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和虫虫面对面
》
售價:HK$
74.7

《
何谓明治(历史学堂)
》
售價:HK$
63.8

《
古典的别择(艺文志·古典)
》
售價:HK$
57.2

《
弱关联:在旅行中探寻检索词
》
售價:HK$
53.9

《
稷下先生(稷下学宫的历史探究,稷下先生的故事再现)
》
售價:HK$
74.8

《
我和她们不一样
》
售價:HK$
74.8
![衰而不败:在变老的路上,变得更好 [日]畑村洋太郎](//img.megbook.hk/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27/9787111777861.jpg)
《
衰而不败:在变老的路上,变得更好 [日]畑村洋太郎
》
售價:HK$
54.8

《
时刻人文·野兽之魂(当代史学大师卡洛·金兹伯格新近力作,不止“微观史学”,展现其历史与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从消费商品到消费内容,解读日本零售行业变迁;从销售商品到销售生活方式,洞察消费变革趋势;
从看似矛盾的经营策略解读“无印良品之父”堤清二改变现状、创造全新价值的经营哲学
从经济起飞到泡沫破灭,以西武流通集团兴衰为鉴,启发零售业发展思路
|
內容簡介: |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持续变化,零售行业面临着未知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新价值的思考力、否定现状的革新力显得尤为重要。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无印良品、全家便利店、吉野家快餐店等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企业和品牌都曾属于堤清二创立的西武流通集团。虽然后来西武流通集团被解散了,但是堤清二对消费行业的深刻洞察力为这些企业和品牌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调。
本书通过深入剖析西武流通集团旗下核心企业和品牌的经营历史,分析了堤清二的经营哲学,探寻堤清二的经营思想,希望能够给零售行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启示。
本书可供零售行业从业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
關於作者: |
铃木哲也,1993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学部,同年进入日本经济新闻社,主要报道零售、服装、食品制造、餐饮服务等与消费相关领域的新闻。2003年至2007年,他被外派到美国纽约,在此期间,对沃尔玛等企业进行了采访。2015年,他调任日经BP社,任《日经商务周刊》副总编。2018年10月,他被任命为日本经济新闻社企业新闻部次长。
|
目錄:
|
第一章 无印良品
第一节 在伦敦产生的违和感
第二节“独立”
第三节 今天的无印良品
第二章 西武百货
第一节 革新总是从逆境中开始的
第二节 SAISON使文化变得“大众化”
第三节 接连挫折之中的先见性
第三章 PARCO
第一节“银座PARCO”的构想
第二节 PARCO流转与堤清二奋战
第三节 与动漫文化相通的DNA
第四章 专卖店
第一节 因为堤清二的一句话而诞生的LoFt
第二节 LIBRO的荣耀
第三节 堤清二的理念与继承者的奋斗
第五章 酒店与休闲娱乐
第一节 堤犹二眼中的堤清二之梦
第二节“共犯”银行突然转变
第三节 西武的本源与SAISON集团解体
第六章 连锁经营
第一节 收购吉野家的慧眼与矛盾
第二节 西友:“质贩店”的忧郁
第三节 全家:意外的收获
第七章 真实的堤清二
第一节“富家子弟”的大众视角
第二节 无法避免成为“穿新装的国王”
第三节 堤清二留下的信息
|
內容試閱:
|
无印良品、全家(便利店品牌)、PARCO(帕尔克)、西武百货、西友超市(以下简称“西友”)、LoFt以及餐饮连锁企业吉野家,这些都是日本人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品牌。
你知道吗?这些品牌曾经都属于一个集团。
为什么在那么多便利店中,只有全家销售无印良品的化妆品和笔记本呢?因为这些品牌全都属于由堤清二一手创建的SAISON集团(季节集团)。
SAISON集团不仅涉足零售业,还涉足信用卡、保险等金融业,酒店,休闲娱乐,食品制造等领域。因为堤清二非常重视信息传播,所以广播电台J-WAVE自从诞生起就和SAISON集团有着很深的联系。
除此之外,SAISON集团还拥有Cine Saison(季节影业)和PARCO出版社(帕尔克出版社)等与媒体相关企业,以及美术馆、剧场等机构。
鼎盛时期的SAISON集团旗下拥有大约200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4万亿日元,是和大荣集团齐名的零售集团。
可以说,SAISON集团的历史,就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零售业的兴衰史。
现在日本的两大零售集团是Seven&i控股和永旺集团,但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之前,则是大荣集团和SAISON集团的天下。
SAISON集团涉足的事业范围之广,在日本恐怕无出其右者。
