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HK$
684.4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103.8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HK$
77.3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李光弼是平复安史之乱、挽救唐朝命运的重要将领,其实际战功在郭子仪之上,而其生前境遇和身后声名却落寞寂寥,远不能与郭子仪相比,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不同的结果?性格、身世、做事风格?本书将一一揭晓。
李光弼是唐代著名的“蕃将”,马驰先生是唐代蕃将研究的专家,《李光弼》及附录“唐代蕃将考论”,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唐代的蕃将群体。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唐代名将李光弼的传记,也是研究其生平事迹的学术著作。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论实际战绩,李光弼在郭子仪之上,“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他指挥的太原保卫战、河阳之战、怀州之战精彩绝伦,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然而,相比郭子仪的风光无限,李光弼的际遇则显得落寞冷清。唐史专家马驰先生致力于唐代蕃将的研究,本书为其代表作之一。书中考订了李光弼的家族世系,纠正了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满含同情地叙述了这位名将光辉而落寞的一生,对其生平事迹及兵法战略作了严谨的考证与评述。全书叙事严谨、行文简洁,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李光弼的个性与行事风格。书后还附有五篇关于唐代蕃将的专题论文,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以李光弼为代表的唐代蕃将群体。
|
關於作者: |
马驰(1941—2019),河南省鲁山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和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中国民族史和隋唐史等方面的研究,曾与同事合编《清实录藏族史料》《明实录藏族史料》共15册400余万字,双获国家民委于1989年颁发的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他20世纪90年代主持国家教 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发展(隋唐时期)”,出版专著《唐代蕃将》《李光弼》,其中《唐代蕃将》获陕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被中外学者誉为蕃将研究的权威专家。
|
目錄:
|
◆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两个楷洛
第二章 亦李亦武
第三章 族出“去闾”
第四章 “幼不嬉弄”
第五章 边上名将
第六章 重返故镇
第七章 挺进敌后
第八章 保卫太原
第九章 相州之战
第十章 治军“朔方”
第十一章 河阳之战
第十二章 邙山之败
第十三章 徙镇临淮
第十四章 系心“圣朝”
第十五章 蕃将世家
第十六章 “临淮遗法”
第十七章 光弼现象
附表一 李光弼事迹系年表
附表二 李光弼家族世系表
附录一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附录二 《金石萃编·李光弼碑》考证及按语
附录三 云麾将军李府君神道碑
附录四 唐赠范阳大都督忠烈公李公神道碑铭
附《唐代蕃将考论》:
史道德的族属、籍贯及后人
李谨行家世和生平事迹考
铁勒契苾部与契苾何力家族
沙吒忠义的族出及事迹考
《旧唐书·黑齿常之传》的补缺和考辨
|
內容試閱:
|
◆ 试读章节—————————————————————————————————————
时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杖四节,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一代名将,诸如哥舒翰等,均出于忠嗣麾下,而部将中最为忠嗣看重的则是李光弼。《旧唐书·李光弼传》称:“忠嗣遇之甚厚,常云:‘光弼必居我位。’”基于忠嗣对爱将的无比信任,光弼得授河西兵马使、赤水军使等重任。
虽然史称忠嗣器重光弼,“虽宿将莫能比”,但涉及两者关系的具体事迹记载却很少,治史者所熟知者仅有一条史料,摘引于下:
上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
李光弼言于忠嗣曰:“大夫以爱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夫军府充牣,何爱数万段帛,不以杜其谗口乎!”忠嗣曰:“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忠嗣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李将军,子诚爱我矣,然吾志决矣,子勿复言。”光弼曰:“向者恐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遂趋出。
这段二人对话,再清楚不过地反映了忠嗣、光弼间的关系非同寻常,他们彼此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他们超越上下级关系的障碍,互敬互重,时刻关心对方的安危。尤其有意思的是作为年龄相近的人,虽然一个早熟,一个大器晚成,但才干、性格、旨趣却不乏共同之处。史称忠嗣“工谋于国则拙于身”;他不顾个人得失,惟“以持重安边为务”,致天子震怒,几乎身首异处。而光弼也是个“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己”的角色,观其末路,遭朝廷疑忌,竟“卒以忧死”。两人下场,何其相似乃尔!
果如光弼所料,董延光因师出无功,归罪于忠嗣阻挠军计,奸相李林甫乘机诬告忠嗣欲拥兵以“尊奉太子”。于是,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赖部将哥舒翰苦谏,才从轻发落,天宝八载(749),忠嗣以45岁英年“暴卒”于贬所。
在王忠嗣被治罪的同时,即天宝六载(747)十一月,安禄山的族兄安思顺取代忠嗣为河西节度使。此后至天宝十一载(752),李光弼一直隶于安思顺麾下。同忠嗣一样,思顺亦十分器重光弼,光弼于天宝八载(749)“迁右金吾卫将军,充节度副使”,当与思顺的信任有关。当然这也是光弼边功累积的结果,如随后的“加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就是“以破吐蕃及招讨吐谷浑”而赏功升迁。
天宝十一载(752),李光弼告别了河西备边的七年生涯,但并未结束其边将身份;是年,光弼又以朝命回到早先供职的地方,拜单于副大都护。按,单于大都护府之设,原为捍御、抚慰突厥等北蕃的需要,时后突厥破亡,于混乱中统一漠北的为铁勒回纥部族,酋长骨力裴罗被玄宗册为怀仁可汗,同朝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光弼的新职责应为“抚慰”“辑宁”突厥余部和由铁勒诸部演变的“回纥外九姓”等蕃。安史之乱爆发后,多有此类蕃酋勤王成为朔方系统的蕃将,如仆固部酋仆固怀恩、浑部酋帅浑释之父子、阿跌部酋阿跌良臣、突厥人白元光等,都是平叛中闯出来的一代名将。又,单于大都护由唐室亲王遥领,所以,光弼新职实际上为大都护。后来光弼改任朔方节度副使,单于大都护府仍处于其所统之列,故安史乱中,这里诸蕃比较安静并站在平叛前沿,应与光弼长期于此积累的政绩有莫大关系。
天宝十一载(752),遥领朔方节度年余的宰相李林甫,推荐河西镇帅安思顺自代。十三载(754),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奏光弼为本镇节度副使,并主持留后事(即代行节度使职务)。“思顺爱其材,欲妻之,光弼称疾辞官”。时光弼已47岁,夫人为名门闺秀(出太原王氏),但“先公(光弼)而逝”。思顺之所以要嫁女于一个接近“知天命”之年的人,固然是为了笼络光弼,但首先是看中了光弼的才干。而光弼对这个顶头上司虽然表面上尊重,内心深处却无好感。前述王忠嗣之罢官贬死,是由于李林甫的陷害诬构,而取代河西节度的则是思顺。数年后思顺徙镇朔方,又系林甫推荐。这不能不使光弼怀疑思顺、林甫为互相勾结的奸党。有迹象表明王忠嗣系统的其他将帅,基于对故帅的感情,对安思顺乃至其族弟安禄山都是深恶痛绝的。后来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之死于非命,就是出于王忠嗣爱将哥舒翰的诬陷。“忠嗣遇之甚厚”的光弼,基于道义,当然不会同意这桩婚姻。这件事似乎影响很大,连休病假在长安的哥舒翰都知道了。为了使光弼摆脱困境,遂“奏归京师”。
回归长安的光弼,难得有这么一段闲散的时间,且为了避免再惹麻烦,“遂守道屏居,杜绝人事”。直至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才重返朔方,官复原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