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HK$
54.8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
》
售價:HK$
43.8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HK$
358.6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HK$
63.8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HK$
74.8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解放战争的历史,由于国共双方作战范围广、牵涉战场多,因此研究难度大。而本书独辟蹊径,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过程为切入口,观察整场战争期间敌我形势的变化过程。作者指出: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之所以敢于主动撤离延安并留在陕北作斗争,一靠情报和信息的优势、二靠共产党与陕北群众的紧密联系、三靠熟悉陕北千沟万壑的地形。但即便如此,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过程仍充满艰难曲折,甚至经历了数次生死考验。本书从细节入手、从历史人物入手,为读者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揭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取胜秘诀。
本书涵盖大量历史文献、作战报告、当事人日记和回忆录、隐蔽战线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民党方面的历史资料,收录近百幅历史照片和战场形势图,采用图文结合的编排方式。作者根据自己实地考察的成果,以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再现了那个艰苦卓绝而充满希望的年代。
|
內容簡介: |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战争初期,在我军粉碎了国民党妄图速胜的企图后,国民党军队改行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延安陷入危急。面对国民党胡宗南等部的进*,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战略抉择。自1947年3月起的一年多时间,中共中央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成功实现了战场形势由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折。
本书是国内研究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最全面、最详尽的成果之一。全书以恢宏而不失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人民战争的波澜壮阔,再现了战斗现场的惊心动魄,讲述了转战途中的千钧一发,展示了党中央谋篇布局的高瞻远瞩。历史雄辩地证明:一场战争乃至一个党的胜败,最终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
關於作者: |
刘统(1951—2022)
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山东大学历史系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毕业,师从王仲荦、谭其骧。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中国现代史、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有突出的成绩。著有《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战上海》《大审判:国民政府处置日本战犯实录》《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等;编著有《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等。《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20 年度“中国好书”等;《战上海》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2018 年度“中国好书”等;《决战东北》入选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
|
目錄:
|
前 言 再现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
第一章 从和谈到破裂
第二章 延安保卫战
第三章 党中央决定留在陕北
第四章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
第五章 隐蔽战线的较量
第六章 风雨夜行军
第七章 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第八章 转战陇东、三边、榆林
第九章 沙家店战役大转折
第十章 朱官寨、神泉堡、杨家沟
第十一章 二打榆林与新式整军
第十二章 杨家沟十二月会议
第十三章 土改与纠“左”
第十四章 宜川战役
第十五章 伟大的转折
参考引用书目
西北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国共双方序列表
后 记 站在历史的现场
|
內容試閱:
|
(系节选)
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全面回顾了1947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
我们知道,7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历时三年的国共大决战。结果国民党败退台湾,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这段历史,我们称之为解放战争。
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是不是抗日战争一结束,共产党就想跟国民党争天下?完全不是。抗战胜利使蒋介石的威望提升,国民政府也得到了西方大国的支持。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希望中国出现一个多党合作制的民主联合政府。抗战结束后,毛泽东到重庆去和蒋介石谈判,当时共产党的愿望是只要取得了合法地位,就很满意了。所以,“双十协定”签订时,毛泽东非常高兴。他说:当今世界,和为贵,其他的出路是没有的。宣布“和平民主新阶段”开始了。这都说明当时共产党是真想和平,根本不想发动战争。
蒋介石虽然签了“双十协定”,但他内心里是容不下共产党的。签协议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战后重建,有很多工作尚未完成,军队调动还没到位。等这些事情都办完了,他就悍然撕毁协议,对共产党和解放区发起进攻。
蒋介石当时信心满满,计划3个月消灭共产党。从1946年6月开始对中共关内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前4个月,共产党丢掉100多个城市,仅有的几个中等城市如张家口、承德都被国民党军占领。当时国共双方军事实力悬殊的态势,对中共是极为不利的。多数人都认为共产党不行了,就连我们自己的干部也信心不足。共产党127万小米加步枪的军队面对国民党飞机加坦克的430万军队,有胜利的可能吗?
