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艾略特波浪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售價:HK$
75.9
《
修真十书研究
》
售價:HK$
151.8
《
大学问·太平天国再研究
》
售價:HK$
140.8
《
九色鹿·星槎竞帆 无远弗届:大航海时代亚洲区间贸易
》
售價:HK$
141.7
《
壹卷YeBook 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修订版)论世衡史丛书 一本讲述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宋代学术与宋代诗学之间紧密联系的专著
》
售價:HK$
90.2
《
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
》
售價:HK$
97.9
《
超级大国的撕裂:美国250年政党政治史(历史学堂)
》
售價:HK$
63.8
《
征服密码 亚欧强盛的六大要素
》
售價:HK$
82.5
編輯推薦:
1、一部诠释神秘经验的宝藏经典,一次过山车般的认知革新体验
冥冥之中、心电感应、心想事成、似曾相识、梦境预言、濒死体验……
因果法则碰壁之处,共时性登场解惑,颠覆固有观念,重新理解宇宙运行机制
2、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心理学大师荣格经典之作
挑战传统因果法则解释力,揭秘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惊人巧合
共时性既是荣格学说的重要板块,也是了解人类深层心理机制的关键线索
3、杂食性学者的文化百宝箱,共时性“联名周边大礼包”
炼金术、星座命理、精神分析、占卜解卦、 易经老子……
拉通各种神秘领域的底层逻辑,看懂心灵和外部世界的隐秘对话!
破译宇宙传递的生命暗示,走向更高层次的觉知和成长
每一个共时性时刻,都是你的心灵与宇宙同频共振的时刻
突破数字时代的理性牢笼,重拾直觉和感悟的力量,与世界构建独特的意义联结
特邀翻译家、原清华大学教授张卜天倾力翻译
全新品质译文,精准呈现先锋、深邃、博识、严谨的荣格写作风格
精装烫银,典藏品质,精致小开本,轻巧便携
圆脊精装,烫银工艺;高级纸张,氛围感金句页;单手可握小开本,通勤出游轻松携带
独家赠送生活启示卡6张!
晨间指引、解惑疗
內容簡介:
《共时性: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有意义巧合》是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比肩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大师家荣格的一部经典著作,首次系统阐述了共时性现象。荣格发现,当人处于强烈的情感状态中时,常常会经历神奇的“有意义巧合”。共时性现象就是业已存在的无意识认知通过某种外部形式和人的意识发生对话。这种内外事件的共鸣没有物理上的因果关系,却让人直觉到某种深层联结,仿佛宇宙在向你传递暗号。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共时性学说揭示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隐秘而深刻的联系,不仅解释了我们熟悉的“冥冥之中”“梦境预言”“心想事成”这类奇特的生活经验,还拉通了东方占卜、西方星座等神秘领域的底层逻辑,同时也在思想层面颠覆固有认知,启迪人们重新理解宇宙运行机制。每一个共时性时刻,都是你的心灵与宇宙同频共振的时刻。理解共时性,就是破译宇宙传递的生命暗示,走向更高层次的觉知和成长。作为荣格原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时性无疑是荣格心理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对于理解集体潜意识和人类心理的深层机制都至为关键。
關於作者:
卡尔·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59—1941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之一,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早年和弗洛伊德合作发展精神分析学说,后因学术分歧走上独立探索之路,创立分析心理学。
荣格强调个体潜意识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如共时性、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类型等。
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人格心理学等领域,对后世心理学家影响深远。主要著作有《红书》《人类与象征》《金花的秘密》《共时性》等。荣格的学说深度融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古典智慧,为东西方文明对话开辟了独特路径,其思想持续辐射至哲学、宗教、艺术等多元领域。
译者
张卜天
现任西湖大学终身教授,曾任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获得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译者(2021年),第七届道风学术翻译奖“艾香德奖”(2020年)。译有近七十部著作,译文优美流畅,广受读者好评。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阐释
正如我们所知,现代物理学的发现给我们的世界科学图景带来了重大变化,因为这些发现动摇了自然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使之成为相对的。自然定律是统计真理,这意味着只有当涉及宏观物理量时,它们才是完全有效的。在很小的量的领域,预测即使不是不可能,也会变得不确定,因为很小的量不再符合已知的自然定律。
我们自然定律概念背后的哲学原则是因果性。但如果事实表明,因果关联只在统计上有效,而且只是相对为真,那么在解释自然过程时,因果原则就只有相对的用处,从而预先假定了解释所必需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因素的存在。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事件之间的关联也许不是因果关联,而是需要另一种解释原则。
