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野草》意会
》
售價:HK$
107.8

《
格外的活法
》
售價:HK$
86.9

《
大陆银行(全两册)(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续编(机构卷))
》
售價:HK$
624.8

《
断头王后:玛丽·安托奈特传(裸脊锁线版,德语直译新译本,内文附多张传主彩插)
》
售價:HK$
61.6

《
东南亚华人宗祠建筑艺术研究
》
售價:HK$
97.9

《
甲骨文字综理表
》
售價:HK$
217.8

《
礼法融通: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观念
》
售價:HK$
86.9

《
城市群交通系统风险与应急管理
》
售價:HK$
204.6
|
編輯推薦: |
追踪一张纸的“蝴蝶效应”:西南边陲的一个商人,掀起了世界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不同的观察者视角:从商业角度,观察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商业文明,与千年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揭露世界历史的“暗线”:跨越千年,遍布欧亚,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被交子紧密地串联在一起。
|
內容簡介: |
北宋初期,带着沉重政治枷锁的四川,成为全国唯二的铁钱流通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铁钱、白银地下兑换比例失控,社会财富不知去向。
随着商业的发展与平民阶层的兴起,第一张纸币“交子”在成都应运而生。
交子诞生之际,北宋朝堂上的斗争也越发激烈。围绕着交子引起的金融风暴,朝堂上的阴云越来越重,与此同时,商业的便利让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宋朝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儒家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异类”商业文明,向全世界扩散,甚至影响到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引发安史之乱的粟特人连通东西方的商路,汉萨同盟在波罗的海沿海的贸易,白银时代大清的挽歌,德国吕贝克城的那道大门……千年的时间里,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历史事件,沿着交子构筑的商业逻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
關於作者: |
章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擅长非虚构类作品写作和人文历史与地理随笔,共出版各类著作20余部计500余万字。代表作有,历史随笔《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窄门》《天府之“盐”》《锦江商脉》《千年一坊》《少城》;人文地理随笔《图腾与废墟》《虔洁》《造山运动:造出一个天府之国》《成渝口水仗》;时政随笔《成败:甲申360年祭》《脉动:一个记者眼中的今日中国》《中国平民日记》。其中长篇纪实文学《邓小平故居留言簿》荣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铜奖、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四川图书奖一等奖;《窄门》入选2023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纪实文学《天下客家》(合著)荣获第六届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
|
目錄:
|
上卷 一张神奇的纸币
第 1 章 从一株树的侧影,寻觅纸的方位
构树之“恶”
一块贱木的华丽转身
净众寺在何方?
一个千年造纸作坊觅踪
中国纸张西行路线图
一个传统造纸村庄的坚守
本章词条 : 构树,蜀纸,净众寺,平乐造纸坊,怛罗斯战役,桑皮纸之乡
第 2 章 交子诞生的前夜
蜡丸书“剿灭”后蜀
治蜀难比蜀道难,更难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蜀茶尽榷”惹的祸?
看三朝皇帝,如何平反?
这,才是大宋最为害怕的地方
本章词条 : 后蜀,全师雄兵变,后蜀孟昶,王小波、李顺起义,刘旴之变,王均之乱
第 3 章 四川铁钱的前世与今生
罕见的地域歧视
“特区”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多钱哪儿去了?
四川铁钱,一个时代的特殊印记
公孙述留下的“铁钱之谜”
伟大的铸铁时代
本章词条 : 金布律,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永平元宝,大蜀通宝
第 4 章 王昌懿和他的“交子铺”
北宋,一个“缺钱”的朝代
与“飞钱”无缝承接
王昌懿是谁?
对人的考验开始了
本章词条 : 交子的创造者,成都与交子,交子与茶商,民间交子铺
第 5 章 一张纸币折射的时代
最初的货币革命
官交子命运溯源
好在,有一个王安石
变法,不是变戏法
神宗的眼光与韧性
当“滥发”成为治理的主题词
本章词条 : 交引,榷货务,检校库,王安石变法,“行在会子库”钞版,陕西交子
中卷 天圣元年的成都
第 6 章 交子时代的成都官员们
“益州交子务”诞生
宋祁的成都往事
存废之争
为何是薛田?
“惟不入京”的矛盾心理
大宋的一张试纸
一座城市华丽的倩影
本章词条 : 千斯仓钞版,蜀刻本,官交子工艺,益州交子务,抄纸院,成都造币小史
第 7 章 成都“十二月市”
击鼓三百,开市了!
多如牛毛的节日
以三月蚕市为例
成都的元宵夜
美酒成都堪送老
本章词条 : 成都十二月市,宋代成都节日,安福寺塔,成都“新十二月市”
第 8 章 蜀商,一个独特的标签
一眼望不到头的荆棘之路
