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荒诞到反抗:导读加缪《局外人》和《鼠疫》(谜文库)
》
售價:HK$
65.8
《
给孩子的考古
》
售價:HK$
63.8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HK$
108.9
《
我以为这辈子完蛋了(经历了那么多以为会完蛋的事,我还是活得好好的!)
》
售價:HK$
85.8
《
社会情绪的传递与互动研究:以情感符号为视角 (光明社科文库·法律与社会)
》
售價:HK$
93.5
《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售價:HK$
108.9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售價:HK$
74.8
《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售價:HK$
54.8
編輯推薦:
★“人文传统”系列丛书第七版,人文传统2: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探寻思想启蒙的火种。
★世界文明史的扛鼎之作,包罗万象的全球人文经典!
★跨学科的精彩对话,文明历程的系统探索,赏心悦目的文化长廊,百余幅精美插图,横跨多个世纪的百科全景,精彩纷呈的人文世界。
★沿着世界历史演变的辙印,找到冲突与融合的逻辑;在观念的碰撞与交融中,让文明的光芒驱散纷争的阴霾。
★一部系统的人文经典教材,一幅横跨多个世纪的百科全景,一个精彩纷呈的人文世界!
內容簡介:
“人文传统”系列丛书的英文版由全球教育出版机构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出版。本套丛书自从1992年面世以来,至今已改版七次,是国外诸多世界知名大学人文系的教材,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评价。
本套书以其跨学科的知识谱系、全球化的学术视角、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探讨和研究世界文明的脉络,内容涵盖世界范围内历史、哲学、宗教、民俗、文学、绘画、建筑、音乐、科学等各领域文化,呈现“人文”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整合之美,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人文世界。著录所及处皆配以精美的彩色插图,旨在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横跨多个世纪的百科全景图。
《人文传统(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介绍了14世纪—18世纪人类社会在思想、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进步。不仅讲述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与变革,还记录了亚洲、非洲等地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发展。
關於作者:
费尔罗(Gloria K. Fiero),在美国纽约出生和长大,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艺术史硕士学位,后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跨学科人文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高校从事人文传统、世界历史和艺术史的教学工作,至今已数十年。1996 年,人文教育研究协会正式设立了“格洛丽亚·费尔罗”人文传统讲座系列,以纪念其在人文传统教学与研究领域的贡献。该项目每年举办学术讲座和演出,深受学生和学者欢迎。
目錄 :
第十五章:困境与挑战:转型中的14世纪
第十六章: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人文主义
第十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自然的门徒,创造的大师
第十八章:文化的相遇:亚洲、非洲和美洲
第十九章:反抗与改革:旧秩序的式微
第二十章:天主教改革与巴洛克风格
第二十一章:绝对权力与贵族风
第二十二章:北欧新教地区的巴洛克艺术
第二十三章:科学革命与新知
第二十四章:启蒙运动:理性的前程
第二十五章:理性的局限
第二十六章:18世纪的绘画、音乐和社会
內容試閱 :
1992年,《人文传统》首次出版。作为一名长期教授人文学科的老师,我意识到只从西方视角理解世界文明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然而,现有的人文教科书并不能满足我的需要。于是,我决定撰写此书。这项挑战十分艰巨,令人生畏。对人文学科而言,研究西方的文学、哲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各方面历史,已是一份雄心勃勃的事业。我该采用何种办法,既能将视角扩展至亚洲、非洲和美洲,又能避免课程内容过于繁杂?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找到了解决方案。我并未像往常一样,采用严格的历史研究方法(正如我曾经在历史课上所做的那样),而是按照主题编排我的人文课程,并着眼于文明的普遍主题、主要风格和重大事件,包括诸神和统治者、古典主义、帝国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人物、种族和性别平等、全球化等。因为这些元素反映或塑造了特定时间或地区的文化。
