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能源列国志: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
》
售價:HK$
74.8

《
座头鲸来到香港:梁秉钧五十年诗选
》
售價:HK$
107.8

《
脆弱的家庭
》
售價:HK$
74.8

《
如何让自己快速变强90天行动计划
》
售價:HK$
64.9

《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
》
售價:HK$
74.8

《
Elasticsearch实战(第2版)
》
售價:HK$
142.8

《
数字经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路径
》
售價:HK$
162.8

《
炉边夜话——深入浅出话AI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1)梁方仲先生是享誉国际的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
(2)本书是梁方仲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经典之作,案头必看之书。
(3)数据丰赡,考据详密,参考价值极高。
(4)杨联陞、全汉昇、李侃、宁可等先生倾力推荐。
(5)豆瓣评分高达9.6.
|
內容簡介: |
该书是梁方仲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稿内容分为六大部分。“总序”论述我国历代户籍、地籍、赋役册编造的历史及其特点,并与世界各国进行比较。“正编”又分为甲编和乙编,共178个统计表,甲编是关于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情况和历代户口的地域分布,乙编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田地、田赋总数和分时分区的统计数。“附编”含37个统计表,对我国南北两大区域中的九个重要府州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别编”有20个表说,侧重于对相关制度的概括与说明。“历代户口、田地升降比较统计图”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历代户口、田地的升降变化。“附录”则对中国历代度量衡作必要的说明。
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杨联陞先生曾评价这本书“谨严而观其大,‘眼光上下五千年’。同行用历代传下来的资料,非经过此书不可”。全汉昇先生评价它“是一部不朽的著作”。著名史家李侃、宁可等,认为此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将会给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带来很大的便利”。
|
關於作者: |
梁方仲先生(1908—1970),广东广州人,原中山大学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贡献,尤以明代经济史的研究成就而闻名。著作宏富,有《梁方仲文集》(八卷)、《梁方仲遗稿》(十八卷)行世。代表作有《明代一条鞭法》、《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等。
|
目錄:
|
总 序……………………………………………………………………………1
凡 例……………………………………………………………………………1
正 编
甲编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情况及历代户口的地域分布 ………………3
说 明 ……………………………………………………………………3
甲表1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数,每户平均口数和每户每口平均田亩数
…………………………………………………………………………………6
甲表2 前汉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19
甲表3 前汉各州郡国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19
甲表4 前汉元始二年各郡国人口密度 …………………………………26
甲表5 后汉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28
甲表6 后汉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32
甲表7 后汉各州郡国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32
甲表8 后汉永和五年各郡国人口密度 …………………………………37
甲表9 后汉对前汉郡国口数增减之比较(系估计数字) ………………39
甲表10 后汉对前汉西北各郡国口数的比较 …………………………50
甲表11 后汉对前汉淮汉以南各郡国口数的比较 ……………………52
甲表12 汉初各侯初封时及国除时的户数及其升降百分比 …………54
甲表13 三国、西晋、南北朝的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56
甲表14 西晋太康初年各州户数、平均户数及各州户数的比重 ………60
甲表15 西晋太康初年各州郡国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61
甲表16 刘宋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68
甲表17 刘宋各州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70
甲表18 北魏一部分州郡的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80
甲表19 东魏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81
甲表20 东魏各州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84
甲表21 隋、唐、五代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96
甲表22 隋各州郡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104
甲表23 唐贞观十三年各道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道户口数的比重
…………………………………………………………………………110
甲表24 唐贞观十三年各道府州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111
甲表25 唐天宝元年各道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道户口数的比重
