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攻金之工: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
》
售價:HK$
1408.0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HK$
54.8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HK$
173.8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HK$
140.8

《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售價:HK$
86.9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HK$
69.3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HK$
86.9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HK$
151.8
|
編輯推薦: |
风靡全球的艺术畅销书、现代艺术入门经典,全彩修订版焕新上市。作者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是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BBC艺术频道原主编、英国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现任馆长,曾被纽约《创意》(Creativity)杂志评为“世界上蕞有创意的五十位思想家”之一。本书作为他的代表作,自2012年首次出版,已被译为15种语言,累计推出50种版本。简体中文版累计销量25万册,豆瓣9.1分,1万人打出五星好评,持续位居“豆瓣热门艺术图书第三名”。新版不仅修订全书文字,更是将原来的“黑白印刷 集中彩插”升级为“全彩印刷”,并增补50余幅彩图,基本上实现图文对照;并将轻型纸,更换为更适合色彩呈现的雅质纸,手感柔和,翻阅舒适。 2.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如果说“反叛”是艺术发展的动力,那么现代艺术无疑将叛逆进行到底。从杜尚的小便池,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安迪·沃霍尔千篇一律的罐头,到约翰·凯奇沉默的4分33秒,艾敏·翠西乱糟糟的床,达米恩·赫斯特玻璃柜中鲨鱼,现代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而是理念、主张、态度。
“脱口秀”式解说现代艺术150年发展历
|
內容簡介: |
为什么杜尚的小便池会成为艺术,而商场里的不行?
为什么康定斯基看似涂鸦的画会成为艺术杰作,而你的不行?
为什么印象派在刚诞生的时候不被看好,而现在却变得很行?
……
其实,我们所知晓的现代艺术已沿着“反叛”的道路走了一个半世纪:叛逆的苗头始于印象派,借助后印象派的画笔逐渐成长,在野兽派的色彩里发扬,在毕加索拆解的画面中一发不可收拾,直至脱离具体形态的抽象艺术,脱离物质形态的观念艺术……现代艺术就像个游戏,想玩转它,你所需要掌握的只是它的游戏规则。
《现代艺术150年》就是这样一本“破解现代艺术规则”之书,它以清晰的时间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梳理了从19世纪印象派到21世纪当代艺术的150年发展历程,梳理27个艺术流派,覆盖100余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作者威尔·贡培兹以艺术评论家的专业视角,结合历史背景、艺术流派和关键人物,揭示了现代艺术的演变逻辑——从打破传统、追求创新,到观念艺术的崛起。书中不仅解析了凡·高、塞尚、毕加索、杜尚、沃霍尔等艺术大师的创作理念,还探讨了艺术与收藏、商业、社会、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我眼里,就欣赏和享受现当代艺术而言,最好的起点不是去判断它好还是不好,而是去理解它何以从达· 芬奇的古典主义演变成了今天的腌鲨鱼和乱糟糟的床。和大多数看起来难以理解的东西一样,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最基本的规则,以便让曾经令人困惑的一切变得有意义。同时,那些往往被视为越过现代艺术规则的观念艺术实际上惊人地简单。
——威尔·贡培兹
|
