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內容簡介: |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旧的,作者认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国现代性的核心位置,却有不少力气花在挖掘过去的历史记忆。因此要了解今日之上海,必须回到20世纪上半叶,那个张爱玲曾经生活过也贪嗔痴过的上海。
|
關於作者: |
【美】叶文心(Wen-hsin,Yeh),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杰出讲座教授。曾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东亚研究所所长、校长办公室国际事务资深顾问,以及美国历史学会会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德国洪堡基金会杰出教授等职。著有《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外省行人》《民国知识人:历程与图谱》等。近日主持“近代中国的海域与海疆”课题研究,开发空间概念的史学应用。
|
目錄:
|
导论
第一章走向唯物
明清中国的儒商
上海的新商人
商战
商业官僚
市场的声音
第二章市井与庙堂
商学
商业学校
职业教育
新的词汇
“什么是商店?”
国民党的“党化”策略和法律空间
国家认证:汤一鄂的故事
协会与政府
走进经济领域的国家
第三章都市景观与特权
远观上海
广告与南京路
视觉产业
故事与营销
推销新事物
生产“国”货
景观中的权与势
第四章 时间、空间与纪律
中国银行的重建
培训
生活
家长制
厌倦
新的行动策略
时钟、宿舍和纪律
第五章 大家长与小家庭
读者
《生活》周刊(1925—1933)
拥抱苦难
成功的秘诀
家庭
跨国婚姻:两个故事
爱情和法律
政府
“职业青年”还是“进步青年”?
第六章 小市民的故事
一场悲剧
《读书生活》
危难中国
困境
生存与斗争
第七章 从大家长到资本家
战时上海(1937—1945)
战争时期的上海辉煌
走向战争
回家之路
失业与穷困
求职者
进入永安
为永安工作
在宏大的建筑中
银行业的战争
街头的生命
演绎社会公平
从大家长到资本家
从职员到共产党员
结语 再现繁华
金融家
现实中的过去
历史之用
革命与悲剧英雄
参考书目
致谢
|
內容試閱:
|
这本小书是一种学术性的著述。英文原著的读者对象是作者的学界同行。这本书描述的是上海,但是引申讨论的则是几个有关近代中国的大问题。北美学界有不少大家共同阅读的著作以及议题,这些议论构成了本书的背景。这个背景对于中文版的读者来说,未必一目了然。现在中译本出版在即,我愿意借这个机会稍做说明,以便利大家。
我们知道,上海是近代中国第一大都会,上海的经济有赖于中西通商,上海的近代城市发展以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作为起点。许多西方著述把上海的开埠看作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上海英租界的成立,代表了广州行商制度的终结,传统朝贡体系的解体。西潮登陆中国,欧西主导的近代国际秩序在东亚兴起。上海是西方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
这段门户大开的百年历史,今天国内称之为中国的“被动开放”。这本小书并不反对以上看法。但是,它同时注意到,开放本身并不意味着繁荣。上海开放通商,位置靠北,在五口之中原本地位并不领先。但是,一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华南及华中全面被卷入战乱,情势就发生了大的变化。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诸如汉口、南京、苏州、扬州、杭州,全都落在太平军手里。广州及内地其他地区则有各种会党活动,中国内地的金融商贸交通功能无法继续如昔发挥,上海租界此时不但吸收了沦陷区的业务,跃升为沿海第一通商大埠,而且成为内地资产的避难场所。上海成为全国第一商埠,与其说全靠自身的发展,不如说得益于中国内地的战乱与残破。近代上海在20世纪上半叶独领风骚,不只因为西方带来了现代文明,同时更因为近代中国“内忧”不断。
上海是资本密集的城市,也是移民密集的城市。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都会,也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成群结社、竞争激烈的复杂场域。上海是全国新闻、教育、出版事业的中心,也是罢工、罢市、工运、帮派的中心。中国共产党发源在上海,中国的其他民主党派更是在上海发扬光大。上海是抗日民族主义爱国活动的大本营,也是汉奸聚集、中外利害相结合的大本营。总之,十里洋场花花世界表象的背后,是近代中国转型中的种种张力与矛盾。
20世纪中期国内学界从社会主义革命的角度描写近代上海,着重描述其中资产家与劳动人民的阶级对立,以及国民政府统治阶层的卖国与腐败。这样的上海,就像茅盾的小说《子夜》中所描写的,资产阶层道德堕落,物欲熏心,烟、赌、娼公然成为大生意,经营这些行业的“闻人”杜月笙不但飞黄腾达,而且位列名流,进入银行、大学的董事会与各种慈善、爱国组织。总之,这种上海缺乏道德上的合法性。这样的繁华是把貌似进步文明的高楼大厦建筑在十八层地狱之上。因此,上海是中国的耻辱,也是毛泽东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以乡村加以包围、加以改造的对象。
许多中英文的上海社会史著作,写的是上海闻人名流的传奇,或者是工人、左派的运动史。最终所解释的,不外是国民政府的覆败,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得到胜利。我的这本小书,所关切的问题并不出这个左右对立的社会文化范围,但是聚焦的对象,却是上海工商业背景下,中层社会一般小市民每日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经历。20世纪上半叶,在现代化的都市范围里,上海人心目中有一种生活憧憬,也有一套经济伦理。本书认为这两股思潮在大时代之中交叉运作,两者之间的落差构成了政治抉择的背景。上海小市民的悲欢,可以提供酝酿社会民主思潮的土壤,然而小人物们在大时代、大资本、大组织之中,即使有所觉悟,如果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也难免身不由己。
总之,这本小书中的主人公既不是有头有脸的上层大人物,也不是全然穷而无告的底层分子。这本书所着墨的是一个大城市与其中无数小老百姓的平常故事。小市民的辛勤造就了上海的繁华,他们的怨怼也转换了这个大城市以及近代中国的命运。上海繁华是平常人的城市史。这部城市史改写了近代中国无数平常人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