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体育心理学》一书主分为4篇,分别为:体育教学心理、体育训练心理和心理训练、体育竞赛心理、个性特征与体育教学训练,共计13章,对心里学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突出体育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方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体育比赛和心理健康促进指导中的应用。本教材可适用于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可作为教师资格考试的培训教材、体育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参考书及大众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指南。
|
內容簡介: |
《体育心理学》注重系统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体育心理学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特别强调体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比赛中的应用。《体育心理学》共分为 13 章,内容包括体育心理学概述,运动兴趣与动机,运动归因,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动作技能学习,心理技能训练,运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设定,唤醒、焦虑、情绪状态与运动表现,运动中的团队凝聚力,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体育运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运动中的道德心理。
《体育心理学》适用于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可作为教师资格考试的培训教材、体育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参考书及大众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指南。
|
關於作者: |
马中林,中共党员,体育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吉林省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现任吉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珍珠球)基地副主任。荣获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一次,完成建设一流课程一门。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等级教研、科研项目9项,在重要、核心等各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与教学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
目錄:
|
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述 1
第一节 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一、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
心理学的关系 2
二、体育心理学的概念 4
三、研究方法 5
四、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7
第二节 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9
一、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体育
活动的特点 9
二、体育实践活动的需要 10
三、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11
第三节 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 12
一、19世纪的心理学 12
二、体育心理学简史 13
三、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15
本章小结 20
思考与练习 20
第二章 运动兴趣与动机 21
第一节 运动兴趣 22
一、运动兴趣概述 22
二、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24
三、运动兴趣的培养 26
第二节 运动动机 29
一、运动动机概述 30
二、运动动机产生的条件 32
三、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33
本章小结 41
思考与练习 41
第三章 运动归因 42
第一节 归因理论 43
一、单维归因理论 43
二、对应推论理论 43
三、三维归因理论 44
四、成败归因理论 44
五、多维归因理论 45
第二节 运动中的归因分析与训练 46
一、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46
二、运动中的归因分析 48
三、运动中的再归因训练 53
四、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53
本章小结 56
思考与练习 56
第四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 57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58
一、确定体育教学目标 58
二、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
和途径 58
三、分析教学对象 59
四、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60
五、实施体育教学评价 64
第二节 体育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
心理学原理 64
一、体育教学策略 64
二、体育学习策略 66
三、体育学习策略的教学 68
第三节 体育教学环境的心理学分析
与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
评价 70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心理学分析 70
二、体育课堂心理气氛 71
三、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
评价目的 74
四、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
评价内容 75
五、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
评价方法 75
六、体育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
形式 77
本章小结 79
思考与练习 79
第五章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80
第一节 体育活动的心理效益 80
一、体育活动的概念 81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81
三、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益 82
第二节 体育活动的坚持性 89
一、人们在体育活动坚持性上会有
不同表现的理由 89
二、影响人们坚持体育活动的因素 91
第三节 体育活动的成瘾行为 93
一、锻炼成瘾的界定 93
二、关于锻炼成瘾行为的研究 94
本章小结 96
思考与练习 96
第六章 动作技能学习 97
第一节 动作技能概述 98
一、动作技能的概念 98
二、动作技能的组成 98
三、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 99
四、动作技能的分类 100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102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 102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04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05
四、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107
第三节 动作技能的迁移 109
一、技能的迁移及其理论 109
二、技能迁移的测量与评价 111
三、影响技能迁移的因素 112
四、迁移的原则 113
本章小结 115
思考与练习 115
第七章 心理技能训练 116
第一节 心理技能与心理技能训练 117
一、心理技能的含义及特点 117
二、心理技能训练的含义和作用 117
三、心理技能训练的原则 118
第二节 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法 120
一、渐进放松训练 120
二、自生训练 122
三、模拟训练 125
第三节 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128
一、表象训练 128
二、暗示训练 131
三、自信训练 132
本章小结 135
思考与练习 135
