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画世界航天史
》
售價:HK$
107.8

《
中国茶叶全书
》
售價:HK$
1097.8

《
自由主义
》
售價:HK$
108.9

《
桐阴清话(《岭南文库·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8.0

《
海权通论
》
售價:HK$
138.6

《
花园生活美学
》
售價:HK$
140.8

《
与自闭症儿子同行 3:为了工作,加油
》
售價:HK$
53.9

《
休谟的政治哲学(增订版)
》
售價:HK$
129.8
|
編輯推薦: |
艺术史分析的术语既不“中立”,也不“普遍”。相反,它们强化人们广泛持有的社会价值观和信念,影响教学、出版、买卖艺术品等各类活动。——惠特尼·查德威克 ◎女性主义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堪称*读的女性艺术标准教科书
本书初版完成于1990年,是著名女性主义艺术史学家惠特尼·查德威克的代表作,其开拓性书写为女性主义艺术史这一领域的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本书是英国著名艺术出版机构Thames & Hudson 经典书系“艺术世界”(World of Art)中尤其受欢迎的一册,多年来一直是欧美高校女性艺术史课程的参考书、资料书、工具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关于女性参与艺术创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全面梳理自中世纪以来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和女性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中世纪以来至今女性参与视觉艺术的历史,详尽地讨论了艺术史上重要的女性艺术家、艺术作品和相关艺术潮流,以及塑造女性创作和再现的意识形态。全书围绕“女性”“艺术”“社会”三个关键词,将古往今来女性的艺术创作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呈现出一部揭示艺术与性别、阶级、权
|
內容簡介: |
《女性、艺术与社会》首次出版于1990 年,历经5 次扩写和修订,是女性主义艺术史领域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这是一本研究型、资料型、工具型指南,旨在对女性参与视觉艺术的历史提供一般性介绍,讨论在绘画、雕塑或相关媒介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女性,以及塑造女性创作和再现的意识形态。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艺术史学家惠特尼? 查德威克梳理了自中世纪以来女性艺术家们的创作情况和女性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始终围绕“女性—艺术—社会”的互动关系,具体分析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艺术家面临的具体情况。本书还汇编了关于女性艺术家历史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新的方向,在分析古往今来女性创作艺术现象的同时,也为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当下艺术状况和社会问题提供了参照与经验。
|
關於作者: |
著者简介
[美] 惠特尼·查德威克(Whitney Chadwick)
著名艺术史学家,旧金山州立大学荣休教授。她专攻20 世纪欧洲艺术和美国艺术,在女性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领域贡献卓著,代表作有《女性、艺术与社会》《女性艺术家与超现实主义运动》《重要的另一半:创造力与亲密关系》《告别缪斯:爱情、战争与超现实主义中的女性》等。
译者简介
李思璟,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学专业与英语专业双学士。曾就读于比利时鲁汶大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专业。译作有《邪恶的幸福》《弗朗西斯·培根:肖像习作》等。
|
目錄:
|
1 前言
2 序言
13 第五版前言
15 导言 艺术史与女性艺术家
45 第一章 中世纪
67 第二章 文艺复兴的理想
89 第三章 另一个文艺复兴
115 第四章 北部欧洲家庭风俗画和女性画家的地位
141 第五章 业余爱好者与学院派:法国与英国的新女性意识形态
179 第六章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性别、阶级和权力
211 第七章 走向乌托邦:19世纪的道德改革和美国艺术
239 第八章 独立但不平等:女性的领域和新艺术
265 第九章 现代主义、抽象主义和新女性
297 第十章 现代主义再现:女性的身体
337 第十一章 第二次现代大战后的性别、种族与现代主义
379 第十二章 北美和英国的女权主义艺术
403 第十三章 新方向:部分概述
445 第十四章 联合的世界,分裂的世界
489 第十五章 成长的地方:个人愿景,全球关注
517 第十六章 女权主义的不朽遗产
545 结语
555 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605 致谢
606 插图列表
627 索引
|
內容試閱:
|
前 言
1971 年,琳达·诺克林的开创性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于《艺术新闻》发表。文中,诺克林提醒人们注意艺术史涉及女性时的局限性。女性被视为客体而非主体,被排除在大多数艺术史叙述之外。出于某种紧迫性,她将这种严重的疏漏摆在人们眼前。在诺克林的带领下,像惠特尼·查德威克这样的女权主义艺术史学家,继续通过改变艺术史的范式来探究现有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这不仅仅涉及系统性地将女性加入既定的话语和分类中,而且带来了新的理解框架,这些框架又与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等方向借鉴的理论模型相结合。自然,女权主义—被理解为一系列立场,而不是单一的叙事—在概念化更具包容性的艺术史话语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女权主义是什么,女权主义在艺术范围内代表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查德威克从本书第一版起就示范了这一点。
自《女性、艺术与社会》1990 年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30 多年。当时,男性艺术史学家与女性同行之间的理论差距仍然非常大。虽然女性对艺术和社会的具体贡献正在被女权主义艺术史学家们阐述,但从比例上看,性别天平仍然向男性倾斜。专门介绍男性艺术家的作品依然比比皆是,女性的作品则只有查德威克、诺克林、格里塞尔达·波洛克和玛丽·安·考斯等少数人捍卫。由于她们执着的奉献,艺术史作为一门严重偏向男性的学科的局限性,已经逐渐得到解决和重新平衡。然而,30 多年过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商业上和制度上都仍然男尊女卑的艺术世界。
博物馆和展览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走出家门和工作室而被广为人知。像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女性艺术博物馆(建立于1981 年)和剑桥大学默里·爱德华兹学院的新馆艺术收藏(成立于1986 年)这样的机构,都完全专注于女性艺术家,并显著推动了围绕许多现当代艺术从业者的实践的讨论。同样,像“怪人!:艺术与女权主义革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07 年)和更近期的“激进的女性:拉丁美洲艺术,1960—1985 年”(哈默博物馆,洛杉矶,2017 年)等短期展览,都吸引了人们对不同地域的女权主义影响下创作的标志性人物的关注。
20 世纪和21 世纪的艺术一直处于女权主义关注的前沿,人们也越来越迫切地希望将女性艺术家纳入曾忽视她们存在的艺术史叙事中,因此,活跃在前几个世纪的女性所创作的艺术也得到了重新评估。在这方面,为早期现代静物画家克拉拉·皮特斯举办的展览“克拉拉·皮特斯的艺术”(2016—2017 年)堪称典范,这是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近200年历史中第一场专门为女性画家举办的展览。最终,各个时期的女性艺术家开始被承认为是真正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被呈现的客体。
正如查德威克在“第五版前言”中指出,自第一版《女性、艺术和社会》出版以来,更广泛的艺术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第六版新收录的后记中所讨论的艺术,在地理上范围广泛,在文化上更具包容性,代表性作品涉及媒介多样—包括素描、绘画、雕塑、摄影、电影、录像和行为艺术—旨在介绍为如今的女性艺术家作品打下基础的更广泛的问题。
弗拉维娅·弗里杰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