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4.9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HK$
151.8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HK$
104.5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从衣食住行(植物作主角)关联到历史、地理、生物知识,形成记忆宫殿。
很多人感觉自己“对生物知识不敏感”“总是记不住历史/地理知识”,其实是因为学习需要将新知识关联到已有的旧知识上。当缺少可以与新知识关联的既有知识时,就很难进行关联记忆。而这本书,从我们每一天都要接触到的植物(吃的饭、蔬菜、水果、路边的花、树,我们平时喝的茶、咖啡),关联到历史、地理、生物知识,帮我们很容易记住书里涉及到的这三大学科的知识。
世界36家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提供200多份美丽的高清资料支持。展现准确的植物科普和历史细节。 一本治愈和浪漫的人文科普书,触及对生命、时间和存在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帮助焦虑的现代人获得宁静和力量。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刘华杰、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宣传部部长王西敏、畅销书《故宫里的博物学》作者小海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
內容簡介: |
植物是在我们人类诞生之前就在地球上生存了10亿年的前辈。当人类开始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改变着植物的形态、分布和数量时,植物也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人类走向定居、参与着人类文明的塑造。
本书以植物进化史为主轴,在介绍100多种植物的科普故事中,用超过200幅高清的珍贵历史图片,直观呈现了植物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植物在等待人类的10亿年中都发生了什么?植物又是如何在20万年中帮人类走向定居的?植物如何参与了人类的生产和饮食,又带给了人类哪些医药馈赠和艺术灵感?
这是一本专业、美丽、深情的人文科普,让我们在阅读植物与人类衣食住行的故事中,感受到进化的浪漫,建立起清晰的世界历史框架。
|
關於作者: |
河野智谦,知名环境学家、植物神经生物学家
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环境生命工程系教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国际光合作用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光量子工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北九州市立自然史与历史博物馆受托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访问学者、佛罗伦萨大学国际植物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北九州研究中/心主任、巴黎西岱大学跨学科能源研究所国际成员、日法科学史资料中/心主任。
专攻生物的光响应、环境响应、光合作用,及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数理生物学、植物学史等领域。
[译者简介]
张颖奇,古生物学研究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学士、中科院古脊椎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生物地球专业理学博士、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后。
研究方向:田鼠类生物年代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的演替;步氏巨猿的灭绝;统计学、几何形态测量学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micro-CT技术在化石类人猿研究中的应用。
译著:《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动物》《恐龙》。
|
目錄:
|
前言 由植物开启时光之旅
第1章 植物等待人类的10亿年(人类诞生之前)
苔藓和蕨类:仍生活在当今森林的早期植物
裸子植物:随风繁衍形成的针叶林
苏铁和银杏:保存着远古记忆的活化石
森林、草原和荒原:静待人类出现的生物群系
探寻植物的踪迹 很久以前,巴黎和伦敦曾经都是丛林
第2章 植物帮人类走向定居的20万年(农耕文明之前)
种子和杂草:人类食用的林中植物
历经沧海桑田的日本群岛远古时代的森林
橡子:人类开始加工野生植物
藜和栗:人类挑选和培育的杂草
来自照叶林的水果:对森林的馈赠进行栽培
漆树:人类发现了天然树脂和涂料
水与火的使用:改变了人类与植物的关系
探寻植物的踪迹 在稻子体内制造的微小的宝石
第3章 发现粮食作物,传播饮食文化(农耕文明时期)
麦:地中海文明的支柱
大麦:世界上最早被驯化的作物
小麦:世界文明的坚强后盾
黑麦:成功取代谷物的次生作物
稻:让亚洲摆脱饥饿的作物
野生稻:曾经是顽固过头的杂草
旱稻、水稻和荞麦: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探寻植物的踪迹 荞麦起源于西伯利亚还是中国
“新旧大陆”的草木:为人类提供大块淀粉
薯蓣、芋头和香蕉:来自欧洲人向往的热带乐园
木薯、马铃薯等:来自美洲大陆的馈赠
番薯:在史前就漂洋过海的植物
探访植物疾病 从祈求祷告到查明植物疾病的真相
豆科植物:地球上最繁荣的植物家族之一
各种豆子:让土地和餐桌都变得富饶