第八章 运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
设定 136
第一节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 137
一、目标定向概述 137
二、体育活动的学习目标定向
和成绩目标定向 138
三、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
学习目标定向 139
第二节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 141
一、目标设置概述 141
二、体育课程目标 147
第三节 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的设置
方法 148
一、团队的概念 149
二、团队目标的作用 149
三、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 150
四、设置团队目标时应该注意的
问题 153
本章小结 154
思考与练习 154
第九章 唤醒、焦虑、情绪状态
与运动表现 155
第一节 应激、唤醒、焦虑和心境状态的
定义 156
一、应激概述 156
二、唤醒概述 157
三、焦虑概述 157
四、心境状态概述 158
第二节 唤醒、焦虑、情绪状态与运动
表现的关系 159
一、驱力理论 159
二、倒U形假说 160
三、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162
四、多维焦虑理论 163
五、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165
第三节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
因素 168
一、环境因素 168
二、个体因素 169
本章小结 171
思考与练习 171
第十章 运动中的团队凝聚力 172
第一节 体育团体凝聚力概述 173
一、体育团队的概念 173
二、体育团体凝聚力 173
第二节 体育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 180
一、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
关系 180
二、团队凝聚力与运动项目的
关系 181
第三节 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发展 182
一、明确并认同团体目标与成员
角色 182
二、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 182
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83
四、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183
本章小结 186
思考与练习 186
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与康复 187
第一节 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 188
一、应激反应与运动损伤的关联 188
二、人格特征与运动损伤的关联 192
三、应激源史与运动损伤的关联 193
四、应对资源与运动损伤的关联 193
五、其他心理因素 194
第二节 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 196
一、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 197
二、运动员受伤后的认知反应 197
三、运动员受伤后的情绪反应 199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 199
一、运动损伤恢复理论模型 199
二、促进损伤康复的心理学方法 201
本章小结 204
思考与练习 205
第十二章 体育运动中学生的个体
差异 206
第一节 体育能力的差异 207
一、概念的界定 207
二、体育能力差异对动作技能形成的
影响 208
三、体育能力的差异及教学策略 210
第二节 智力因素的差异 213
一、智力结构与体育运动 213
二、运动智能 215
三、体育运动中的智力差异 216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217
一、个性倾向性的差异 217
二、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219
本章小结 224
思考与练习 225
第十三章 体育运动中的道德心理 226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中的道德形成
和发展 227
一、体育道德的形成 228
二、体育道德的发展 230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232
一、亲社会行为概述 232
二、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具体
介绍 234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亲社会
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234
四、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235
第三节 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241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241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241
三、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243
四、预防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243
本章小结 243
思考与练习 243
参考文献 244
|
內容試閱: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第五部分第一条,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家和党的重大战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本书编写团队认真领会党对教育的要求,根据相关文件,确定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按照地方本科师范类学校办学定位,确定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材资源。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尤其中小学生,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经常参加校内和校外的体育运动。然而,在体育运动中出现的与心理学相关的问题,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鉴于此,本书主要面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编写本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体育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并培养学生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的系统性与前沿性。本书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并努力收集国内体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及案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体育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本书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获得实际的体验感。
第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教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第四,有力的资源保障。每一章的重点知识点都配有视频参考,读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视频内容,提供了一种视觉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本书由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马中林组织编写,并负责最终的统稿和审定。参加编写的成员包括:吉林师范大学的张文霞、崔佳慧,安庆师范大学的贾恩峰,九江学院的陈建红、吴芳,通化师范学院的仇慧钰,以及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的回忆。全书共分为13章,具体分工如下:马中林负责编写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章;张文霞负责编写第二章、第三章;崔佳慧负责编写第七章、第十一章;贾恩峰负责编写第九章;陈建红负责编写第十三章;吴芳负责编写第十二章;仇慧钰负责编写第八章;回忆负责编写第五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同类著作和期刊,由于篇幅限制,未能一一列出,特此说明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