關於作者: |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现象级艺术畅销书《现代艺术150年》(已出版50多种版本)作者,一个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Creativity)杂志评为“世界上蕞有创意的五十位思想家”之一。他曾在英国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7年,后担任BBC艺术频道主编11年,采访过许多世界顶级画家、演员、作家、音乐家、导演和设计师等,并撰写评论。他还是一位备受推崇的艺术评论家,为多家出版社、杂志和报纸撰稿,如《名利场》(Vanity Fair)、《泰晤士报》(The Times)、《卫报》(The Guardian)等。2021年担任巴比肯艺术中心艺术总监。2024年起,担任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馆长。著有艺术畅销书《现代艺术150年》《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改变艺术的31种凝视》等。
|
目錄:
|
前言
导论:你在看什么
1泉 1917
2 前印象派 :走向真实 1820—1870
3 印象派 :现代生活的画家 1870—1890
4 后印象派 :拓展领域 1880—1906
5 塞尚 :吾人之父 1839—1906
6 原始主义 1880—1930 / 野兽派 1905—1910 :原始的呐喊
7 立体主义 :另一种视角 1907—1914
8 未来主义 :快进 1909—1919 195
9 康定斯基 / 俄耳甫斯主义 / 青骑士 :音乐之声 1910—1914
10 至上主义 / 构成主义 :俄国人 1915—1925
11 新造型主义 :网格 1917—1931
12 包豪斯 :校园重聚 1919—1933
13 达达主义 :混乱的秩序 1916—1923
14 超现实主义 :以梦为生 1924—1945
15 抽象表现主义 :宏大的姿态 1943—1970
16 波普艺术 :零售疗法 1956—1970
17 行为艺术 / 新现实主义 / 贫穷艺术 / 激浪派 / 观念艺术 :心灵游戏 1952 年至今
18 极简主义 :无题 1960—1975
19 后现代主义 :假身份 1970—1989
20 今日艺术 :名利场 1988 年至今
艺术品收藏地
致谢
译名表
|
內容試閱:
|
1917年4月2日,星期一。纽约,三位穿着讲究的年轻人,离开坐落在第67街西33号的一套漂亮复式公寓,款款向城里走去。他们脸上带笑,边走边聊,不时发出低低的笑声。对于走在两位粗壮朋友之间的那位苗条而典雅的法国人来说,这种街头漫步总是令他心旷神怡。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在这座城市生活已有两年:长到足以认路,短到还不至于对这座赏心悦目、充满魅力的城市习以为常。
三人沿着第五大道向南走去,不久便抵达目的地——第五大道118号,专事生产卫浴设施的J. L. 莫特铁器厂零售部。店内,艾伦斯伯格和斯特拉憋着笑,他们的法国同伴则在卫生间样板间和门把手陈列品之间忙着搜寻什么。几分钟后,他叫来店员,指向一个普通的平底白瓷小便器。三人重新走到一起。周到的店员告诉他们,这件方便工具产自英国贝德福德郡。法国人点点头,斯特拉笑了一声,艾伦斯伯格则兴高采烈地在店员背上一拍,说这玩意儿他买了。
他们离开了店铺。艾伦斯伯格和斯特拉去叫出租车,他们那位文文静静、泰然自若的法国朋友则抱着沉甸甸的小便器站在道旁,为自己构思出的小便器计划感到愉悦:把它作为一出小闹剧,搅动沉闷的艺术界。低头看着它那白光光的表面,马塞尔 · 杜尚(1887—1968)笑着心想:这东西说不定能掀起一点风浪。
小便器到手,杜尚把它带回自己的工作室。他把这件沉重的瓷家伙靠墙平放,又把它倒转过来,使它看起来像倒置在那里。之后,他在器具外沿左侧用黑漆署上“R. Mutt”的笔名,注明日期1917。他的作品几乎大功告成,只剩下一件事:他得给他的小便器起个名字。他选择了“泉”。这件几小时前还随处可见、难以归类的小便器,经杜尚之手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至少杜尚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相信自己发明了一种新的雕塑形式,即艺术家可以选择任何已有的、批量生产且不具明显美感的物件,通过解除其实际功用(换言之,使它变得无用),通过给它命名,通过改变其通常被观看的角度和背景,使它变成一件事实上的艺术品。他把这种新的艺术制作形式称为“现成品”:一件原本已经制成的雕塑。
他打算把它送到1917年的独立艺术家展览上展出。这是当时美国最大的现代艺术展出盛事,展览本身就是对美国艺术界的一种挑战。展览由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该协会由一群思想自由、观点前卫的知识分子组成,反对在他们看来国家设计学院对现代艺术所持的保守和沉闷态度。
杜尚把有意选择的小便器变成一件“现成的”雕塑时,大脑中还有另外的攻击目标。他想质疑学究和批评家们关于什么是艺术品的规定,在他看来,他们自命为审美仲裁人,但基本上不合格。杜尚认为,应该由艺术家决定什么是艺术品,什么不是。他认为,如果一名艺术家说某件东西是艺术品,且对其背景和含义施加了影响,那么它就是一件艺术品。他意识到,虽然这个观点很容易理解,但它在艺术界或许会引起一场革命。