SAISON集团在当时之所以家喻户晓,与其说是因为其规模庞大,不如说是因为其引领消费文化的先进性。
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SAISON集团凭借敏锐的嗅觉参与了许多新兴领域的事业,得到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一点上,SAISON集团与曾经的竞争对手大荣集团,甚至现在的Seven&i控股和永旺集团相比都截然不同。
“不销售商品,而是销售生活方式”“从商品消费到内容消费”“不建造店铺,而是建造街区”,堤清二提出的这些理念,直到现在仍然被零售业、服务业、商业地产开发业等与消费相关的行业所认同。
现在,很多企业尽管采用了很多市场营销的手段,却仍然难以将商品销售出去。因此,堤清二曾经提出的理念又被反复地提了 出来。
这是“现代闭塞感”的一种体现,但这也证明堤清二的理念领先于那个时代。这些被诸多行业反复提出的理念,其“根源”究竟来自何处?鲜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历史,或许能够从堤清二通过SAISON 集团开展的事业之中,找出许多能够帮助现代企业打破僵局的 启示。
有些乍看起来十分新颖的市场营销方法,实际上SAISON集团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用过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经济高速发展与SAISON文化
西武百货、PARCO、良品计划等企业通过事业和广告等方式传达给世人的信息,被统称为“SAISON文化”。
战败后的日本人为了从贫困中摆脱出来,全都拼命地工作。20世纪60年代,日本GDP的增长率有好几年都超过了10%。在如此高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举办了东京奥运会,GNP也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
但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给飞速发展的日本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日本人也终于停下脚步开始冷静地思考:“我们确实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富裕的生活呢?”
20世纪60年代的“三大件”——彩色电视机、空调、汽车,当时已经成为每个日本家庭的“标配”,日本人接下来应该追求什么目标呢?
经济高速发展结束之后,很多日本人失去了生活目标,SAISON 集团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价值观念。
在“团块世代”成长到20多岁时的1973年,时装大楼“涩谷PARCO”在东京涩谷的区役所大道上隆重开业。当时,时装大楼这种商业设施还非常少见。PARCO可以说是这一商业模式的开创者。
涩谷PARCO开业时的这个广告词:“擦肩而过的人都很美 涩谷公园大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0年,富士施乐在广告中提出“从企业战士到美丽人生”的口号,率先觉察到时代的变迁。
一个人就算拼命工作赚钱,也不一定会变得幸福。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呢?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应该发生一些改变。
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也是日本人价值观的转变期。
涩谷PARCO给出了具体的答案,为失去目标的日本人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涩谷PARCO之中不仅有面向年轻人的时装品牌,在其开业之初,顶层就设有“西武剧场”,传播文化的信号。涩谷PARCO还将名字听起来有些煞风景的区役所大道改成了“公园大道”,让人产生“只要来到这里,就会有令人期待的好事发生” 的感觉。
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是文化生活
PARCO的广告也十分新颖:“模特不能只有外表”“时尚不能只有模仿”。
这类广告词在年轻消费者群体,尤其是渴望得到与男性平等地位的年轻女性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涩谷PARCO开业两年后的1975年,SAISON集团对西武百货池袋总店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当时西武百货池袋总店打出的广告语为:“伸出手,感受全新的我们”。
与此同时,西武百货池袋总店的顶层新开设了“西武美术馆”。在百货商店中开设美术馆可以说是打破业界常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试验。更值得一提的是,堤清二在美术馆中向观众展示的都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现代美术作品。前来参观的观众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西武美术馆也成为当时人们讨论的焦点。
SAISON集团这样做有何用意呢?