“迁虏”卓王孙的财富人生
成都“首街”变迁史
残书中若隐若现的蜀商背影
两个貌似蜀商的成都人
本章词条 : 锦官城,蜀中名锦,东大路,成都锦院,蜀中名酒
第 9 章 一枚铜钱的命运追踪
一个黄头郎官的登天之路
成色十足的“邓通半两钱”
一个看似荒唐的决定
一枚极其满意的棋子
邓通庙里供着“邓财神”
本章词条 : 战国货币,邓通钱,铁五铢,蜀五铢,大蜀通宝
第 10 章 从“蜀道”到“世道”
百姓无“法”无“天”
逼出来的开明
大宋之“路”
“道”与“路”的肇始
“四路”来风
“蜀道”与“世道”
天降的“平民社会”
本章词条 : 宋朝宰相,宋朝兵制,北宋科举,南宋科举,“四川”来历,蜀道,方孝孺《蜀道易》
下卷 交子,以及千年来的世界
第 11 章 丝绸之路,一路向南
丝,丝绸,与丝绸之路
大唐和尚笔下的故事
少城、锦城与女红
锦上添花,惟蜀是耳
一个异乡人眼里的锦绣
南丝路成都段勘行书
本章词条 : 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提花织机,蜀锦,万里桥,茶马古道
第 12 章 粟特人留下的“商元素”
找寻粟特人
出色的语言天赋和商业禀赋
悠扬而空灵的驼铃声
粟特人的黄金时代
“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史思明
粟特人去向何方?
本章词条 : 粟特人,张骞通西域,新月地带,唐朝十大胡人名将,安史之乱,唐玄宗
第 13 章 司马迁撰史下的“蛋”
开历史先河的“素封”
范蠡的“进”与“退”
天下只有“陶朱公”
一个商人的华丽转身
吕不韦的“政治经济学”
本章词条 :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范蠡,范蠡经济思想,吕不韦,《吕氏春秋》
第 14 章 我看到了北宋的影子
德国马克上的“那道门”
“老大”的地位,是打出来的
三位老人和“七个尖塔”
是什么成就了这座小城?
吕贝克立下的“规”与“矩”
一枚中世纪的勋章
本章词条 : 吕贝克,汉萨同盟,哥特式建筑,吕贝克法,条顿骑士团,宋朝海上贸易
第 15 章 白银时代震荡波
银行后花园的秘密
金匠银行家的困局
一场以白银为主角的谜案
漫长而短暂的白银时代
“钱庄”与“银行”的生动缩影
以明代为例
白银拖垮了大清
本章词条 : 英格兰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张献忠,白银时代,钱庄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 世界语境下的交子,及其他
谭继和
2024 年。甲辰。龙年。
整整一千年前,也就是 1024 年,世间第一张纸币在成都诞生——这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且应被牢牢记住的标志性事件。世界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章夫先生所著的《1024—2024,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地成都,以及千年来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旨在“牢牢记住”的书。
“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地成都,以及千年来的世界”,书的题目看似有些长,但却给人以层层递进、视野洞开的强烈感觉,只要将其中几个主要元素拎出来,便可一窥而知全豹。“交子——成都——世界”。有意思的是,围绕成都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由“第一张纸币交子”而生,一个是为千年来历史巨变而成。
无疑,这是一本以“交子”为线索,而荡漾千年历史进程与脉络的书。
两个“世界”, 横跨千年。 章夫围绕其中的“变”与“不变”展开恣意抒写,留下洋洋洒洒近四十万言,看后让人酣畅淋漓,着实过瘾。
全书共三卷十五章。
上卷由“一张神奇的纸币”掀开千年成都与世界的帷帘,紧紧围绕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产生的台前幕后、历史陈因、生存土壤,以及大宋特定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层层剖析,给我们呈现一幅幅曼妙而浪漫的历史图卷。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别出心裁地由树的故事讲起,从一株树的侧影,去寻觅纸的历史方位。由树而引出纸,由纸而引出交子,由交子而引出时代。然后跟随时代的大背景,再回过头去透析交子为何诞生在成都,由此而旁及宋灭后蜀的那段历史,又旁及为何大宋统辖之内,只有蜀地才能使用铁钱,以及铁钱引领下的诸多故事……娓娓道来的背后,是层层压实的逻辑关系。作者并没有用一些大道理去直接地平铺直叙,而是通过田野调查式的方法,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用力去寻找去挖掘那些我们见惯不惊的故事,用小人物小故事佐证“大道理”。虽然时光浩渺,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找起来很难,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悟到,章夫一直在努力。我知道,还原历史,让历史本身说话,是章夫在写作中致力追求的。
中卷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交子诞生地成都。成都是怎样一座城市?交子为何会诞生在这里?交子的生长土壤与其他地方有什么异同?作者试图从若干维度帮助我们寻找答案。比如,“益州交子务”诞生前后有哪些体制机制上的创举?又如,大宋执政者眼里,成都如何成为朝廷经济的一张试纸?还有,交子诞生后,与成都“十二月市”如何相生相息有效互动?最为点睛之处,是作者的写作思绪带着读者的阅读思维一直在往前走,从现象到本质层层剥离,透过若隐若现的蜀商背影,敏感地捕捉到了“蜀商”这样一个独特的标签——交子背影下繁华的大宋成都,为什么没能走出历史上“留”得下来让人记住的企业家?更为可笑与悲哀的是,就连交子铺唯一出现的商人代表王昌懿,还是私交子出现问题后,朝廷在追责文书里留下的名字,即或如此,也是唯一留下的一个富商人名。作者展开追问,由“交子时代”的成都官员到成都繁华的“十二月市”,再从一枚铜钱的命运追踪到若隐若现的蜀商背影,最后落脚到“蜀道”与“世道”。由官员到百姓,从月市到钱币,沿着“道”与“路”的变迁……中卷同样用五个篇章的体量,从叙事到故事,看似波澜不惊,但层层深入的逻辑关系跃然纸上,稍作留意,就不难看出作者在篇章处理上的娴熟老到与材料铺排上的良苦用心。