如果我们在宏观物理世界四处寻找非因果事件,必定会一无所获,原因很简单:我们无法想象非因果关联的、能够做出非因果解释的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此类事件不存在。它们的存在――或至少是它们的可能性――可以根据统计真理的前提逻辑地推导出来。
科学方法针对的是规律性事件,就其实验方法而言,针对的则是可重复的事件。独特或罕见的事件由此被排除在外。此外,实验对自然施加了限制条件,因为实验的目的就是强迫自然回答人所提出的问题。因此,自然的每一个回答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所问问题的影响,结果总是一种混合产物。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所谓“科学世界观”只不过是一种带有心理偏见的片面观点,它忽略了所有无法从统计上进行把握的绝非不重要的方面。然而,要想把握这些独特或罕见的事件,我们似乎要依赖于同样“独特”和个别的描述。这将导致一系列杂乱无章的新奇事物的出现,就像那些古旧的博物学展柜,里面鳞次栉比地摆放着装在瓶子里的化石、解剖的怪物、独角兽的角、曼陀罗草、侏儒和干制的美人鱼标本等等。描述性科学,尤其是最广义的生物学,都很熟悉这些“独特”的标本:只需一个样本,无论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就能证实这种生物的存在。无论如何,许多观察者都会基于自己亲眼所见的证据相信这种生物确实存在。但如果我们讨论的是短暂的事件,除了给人们的脑海留下支离破碎的记忆外,这些事件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痕迹,那么单一的见证者就不够了,甚至多个见证者也不足以使某一独特的事件显得绝对可信。我们只需想一下见证者那些极不可靠的证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个看似独特的事件在我们记录的经验中是真的独特,还是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在这里,一致同意(consensus omnium)在心理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从经验上看,这有些可疑,因为事实证明,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一致同意才对确立事实有价值。经验主义者不会不考虑它,但最好不要依赖它。绝对独特的短暂事件永远不会成为经验科学的对象,因为我们无法否认或证明这些事件的存在;倘若存在足够数量的可靠的个别观察,罕见事件则完全可以成为经验科学的对象。这种事件的所谓可能性并不重要,因为在任何时代,可能性的标准都源于该时代的理性主义假设。不存在任何“绝对”的自然定律,让人们能够诉诸其权威来支持自己的偏见。可以合理要求的最多是,个别观察的数量要尽可能多。如果从统计上看,这个数量落入了偶然概率的范围,那么虽然我们已经从统计上证明,它与偶然有关,但我们并没有给出解释。这条规则只有一个例外。例如,当情结征兆数量低于联想试验期间所预期的可能干扰数量时,不能以此为理由认为该情结不存在。但这并不妨碍之前把反应干扰视为偶然。
尽管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尤其是在生物学中,因果解释往往看起来非常不令人满意――事实上几乎不可能――但我们这里关注的并非生物学问题,而是是否存在某个一般领域,在这个领域中,非因果事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被发现是实际事实。
现在,在我们的经验中有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其范围仿佛与因果性领域势均力敌。这就是偶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某个偶然事件与同时发生的事件似乎并没有因果关联。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偶然的本质和整个概念做出更仔细的考察。我们说,很明显,偶然必定能够容许某种因果解释,它之所以被称为“偶然”或“巧合”,仅仅是因为它的因果性没有被发现或者尚未被发现。我们对因果律的绝对有效性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所以我们认为对偶然的这种解释是恰当的。但如果因果原则只是相对有效,那么即使绝大多数偶然事件都可以得到因果解释,也仍然会有一些事件是非因果性的。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对偶然事件进行筛选,将非因果事件与那些可以做因果解释的事件区分开来。毫无疑问,可以做因果解释的事件数量将远远超过那些疑似非因果的事件,因此,肤浅或有偏见的观察者也许很容易忽视相对罕见的非因果现象。一旦我们开始处理偶然问题,就必须对相关事件进行定量评估。
如果没有区分的标准,就不可能对经验材料进行筛选。既然显然不可能对所有偶然事件的因果性进行考察,我们又如何来识别事件的非因果关联?回答是,在我们进一步思考之后觉得似乎无法设想因果关联的地方,最有可能出现非因果事件。兹举一例,“病例重复”是每一位医生都熟知的现象,偶尔会有三次甚至更多重复次数,以至于保罗 · 卡默勒会谈到“序列法则”(law of series),并且给出了一些很好的例子。在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巧合事件之间甚至没有丝毫 的因果关联。例如,我的电车票号码与我随后购买的电影票号码完全相同,当天晚上我还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提到的电话号码再次与这个号码相同。于是在我看来,这些事件之间极不可能有因果关联,尽管很显然,每一个事件都必定有其 自身的因果性。另一方面,我知道,偶然事件有一种落入“非定期组合”(aperiodic groupings)的趋势――这是必然的, 因为否则将只存在定期或规律性排列的事件,那么根据定义就排除了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