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民说·中世纪的餐桌:从食味到知味(欧洲饮食史专家集大成之作,一趟千滋百味的中世纪日常饮食之旅)

書城自編碼: 390154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史
作者: [意]马西莫?蒙塔纳里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61856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02.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HK$ 76.8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HK$ 64.9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HK$ 96.8
唐朝三百年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HK$ 54.8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 》

售價:HK$ 43.8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HK$ 358.6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HK$ 6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1.2
《新民说·无尽的盛宴:饮宴人类学与考古学》
+

HK$ 135.7
《新民说·中世纪的身体》
+

HK$ 193.2
《新民说·饮食与中国文化》
+

HK$ 135.7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

HK$ 170.2
《爱上北京博物馆》
+

HK$ 90.9
《甲骨文丛书·何以成诗:六朝诗赋中的思想传承与意义生成》
編輯推薦:
62幅传世图片,横贯10余个世纪的珍贵史料,生动再现中世纪饮食方式、菜式、烹饪技法、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满足读者对中世纪“怎么吃喝”的好奇。本书将神秘中世纪与美味中世纪神奇结合,于吃喝之食中感受欧洲文明的食、识两端,力图摆脱对中世纪即等同于黑暗野蛮的不公正的刻板成见,不仅体现出欧洲古今差异之趣,更可与我国这一美食兼烹饪大国的历史与文化相比较。从餐桌一窥中世纪社会与文明的全貌。本书不仅论及美食,还揭示出饮食与文化、权力结构不可分割的关系,将饮食与人类文明的交融、进步紧密相连。
一趟千滋百味的中世纪日常饮食之旅。黑暗料理?怪诞食谱?用手抓饭?绝不喝水?葡萄酒包治百病?我们对中世纪的诸多想象是否真实?本书作者穿越史料,以“吃”这一轻松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中世纪饮食生活的日常图景,扭转对“黑暗中世纪”的先入之见,进而一窥中世纪社会发展的整体景观。一幅由食物铺陈开来的文明地图。作者将今日饮食中日益丰富的佐料、香料与人类文明的交融、进步紧密联系,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饮食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交织,充分领略食物从维持生存的小图钉演变为社会和观念史变革
內容簡介:
本书为探究中世纪饮食文化的新史学著作。作者在广泛介绍中世纪食谱、菜式,以及面包、肉、奶酪、油、酒等各类食物的基础上,追溯了中世纪烹饪技法、饮食偏好、用餐器具、餐桌礼仪的演进和变化,探究了各类食材、佐料如何被发现、进入人们生活,以及面包、橄榄油、葡萄酒何以成为文明的标志物等。本书通过“吃”这一轻松的视角,描绘了中世纪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的多个侧面,力图摆脱对中世纪即等同于黑暗野蛮的不公正的刻板成见,发掘出中世纪对欧洲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關於作者:
马西莫·蒙塔纳里(Massimo Montanari),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中世纪史教授,欧洲科学学会成员,国际期刊《食物和历史》(Food and History)的创刊人和编辑。研究方向为烹饪史、饮食文化等,主要著作包括《食物即文化》(Il cibo come cultura)、《意式烹饪:一段文化史》(La cucina italiana: Storia di una cultura)等。
目錄
前 言 一起上路吧
中世纪成为传统的代名词
食物的中世纪光环
