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7章论述了关于大数据的基本认知、宪法援引案件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宪法援引实践的多维度检视、释法说理与援引、宪法援引及其规范化、宪法援引与宪法解释制度、宪法援引与宪法实施。其中第一章是对于本书研究所使用的技术“大数据”的介绍,第二至四章则是对于检索、整理后的数据,从不同维度、类别加以分析,从而引出最后三章的内容,即规范化的宪法援引对于宪法解释、宪法实施的实际价值,更进一步讲,有助于巩固共同认识、现代化国家建构。
|
關於作者: |
魏健馨,法学博士;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宪法学、基本法、人权法;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法学会宪法学分会会长,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天津市政府法制智库成员,天津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
目錄:
|
第一章 关于大数据的基本认知 / 001
一、大数据的定义 / 002
二、大数据的主要特点 / 005
三、大数据的历史演进 / 008
四、大数据的法学价值解析 / 012
五、大数据及其应用价值的趋势展望 / 036
第二章 宪法援引案件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 / 043
一、大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初次尝试 / 044
二、整体性宪法援引案件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 / 057
三、地区性宪法援引案件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 / 068
四、法官运用宪法援引实践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 / 091
五、当事人运用宪法援引实践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 / 106
第三章 宪法援引实践的多维度检视 / 113
一、宪法援引实践的时间维度 / 114
二、宪法援引实践的价值维度 / 119
三、宪法援引的个案效果 / 124
四、宪法援引实践的学术价值 / 150
第四章 释法说理与援引 / 157
一、关于释法说理的基本认知 / 158
二、释法说理“弱化”与裁判文书“老化”“格式化” / 166
三、释法说理从形式到内容的规范化 / 169
四、比较视野下两大法系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特点与启示 / 173
五、释法说理与代表性的援引方式 / 178
六、释法说理与援引的关系 / 187
第五章 宪法援引及其规范化 / 189
一、宪法援引的学理分析 / 190
二、对宪法援引实践的解析 / 196
三、宪法援引的规范化路径 / 202
第六章 宪法援引与宪法解释制度 / 211
一、宪法援引与宪法解释的关系 / 212
二、宪法解释的制度与实践 / 216
三、宪法解释的规范依据 / 222
四、宪法解释制度和机制的完善 / 231
第七章 宪法援引与宪法实施 / 237
一、宪法援引对宪法实施的实践意义 / 238
二、宪法实施与现代国家建构 / 244
三、宪法意识是宪法实施的社会心理基础 / 258
四、从宪法意识到宪法共识 / 263
五、宪法的根本法属性之重述 / 270
结语 关于大数据统计及其分析的局限性 / 277
一、客观认识大数据统计结果 / 278
二、宪法学视角下的典型案例分析 / 279
三、司法裁判的宪法意义 / 280
参考文献 / 281
后记 / 285
|
內容試閱:
|
依据现代国家建构理论,所谓国家认同,就是公民个体或内部族群拥有的一种“主观的或内在化的、从属于某个(民族)国家的心灵感受”。对国家的认同不仅是“国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归属感的核心”。 国家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的评价与情感。它涵盖两个层面,其一是文化层面,表现为个体对国家的认同、肯定与接受的多重情感组合。其二是政治层面,体现为公民对国家认同的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的行动表达对国家的认可,如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对规则的遵守等。在笔者看来,当下国家认同的建构在向政治层面倾斜。因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不同民族、种族与国家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民族或种族、国家之间的芥蒂早已不像往昔那样剑拔弩张和壁垒森严。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以民族为标志的疆域概念正在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是世界新格局中不同国家在整体意义上的趋同,以及局部范围内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选择定居于某个国家时更主要地不是考虑民族或种族的因素,而是倾向于一种政治性选择。对某个国家的认同意味着是基于对该国家的制度、规则及其施政理念所带来的生活上的安全感,而予以优先考虑的结果。与此同时,不容否认的是,当下有两股力量正在促成个体这种政治性选择成为可以期待和实现的机会,使公民个人的政治性选择也具有了国际视野,不再受“故土难离”的传统心理局限。其一是公民个人的财富积累,为这种政治性选择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其二是现代国家基于国际化视野下保持比较竞争优势的考虑,而从制度安排上制定一些对本国更为有利的移民政策,吸引对本国发展更有价值的人才和更具规模效益的资金。试想,如果没有国家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在主权国家内部就会出现各种名义的分离主义倾向,并引发社会问题,最终导致主权国家内部
的支离破碎,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公民权利无法获得实现与保障。至少到目前为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尚未消亡之前,“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生命所在,失去了国家认同,现代国家也就失去了所有意义”。
那么,宪法实施何以促进国家认同,其发生机制如何?宪法学理论认为宪法实施就是将宪法文本、静态意义上的宪法原则和国家制度,充分贯彻实施到现实生活中。传统宪法学理论强调宪法是政治的法,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视野下宪法是国家的法,二者异曲同工,共同指向国家认同的目标。如同众所熟知的,宪法文本的内容涵盖国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包括国家基本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国家机构与公民基本权利等,是实现国家认同的文本与制度基础。在世界各国宪法中,尤其以成文宪法最为典型,贯穿每一条宪法规范背后的主线就是对国家的认同。在宪法文本的字里行间,描述的是国家的历史、建立主权国家的意义、国家权力的来源及其正当性、公民的宪法定位与对其基本权利的保障。如果说部门法只是在特定社会关系领域,让公民感受到来自国家制度的关照,那么宪法文本则是从整体意义上让人们感受到主权国家对置身于其中的社会成员及其权利的全方位覆盖,从而使其获得完整、明确的国家观念,促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进而升华并增强为国家认同。所以,宪法文本是建构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认识一个国家就要从阅读它的宪法文本开始,透过宪法文本可以勾画出大致的国家轮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