这时,共产党被逼到了绝境。敢不敢打?要打,还要打赢,真是难上加难。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思考了许久,跟国民党破裂还是不破裂?现在打可能打不过,但是如果不打,就更没有生存的可能,这个决心很难下。
经过认真的思考,毛泽东对全党全军发出了第一个号召:敢不敢同国民党进行斗争?这是一个生死关头的战略抉择。退让投降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坚决斗争,才有生存的希望。毛泽东为什么敢于作出这样的决策?
……
毛泽东坚信:战争的胜负并不取决于先进的武器,而是谁能代表民心。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有了广大劳苦大众的支持,共产党最终能战胜国民党反动派。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各战区的干部战士鼓起勇气,团结一致地投入自卫战争,第一年是敌军进攻,我军防御。但是这种防御是积极防御,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在运动战中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解放战争前8个月,国民党军在我军的自卫反击下,损兵折将,进攻势头减弱,士气下降。蒋介石被迫调整战略,从全面进攻转为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
在山东,华东野战军有二十几万人,有强大的战斗力,但在陕北我军仅有两万余人,兵力严重不足,胡宗南的部队却有二十万人。彭德怀临危受命,担负起保卫延安的任务。
在作战指导思想上,我军是不搞被动防御的。通向延安的路有多条,并不知道敌人从哪条路来,要多少兵力才能守住防线。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了主动放弃延安的决策。让胡宗南背上包袱,而我军则是集中优势兵力,一次歼灭敌军一团一旅的有生力量,使敌军顾此失彼,这叫积极防御。延安失守,蒋介石极为兴奋,认为是一大胜利。我军干部战士则心情沉重,大家都不知道今后的前途如何。延安的干部向山西转移,转移的过程存在混乱。大家扶老携幼,牵牛赶驴,带不走的物资只好就地掩埋,一路上难免饥寒交迫。中共中央转移到黄河边上,开会时五大书记中的四人,都建议毛泽东过黄河,但是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要留在陕北。
在最困难的时刻,全党全军都看着中央。如果中央也撤离延安,如何鼓舞全军的士气,如何面对陕北百姓?越是关键时刻,中央领导越是要作出表率,越是要有担当。枣林沟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一个精干队伍留在陕北坚持斗争;刘少奇、朱德率领大部分机关干部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去河北。
这是一个重大决策。此后一年间,毛泽东和中央纵队转战陕北,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
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放弃、开始运动作战的时候,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双方实力如此悬殊,共产党能打赢吗?毛泽东不仅不过黄河,还要坚持在陕北与胡宗南斗争,很多干部都捏了一把汗,为中央的安全担心。但是毛泽东从容不迫地与国民党军周旋。说是从容,其实非常艰苦。今天沿着毛泽东走过的山沟、住过的窑洞重温战争岁月,这么深远的黄土高坡,蜿蜒曲折的小路,破旧简陋的村庄,连饮水都非常困难,毛泽东他们是怎样生存的?不能不佩服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超强的生存能力。
……
重温这一年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转折。在这个转折过程中,我们也作了双方的对比,看看国民党统帅部是怎样把优势一步步地化为乌有,国民党军内部是怎样勾心斗角、互相拆台的。统帅部决策错了,再多的兵力也发挥不了作用。从国民党由盛至衰的过程,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历史教训。
本书汇集引用了大量历史档案和第一手资料,将论述和观点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对陕北解放战事的叙述,力求真实客观,不回避当年的艰苦和困难,也不盲目拔高和赞美。一些关键地点,作者做了实地考察,厘清了一些文献记载不全的问题。总之,这是目前对陕北解放战争最详尽的记录和叙述。希望读者看了之后,认为这是一部史料翔实、真实可信的研究专著,也是对那些在西北解放战争中奋斗和牺牲的前辈们最好的传承和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