魂穿中世纪,惊喜还是惊吓?
中世纪,远还是近?
文献里的中世纪烹调史
食材革命与观念革命
再现中世纪烹饪是否可行
中世纪食谱
享誉贵族圈的第一类食谱
风靡意大利的第二类食谱
现代食谱写作的奠基人
食物的语法
食物:诉说身份的另类语言
食物语言的词库
食物语言的词法
食物语言的句法
食物语言的修辞
食物的时间
食物种植:摆脱“自然时间”的束缚
储藏与分配:抵御“饥荒时间”
文明的创造:“烹饪时间”
进食时间
饮食的四季
文明的芳香——面包
面包:文明的象征
基督教与面包的普及
必需品抑或奢侈品?
无肉不欢
食肉:野蛮人的象征?
修院的戒肉传统
迟来的积极地位
模棱两可话鱼肉
亦贵亦贱的鱼肉
肉类的替代品
鱼肉的普及
从奶到酪
奶在饮食中的全面溃败
干酪的“身价倍增”
美食中的干酪
调料?底料?——橄榄油、猪油、黄油之战
橄榄油:文明的象征
猪油:从“百姓”之食到膳食系统顶端
橄榄油的南北口味争议
黄油的异军突起
欧洲“脂肪地图”
面包树
栗子:谷物的替代品
抵御饥饿的不二之选
美食中的栗子
第十一章 水的口味
水:生命之源
以水赎罪
水的“无味”与“有味”
变水为酒的隐喻
第十二章 葡萄酒的文明
葡萄酒:文明的象征
葡萄酒与社会“区隔”
成为象征物前的葡萄酒
包治百病的“万灵药”
第十三章 贵食与贱食
食物中的底层文化
食有贵贱,味无尊卑
第十四章 修院菜
隐修与戒口
斋戒引领饮食文化
修院特有的饮食手势语言
第十五章 朝圣者之食
朝圣者的干粮
酒肆快餐
救济所的布施
第十六章 作为世界之表象的餐桌
餐桌体现群体身份与权力关系
餐桌礼仪:“做作”的中世纪
强者多食与强者多施
第十七章 叉与手
用手进食
贵族不用餐具?
文化返古
第十八章 知识的味道
“五觉”与“八味”
饮食观念的转变:从食到识
贵族的错觉:佃农不喜欢美食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內容試閱
食物的中世纪光环
通过分析这种假想的观念、促使其产生的语言,以及它赖以维持的修辞,有一点变得显而易见。在食品推广过程中,带有中世纪光环的“讨论”,没有一个是负面的,因为“传统”之历史厚重感,自然就赋予食品某种价值,不论其担保者是何种身份:是经验丰富且善于创造的农民,追求新乐子的地主,还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厨师(有时食材短缺,恰能考验他们惊人的创造力),抑或是聪明的匠人、店主,别忘了还有修士和托钵修士——美食领域精湛技艺的绝对保证。
我们应该先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何“中世纪”形象一跟食品沾边,就总是好得不得了,因为这是个文化上比较反常的因素,全然不像当代想象里的中世纪观念那样始终模棱两可。这个观念有两层含义:中世纪是充满奇妙历险的时代,是多情少女与勇敢骑士的时代,是感情深厚而高贵的时代;然而,中世纪也是蒙昧、恐惧、迷信、暴力、野蛮的时代。这两个模糊的形象绝非大众头脑中无缘无故的发明,而是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图景的产物,其初创者乃是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在他们看来,中世纪“缺少”文明。那么,人文主义者给这一千年安的“中世纪”这名字,若不指“中间时代”的概念,即短暂黑暗之后等待文明回归的漫长停滞,那“中世纪”还能有何深意呢?到了新教改革时期,中世纪黑暗而荒谬的形象变得更为稳固,当时人攻击罗马教廷是“中世纪式”腐败与迷信的温床。后来,进一步推波助澜的,是启蒙运动发起了反对“封建”特权和滥权的论战,而这些都被错误地归因于中世纪(相反,这完全是“现代”干的好事)。
当阴暗的中世纪令人愁眉不展时,一个闪亮的中世纪横空出世,它由反宗教改革运动提出,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人们高歌它的非理性(启蒙运动却视之如草芥),并将其转化为原初净洁、纯正情感、民族统一等浪漫主义理想。慢慢构成中世纪截然相反形象的所有判断(甚或偏见),其实只截取“真实”中世纪的某个方面,全然不考虑当时的完整性语境和民众的生活。如今,黑暗的中世纪与光明的中世纪在集体想象中并肩而行。这种想象消弭了两者的边界,以无法预料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可要论美食,中世纪必然独领风骚,因为它暗含着某种怀旧幻梦,让人追思那段纯而又纯、一尘不染的过去——那段历史保证了原汁原味的高品质。
当中世纪营销手法引入主题活动、节日、乡村或城市庆典(这些在很多欧洲国家司空见惯),情况就有所变化了。在那些日子里,妇人盛装打扮的具历史色彩的游行,骑士的高贵对决,射箭比赛,中心广场的游戏,手工艺品商店和市集的重建,各种各样的便利设施,带着真挚的人性、强烈的情感,总打着美好、温暖的中世纪的旗号。不过,即便在上述节庆,另一个中世纪仍蠢蠢欲动(后来竟一统天下),其中掩藏着黑暗与邪恶,伴以黑魔法、巫师、酷刑、下毒、驱魔等典型套路。它们令人毛骨悚然,故我们宁愿将其扫入故纸堆。