那就是让一直以来只知工作而与文化无缘的大众也能轻而易举地享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
如果直接这样说,可能使人感觉SAISON集团好像是高高在上的启蒙者。但SAISON集团通过在百货商店中开设美术馆这样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关于文化生活的信息传达了出去。
20世纪80年代,糸井重里负责文案的“自己、新发现”(1980 年)和“美味生活”(1982年)都继承了这一理念。
否定品牌的无印良品
SAISON集团不只在繁华的城市中心的百货商店和时装大楼里传达文化和生活方式,还试图改变那些在服装、日用品和食品领域迷信品牌的消费者的价值观。“无印良品”由此而生。
在商品上标明著名的品牌,与商品的价值和生活的幸福感毫无关系。直面这种情况,解答消费者心中的困惑,这就是无印良品的创新之处。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正走向泡沫经济的顶峰,也可以说是品牌崇拜的鼎盛时期,而此时诞生的无印良品却大胆地向“品牌文化”说不。
这也是堤清二向消费者传达的关于“真正的幸福”的信息。
如今大受欢迎的宜家和NITORI(宜得利家居)的家具,共同点就是没有多余装饰的简洁设计以及低廉的价格。这种在欧美被称为“廉价且时尚(cheap chic)”的商品,已经成为简约生活方式的重要支柱。
在日本率先推广这一生活方式的,正是无印良品。无印良品最初是大型超市西友的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很快就遍布日本。
SAISON集团将东京作为传达信息的中心,将西武百货、PARCO、西友、无印良品、LoFt等零售企业作为与日本各地消费者的连接点。
可以说,SAISON集团启蒙了日本人全新消费文化的价值观。
为什么要重新审视SAISON集团和堤清二?
21世纪00年代,SAISON集团解散。
但从解散后各自独立的企业来看,堤清二一手创建起来的SAISON集团的价值却越发明显。
比如诞生于良品计划的无印良品,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在全世界拥有约900家店铺的全球化企业。
全家算上在海外的7 000家店铺,也发展成为拥有大约24 000家店铺的超级连锁便利店,在日本国内的便利店行业排名第二。
现在消费市场的领头羊是以亚马逊为代表的IT企业。网络销售和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消费方式。共享经济和私人二手交易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
在这样巨大的变革之中,人们的生活意识和购物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关于这一点,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难以判断。
像SAISON集团鼎盛的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那样,一家企业就能启蒙消费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堤清二这样的经营者也并非真的引进了消费文化。
但对堤清二和SAISON集团拥有的特质进行考察和验证,一定能够给我们了解未来的消费方向带来宝贵的启示。
创造新价值的思考力、否定现状的革新力,在充满闭塞感的现代,反思SAISON集团的经营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堤清二的思想与心理
堤清二于2013年去世,享年86岁。
他与大荣集团的创始人中内功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零售行业的两大巨头。
但堤清二除此之外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的侧面。
他以“辻井乔”的笔名倾注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上的热情和心血,丝毫不亚于他在企业经营上的投入。
他还曾经是先锋文学作家安部公房和现代音乐家武满彻的资助人,与三岛由纪夫私交甚密。他也是在大学执教的理论家、热衷于商界活动的企业家,在政界拥有广阔的人脉。
到目前为止出版的关于堤清二的书籍,大多聚焦于他和他的父亲堤康次郎以及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堤义明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家庭环境,或者是其身为作家的活动。将堤清二看作一名经营者,以客观的视角追踪他的思想和事业的发展,以及他对未来的追求的书籍却少之又少。
本书就将以事实为依据,对身为企业家的堤清二进行分析。
堤清二对日本社会影响力最强、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时期,就是他身为SAISON集团经营者的时候。
本书通过多位相关人士的叙述,以及堤清二开展的多项事业的发展轨迹,刻画堤清二作为企业家最真实的一面。
为什么堤清二要开创这些事业?
