母要从自身和孩子生活环境找原因
儿童自恋中普遍存在的攻击性
孩子不在幼儿园大便
因为害羞和害怕
成人的两种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两种不同的态度导致的结果
孩子肛欲期来临
肛欲期的表现
如何和孩子沟通
频繁憋大小便,要多关注孩子
帮助孩子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关心他的
孩子爱看电视
电视承担着很多任务
看电视的危害
不要让孩子一个人无限度地看电视
为孩子筛选电视内容
严格限制成瘾孩子的看电视时间
孩子晚上不睡觉
为了争夺话语权
给孩子更多选择
获得父母的关注
减少对睡眠的要求
分离焦虑
增加孩子对睡觉的期待
两三岁的孩子拒绝分享
两三岁孩子的发展特点
什么是分享.
不要强行让孩子去分享
孩子害怕动物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动物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三步走
言传身教,帮孩子克服恐惧
和孩子沟通时别太凶
孩子大了,还是不能分房睡
分房睡的合适时机
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亲要说“不”
母亲要“狠心”一点儿
帮助孩子标记这些重要的分离时刻
孩子总想买玩具
玩具对于孩子非常重要
玩具的特殊价值
孩子不需要太多的玩具
玩具太多的危害
如何给孩子买玩具呢
用心给孩子买玩具
孩子反应慢,不爱说话
性格形成于幼儿时期
抚养者期望影响孩子性格
抚养者也包括爷爷奶奶
倾听孩子,读懂孩子
帮助孩子把心结打开
孩子一上学就肚子疼
心理问题会让孩子肚子疼
导致躯体症状的心理原因
孩子进入了特殊时期
家庭环境,尤其是爸爸对孩子的影响
压力过大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问题
父母都起着重要作用.
调整孩子的学习时间
对孩子的教育不要过于暴力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躯体化症状
小男孩喜欢女性的东西
性别认同是成长的重要任务
父母是性别认同的关键
稳定的性别认同不易形成
孩子对异性物品充满了好奇
不要用与性别相关的话题逗孩子
明确界限
暴力制止不可取
多提及夫妻双方的好
孩子不加掩饰的占有欲
占有欲并不是孩子独有的
成人占有欲转移的思维轨迹
占有欲的本质
占有欲的必要性
不要粗暴扼制孩子的占有欲
多留意占有欲弱的孩子
拖延症是天生的吗
孩子没找到做事的意义
事情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
总催孩子的负面效果及正确做法
忽视了帮孩子建立规则感
重视教孩子懂规矩.
磨蹭是一种隐形的说“不”
父母不要总是催促
时间贴纸,让孩子“快”起来
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不敢说
孩子对父母不信任
孩子不想展示自己的软弱
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积极的求助心态
孩子不知道求助是有用的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会委屈自己满足他人
孩子一学习就犯困
孩子不知道学习的意义
孩子不认同父母
孩子的学习意愿受父母榜样作用的影响
父母要起到榜样作用
第二章 洞悉孩子的情绪
不顺心就哭的隐藏爆点
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
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用语言安抚
父母表达自己的期待
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表达内心的感受
孩子乱发脾气
了解孩子的情绪
遭遇情绪的时刻
观察情绪的时刻
理解情绪的时刻
内化情绪的时刻
孩子乱发脾气的原因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总是害怕做不好而选择不做
父母缺少对孩子的基本回应
弥补孩子曾经缺失的关注
没有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讲清楚不让做的原因
接纳孩子的状态
爸爸突然的“关心”
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
一写作业就耍赖不想做
孩子心里特别在意妈妈
妈妈自己要稳定且有力量
孩子想把爸爸排除在母子关系之外
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
作业代表着“痛苦经历”
探究背后的“原因”
不想和妈妈分开
什么是分离焦虑
孩子为了争夺掌控权
分离焦虑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持续给予孩子更多关注
鼓励孩子多探索外部世界
告诉孩子自己一定会回来
正面引导,避免恐吓
孩子社恐,不爱表达
回避成为摆脱焦虑的方式
孩子对世界的理解源自母亲
孩子呈现了母亲的无意识真相
父母的反思
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说“不”的孩子上线了
父母最先输入的语言多是“不”
无法接受父母反应的不同
3岁前后说“不”,爸妈反应大不同
努力寻找自己与他人的边界
给孩子说“不”的权利
了解孩子为什么说“不”
制止孩子时父母需要把握的准则
说“不”的孩子续集
父母认为孩子说“不”就是不听话
和孩子多说说话
听话的两层含义
用“不”试探父母的底线
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说“不”的孩子再探究
为了维持快乐
为了探究“不”的意义
不同教育体系的解决方式
为了争取权利
在家庭中寻找位置
有了分离的渴望