魂穿中世纪,惊喜还是惊吓?
在黑暗的中世纪与光明的中世纪共存之际,烹调法也走进了这个节日的世界。显然,它展现的是“好”的一面,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中世纪食物之健康、可口、纯真等说法。可也别忘了,这里我们探讨的不再是简单的食品,或者自诩“源自中世纪”的食品。我们要探讨的,是中世纪式或据信为这一时期的菜肴与食谱。由于缺乏可靠的经验材料,我们必须谨慎小心。这趟时间之旅是我们无法绕开的。不过,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一探究竟,且(即便只是几个小时里)忘记自己的风俗呢?
于是,这里出现一种截然不同的营销策略。一方面,提倡大家追求“传统”中世纪的正宗意象,而且这已成为我们体验的一部分(故不必恐惧)。另一方面,又摆出奇怪的菜肴、不同寻常的菜单,乃至异域食品,邀请我们一尝新奇,度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夜晚。然而,未知事物令我们惶恐甚至生厌,我们立即得到保证,猎奇的把戏不会太难,我们只不过尝试一把这种中世纪的多样性,凭知觉去感受它,然后飞快地回到习以为常的安全区域。简而言之,只要“中世纪”仍然是“传统”的同义词,那便是皆大欢喜。可当“中世纪”强要出头,非要在文化和时间上勾勒得泾渭分明,就容易使人敬而远之。
有鉴于此,节庆菜单中的菜品尽量贴近当代人。“以中世纪为主题的美味佳肴,用简单真实的配料烹制而成”,由“身着古装的酒馆老板”端上,但这种从过去流传下来的菜肴,却受制于当今的条条框框,这仿佛是为了使其更加可口。于是,中世纪就“摇摆于现实与幻想之间”,可幻想难以进入到烹饪里。中世纪的幻想在服饰与表演中日渐磨灭。在大多数情况下,菜谱仍是当今的菜谱,顶多用一种不同寻常的配料或冠以奇怪但容易辨认的名字,暗示一趟回溯过去之旅,但会再三向用餐者保证,这趟旅程不会叫他们有去无回。
这里行话多,可选的余地也多。有人试图重现中世纪“原味”盛宴的食谱与配置,有人则为“酒楼餐馆比萨店,中古乐趣享无边”(ristorante e pizzeria, Medioevo in allegria)的标语啧啧称奇,有人凡事都一本正经,有人对“捏造出来”的中世纪一笑了之,他们各自的用词显然互不相同。无论如何,我们感兴趣的是确定中世纪烹饪营销基于的模糊性——一边宣传其吸引力,一边要人小心。这种吸引力在于冒险,在于“时间旅行”,但任何旅行者冒险踏足异域,都难免感到羞怯。正如身处他乡的旅行者喜好光顾号称据其口味改良的餐馆,时间旅行者也不愿忍受中世纪之苦(迷人却野蛮),缩在自以为了如指掌的“传统”与“地域”的卧室。再不然,他们会自欺欺人,这个“传统”就是“中世纪的”。正如艾米利亚大区一家“中世纪客栈餐厅”绝妙口号所宣称的,“舒适如家,历史悠久”。
若我们从产品营销,转移到烹饪营销,变化就更大了。对中世纪食品的热情(将其定义为“传统”,故认为其品质必然有保证)已经降温,消费者开始怀疑中世纪食物的质量。甚至还有人坚信,总体而言,中世纪的人吃得比今天还差。产地神话让位给进步神话。“黑暗的”中世纪取代了“光明的”中世纪。现代的范式(通过定义,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会更好)最终胜出。亲历中世纪,比如罗伯托·贝尼尼(Roberto Benigni)和马西莫·特罗伊西(Massimo Troisi)在电影《眼泪不再》(Non ci resta che piangere)中的举动,恐怕会变成噩梦。职是之故,中世纪的烹饪游戏很快便草草结束,而换个角度,情况会截然不同。正如《米其林指南》(Guida Michelin)所言,中世纪“值得绕道一探”,但无需专程前往。
我认为,探索未知领域既趣味盎然又有教育意义。因此,我愿邀各位读者一同踏上中世纪的美食与烹饪之旅。本书囊括了过去几年我为考察中世纪口味史而翻查的大量资料,但凡涉及食物的书籍,我均来者不拒——产品类别、烹饪操作与备料、消费态度、餐桌礼仪、用餐规定与仪式、文化搭配与科学搭配。这些内容成文时间各不相同,但主要集中于过去十年,有的则更早。少数文字为综述,其余则研究特定产品或操作。写作时,我尽量把食物的物质维度与象征维度放在一起。在我看来,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且反过来在我所谓的互动关系中自我阐释和验证。我自始至终的目的,是强调历史变化的动态之处,并理解超乎连续性的差异元素。在这趟旅程中,我希望读者能更加了解中世纪,也希望大家将那个时代视为黑暗象征的同时,亦视其为光明象征,因为影与光是每个时代的组成部分。把中世纪仅仅当作我们的一段历史就好。