他对新店铺和新商品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他开展事业和做出经营判断的思想与哲学依据是什么?
本书将根据堤清二本人的发言和亲历过那段历史的证人的回忆,尽可能将焦点集中在堤清二的心理活动、目标以及战略上。
SAISON集团崩溃
当然,堤清二作为企业家失败的一面也不能被忽视。拥有10万名员工的SAISON集团,在泡沫经济崩溃后以解体告终。堤清二光影交错的86年人生,并没有以成功的故事作为结尾。虽然堤清二本人一直到晚年都在与世间的洪流抗争,但最后也弹尽粮绝。
正因为他的人生既有成功的辉煌,也有失败的挫折,所以更能够给我们带来有关胜利与失败最本质的启示。
1998年到2003年,SAISON集团逐渐陷入困境,最终走向解体。
也是在这一时期,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宣告了随着泡沫经济崩溃,银行也遭遇了严重的经营危机。拥有巨额负债的“零售”“建筑”“不动产”等行业的经营困难得到日本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最能够代表零售行业的大荣集团与SAISON集团的动向更是引发新闻媒体持续报道。
大荣集团和SAISON集团分别是由中内功与堤清二这两位个性十足的经营者创建起来的集团。这两家集团都因为盲目扩张而让自己陷入绝境,都因为过度融资而与银行团之间展开了难以明辨的 斗争。
当时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争先恐后地报道关于如何避免SAISON集团 “突然死亡”、如何实施重建方案等内容。
应该出售旗下的哪些事业来筹集资金?堤清二与SAISON集团的各企业与银行团之间的谈判是否能够达成共识?
就在各大媒体的报道进入白热化阶段的时候,SAISON集团已经宣告解体了。
本书将对SAISON集团解体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解说。
简单来说,全家被收入伊藤忠商事的旗下;西友卖掉了良品计划;森信托株式会社成为PARCO的控股股东;SAISON集团的核心企业西友也在2002年被美国的沃尔玛收购(2018年夏季,沃尔玛也宣布将出售西友)。
在解体的过程中,SAISON集团旗下的优质企业成了各大企业竞相争夺的猎物。
这说明了SAISON集团旗下的企业具有非常大的魅力,所以才能吸引到这么多优秀的企业前来竞争。
集团解体后引退的堤清二
1998年,我在日本经济新闻工作时接到对SAISON集团进行采访的任务。四年后,SAISON集团在实际上已经解体了。
我于1993年入职日本经济新闻社,主要报道以零售业为主的消费相关领域的内容。2003年到2007年,我被外派到美国纽约,在此期间,我对当地收购了西友的全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进行了采访。2015年,我来到日经BP社,担任《日经商务周刊》的副主编,负责与消费领域相关的内容。
在亲眼见证了SAISON集团解体之后,我又对许多企业和相关行业人士进行采访。
但随着时间流逝,我越发感觉到自己在对SAISON集团采访时似乎遗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SAISON集团解体时,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都对SAISON集团出售旗下企业以及人员调整和重建等内容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报道。因为这对于当时饱受经济衰退之苦的日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身为SAISON集团经营者的堤清二因为背负着巨额债务,被打上了“A级战犯”的标签。
“一系列企业破产成为泡沫经济崩溃的象征,而堤清二和SAISON集团则是日本不断发展的消费社会中盛开的‘谎言之花’。” 各大新闻媒体向社会传达的基本都是这样的信息。
即便到了现在,人们对经营者堤清二和SAISON集团也大多是这样的评价。我本人也是造成这种舆论趋势的参与者之一。
但曾经的采访经验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无论是SAISON集团还是堤清二,都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准确评价的。堤清二提出的“SAISON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根植于日本人的生活之中。
承担了SAISON集团解体全部责任并从商界引退的堤清二,以及离开了堤清二的掌控之后七零八落的SAISON集团,只用一句“泡沫经济的‘谎言之花’”就将其埋葬进历史的长河之中,真的合适吗?