杜尚还想揭露一种广泛存在的看法的虚假: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家在人类社会中属于高级一点的物种,他们值得社会给予更高的地位,因为他们具有非同一般的聪颖、洞察力和智慧。杜尚觉得这很荒谬。艺术家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别人也太把他们当回事儿了。
《泉》的隐秘含义并不止于杜尚的文字游戏和挑衅。他专门挑选一个小便器,因为它作为一件物体,可说的话太多了,其中许多是有关色情的,而这又是杜尚在其作品中经常探讨的生活中的一个方面。由于把小便器翻了个个儿,不用太高的智力就能看出它的性暗示。可是那些在组织委员会中与杜尚共事的成员却参不透这一隐喻,也就无怪乎他的董事伙伴们拒绝《泉》在1917年的独立艺术家展览上展出。
在杜尚、艾伦斯伯格和斯特拉购物之行几天后,这一作品被送到列克星敦大街中央大宫饭店的展厅,立刻引起了一种惊愕与反感交织的骚动。
保守派赢得了那次战斗,但正如我们现今所知,他们却戏剧性地输掉了那场战争。“R. Mutt”的展出被认为太具攻击性,太粗俗,因为它是一个小便器。人们认为,在美国清教徒的中产阶级圈子内,它不是合适的讨论题目。杜尚团队立即撤出了委员会。《泉》再也没有露面,或者永远不会了。无人知晓这位法国人的这件匿名作品到底命运如何。有种说法称,它被一个感到恶心的委员给砸碎了,由此解决了展还是不展的难题。数天之后,阿尔弗雷德 · 斯蒂格利茨在其“291画廊”给这一著名的物件拍了一张照片,但所拍的很可能是那件“现成品”的匆忙复制品。复制品也不见了。
然而,理念的巨大力量在于,一旦出现就再也不会消失。
当其中某件作品被展出时,观察一下那些把这东西很当回事的人的模样,真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你看到的是一群面孔紧绷的艺术崇拜者,围着展品伸长脖子,盯着它看了又看,再向后退,从各个角度看。它是个小便器!甚至还不是原作。它的艺术性在于理念,而非物体。
人们现在对《泉》的崇敬定会使马塞尔 · 杜尚愉悦不已。当年他专门选择了这一物件,是因为它缺乏美的魅力(某种他称之为反视网膜的因素)。《泉》是一件“现成的”雕塑,从未公开展出过,当初仅被作者当作一个挑战性的恶作剧,可它却成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件艺术品。它所体现的理念对多次重大的艺术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包括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在当今现代艺术家中,马塞尔 · 杜尚无疑是最受尊敬和被谈论最多的艺术家。
没错,但这是艺术吗?或者这只是一个杜尚式的玩笑?当我们抓耳挠腮地“欣赏着”充满各种观念的现代艺术的最新展览时,是否都被他愚弄了?他是否以大批由私人司机拉着跑的收藏家,那些被贪婪迷住眼、屋子堆满破烂仍沾沾自喜、容易上当受骗的“钱袋”为原型,创造出了许多“马特”?他那些原本为了让博物馆馆长们进步和开明的挑战是否产生了相反效果?根据他的意见,理念比媒介更重要,因而哲理拥有了相对于技能的特权,这样是否以武断的意见限制了艺术学院,使他们对技巧产生了畏惧并予以放弃?或者他是个天才,使艺术摆脱了中世纪煤仓般的黑暗,就像伽利略三百年前对科学所做的那样,使其繁荣发展并发动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知识革命?
我的看法是最后一个。杜尚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艺术和艺术可以是什么。不错,艺术仍然包括绘画和雕塑,但它们仅仅是艺术家表达思想的无数媒介中的两项。无疑,杜尚应该对整个“这是艺术吗?”之争负责,而这场争论当然又恰是他有意为之。对他来说,一名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哲学家相近,他或她能不能作画甚至都无关紧要。一名艺术家的工作不是去给人以美感上的愉悦—设计师可以做这事;艺术家的工作是从尘世中撤出一步,通过展示理念,使世界可以理喻,或对世界进行评论,而这些理念除了它们本身以外,并无实际用途。他对艺术的这一解释,随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约瑟夫 · 博伊斯等行为艺术家的出现,被推向极致,他们不仅成为理念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表达理念的媒介。
杜尚在现代艺术史中脱颖而出,但他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开启者。这一时代开启于19世纪,当时他甚至还没出生呢。那时,各种各样的世界大事在巴黎发生,使它成为地球上最令人震撼的知识之都。这是一座处处令人兴奋的城市,空气中仍弥漫着革命的气味。这种气味不断被一群冒险的艺术家所吸纳,他们即将推翻艺术权威们陈旧的世界秩序,迎来一个艺术的崭新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