面包:文明的象征
在荷马的语言中,“面包食用者”与“人”同义。食之者,方以为人,足以为人。当然,这里的人非广义的人,而是荷马笔下的人——文明的承载者希腊人。是故,不食面包者,乃“蛮族”。
其实,不应将面包看作人类的“原始”食物。要想烹制面包,首先得掌握一些复杂的技术:种植谷物,研磨加工,制成生面团,发酵烘烤,等等。凡此种种无不体现漫长的历史进程,一种精益求精的文明。荷马所言,正是此意。他的同族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出生并成长于我们所谓“古典”的世界,地中海之滨描绘了其地理轮廓。据已知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Epopea di Gilgamesh)描写,“野人”恩启都(Enkidu)过去在丛林中与野兽为伍,但学会吃面包后,完成了开化之旅。
自从石器时代出现农业以来,地中海人就以谷物为主食。世界其他地方的民众亦然,因为谷物堪称果腹的不二之选。它们适合各种烹调法,终年易于储存。因此,在世界各地,这些“文明作物”(布罗代尔形容得好),占据并成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人类全部实践的核心。文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谷物有关。人类不遗余力地种植谷物;谷物的生产及随之而来的贸易,决定了个人贫富;政府官员(国王或其代理人)全力以赴,保障百姓的日常粮食供给,维持秩序与稳定,这些官员的立足之本,在于知道如何解决每日饱腹的问题;最后,文化价值、神话传奇、宗教符号,乃至思维创造的各种形式的演化,都围绕着谷物。“文明作物”因地而异。对东亚人而言,它们是大米;对中美洲与南美洲人而言,它们是玉米;对非洲人而言,它们是高粱和后来的木薯;对地中海人而言,它们是小麦。小麦成就了面包——人类先掌握了它的秘密,然后日复一日地研发,最终将其作为珍贵的手艺代代相传。

