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HK$
86.9

《
柏拉图《美诺》疏证
》
售價:HK$
96.8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HK$
74.8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HK$
130.9
|
編輯推薦: |
1.科普是小儿科,只有科学边缘人才会从事?错!科学家也可以是科普的主力。探索科学与公众交流的另一种模式。
2.重现英国早期科普的黄金时代,看科学家群体如何躬身下场,与公众双向奔赴,凝聚社会的科学共识。
3.刘华杰、罗兴波、戴伟联袂推荐!
|
內容簡介: |
人们往往以为,自1900年初科研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科学家就集体退出了公众舆论场,将科普领域留给科普作家施展。本书则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指出在英国,曾有一个科学家并不高冷、亲身下场宣传的早期科普黄金时代。
作者广泛调查了190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图书、杂志和报纸,发现科学家在专业和大众类读物上均极为活跃。这源于当时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科普市场,其受众是一个未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求知欲旺盛的阶层。科学家们从事科普工作有利可图,且在科学界也不会受到同行的排斥。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科学家与公众的“双向奔赴”日渐消失,专业科学作家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
英国科普的发展历史,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另一种模式,它有助于促成科学与公众的更紧密互动。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彼得·J. 鲍勒(Peter J. Bowler),著名科学史专家,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历史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不列颠学会及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在2004 年到2006 年担任英国科学史协会主席。他于20 世纪80 年代在国际科学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现代科学史》《进化思想史》《如果没有达尔文》等二十多部著作。
译者简介: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
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两部译著获得业内奖项),主编《愿景与门道:40 位科普人的心语》,并已出版专著《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
周亚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活动交流部主管,《科学故事会》编辑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
科普期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并参与多项科普图书策划及编辑工作。
|
目錄:
|
第1章 引言:科学家、专家和公众
被孤立的职业之迷思
普及的层次
第一部分:大众科学的话题和主题
第2章 科学的对立意识形态
科学和探索
科学和宗教
应用科学
颠覆性科学
第3章 大图景
原子物理学
宇宙学
相对论
进化与新生物学
人类起源与人的本性
唯物主义与医学
第4章 适合所有人的实用知识
科学和工业
电力和无线电
观星活动
观察自然
第二部分 出版商和他们的出版物
第5章 制造受众
识别趋势
对教育的需求
出版商的反应
出版商和作者
第6章 重大议题的畅销书
推广新宇宙学
辩论新生物学
科学为人民
第7章 出版社的系列图书
给严肃读者的科学
反对当权派
青少年科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第8章 百科与连载
百科全书
连载
哈钦森出版社
联合出版社
第9章 大众科学杂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杂志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
特殊兴趣杂志
第10章 面向大众的科学
高雅杂志
通俗杂志
报纸中的科学
科学记者
广播中的科学
第三部分 作者
第11章 大人物
作为明星的科学家
朱利安·赫胥黎
J.B.S.霍尔丹
亚瑟·基思
J.亚瑟·汤姆森
第12章 科学家和其他专家
传记调查
科学家
财务因素
专家
第13章 20世纪50年代及其后
利用传统媒体
新技术和新媒体
呈现的问题:谁为科学写作?
附录:传记登记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