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 “除非女性获得选举权,否则蹂躏我们文明的可怕罪恶永远无法消除。”
★ 英国政治活动家、“妇女选举权之母”埃米琳·潘克赫斯特自传首次引进。
★ 本书是妇女参政论者潘克赫斯特的自传,亦对百年前波澜壮阔的女性争取选举权之路的热忱记录。
|
內容簡介: |
本书集中展现了英国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初至“一战”前,妇女参政论者(Suffragettes,以妇女社会政治联盟的活动为主)争取投票权,与各党派人士、议会、官员的纠缠斗争,对群众号召发动的全过程。从打断发言、代表团请愿,到绝食、砸玻璃、烧邮箱、烧废弃房屋、破坏画作甚至自殉赛马场。作为标杆人物的埃米琳·潘克赫斯特通过自己的讲述,辅之珍贵的历史照片,将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妇女参政论者的勇敢无畏和坚定不屈跃然纸上。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将毕生心血都投入争取妇女投票权的努力之中,本书的写作主旨如作者所言,是“向世人简明扼要地陈述英国妇女革命的前因后果”“让未来的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战斗的艰苦卓绝与奋不顾身,还有女性前所未有、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战斗力,她们在领会到战斗的乐趣之后,丢掉了一切恐惧,继续抗争,直至跨越死亡之门,在途中的任何一步都不曾退缩”。这本传记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个人事迹的陈述,成为对那场动人心魄的选举权之战的热忱记录。
|
關於作者: |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 (Emmeline Pankhurst,1858-1928)
英国政治活动家,被誉为英国“妇女选举权之母”。 1903 年,她创建妇女社会政治联盟(WSPU)。20世纪初,她掀起了一场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妇女参政运动,她的思想理念决定了这场运动的方向。 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把她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百位人物之一,称她“塑造了我们这个时代女性的观念,使社会进入一个全新模式,从此再没有回头路”。每年的7月15日被英国定为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日,以纪念这位为妇女选举权作出重要贡献的倡导者。
|
目錄:
|
第一卷 激进分子的造就
第一章 → 我为何成为妇女参政论者?/003
第二章 → 在公共事务中对女性处境的观察/015
第三章 → 行动,而非空谈/029
第四章 → 妇女选举权志愿军——妇女社会政治联盟/044
第二卷 四年的非暴力斗争
第一章 → 起来反抗吧,妇女!/063
第二章 → 最后一搏/074
第三章 → 必须行动,持续行动/089
第四章 → 请愿——我们应得的权利/101
第五章 → 绝食——坚苦卓绝的新层面/114
第六章 → 对女性来说只有一个政治问题/123
第七章 → 《调解议案》引发的斗争/127
第八章 → 虚幻的承诺/142
第三卷 女性革命
第一章 → 诉诸暴力/159
第二章 → 法庭上的较量/172
第三章 → 一起投入新的战斗/191
第四章 → 走投无路,点燃火炬/207
第五章 → “老贝利”中的抗议/217
第六章 → 《猫鼠法案》/230
第七章 → 燎原之火/245
第八章 → 不要回头/257
第九章 → 选举权事业从未因激进运动而倒退/265
译后记/276
|
內容試閱:
|
本书的最后几段写于1914年夏末,当时欧洲各大国的军队都被动员起来进行野蛮无情的残酷战争——彼此之间的战争,对没有侵略性的小国的战争,对无助的妇女和儿童的战争,对文明本身的战争。与每日报纸上的报道相比,这部欧洲一隅女性与政治、与社会不公斗争的编年史显得多么温和。尽管,依其所述,以所谓的和平、文明以及有序的治理作为英雄主义的背景,这是世所罕见的。几个世纪以来,男人的好战行为使世界血流成河,人们用纪念碑、伟大的歌曲和史诗来回馈这些恐怖和破坏的行为。而女性的战斗精神没有伤害任何人——除了那些为正义而战之人的生命。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女性将得到什么样的回馈。
我们知道,在欧洲刚刚到来的黑暗时刻,男人们开始向女人求助,呼吁她们承担起维持文明的职责。在所有丰收的田地里,在果园和葡萄园里,女人们正在为战斗中的男人和因战争而失去父亲的孩子们采集食物。在城市里,女人们开着商店营业,驾驶卡车和有轨电车,总之,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
当军队残部归来时,当男人重新开始操持商业时,他们会忘记女性所发挥的如此崇高的作用吗?他们会忘记在英国,各个阶层的女性是如何把自己的利益搁置一边、组织起来的吗?这么做可不仅是为了护理伤员、照顾贫民、安慰病孤,更是为了维持国家的存在。我们必须承认,到目前为止,几乎没什么迹象表明英国政府注意到了女性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到目前为止,政府所有解决失业问题的计划所针对的都是男性失业者。女性的工作,如制衣等,在一些情况下已经被剥夺了。