基督教与面包的普及
据老普林尼说,公元前2世纪以前,罗马人没有烘烤面包的公共烤箱。c早年,他们的食物主要是汤、栗子粥、佛卡恰烤饼。后来,罗马人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发酵及面包制作的工艺(由后者率先完善),并传给地中海东部的民众。希伯来人当然对它并不陌生,但态度模棱两可:一方面,面包是日常饮食的基本资源;另一方面,它被列入不享有崇高神圣地位的食材,因为它由发酵而成,比起纯粹单一的原料,乃“腐败”之物。不过,基督教奉面包和另一种发酵食物——葡萄酒为圣物,视作与神明共餐的媒介。选择面包,就意味着与希伯来传统决裂,此乃刻意之举。罗马教会与希腊教会相互龃龉,于公元11世纪分道扬镳。这绝非偶然,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正教指责天主教引入无酵饼,背弃了基督教食用发酵面包的“真正”传统,倒退回古老的希伯来模式。
公元4、5世纪的基督教作家,赋予了面包强烈的象征意味。圣奥古斯丁的一篇布道词,恰如其分地从隐喻角度,描述了做面包与做基督徒之间的相似之处:

面包讲述着我们的经历。它像麦子在田野里发芽。大地孕育了它,雨水滋养了它,一点点成熟,变为谷粒。人类收割谷子,带到打谷场甩打,晾晒,用粮仓储存,再运到磨坊研磨。接下来,揉搓成面,并放入烤箱中烘烤。记住,这也是你们的经历。你们本不存在,而是被创造的。主把你们带到打谷场。你们受到耕牛,亦即福音传道者的甩打。成为慕道者前,你们就像粮仓里的谷子。然后,你们排队接受洗礼。你们经受了斋戒与驱魔的磨石。你们来到圣洗池。你们被揉成一团。你们被放入圣灵的烤箱中烘烤,真正地成为上帝的饼。


图12 收获谷物,出自《健康全书》

不过,最理想的面包还是基督本人。金言彼得(Petros Chrysologos)的一篇布道词写道:“(他)栽植于贞女的体内,发酵成血肉之躯,被苦难揉捏,然后投入墓茔的烤箱中烘烤,最后由每天分发天国食品的教堂,撒上调料,发给信徒。”
作为圣品,面包的兴起无疑推动了基督教信仰融入罗马世界的价值体系。或许我们应该反过来,从面包在仪式上的礼遇,看出一种文化——确切地讲,那就是向新兴的基督教多有借鉴的罗马文化——的标志。不管得益于罗马传统的声望,抑或新信仰的推动力,面包的形象在中世纪获得极大提升。随着基督教获得普遍认可,面包成了独领风骚的食物,不独对地中海人如此,对整个欧洲均如此。有些民族过去背负“蛮夷”之名,更贴近游牧而非农业传统,且以肉食为主,但连他们也接纳了新的饮食模式。“面包文化”能风靡欧洲大陆,他们功不可没。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当伊斯兰教于公元7、8世纪占领地中海南岸,这片罗马时代的巨大的共用湖,就成了划分边界的海域。尽管两者各霸一岸,但两个不同的世界,两种不同的文明、宗教与文化,在这里相遇甚至针锋相对。以面包文明自居的世界显然位于北岸。十字军时期的基督教作家认为,面包乃基督徒身份的标志,而阿拉伯面包是“制作粗糙的佛卡恰烤饼”,实在有负面包之名,字里行间流露出巨大的意识形态张力。这里还有比烹调法更重要的问题。彼时,面包已成为文化冲突的工具。正因为如此,借着明摆着的武力,面包成了信仰基督教的欧洲的象征。不过,葡萄酒在“基督教化”过程中没有依靠任何武力。遭穆斯林地区禁绝后,葡萄酒就从地中海饮品转变为欧洲大陆饮品。这就像一场彻底的北迁运动;是地中海膳食模式的“大陆化”,对应着类似的政治与制度事件。据圣徒传记载,主教与修院院长有意种植葡萄,辟林为耕,他们处于积极改变膳食习惯的前沿阵地。中世纪的新“罗马帝国”,即查理大帝的国度,不再以地中海为轴心,而是将整个欧洲纳入麾下。
在欧洲大陆中北部地区,面包文化呈现新形式。当地的膳食结构以肉类而非谷物为核心,故跻身其间的面包放低姿态,从主食变为辅食,但仍受欢迎,无与伦比。辅食并不意味着无关紧要。相反,面包因其独特的烹调妙用,甚至更受重用。在中世纪早期的北欧人眼里,面包是珍贵之材、稀有之材、时髦之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