…………………………………………………………………………121
甲表26 唐天宝元年各道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121
甲表27 唐开元、元和各道府州户数及元和时每县平均户数 ………134
甲表28 唐代各道人口密度 …………………………………………160
甲表29 辽代各道府州军的户数、军兵丁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出军兵丁数 ……………………………………………………………………160
甲表30 辽代御帐亲军数 ……………………………………………167
甲表31 辽代历朝所建宫卫骑军数 …………………………………168
甲表32 北宋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172
甲表33 北宋主客户口数及客户户口数的比重 ……………………180
甲表34 南宋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186
甲表35 北宋初年各道府州军主客户数及客户所占的百分比 ……188
甲表36 北宋元丰初年各路府州军主客户数及客户所占的百分比
………………………………………………………………………199
甲表37 北宋太宗朝及神宗朝各路(道)主客户数及客户占总户数百分比的比较 ……………………………………………………………………………212
...
………………………………………………………………………616
附表21 清乾隆四十九年杭州府分县乡民数和市民数的比较 ……617
附表22 明、清两代嘉兴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618
附表23 清代嘉兴府分县大小丁口数 ………………………………620
附表24 清代嘉兴府分县大小丁口数的百分比 ……………………620
附表25 清康熙三十年开封府分县旧管、开除、新收及实在人丁数
………………………………………………………………………621
附表26 清道光十七年济南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623
附表27 清道光十七年济南府分县男女大小口的百分比 …………624
附表28 明万历朝、清光绪朝顺天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625
附表29 唐、北宋、元三代在今广东省境内各府路州户数比较表 …626
附表30 唐代在今广东省境内各府州户口比较表 …………………627
附表31 北宋在今广东省境内各府州主客户比较表 ………………629
附表32 元代在今广东省境内各路州户口比较表 …………………630
附表33 清康熙、雍正、道光三朝广州府分县丁数 …………………631
附表34 明代各朝广州府分县田地及税粮数
附表35 清嘉庆二十二年广州府分县田地、地丁银数、起运存留驿传银数及其百分比 …………………………………………………………………633
附表36 清嘉庆二十二年广州府分县屯田及屯米数 ………………635
附表37 清道光九年福建全省分县人口数 …………………………636
别 编
小 序 …………………………………………………………………641
表说1 历代男女法定年龄与赋役课免的规定 ………………………642
表说2 西晋户调式及“边远夷人”纳布米额 ………………………646
表说3 西晋平民男女丁占田课田额数 ………………………………647
表说4 西晋品官占田及荫客限额 ……………………………………648
表说5 西晋高级官员食俸及赐绢、菜田额数 ………………………650
表说6 东晋南朝品官荫客限额 ………………………………………650
表说7 北魏地方官公田额数 …………………………………………651
表说8 北魏迄唐均田制下平民受田额数 ……………………………652
表说9 北魏迄唐良民户调赋役额数 …………………………………668
(1)一夫一妇的户调田租及每丁男的力役额数 ……………668
(2)未娶丁男及奴婢、丁牛的租调额数 ……………………670
表说10 唐代亲贵官勋永业田额数 …………………………………672
表说11 隋、唐内外官职分田额数 ……………………………………674
表说12 唐代内外官府公廨田额数 …………………………………676
表说13 唐开元二十五年调赋绵绢麻布等物的区域分布 …………678
表说14 元世祖中统元年每户输纳丝料包银税率 …………………682
表说15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丁地税税率 ……………………………685
表说16 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夏税及秋粮项目分类比较 ………687
表说17 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夏税及秋粮项目的输纳区域
分配 …………………………………………………………689
表说18 明代南北分区兑运法中每石漕米加征脚耗轻赍率 ………693
表说19 清乾隆年间各直省各类田地每亩征科额数 ………………695
(1)民赋田每亩征科额数 ……………………………………695
(2)更名地等各类田地每亩征科额数 ………………………696
(3)归并卫所屯地等各类田地每亩征科额数 ………………698
(4)农桑地等各类田地征科额数 ……………………………700
表说20 清乾隆年间各直省人丁等每口科银额数 …………………701
历代户口、田地升降比较统计图
1 历代户数比较 ………………………………………………………705
2 历代人口比较 ………………………………………………………706
3 历代垦田比较 ………………………………………………………707
4 明代历朝户、口和田地数的升降
5 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人丁、田地数的升降
6 清乾隆至光绪六朝人口数的升降 …………………………………708
附 录
一、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 ……………………………711
(一)历代度量衡之变迁 ……………………………………………713
(二)度量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时代特征 ……………………723
二、中国历代度量衡变迁表 ……………………………………………741
(甲)中国历代尺之长度标准变迁表 ………………………………741
一、古今尺度的比较 …………………………………………741
二、吴承洛的推算 ……………………………………………745
三、刘复和杨宽的推算 ………………………………………746
四、万国鼎对唐尺的推算 ……………………………………747
(乙)中国历代升之容量标准变迁表 ………………………………747
(丙)中国历代两斤之重量标准变迁表 ……………………………748
(丁)中国步和亩的进位变迁表 ……………………………………749
三、引用书籍、论文目录 ………………………………………………751
(一)引用书籍目录 …………………………………………………751
(二)引用论文目录 …………………………………………………7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