阅历越丰富,我对这个问题的怀疑就越重。
预知了现代的课题并为之奋斗的堤清二
堤清二并不算是个成功者。但他开创的诸多事业,直到现在仍然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其中不乏在日本经济一线带领零售行业前进的企业。
回顾在诸多与消费相关的商业活动之中留下印记的SAISON集团的历史,我们或许能够发掘出堤清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出于上述考量,我再次对曾经在SAISON集团旗下的主要企业中任职过的经营者进行了采访。从2017年11月起,《日经商务周刊》上连续10期刊登了名为“堤清二 预知与误判”的系列文章。本书就是根据这一连载大幅修改后完成的。
走在时代前面的SAISON集团的事业,给日本人的意识和消费习惯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正因为其传达的信息大大地超出了“企业逻辑”和“资本原理”的框架,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以“团块世代”为核心的大众的心理。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应该如何加以利用?
在技术进步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人类应该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
堤清二早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就尝试通过自己开创的事业找出上述课题的“解答”。如今看来,这是非常现代化的课题。
或许,堤清二是从40年之后的未来利用时光机回到昭和时期(1926年至1989年)的经营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资本主义席卷整个世界,“能够数字化的利益最有价值”的思考方式统治了企业社会,给消费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但堤清二明确地对“只有数字化才能给人类带来富裕和快乐” 的价值观提出了异议。毕竟现实世界不是“乌托邦”,曾经席卷整个世界的“效率第一”的理念也开始表现出诸多的矛盾。
怎样才能让人们过上充实的生活,享受富裕的人生?跟随SAISON集团的脚步,去探寻堤清二想要找出的“解答”,对于全球化经济迎来转型期的现代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说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是企业的职责之一,那么企业现在需要思考的就是什么才是“富裕”。
企业通过经济活动给民众和社会带来富裕。但富裕的定义不只是“物质更加充实”,也不只是“生活更加便利”。现代人追求的, 是超越物质范畴的全新的“富裕”。
身为经营者的堤清二,将这个理念融入在SAISON集团的经营工作之中。在当今这个无法预知未来又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时代, 堤清二究竟想要对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
相信读完本书,大家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在伦敦产生的违和感
为否定品牌而生的无印良品最终却成了品牌。
1991年,堤清二在伦敦视察了刚开业不久的无印良品店铺,他的脸上充满了凝重的表情。
这是良品计划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店铺。这家店铺位于英国著名的时尚购物街卡纳比街,开业之初就得到时尚杂志等媒体的大规模报道,很快就吸引到了对流行趋势十分敏感的年轻女性的关注。
在无印良品的卖场之中,陈列着文具、收纳用品、服装等品类的商品,但价格都比日本的无印良品高出许多,因为从日本运输到英国的物流成本很高。
在堤清二看来,这显然“违背了无印良品的精神”。
只是带了一个LOGO(商标),普通的手提包就能卖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日元,这就是欧洲高端品牌的经营之道。无印良品的初衷是成为品牌消费观念的终结者,然而在伦敦,“无印良品”却成了来自日本的全新品牌。