思考:父母比孩子更爱说“不”
了解孩子说“不”表象下的需求
说“不”的孩子,终章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允许孩子和父母的意愿不一致
保持对孩子的好奇
不用爱束缚孩子
避免双重标准
当孩子跟我们聊死亡
孩子对与死亡有关的意义的探索
当孩子“从生到死”的探求受阻时
可以用隐喻的方式触及死亡的概念
父母该如何回应孩子的好奇
第三章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教育本身
精准把握教育孩子的松紧度
管孩子,松好还是严好
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要
确保孩子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帮助孩子实现更好的发展
溺爱,是怎样的爱
讨论溺爱前说说缺失
什么是溺爱
不要溺爱,给孩子真正的爱
隔辈带娃的那些事儿
隔代抚养的特质
如何看待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的积极意义
隔代抚养的消极影响
为什么多数长辈溺爱孩子
如何处理隔代抚养中的问题
惩罚还是惩戒
有教育意义的惩戒
爱与自由应该有限度
惩戒不应该是羞辱
惩戒应给孩子心安的感觉
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关于打孩子的思辨
关于打孩子的四种主要观念
打孩子行为的复杂性
惩戒适合年龄小的孩子
不能想打就打
能不打孩子当然就不打
父母打孩子前后必须要做的事
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打
父母需要分工
父母要勇于承认自己并不完美
孩子总是很怕我
明确“怕”的两种含义
孩子不理解父母为何发火
保持对孩子的好奇
父母需及时找方法解决
注意三元关系的构建
孩子渴望拥有零花钱,到底要不要给
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缺乏安全感
零花钱应该完全让孩子自己支配
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给孩子练习用钱的机会
爸爸因工作经常不在家
爸爸功能的重要性
引入爸爸是妈妈应该做的事
妈妈要表达对爸爸的爱
始终留出爸爸的位置
妈妈需解释清楚爸爸不在的原因
引导孩子建构理想化的爸爸
促进爸爸和孩子互动
妈妈需引入爸爸对孩子的爱
妈妈不应将爸爸塑造成负面形象
孩子是需要游戏的
对自己没有的东西感兴趣
游戏对于孩子的价值
积极组织家庭间的活动
用心倾听和陪伴孩子
孩子和我们很生疏
老人的话语影响孩子
父母和老人多沟通
向孩子解释原因
将语言中的爱表达在行动中
接纳孩子的性格和习惯
有了二宝,大宝情绪失控了
“父—母—子”三角稳定结构被打破
无法适应哥哥(姐姐)的角色
大宝有了嫉妒的情绪
父母自己要稳住
给大宝实际的支持
不要求大宝让着二宝
有了二宝,大宝变得很胆小
感到二宝分走了父母的爱
爱太多挤压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帮助孩子学会说“不”
优先陪大宝
如何和大宝谈论二宝
争取父母的关注
自然地在大宝面前谈论二宝
接纳大宝的情绪变化
与大宝交流他对二宝的看法
离婚,要不要告诉孩子
不要向孩子隐瞒
离婚了,夫妻双方要维护对方的形象
夫妻双方不要相互诋毁
如果已经决定离婚,父母应该怎么办
回归教育的本质——爱
爱是教育的基础
|
內容試閱:
|
P30 孩子害怕动物
孩子对某种动物产生的恐惧,是临床心理工作中很常见的一类情况。不仅限于狗,在不同的小孩那里,还可能会发展出对不同动物的恐惧,比如,怕猫,怕蛇,怕虫子等。另外,害怕的程度也不同,程度轻的孩子只要不看到就还好,而在严重的情况下,孩子即便没有看到令他害怕的动物,也会时时刻刻担心自己所害怕动物的出现。
特别怕狗的童童
童童4岁,他1岁半时被一条大型犬吓到,虽没有受伤,但他从此特别怕狗,只要一看到狗,就一动不敢动,甚至电视里看到狗都不行。我解释宠物犬并不可怕,也没有用,他每次在小区里走路都生怕碰见狗,我们很担心孩子会因为怕狗而不敢出门。该怎么办呢?——来自童童妈妈的咨询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动物
孩子在幼小时,若遇动物突然闯入,因语言能力不足,难以表达,易形成精神创伤。
若父母对某种动物恐惧,孩子易受影响而认同此恐惧。
若孩子本身有内在焦虑,可能将焦虑投射到动物上,形成对动物的恐惧。
P43 倾听孩子,读懂孩子
在意识维度,父母都希望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爱,然而现实中,父母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要么给予得太少,要么给予得太多,以至于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抚养人的性格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因为孩子在建构自我的过程中,会以镜像的方式认同周围的人。就像陶陶这种情况,如果爷爷奶奶上了年纪,身体状况不佳,导致性格变得沉默,行动力迟缓,那孩子也会慢慢地认同这种形象,使自己也变得沉默,这也是一种影响性格形成的可能性。
帮助孩子把心结打开
如果父母陪伴孩子过少,并且察觉到孩子的性格和自己期望的有很大差距,那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注重增进亲子关系、鼓励孩子表达、提升孩子反应速度。同时,父母也要保持耐心和理解,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逐渐改变和发展。
想改变孩子的性格,父母先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包容,帮助他找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