下卷浓墨重彩于交子身后“千年来的世界”。这一卷依然用了五个篇章,“南方丝绸之路” “粟特人” “吕贝克” “白银时代”无疑是其中的主题词,但作者并没有被这些遥远的“世界标签”所左右,为了世界而写世界,而是随时顾盼全书的主题,就像放风筝一般,风筝飞得再高,而那根线,却稳稳地攥在自己的手里。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成都,有哪些要素需要交代?粟特人安禄山、史思明引发安史之乱时,成都在哪里?作为汉萨同盟的总部所在地,吕贝克的命运折射了什么?还有白银时代震荡下的中国命运……作者显然注意到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需求,在有了上卷的积累与中卷的铺垫后,自然而然将目光与重点转向“世界”——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领域,旨在将读者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入,再深入。不仅如此,作者还用司马迁笔下中国古代三位巨商的经历,巧妙地分析自古以来中国儒家文明下独特的“商元素”,并特地放在世界这一卷,有意无意将这些“独特性”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考量。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其实,答案就在每一位读者心里。
一口气读过章夫先生关于交子的文字,掩卷沉思,我不免心生感慨,作为一个学历史专业且又在历史行当耕耘一生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这里仅针对本书的相关特点,提出三点思考供诸君切磋:
01
........................................................................................
新时代新语境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书写历史?
传统的历史书写,很容易陷入由史料到史料、从资料到资料的循环之中,难以抽身出来。一篇洋洋洒洒的历史论文,往往就是一堆历史资料的堆砌。如何将浩如烟海的史料,通过咀嚼消化之后,化为作者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史识”,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字,在今天的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斯·韦伯说得很直白:“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祛魅……”其实,近些年来,我们身边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书写者,他们没有条条框框,少了“科班出身”的约束与限制,可以自由挥洒,充满“调动史料”的热情……看到这些文字我很高兴,我甚至以为,“真正的高手有时往往在行业之外”。
这里要说到当代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已经由以政治史记述为重,转向以社会文化史为重;由以知识精英的描述为重,转向以人民群众万千气象的生活为重;由历史研究的陈旧式文化生态与呆板框式结构,转向历史研究的传承创新文化生态与活跃的思维进程同尊重历史为根的进程相融合的自由架构。在叙事方式上,寓宏大叙事于生动细节之中,也是当今史学的发展趋势。
章夫的文字给我酣畅淋漓之感,关键就在于他是用平民视角,把宏大叙事寓于细节絮语之中,是平淡中的瑰丽,是平常心却又错综古今、控引天地。无论是读他刚刚出版的历史作品《窄门》,还是当下的这本,还是他长时间来关于成都历史多个角度的书写,我并未感觉到是在读历史类文字,他的书写紧扣主题,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放得出去又收得回来,可谓收放自如。这也是章夫书写的一大特点。我与章夫相识数十年,也很早就注意他了。我以为,正因为他不是历史科班出身,所以眼里没有条条框框,心里没有陈规旧律,一切以新闻人特有的写作表现手法为上,即新闻术语中所说的“倒金字塔结构”书写,先将人们最感兴趣的元素放在第一位表达,以此类推。有这种“读者至上” 的新闻思维,再加上扎实的文学功底,讲出来的故事肯定精彩好看。我欣赏这样的好看。
俗话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我们知道,古代没有新闻行业,新闻从业人员由史官替代。因此,司马迁要算是较早的新闻从业者了。他广泛收集素材,遍览山水人文,一部传世巨著《史记》,就似一部深度报道作品集。我高兴地看到,章夫很好地继承了这样的职业思维和职业习惯,以新闻人的眼光和史家的情怀,写出了不一般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
“读史使人明智。”但要说多读几本史书就会明智起来,没那么简单。读史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分析。记住一堆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与其他所有学科一样,读史并不完全靠死记与硬背,更需要悟性,学历史并不见得都能获得智慧,有的时候获得的可能是更深的愚昧。
今天的时代要求我们时代的书写,我们究竟该如何以新的思路书写历史?无论是张宏杰还是章夫,都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他们的有益尝试值得肯定与赞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