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式疗法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伟大的遗址(亲历100座人类文明考古奇迹)
》
售價:HK$
206.8

《
秦汉国家的思想、信仰与皇权政治
》
售價:HK$
215.6

《
反卷社会:打破优绩主义神话(一本直面焦虑与困境的生活哲学书!)
》
售價:HK$
83.6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HK$
54.9

《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售價:HK$
206.8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
內容簡介: |
新中国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建设、发展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人民的创业史、探索史和奋斗史,是接续奋斗、创造新辉煌、书写新的伟大成就的历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在创刊三十周年之际,组织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理论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对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旨在助力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自主的新中国史知识体系。
|
關於作者: |
李正华 湖南衡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成员、副所长(主持工作)兼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研究。著有《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新中国政治发展论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等,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新中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国式现代化简史》等书的撰稿统稿工作。
郑 珺 北京人,《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主任,编审。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史研究。著有《长安街》《当代北京的对外交往研究》《北京“两轴”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多项,发表《论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指导历史研究的实践》《国史学理论问题研究述评》《新世纪以来国史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进展及思考》等论文数十篇。
|
目錄:
|
目 录
历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史研究:
以“第二个结合”为例
杨光斌 / 001
中国政治概念史研究的新探索
李里峰 / 010
近 30 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发展概述
张金才 / 024
关于新中国经济史三个问题的思考
武 力 / 035
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赵学军 / 049
国企发展史研究三题
龙登高 / 066
“公私合营”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张忠民 / 074
近 30 年来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陈金龙 / 084
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三题
欧阳雪梅 / 101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史研究三题
朱汉国 /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研究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李 文 / 127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单位评述
郑清坡 / 143
近 30 年来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史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阮清华 / 153
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王巧荣 / 167
交叉学科视野下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评述 张清敏 / 186
近 30 年来国内当代中俄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左凤荣 / 200
近 30 年来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史研究三题 孟庆龙 / 212
学科、范式、话语:新中国史研究理论的回顾与思考 柳建辉 / 223
国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检视 左玉河 / 239
新中国史理论研究三题 宋学勤 / 251
后 记 / 26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国史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教育,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推动党史国史研究事业蓬勃发展。2022 年 12 月 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成立 3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学会全体同志、向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并对国史研究提出殷切期望,强调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 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C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推动国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亦称新中国史)研究事业再上新台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中国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建设、发展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人民的创业史、探索史和奋斗史,是接续奋斗、创造新辉煌、书写新的伟大成就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历史学科门类来说,作为一门学科的新中国史还十分年轻,虽然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得到学界关注,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1990 年,经中共中央批准,研究编纂、宣传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门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1992 年,国史学会成立。1994 年 1 月, 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陈云题写刊名的专业学术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这些都为新中国史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国内首家专门刊载新中国史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始终秉承“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牢牢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以发挥国史研究“修史、资政、育人、护国”作用为着眼点,积极引领学术创新,紧密团结广大新中国史研究工作者,刊载了大量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术“新人”,为推动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建构自主的新中国史知识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同时也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对外学术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赢得海内外学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30 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了一批新中国史通史著作和专门史著作以及重大事件的专题研究成果,刊发了大量文质兼备的学术论文,对新中国史重大问题、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史料收集、整理和编纂工作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新中国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方法不断创新,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等新方法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新中国史研究的视野和深度。在此过程中,《当代中国史研究》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密切关注新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 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 3000 余篇,及时反映了新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新中国史研究事业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继续推动新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在创刊 30 周年之际,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以及新中国史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特组织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理论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对近 30 年新中国史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结集出版,以飨读者。这些文章既对相关领域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做了系统归纳,同时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加速推进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自主的新中国史知识体系。
展望未来,《当代中国史研究》将继续立足新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后 记
本书收录了 2024 年《当代中国史研究》刊发的“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文章 20 篇。这些文章立足新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突出问题意识, 一经推出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多篇被二次、三次转载,被各大理论网站转发,引发相关问题持续深入探讨,不仅为新中国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新中国史研究迈上新台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编辑部将这些文章汇集成册,并以此纪念《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 30 周年。
本书的顺利出版,既仰赖于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全体同志的辛勤付出,特别是易海涛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均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还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4 年 1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