心理咨询师手记
建议陶陶的父母要去认真思考孩子的性格与老人照顾的关联,以及自己将孩子放在老人那里照看的动机。理解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走出性格的困境。如果生活中有人可以认真耐心地倾听陶陶的话语,陶陶或许不会一下子变得外向,但可能会重新找回他失去的快乐。即使他依然是沉默的,当他内心的一些东西被听见了,他就获得了一种自由。
增进亲子关系
多花时间与孩子相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如户外运动、游戏、阅读等,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和沟通。
鼓励表达
鼓励孩子多说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当孩子表达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认可,增强其表达的信心。
提升反应速度
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提升孩子反应速度,如快速反应游戏、计时任务等。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觉和敏捷,逐渐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环境。
P61 孩子不想展示自己的软弱
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会被简化为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就像两位骑士在战场上决斗,他们的矛盾只能他们自己解决,不允许第三人介入。当孩子的思维停留在这种二元关系的模式中时,他可能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看待欺负与被欺负的现象。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认为自己在力量上无法与对方抗衡,那么被欺负似乎就成了一种“合理”的存在。在这种观念下,孩子可能会觉得,虽然受了欺负,但只要能够忍住不求助,不向外界展示出自己的软弱,那么自己的尊严就还在。
然而,一旦孩子选择向他人求助,他可能会觉得这是自己在这场较量中的彻底认输。因为在孩子看来,靠他人的帮助来赢得对方,即便是赢了,也失去了所谓的“面子”。
此外,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小困难,向父母求助时,如果父母以一种指责的态度回应,认为孩子连这些小事都处理不了,那么孩子可能会逐渐形成一种观念:找父母求助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因此,孩子可能会觉得,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反而会让父母觉得自己无能或矫情。
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积极的求助心态
面对孩子在求助时可能产生的软弱感和羞耻感,以及在二元关系视角下对欺负与被欺负的特殊理解,父母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积极的求助心态。
建立安全的求助环境
创造开放、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知道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家都是他坚实的后盾。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通过日常的小事,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在家里模拟求助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求助技能。
提供情感支持
教导孩子理解求助并不意味着失败或软弱,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体现。
心理咨询师手记
原生家庭中那些缺爱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在学习如何爱自己,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充满爱的环境,给足孩子爱的底气。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你永远的后盾。”
P79 爸爸突然的“关心”
很多爸爸为了家庭在忙碌地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孩子从小和妈妈一起生活。某一天,爸爸变得有些时间了,他会想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但这在孩子看来,爸爸就像是突然闯进他和妈妈之间的外来者一样,甚至看到这么关心自己的妈妈和爸爸也很亲密,还有些忽视自己了,内心自然地产生了对爸爸的抗拒和排斥。
但是,孩子还无法将自己所经历的这些变化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只能通过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于是,孩子和爸爸之间的对抗就产生了。爸爸会发现越是叫孩子做什么,他越不做;越让他快点儿,他越拖延,慢慢矛盾升级,只能通过暴力来“镇压”,但转头,孩子依旧不听,形成恶性循环。爸爸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僵,爸爸进入不了孩子和妈妈的二元关系中了,导致孩子的心理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
