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伤口愈合中
》
售價:HK$
63.8

《
《长河落日耀金戈——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征战史例 》(以十场战争解读千年边塞历史,再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热血豪迈)
》
售價:HK$
41.8

《
瀛波志(大都会南部边缘的乌夜与拂晓,社幻小说家的机械奇趣宇宙志。一部百科全书式小说,陆源将中文重新淬炼了一遍)
》
售價:HK$
107.8

《
黑暗时代的哲学家(哲学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面对历史的洪流,哲学何为?)
》
售價:HK$
85.8

《
国魂 : 甲午( 全三册)
》
售價:HK$
178.2

《
我想当数学家
》
售價:HK$
153.8

《
产业变局与四个“铁三角”(精准锚定产业演进方向,高效挖掘变局创新机遇)
》
售價:HK$
63.8

《
游戏直播简史:重塑游戏、电竞与情感经济(薄荷实验)
》
售價:HK$
101.2
|
編輯推薦: |
?体系构建与学术奠基:全书开创性搭建中国建筑学科框架,系统梳理三千年建筑演变轨迹。梁公以科学实证精神解读“营造法式”,破解古建密码,奠定中国建筑史学基石,填补本土建筑理论空白。
?图解实证与艺术诠释:200余幅实测手绘图纸与文献互证,斗拱抬梁皆作几何解析,飞檐鸱吻尽显构造美学。建筑测绘数据与艺术审美交融,木石古建被赋予人文温度,彰显科学与艺术的跨维度对话。
?文化解码与精神传承:透过栋宇窗棂窥见华夏文明基因,在榫卯间隙追溯礼乐制度源流。将建筑视为“石质史书”,探索传统营造技艺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密码。
?时空对话与当代启示:以古建遗构为时空坐标,构建古今匠师的跨世纪对话。客观剖析传统建筑现代转型困境,其保护理念超越时代局限,为当代城乡建设中传统语汇的重生提供永恒镜鉴。
|
內容簡介: |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现代学术名著撷珍”丛书中的一部。这部书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既是一部中国建筑技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
關於作者: |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师,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的设计。著有《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与林徽因共同创立东北大学建筑系,奠定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基础。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
|
目錄:
|
第一章? 绪? 论 001
002? ?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014? ?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017? ?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023?
024? ? 第一节? 上古
026? ? 第二节? 春秋战国
028? ?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 汉 031?
032? ?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039? ? 第二节? 汉代实物
058? ?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065
066? ?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070? ?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075? ?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093? ?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
第五章? 隋、唐 099
100? ?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108? ? 第二节? 隋、唐实物
136? ?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147
148? ?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150? ?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167? ?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171? ?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177? ?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187? ?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276? ?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 ?
第七章? 元、明、清 293
294? ?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303? ? 第二节? 元代实物
327? ? 第三节? 明代实物
355? ? 第四节? 清代实物
401? ?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 ?
第八章? 结? 尾 421
422? ? 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
內容試閱:
|
代序?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近如去年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须拆除无数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便是一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之新陈代谢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便在抗战之前,中国旧有建筑荒顿破坏之范围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这现象有三个明显的原因:一,在经济力量之凋敝,许多寺观衙署,已归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倾圮,无力保护;二,在艺术标准之一时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园馆街楼,自西艺浸入后忽被轻视,拆毁剧烈;三,缺乏视建筑为文物遗产之认识,官民均少爱护旧建的热心。
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避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少。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刻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中国金石书画素得士大夫之重视。各朝代对它们的爱护欣赏,并不在文章诗词之下,实为吾国文化精神悠久不断之原因。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地师承及演变之结果。这个同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建筑情形相似。这些无名匠师,虽在实物上为世界留下许多伟大奇迹,在理论上却未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解析或夸耀。因此一个时代过去,另一时代继起,多因主观上失掉兴趣,便将前代伟创加以摧毁,或同于摧毁之改造。亦因此,我国各代素无客观鉴赏前人建筑的习惯。在隋、唐建设之际,没有对秦、汉旧物加以重视或保护。北宋之对唐建,明、清之对宋、元遗构,亦并未知爱惜。重修古建,均以本时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内容,不为古物原来面目着想。寺观均在名义上,保留其创始时代,其中殿宇实物,则多任意改观。这倾向与书画仿古之风大不相同,实足注意。自清末以后突来西式建筑之风,不但古物寿命更无保障,连整个城市,都受打击了。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在欧美,古建实行的保存是比较晚近的进步。19 世纪以前,古代艺术的破坏,也是常事。幸存的多赖偶然的命运或工料之坚固。19 世纪中,艺术考古之风大炽,对任何时代及民族的艺术才有客观价值的研讨。保存古物之觉悟即由此而生。即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前线部队多附有专家,随军担任保护沦陷区或敌国古建筑之责。我国现时尚在毁弃旧物动态中,自然还未到他们冷静回顾的阶段。保护国内建筑及其附艺,如雕刻、壁画均须萌芽于社会人士客观的鉴赏,所以艺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他们创立实地调查学院,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他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结合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我国今后新表现的趋势又如何呢?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无疑地,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欧美建筑以前有“古典”及“派别”的约束,现在因科学结构,又成新的姿态,但它们都是西洋系统的嫡裔。这种种建筑同各国多数城市环境毫不抵触。大量移植到中国来,在旧式城市中本来是过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让其喧宾夺主,使所有中国城市都不留旧观?这问题可以设法解决,亦可以逃避。到现在为止,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以至于消灭的现象。四十年来,几个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曾不断地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实在是反映着外国人的经济侵略时期。大部分建设本是属于租界里外国人的,中国市民只随声附和而已。这种建筑当然不含有丝毫中国复兴精神之迹象。
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地必须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由有学识、有专门技术的建筑师担任指导,则在科学结构上有若干属于艺术范围的处置必有一种特殊的表现。为着中国精神的复兴,他们会做美感同智力参合的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因为最近建筑工程的进步,在最清醒的建筑理论立场上看,“宫殿式”的结构已不合于近代科学及艺术的理想。“宫殿式”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建筑师想保留壮丽的琉璃屋瓦,更以新材料及技术将中国大殿轮廓约略模仿出来。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在细项上,窗子的比例多半属于西洋系统,大门、栏杆又多模仿国粹。它是东西制度勉强的凑合,这两制度又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它最像欧美所曾盛行的“仿古”建筑(Period Architecture)。因为糜费侈大,它不常适用于中国一般经济情形,所以也不能普遍。有一些“宫殿式”的尝试,在艺术上的失败可拿文章作比喻。它们犯的是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布局逻辑,布局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元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布局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布局,大到一城一市,小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息,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并加以聪明地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地可能创造出富于特殊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的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在这样的期待中,我们所应做的准备当然是尽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参考的资料。
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记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多多采访实例,一方面可以做学术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会保护。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字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所以中国现存仅有的几部术书,如宋李诫《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乃至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地用现代图解译释内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给许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实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地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