大豆:一直养育着中华大地
豆的扎根:豆科植物多样化的秘密
植物的营养学 以玉米为例探讨谷物与营养的均衡
第4章 植物的神奇功效 (大航海时代之前)
药用植物:早期的药用树木和果实
葡萄:制造通向神明的饮料
柳树:天然的阿司匹林
柑橘属和蔷薇科水果:来自水果天堂
海枣:美索不达米亚人栽培的果实
象征吉祥与美的植物:圣树和蔷薇
月桂树:太阳神阿波罗的圣树
蔷薇:从餐边食物到神明供物
木樨榄:被和平女神与胜利女神选中的树木
柏木:因长寿而被当作永生的象征
树木与人的相关性 从作为征服对象的原生林到培育木材的人工林
树木与人的相关性 被守护至今的巨树与独自存活至今的巨树
第5章 植物被植物猎人带到世界各地(大航海时代与工业革命时期)
植物猎人:带动了世界和经济运转
郁金香:世界上首次泡沫经济的主角
兰花:贵族身份的象征
茶:英国为之发动了“鸦片战争”
烟草、咖啡和香辛料:刺激人类感官的植物
番红花:从古至今的安神魔力
烟草:“新旧大陆”的邂逅和交易
罂粟、大麻和古柯树:从混乱到清醒
植物中的生物碱:大帛斑蝶的热带智慧
形成咖啡馆文化的咖啡、可可和香荚兰
其他蔬菜和香辛料:工业革命前仍被当作药物
通过胡椒看周游世界的香辛料的宿命
环游世界并改变了世界的蔬菜
番茄和辣椒:把东西两个半岛染得通红
以日本为例:本土蔬菜和外来蔬菜
植物热潮:近代植物学的发展
园艺热、植物园热和栽培热
橙和王莲:欧洲人栽培的温室植物
棕榈:欧洲人建立大型温室栽培的植物
棉花等植物:从土地上收获的“羊毛”
欧洲花园里的东方草木之美
山茶:率先将春天送到欧洲
绣球和睡莲:印象画派的主角
牵牛与百合:底层百姓喜爱的花卉
第6章 植物在缩小的世界中膨胀(工业革命之后)
透过咖啡看种植园的时代
人类世的问题 单一种植引发的现代病害大流行
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种植园变化
替代能源作物正在重新定义耕地
结语 植物与人类的未来
可持续的生物资源 海草和藻类可以成为替代能源
光合作用的生物制造动物蛋白
用植物生物量生产酵母蛋白质
利用微生物生产新的家畜饲料
转基因与基因组编辑 转基因作物增加了可以耕作的土地
使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加速新植物的诞生
在没有重力的太空和海洋中栽培植物
可以成长的植物型机器人与细胞大小的微型机器人
如果可以实现人工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就可以成为利用资源
后记 人类开拓未来的线索
图片来源
参考资料
|
內容試閱:
|
前言由植物开启时光之旅
人类的历史并不是由人类自己单独创造的。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植物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你可能不会立即接受这一观点,但如果你循序渐进地读完书中的事例,或许你就可以领会到,是相继登场的植物与人类一起创造了历史。植物作为经过10亿年的漫长岁月才演化而成的多细胞生物,不仅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本领,还在与人类接触的过程中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演化)。或许,正如书中提到的几位研究者所说,“植物一直等待着人类出现,等待着人类耕作土地,然后把自己融入人类的生活。”也就是说,人类“与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契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共同进化关系。”人类从现在开始应该选择何种道路,取决于如何理解过去1万年间与植物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出更多的智慧去解决各种迫切问题。我期望能与你们分享这些新的想法。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与植物一起开启“时间之旅”吧。
烟草、咖啡和香辛料:刺激人类感官的植物
植物是药效成分的宝库。植物除了会产生维持生存需要的初次代谢物,还会产生丰富多样次生代谢物,很多次生代谢物对人类来说具有药效成分。即使是现在,仍然有很多植物成分的药用效果在等着人们去发现。古代医学的流派,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基础都是有关各种草药的知识体系。在西方,受希波克拉底草药医学的影响,人们建立了植物园作为草药标本园,植物学得到了发展。在东方,人们也找到了很多有药效的植物(草药),甚至编制了根据症状将多种草药混合使用的药方,并据此制成药剂给病人使用。草药的种类有几百种。
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和药物
药效成分与药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药物一般用于疾病治疗、预防、症状缓解等,有的可以通过提取植物中的药效成分制造而成。像烟草中的尼古丁这样的神经毒素,在适当的浓度下也可以起到药物的作用。源自金鸡纳树的奎宁对于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植物产生的生物碱等次生代谢物,结构和活性多样,很多种类都非常有用。很多药还是由植物直接加工制成的。
神奇的香辛料和调味料
中国古代的五行观点在中国医学里同样适用,比如中药就与五行有关。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医中咸、酸、苦、甜和辣这些味觉可以通过五行与具有药效的植物相关联。人们在喝咖啡和茶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享受它们的风味,还有驱散困意、让心情更加舒畅的目的。植物的成分之所以可以刺激我们的感官,应该就是因为我们的细胞里具备这些成分(化学物质)的受体。这样看来,很多香辛料并不只是单纯起到防腐和去除异味的作用,可以说它们是植物,却含有刺激特定受体的化学物质。
香辛料和调味料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是特殊的食材,含有高效刺激味觉相关受体的化学分子。当然,有很多香辛料除刺激味觉之外还可以作用于神经系统。我们要将它们的作用区别对待。