战争警报一响,激进分子就宣布休战,对此,他们半推半就地宣布,政府将释放所有承诺“不再犯下罪行或暴行”的选举权囚犯。由于已经宣布休战,没有一个选举权囚犯愿意回应内政大臣的规定。几天后,麦肯纳先生在下议院宣布,政府打算在几天内无条件释放所有选举权囚犯,这无疑是受到了持各种政治信仰的男男女女向政府进行抗议的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支持过革命性的策略。目前,女性针对男性的战争就此结束。一如既往,女性成了养育男人的母亲、他们的姐妹以及毫无怨言的伴侣。未来任重道远,不过在这篇序言和本卷的结尾,我们还是要保证,争取妇女充分选举权的斗争并未被废弃,只是暂时被搁置了。当武力冲突停止时,当正常、和平、理性的社会恢复其功能时,人们又会提出这种要求。如果要求不能迅速得到满足,那么女性将再次拿起她们今日慷慨放下的武器。除非女性,人类家庭的母亲,在世界议会中被赋予自由,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真正的和平。
那些降生在争取人类自由的伟大斗争时代的男男女女,无疑是幸运的。如果父母亲身参与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伟大运动,那更是一种额外的幸运了。我很高兴,也很感激,我就是这种情况。
我最早的回忆中就有在我的家乡曼彻斯特举行的一次大型义卖,义卖的目的是筹集资金,以纾解美国刚获解放的黑人奴隶的贫困。我的母亲积极参与了这项工作,而我作为一个小孩子,被委以重任,负责拿着福袋来收钱。
虽然当时我还年幼——肯定不超过5岁——但我非常清楚奴隶制和解放这两个词的含义。从婴儿时期起,我就习惯于听到对奴隶制和美国内战或赞成或反对的讨论。尽管英国政府最终决定不承认南方邦联,但英国的公众舆论在奴隶制和脱离联邦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一般来说,有产阶级是支持奴隶制的,但也有许多例外。我们家族朋友圈子里的大部分人都反对奴隶制,我父亲罗伯特·古尔登就一直都是最热心的废奴主义者。他在运动中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委员会成员,当亨利·沃德·比彻抵达英国进行巡回演讲时,父亲负责会见和欢迎他。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我母亲的最爱,她经常用它作为睡前故事,我们都听得入迷。那些大约五十年前讲的故事,如今在我脑海中还像晨报上详细报道的事件一样清晰。实际上,比那还要生动,因为它们在我的意识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每当母亲讲述伊莉莎在俄亥俄河破冰上争取自由、她那痛苦的追寻以及最终被坚定的老贵格会教徒拯救的故事时,我所感受到的震颤。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是一个黑人男孩逃离他残忍的主人和种植园。男孩从未见过火车,当他摇摇晃晃地走在陌生的铁轨上时,他听到了火车驶来的轰鸣声,在他牵强附会的想象中,咔嗒咔嗒的车轮声似乎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句可怕的话:“抓住黑鬼——抓住黑鬼——抓住黑鬼——”这是个可怕的故事,在我整个童年时期,每当我坐上火车,就会想到那个从追捕的恶棍手中逃脱的可怜奴隶。
我确信,这些故事,以及义卖、救济基金和我听到很多人谈论的捐款,在我的大脑和性格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它们唤醒了我人生中最自然而然的两种感觉: 首先,对战斗精神和英勇牺牲的钦佩,正是这种精神拯救了文明的灵魂;其次,对温和精神的赞赏,它可以弥补和修复战争所带来的破坏。
记忆里,我无时无刻不在阅读,阅读也总是一种乐趣和慰藉。从我记事起,我就喜欢讲故事,尤其是那些关于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人物的故事。《天路历程》是我早年的最爱,我也十分喜爱班杨的另一部充满幻想的浪漫小说《圣战》,但它似乎没有前者那么有名。9岁时,我发现了《奥德赛》,之后不久又发现了另一部经典作品,一部成为我一生灵感源泉的作品。它便是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我领受到它时的心情就和济慈读到查普曼的荷马译本时的心情差不多——“……正如某些人观测天空时,一颗新行星游入他的视野。”
我从未忘记这些最初的印象,它强烈影响了我对童年前后发生的事情的态度。曼彻斯特这座城市见证了许多激动人心的事件,这尤其体现在政治方面。总体来说,它的公民一直是持自由主义观点的,是言论自由和意见自由的捍卫者。但在(19世纪)60年代末,曼彻斯特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表明这些惯常做法还有例外。这件事与爱尔兰的芬尼亚起义有关。芬尼亚人发起了一次暴动,警察逮捕了领导者。这些人被一辆囚车送往监狱。在路上,囚车被拦下,有人尝试营救囚犯。有人开了一枪,试图撬开囚车的门锁。一名警察受了致命伤倒下了,几人被捕并被控谋杀。我清楚地记得那场暴动,虽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但我听到哥哥生动地描述了它。那天下午,我和一个年幼的玩伴在一起,喝完茶后,哥哥来带我回家。当我们漫步在11月渐浓的暮色中时,他兴奋地谈论着那场暴动,致命的枪击和被杀的警察。我几乎能够看到那个人倒在地上血流不止,而人群在他周围摇晃着、呻吟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