拒绝品牌化,坚持走“便宜得有道理”的“廉价且时尚”路线,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降低成本,给海外的消费者带来经济实惠的商品。这正是堤清二坚持的经营理念,突出了无印良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为其发展成为日本为数不多的全球化零售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17年底,无印良品的海外店铺数量为457家,超过了日本国内的店铺数量,涉及中国、印度、东南亚、欧洲、美洲、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无印良品自1980年成立以来,就以简约的设计和广告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因此,尽管其初衷是成为品牌消费观念的终结者, 却时刻面对着自身品牌化的危机。
根据良品计划会长金井政明的回忆,堤清二曾经说过:“我自从入职西武百货以来,就一直怀着店铺总有一天会倒闭的恐惧感而拼命挣扎。有人说我在不断地改革,但这其实只是我拼命挣扎的结果而已。我最后抵达的终点,就是无印良品。”
堤清二作为一名经营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找到了一个“答案”,这句话可以说充满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答案的信心。金井政明这样说道:“或许只有努力挣扎过的人才能了解人类的本质,从而获得预知未来的视野。”
关于堤清二在成立无印良品之前的奋斗足迹,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详细的解说,本章先为大家进行简单介绍。
通往无印良品之路
堤清二的父亲堤康次郎既是西武集团的创始人,也是众议院议长。堤清二年轻时在父亲身边担任其秘书。1954年,时年27岁的他入职了被揶揄为“拉面百货”的西武百货。
堤清二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时这样说道:“我入职的时候,西武百货被称为‘拉面百货’。因为西武百货位于车站前方,人们常常心想着‘去吃碗拉面吧’,于是就走进百货商店。但来的人真的只是吃拉面而已,不买别的东西。”
因为堤康次郎先后娶过三个妻子,子女成群,所以堤清二成长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家庭环境之中。
他在东京大学念书时之所以加入日本共产党,也是出于内心深处对身为大资本家的父亲的叛逆心理。在他入职西武百货的时候, 父子之间的矛盾仍然非常严重。
堤清二说:“我是在父亲的命令下入职西武百货的。西武百货当时亏损很严重。我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将其打造成一流的百货 商店”。
正如堤清二自己所说的一样,如果他想以经营者的身份取得成功,除了将这家“拉面百货”变成一流的百货商店之外别无他法。
堤康次郎在1964年去世,铁路、酒店、不动产等西武集团的主要事业都由堤清二同父异母的弟弟堤义明继承。堤清二只继承了西武百货。
虽然入职西武百货并非堤清二本人的意愿,但他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经营企业的才能,令西武百货起死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大型服装生产企业都优先与老牌店铺比如高岛屋和三越百货合作,与西武百货合作的企业少之又少。于是,堤清二只能通过住在巴黎的妹妹堤邦子引进爱马仕、圣罗兰等欧洲知名品牌来对抗高岛屋和三越百货。
同时,堤清二还通过百货商店与PARCO向顾客展示了高岛屋和三越百货等老牌百货商店没有的海外现代美术与先锋派戏剧等新颖的文化形式,吸引年轻顾客群体。
20世纪80年代前半段,西武百货池袋总店的销售额超过老牌店铺日本桥三越总店成为日本第一。“拉面百货”实现了华丽转变。糸井重里担任文案的广告“美味生活”所代表的“SAISON文化”也风靡一时。
堤清二通过品牌与文化的“香水”,成功地将位于池袋的“拉面百货”变为一流的百货商店。如果到此为止的话,堤清二的名字一定会被载入零售业的历史之中。
但就在SAISON文化的鼎盛时期,堤清二却对“品牌”提出了疑问,并向世人推出了无印良品。堤清二将无印良品称为“反体制商品”,他说:“同样一件毛衣,只因为带有品牌的LOGO,价格就要高
出20%。这对消费者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当时,很多人看到别人身上穿着昂贵的名牌服装,就会既焦急又羡慕,于是跑去买了同样品牌的服装。堤清二对这种品牌消费观点提出了异议。
将欧洲的高端品牌导入日本的是堤清二,提出“让平民百姓也过上充裕生活”,使西武百货成为日本第一的人也是堤清二。
引发了崇尚高端品牌风潮的人,却是第一个向高端品牌说不的人,这是完完全全自我否定。
但堤清二确实对自己一手创造的消费趋势产生了疑问。也就是说,无印良品是堤清二自我否定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