促进了科学发展的植物
当科学家们酝酿新想法时,植物有时会成为他们的灵感源泉,给他们带来重要的启发。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于那些历史上为科学突破做出了贡献的植物。
从豆科植物中观察到的生物钟
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内,都存在一个“无形的时钟”。地球自转形成了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循环。与这一周期相对应,生物的体温调节、激素分泌等与生存密切相关的多数机能都具有24小时的循环节律。提出生物钟这一概念的是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欧文·邦宁(ErwinBünning)。他通过观察荷包豆发现,生物体的昼夜节律和建立在光照基础之上的调节机制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有人这样评价他:就像发现了生物学基本定律的孟德尔一样,欧文·邦宁也靠每天凝视豆科植物发现了生物中存在的普遍现
会移动的玉米基因
美国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McClintock)长年反复观察玉米并拍摄带有杂色籽粒的玉米照片。
她观察了不同世代中杂色籽粒的出现频率和部位差异,并整理了大量数据。出乎她意料的是,孟德尔定律竟然不能解释这些数据。基于这些研究,她于1951年提出,在遗传基因中,存在调节生物形态的性状表达的遗传物质(调控基因的概念),而且这些遗传物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染色体之间移动(转座子的概念)。1983年,81岁的芭芭拉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与达尔文竞争的科学巨匠们
在达尔文所生活的时代,有很多可以做他竞争对手的科学家。他们曾与达尔文在科学的世界里唇枪舌剑。让我们以植物为主题,追寻与达尔文相关的科学家们的足迹。
没有植物学家们,就没有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师从剑桥大学的植物学家约翰·史蒂文斯·亨斯洛(JohnStevensHenslow)。在他的推荐下,达尔文年轻时便得到了乘坐“小猎犬”号进行环球航行的机会。达尔文用了约5年时间,绕了地球一周,观察了世界各地的动植物。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并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论述了物种是受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进化发展的观点。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物所拥有的多数特征,即使在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变异范围;在生存竞争中,物种特征的不同会影响其存活概率;具有利于生存特征的个体才能繁衍后代,并通过遗传使该特征得以在种群内保存、积累,由此进化。
达尔文进化论学说是1858年7月1日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公开发表的。与达尔文联合发表该学说的还有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RusselWallace)。华莱士为联合论文提供了他完全独立于达尔文完成却与其进化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论述。达尔文在1847年私下向英国植物学家约瑟夫·道尔顿·胡克展示的进化论的简要论述(联合论文第一部分),以及他1857年寄给美国植物学家阿萨·格雷(AsaGray)的信(联合论文第二部分),这些都是达尔文比华莱士先酝酿出进化论思想的证据,因此这两部分内容被放到了华莱士的论述(联合论文第三部分)之前。此外,现在所使用的“进化”一词的英文evolution是在《物种起源》第六版中最早出现
比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早的“进化”的概念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面世半个世纪之前,拉马克就已提出了进化的概念,他也认为物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或许拉马克是最早提出进化概念的人。然而,他的学说――用进废退学说,在他离世之后遭到了进化论者们的强烈批判。特别是“生物体父代在生命周期中通过经验获得的相关特征,会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子代”的想法,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格格不入。不仅如此,这一观点也被奥古斯特·魏斯曼(AugustWeismann)的“小鼠去尾”实验强有力地否定。在这个实验中,虽然多个世代的小鼠尾巴都被切除,但也不会因此就繁衍出无尾的小鼠。
拉马克的进化论不仅在学术上遭到批判,同时还遭到当时宗教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的批判,因此,他的晚年非常凄凉。在曾是法国皇家植物园的巴黎植物园里竖立着拉马克和他女儿的雕像。碑文上刻有女儿对父亲说的话:“后人一定会称赞您,一定会消解您的遗憾!”现在人们发现,即使在遗传中不会发生DNA序列的变化,也会发生某种基因状态的变化(表观遗传学),并且也有可能发生跨世代的获得性特征的遗传。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拉马克的学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