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在18世纪全球巨变的旋涡之中,
一位女性用个体生命经历的世界史
伊丽莎白·马什是18世纪最特立独行的旅者,她用自己非凡而动荡的一生为世人打开了一扇窗,呈现出一个剧烈变革的精彩世界。
马什在牙买加出生,在伦敦、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留下痕迹,她到访非洲之角和里约热内卢,探索印度次大陆,还曾被囚禁在摩洛哥苏丹的深宫。她参与了佛罗里达州的土地投机和国际走私,数次被卷入奴隶制度之中。她的一生也是宏大历史的一部分,18世纪的启蒙运动、帝国战争、洲际贸易、奴隶贩卖与航海移民深刻改变着世界,也重塑着她的人生轨迹。本书从一位女性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将个体经历与宏大史诗紧密交织,带领读者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穿越之旅。
|
關於作者: |
【英】琳达·科利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和皇家文学学会成员,普林斯顿历史学教授,曾任教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帝国史、全球史。其他代表作品包括《挑战寡头政治:1714—1760年的托利党》《纳米尔》《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囚徒:1600—1850年的英国、帝国和世界》。《纽约时报》曾评价她为“当今最杰出、最尖锐、最具原创性的英国历史学家之一”。
译者简介:
侯奕茜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隐喻翻译及女性主义翻译,出版译著多部。
我试图在个人与世界的历史之间操帆纵舵,借此让两者同时映入眼帘。
——琳达·科利
|
目錄:
|
写作说明 Ⅰ
引 言 001
第一章 离开加勒比 017
第二章 被俘非洲 体验异域 059
第三章 伦敦经商 展望美洲 109
第四章 撰写游记 移居印度 162
第五章 探索亚洲 重启人生 218
第六章 世界大战 家族变迁 274
尾 声 335
家谱图 352
注 释 354
致 谢 388
索 引 391
|
內容試閱:
|
这部传记讲述了三段故事,它们跨越时空、相互联系。第一段故事的主角名叫伊丽莎白·马什(Elizabeth Marsh,1735—1785),一位了不起但又默默无闻的女性,她乘船跨越了四个大洲,她的航海距离和途中面临的危险超越了同时期任何一位女性。第二段故事有关伊丽莎白的家族,她的父母、叔叔、兄弟、丈夫、孩子、同辈堂亲和远房亲戚。这些人的职业、旅行经历和价值观体系深刻影响着伊丽莎白那颠沛流离的一生。正是因为他们,伊丽莎白得以接触她所处时代的变革力量,这些力量一方面成就了她,另一方面也伤害了她。此外,这部传记还描述了一段世界史。伊丽莎白的时代充满动乱,各大洲、各大洋之间的联系日益广泛,沟通方式在多个方面发生转变,这一时代背景不断影响、塑造着伊丽莎白的成长。可以说,本书不仅通过伊丽莎白的一生探索她所生活的世界,也站在时代洪流的高度探索伊丽莎白的一生,它独特的视角证明了传记同样可以加深读者对历史的认知。
马什的一生
和同时代其他女性相比,伊丽莎白的一生异乎寻常,同时兼具代表性和启发性。她的母亲在非洲牙买加怀上了她,她可能是混血儿。她在子宫里就跟随母亲从牙买加首都金斯敦漂洋过海前往英格兰,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跨洋之旅,从此以后她的汪洋人生便拉开了序幕。陆地和海洋对她的影响同样大,而且即使是在陆地,她也是辗转于国际性港口和海滨城市。童年时期,伊丽莎白往返于英国朴次茅斯和查塔姆(Chatham)之间,多次乘坐皇家海军战舰的底层甲板。1755 年,她跟随家人移居地中海地区,最先安顿在西班牙梅诺卡岛(Menorca),但法国的入侵迫使他们一家搬到直布罗陀。1756 年,她被俘去非洲摩洛哥(其中也有她自己的原因),在那里她作为第一批欧洲人和时任代理苏丹西迪·穆罕默德(Sidi Muhammad)进行了长时间的接触。那时,她深入马拉喀什(Marrakech)的皇宫,差点沦为他的情人。伊丽莎白的父亲是一名船匠,他未能给女儿提供良好教育,但她依
然成为首位发表关于马格里布地区的英语作品的女性。
18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中期,伊丽莎白因为结婚生子而暂时安定下来。她的丈夫是生意人,业务遍及东欧、西欧、北非、北美大陆、加勒比地区以及南美和亚洲部分地区,她也密切关注着丈夫的国际贸易生意。这对夫妻曾计划移居美洲的佛罗里达州,但丈夫因生意破产不得不逃亡印度。1771 年,伊丽莎白乘坐当时唯一一艘两次环游世界的轮船前往南亚次大陆与丈夫团聚,途经里约热内卢和好望角。他们的新家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Dhaka),然而她只在那里短暂停留便又踏上旅途。1774 年 12 月,伊丽莎白将年幼的儿子送去了波斯,将女儿送回了英格兰,之后她便坐船前往印度港口城市马德拉斯(Madras)。
在接下来的 18 个月里,伊丽莎白踏上了探索之旅,她的足迹遍布印度东部和南部的聚落、城镇和寺庙。她笔下的南亚次大陆之旅,比起其他任何人所写的更为与众不同和激动人心。在此期间,一名未婚男子几乎全程陪伴着她。1776 年年中,伊丽莎白和丈夫在达卡又一次短暂相聚。1777 年年末到 1780 年年中,她再次扬帆起航,先从加尔各答出发前往英格兰,然后经过一年多的计划,又绕行了 1.2 万多海里后重返南亚次大陆,以躲避战乱。当时,美国打响了独立战争,法国和西班牙的军舰和私掠船站队美国一起对抗英国,大西洋沿岸硝烟四起。美国独立战争波及范围之广,她丈夫在南亚的生意岌岌可危,她和孩子也受到牵连。
乍一看,颠沛流离似乎成了伊丽莎白生命中最瞩目的标签,但这样的解读会让人错过她人生历程中的高光时刻和背后种种。颇为诡异的是,伊丽莎白一次又一次地卷入区域性的重大事件和冲突之中,她的个人生活中的各个重要阶段也受到影响,包括她的出生(父母的邂逅和婚姻)、成长、第一次婚约遭到破坏、结婚生子、夫妻生活、中年危机、抚养子女的方式以及她自己的旅途和创作。伊丽莎白遭受磨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周遭世界的不断演变,而她无法遗世独立。在她50 年的生命中,她所遭受的磨难大多为环境使然,身不由己。她无法摆脱身边的男性的职业带给她的影响,同时,她没有收入只能依附于他人,因此而脆弱不堪。此外,她本人、她的家族和英国及其打造的日不落帝国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最为重要的是,她的命运根植于她所生活的时代。然而,伊丽莎白的磨难也由她的性格和人生选择导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