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方尖碑(全2册)
》
售價:HK$
105.6

《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售價:HK$
85.8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HK$
160.6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
編輯推薦: |
1. 理论突围:在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动荡中,量化宽松与财政刺激的边际效应持续衰减,主流经济学却仍将货币幻象与政府失灵视作动荡之源。本书对传统经济学的剖析和反思,不仅关乎衰退周期的破局之道,更是重塑21世纪宏观经济治理范式的思想革命。
2. 政策共振:全球经济互联互通,大国的经济和货币政策会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了解支撑政策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更能看懂政策制定的逻辑,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
3.知名作者:作者是研究凯恩斯思想的权威学者,其撰写的三卷本《凯恩斯传》享誉学术界,本书亦重申了凯恩斯对于经济运行和经济理论的深刻洞见。
4.重磅推荐: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约翰逊、《蹒跚前行》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龙、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詹姆斯·加尔布雷斯等。
|
內容簡介: |
主流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只是笼罩在实体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长期来看对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没有影响,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导致价格水平同比例的变动;政府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而是产生问题的原因,所以经济运行最好留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是,从大萧条、滞胀到大衰退,作者戳穿了“自由市场”的神话,剖析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如何屡次在危机中被迫登场,却又屡遭背弃,揭示了主流经济理论的片面性与意识形态底色。
本书作者曾经撰写《凯恩斯传》,是研究凯恩斯思想的权威学者。在全球经济暗潮涌动的当今世界,作者重申了凯恩斯对于经济运行和经济理论的深刻洞见,即经济活动存在既无法避免又不可预知的不确定性,并以自近代以来的重大经济事件和思想争论作为佐证。
本书不仅是一部反思经济思想发展历程的批判之作,更呼吁打破新古典主义的教条,正确认识货币与政府在经济秩序中的恰当角色,即两者都是人类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支柱,由此,作者为重建经济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
關於作者: |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 Skidelsky),英国华威大学政治经济学荣休教授。他撰写的三卷本《凯恩斯传》曾获多项殊荣,包括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等。他于1991年被册封为终身贵族,1994年当选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
目錄:
|
导 论
悬而未决的问题
罪魁祸首
本书的框架
第一部分 经济思想史
第1章 货币的奥秘:简短的历史
古典二分法
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价值
债权人和债务人
货币数量论的起源
货币需求
货币:彻头彻尾的骗子
小结
第2章 金本位之争
金本位的前奏:17世纪90年代英国有关货币重铸的争论
19世纪的货币争论:综述
金块论与真实票据学说
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
金银双本位制
金本位究竟是如何运转的
第3章 货币数量论:从历史到科学
货币数量论:两个分支
费雪的圣诞老人
维克塞尔的信用货币版货币数量论
维克塞尔是一位货币数量论者吗
小结
第4章 国家促进发展和抑制发展的理论
引言
重商主义者关于国家促进发展的理论
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国家抑制发展的理论
维多利亚时期的财政立宪
坚忍不拔的重商主义
小结
第二部分 凯恩斯的兴起、辉煌与衰落
第5章 凯恩斯干预
货币的麻烦
麦克米伦委员会
通论
政策含义
小结
第6章 凯恩斯主义的统治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1945—1960年
增长的凯恩斯主义:1960—1970年
繁荣势头强劲的原因
滞胀的凯恩斯主义:1970—1976年
英国:凯恩斯主义道路的终点
第7章 货币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凯恩斯和古典学派
新古典综合
反正统理论的兴起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实验:1976—1985年
货币主义的财政遗产
从弗里德曼到新共识:1985—2008年
小结
第三部分 危机时期和危机之后的宏观经济学:2007年及以后
第8章 财政政策的失灵
国家的财政危机
英国的辩论
基于比较的视角对紧缩政策的评估
小结
第9章 新货币主义
危机之前的货币正统理论
为何采取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计划:2008—2016年
量化宽松应该如何运作
评价
第10章 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分配问题
主流理论对不平等问题的漠视
分配的微观经济学
分配与宏观经济
现代消费不足论的故事
小结
第11章 银行出了什么问题
危机之前的正统理论
理论
理解银行业:一些基本术语
金融创新
小结
第12章 全球失衡
导言
危机之前状况概览
一些基本理论
经常账户失衡是经济崩溃的原因吗
储蓄过剩与资金过剩
银行业失衡
小结
第四部分 一部新的宏观经济学
第13章 重建政治经济学
引言
政府应该做什么 原因何在
新宏观经济学宪则
通胀问题
确保银行业的安全
不平等问题
超全球化及其不满
改造经济学
|
內容試閱:
|
2008年的经济崩溃及其余波是对两种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一次检验。这次检验不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而是一场现实生活中的实验,我们每个人都有亲身体验。根据当时的主流观点,崩盘本不应该发生,而且即使发生了,也会迅速复苏。但是,按照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涉及货币和政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源于有关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的争论。250年以来,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一直是,除非在“失去控制”时,否则货币并不重要,而政府干预市场通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正如撒切尔夫人的那句名言,“你不能逆市场而行”。有学者声称,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可以自动趋向于实现充分就业。政府经常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干预,这会扰乱就业市场,创造或促进垄断,阻碍价格调整,更严重的是,政府“胡乱操纵”货币供给,从而诱使人们以错误的价格进行交易。起初,人们认为应基于金本位来控制货币供给;在金本位瓦解以后,就应由独立的中央银行来控制货币供给。政府的职能应仅限于为有效的市场交换提供必要的条件。宏观政策的唯一任务是控制货币供给。
凯恩斯主义革命成功地挑战了这种政策观点。这场革命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并在70年代之前主导了宏观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者否认货币经济(货币经济是指用货币而非商品签订合约的经济)有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倾向。这是因为人们可以选择持有货币而不是将其花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因为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性;用凯恩斯的话来讲,拥有金钱“能缓解我们的焦虑”。由于货币拥有“价值贮藏”的职能,宏观经济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并容易处于“不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因此,政府的任务是维持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平衡,这意味着对货币的管理是政府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必须保持有序状态的并不是货币,而是市场体系本身。如果放任市场不受管理和监管,它将破坏社会和政治稳定。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代,即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自由经济体系经历了唯一一段稳定和增长的时期。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挫于“滞胀”,即通胀和失业率同时上升,凯恩斯主义管理宏观经济的方法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新古典经济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应该授权由央行来控制通胀,而失业率应维持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自然失业率不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失业者应该外出去找工作。
用经济学家熟悉的术语来表述货币和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关系的问题。凯恩斯主义的创新之处在于,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总支出,并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目标相适应。相比之下,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目标在于为经济提供适量的货币,而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部内容,因为财政政策不能影响总支出的水平,只能影响总支出的方向。这正是2008年“得势的”经济学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