如果父母觉察到孩子因为这样的原因不做事,父母可以试着收起强硬的态度,用平等的对话来取代命令或者说教,学习尊重孩子的想法。当遇到孩子不成熟的想法时,尽可能用智慧的方式和他谈论,千万不要像一个“暴君”一样去镇压。
不然的话,孩子的好奇心是不会再回来的,这也意味着孩子找不到为自己负责的内在理由,将所有的责任推给了那个被他放置在对立面的爸爸或妈妈。他会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决定,自己的失败也都是父母造成的。只有父母将自主权还给孩子时,孩子才会变主动,开始学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心理咨询师手记
好奇心是孩子宝贵的内在动力,它源于一种生命原初的缺失,孩子因为再也回不到子宫那样一个完满的状态,因此,需要不断地探索,寻找新的意义,去填补那原初的缺失,由此开启自身的主体性发展的一生。
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疏忽让孩子的好奇心、潜能被抑制,每一个孩子都是在独特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特个体,我们需要在孩子的各种表现中看清“问题”的本质,对症解决,最终,得以将孩子被抑制的潜能发掘出来。
P85 什么是分离焦虑
明明抵触上幼儿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产生了分离焦虑,它是所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种内心的状态,一般发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但也有一些没有将分离焦虑处理好的孩子,到了青春期还是有很强烈的分离焦虑。
到底什么是分离焦虑
因为婴幼儿需要依赖照顾者获得生存感和安全感,所以,很自然地和照顾者,特别是妈妈形成紧密的依附关系,从这种依附关系中获得生活和情感需求的满足。当他和所依附的父母或重要他人分离时,往往出现焦虑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比如,沮丧、悲伤、害怕、孤单等感受,以及大声哭闹、害怕后缩、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等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分离焦虑”。
在分离焦虑中有一些关键词需要父母去了解。
安全感
当孩子没有安全感时,他会有害怕、孤单的情绪反应。
依附关系
当孩子感受到与父母的依附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时,孩子就会产生沮丧、难过的情绪反应。
情感需求
当孩子长大,需要在父母身上获得情感的满足时,如果因为分离而得不到满足,他也会感到伤心,不愿分离。
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父母需要先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孩子从出生开始,所经历的成长道路并不会一马平川、一帆风顺,而是崎岖坎坷的。孩子会遭遇几次大的考验,其中之一就是明明经历的分离焦虑。
P124 关于打孩子的思辨
现在大多数的育儿专家强调要无条件地接纳和爱孩子。但在实行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困难,父母好好和孩子讲时,他根本不听,只有逼着他或者打他,他才会老实一些。当然,也有专家说不能宠着孩子,需要孩子吃点苦头才知道做人的规矩,那么到底该不该打孩子呢?
被爸爸打的小雅
一提到写作业,小雅就犯愁,我好好跟她说根本没用,只能逼着她写,如果不好好写会让她受些惩罚,这样她才认真些。其实我很为难,因为我提倡的是快乐教育,但是爸爸不赞成,对她要求很严,如果小雅不服管教,还会上手打她,我真的好纠结呀!——来自小雅妈妈的咨询
关于打孩子的四种主要观念
在教育中可不可以打孩子,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定遭遇的问题,只是不同的父母会持有不同的观念,以及实际的行动各不相同。
1.觉得打孩子不对,也确实不打孩子。可再细分为两种,溺爱孩子,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不加管控;不打孩子,通过其他教育方式起到管教的效果。这类父母内心不会有太多的冲突,也不会出现内疚的心情。
2.觉得打孩子是必要的,但比较有原则,会分情况分场合。比如,在遇到涉及原则性的事情上,会用比较严厉的方法让孩子知道事情的重要性。这类父母不会轻易打孩子,除非孩子真的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比如,辱骂长辈、撒谎骗人等,父母才会出手。
3.觉得不对但忍不住动手。这是多数父母的现实状况,比如,小雅的妈妈觉得打孩子不好,但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选择严厉点,小雅妈妈内心觉得打孩子是被迫的。这类的父母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既觉得不应该这么做,又不得不做。不打管不住,打了又自责。
4.觉得打孩子没什么不对的,且没有原则想打就打。这类父母会随随便便就动手打孩子,不论是不是孩子犯错,有时可能只是因为父母心情不好,就拿孩子撒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