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9年,上海广学会董事、英美传教士李提摩太、卜舫济、福开森,偕同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郑观应、唐杰臣、陈辉庭等人,慨念“不能使华人子弟同受教育之益”,“当灌输中西学识”,要求工部局设立一所中西文学校,培植租界内的华人子弟成为“中西贯通、人格健全而能适应社会需要之人才”。1900年,工部局纳税人会议通过方案,购置该校校基和常年办学经费,由工部局拨款解决;兴筑校舍经费,则由华董郑观应、唐杰臣、陈辉庭三人负责向华人绅商募集。1904年,学校在北火车站附近的克能海路(今康乐路)、爱而近路(今安庆路)始告成立,定名为“华童公学”(Public School for Chinese),
函请英国剑桥立士学校白勃牧师延聘校长及教员。这是上海公共租界开设的第一所专门教育租界华人子弟的新式学校,开近代华童教育之先河。
2、在“严谨扎实、探索创新”的教风,以及“严、实、活、精”的学风和“团结、守纪、勤奋、进取”的校风引导下,晋元人逐步形成了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校园日益充满活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几乎在所有课目中都保持全市前列的地位,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学校获得的优异成绩不仅赢来良好口碑,荣誉也接踵而至。学校还充分利用晋元中学光荣革命的传统资源,让学生了解校史,熟悉校史,以校友中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为榜样,以做晋元人为荣,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通过潜移默化,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晋元中学逐渐迈开了对外交往和开放办学的步伐,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视野也日益开拓。
3、进入21世纪,晋元高级中学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五个新”(即教育理念新、课程组合新、运作方式新、师资结构新、管理机制新),学生自主发展、富有国际视野和鲜明个性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名校。学校提出“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率先在全国构筑了“以套餐式组合课程为选择教育的载体、以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为基本实施形态、以学分制为基本管理制度、以研究性学习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形成了“上什么课,学生来挑选,每天进出不同的教室上课”的“晋元特色”,其教育改革亮点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