最终,《人文传统》的内容架构由以上思想和课堂实践演化而来。本书并不希望将学生埋在书山之中,让他们一味地接受海量信息,而是立足全球视野,采用主题法和编年法讲述人文知识,并致力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如今,《人文传统》第七版将着眼于艺术和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两者揭示的人文特征,并借此培养读者的创造性思维。
本书的宗旨仍与当下息息相关,希望每位读者都能通过此次阅读让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七版修订
在《人文传统》第七版中,我添加了一个新的板块:“调查研究”。该板块以图解的方式分析了世界文明中的重要作品,包括新石器时代的巨石阵(含土耳其东南部最新的考古发现)、帕提侬神庙、彼特拉克和多恩的十四行诗、印度湿婆舞王像、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杨·凡·爱克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以及美国现代艺术家朱迪·芝加哥的画作《晚宴》。
为了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第七版还加入了两个热门板块:“问题探讨”和“触类旁通”。“问题探讨”侧重于介绍有争议的观点和当前的争论(比如文物所有权之争、创造论与进化论之争),而“触类旁通”则关注古今之间的传承与差异。在“问题探讨”中,我加入了学界对印度吠陀文化起源的争论(第三章)。而在“触类旁通”中,我提出了一种全新观点,解释当代中国人对于传统山水画的感受(第十四章)。
作为《人文传统》的一大标志,本版仍将文学、视觉和听觉等方面的原始资料逐章进行整合。为了让文学作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些阅读材料将以译文形式替代原文出现。此外,还有一些文学材料只在讨论中出现,并未编入正文。我在这些材料上添加了注释,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学习。
新增加的艺术作品包括内布拉星象盘,希腊化时期的马赛克艺术,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阿尔及尔妇女》,大洋洲文身艺术,日本阿弥陀佛像,查尔斯·威尔森·皮尔的作品《穆罕默德·亚罗肖像画》(美国最早的穆斯林肖像),以及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此外,我更新了第三十七章和第三十八章,探讨了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等主题,并简要叙述了当今世界的问题,包括恐怖主义、生态问题、种族冲突和数字艺术。
…………
女性人文主义者
女性人文主义者虽然为数不多,但大都来自显赫的富裕贵族家庭,她们往往不得不在婚姻、女修道院和追求人文教育之间做出选择。人文主义者对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研究,特别是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道德哲学的探究,吸引了一小部分女性,她们大部分来自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文主义者卡桑德拉·费德莱(1465—1558)按照彼特拉克的传统,用优美的拉丁语给她在欧洲各地的赞助人和朋友写信。罗马人文主义者维托利娅·科隆纳(1492—1547)创作了宗教诗篇和民间诗歌以哀悼丈夫的逝世,她的忠实崇拜者米开朗琪罗把她比作“一块深藏才华的大理石”(图16.11)。然而,大部分女性人文主义者不得不面对男性同行的批评。在作品中,她们反复引证在她们之前的杰出女性的成就为自己的努力进行辩护——这一主题早前在薄伽丘和皮桑的作品中(参见阅读材料15.3)出现过。劳拉·切蕾塔(1469—1499)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是一位布雷西亚贵族的女儿,15岁时嫁人,在丈夫去世后(大约婚后18个月)仍然坚持做学问。在她的书信中,她公然抨击那个时代的女性对外在奢饰形式的关注,认为这是一种轻浮的行为。她还描述了女性知识分子遇到的种种困难。
信件《捍卫女性自由教育》(写于1488年)是切蕾塔对一个曾称赞其为奇才的评论家的猛烈反击,因为这个评论家暗地里谴责与她同时代的女性人文主义者。“正是因为有了正当的理由,”切蕾塔反驳道,“我感动地想要证明,女性如何凭借与生俱来的卓越才能在学识和美德方面赢得伟大的声誉。”切蕾塔在传统的著名女性名单上——古巴比伦女预言家、《圣经》中的女英雄、古代女神,以及著名的古希腊罗马女作家和演说家等——加入了她那个时代的女性人文主义者的名字。最后,她尝试解释为什么杰出的女性数量如此之少:
解释很明确:女性天生就有能力成为佼佼者,但她们却选择了次要的目标。因为一些女性关注的是精致的发型,时尚漂亮的服饰,或者是珍珠和其他宝石做的美甲。另一些女性喜欢翻唱经典歌曲,沉迷于舞蹈,或者喜欢养宠物。还有一些女性喜欢出席各种奢华的宴会,嗜睡,或者喜欢浓妆艳抹。但是,那些内心深处渴望美德的女性,从一开始就会克制她们幼稚的灵魂,思考更崇高的事情,时刻提醒自己锻炼以增强体质。她们讷言敏行,耳听心受,把头脑清晰时的想法和沉思时积淀的思想写在充满正义的信中。因为知识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通过努力获得的回报。只有不懈地努力,自由的心灵才会永远热情地朝着好的方向奔去,对知识的渴望也会变得越来越全面和深刻。因此,正是因为没有什么特殊的圣洁,上帝才把非凡的才能这份礼物赠予我们女性。大自然慷慨地把天赋赠予所有人,开启所有的选择之门,并让理性从门内入室,走向意志。人们从中学习,并传达理性的愿望。意志也必须选择让人行使理性的天赋。
但是,当我们女性应该据理力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表现得很胆怯;当我们应该保持自信的时候,我们却缺乏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