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1. 哲学始于惊奇,思考源于发问
2. 一部以“惊奇”为主题的别样哲学史
3. 雅斯贝尔斯学生、著名女性哲学家让娜·海尔施献给所有热爱哲学之人的“情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德国哲学大家雅斯贝尔斯的学生、著名女性哲学家让娜·海尔施写给普通读者的一本哲学史入门读物。作者的原创和新颖之处在于,不是从观点、主题和学派出发,而是从哲学家对问题产生的惊奇出发,重新讲述西方哲学的历史。
感到惊奇并发问,是人与生俱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哲学的起源。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一个总是反复被提起、不断被表达的惊奇的故事。前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圣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康德、黑格尔、孔德、马克思、弗洛伊德、柏格森、克尔凯郭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书中讲述了使这些哲学家感到惊奇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发问又是如何回答的。
这本与众不同的哲学史也告诉我们,在现实中,哲学是如何一直存在的。
|
關於作者: |
让娜·海尔施(Jeanne Hersch,1910—2000)是一位女性哲学家。1910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932—1933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学习并结识了她的导师卡尔·雅斯贝尔斯。当时,她与阿伦特、列维纳斯同属于一个受海德格尔影响的犹太学生团体。但1933年在目睹纳粹时期海德格尔担任校长之后,海尔施立即离开了弗莱堡大学。1956—1965年,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哲学教授。1966—1968年,她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哲学部门,身体力行地普及哲学教育。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在时间中思考》《人的权利》《哲学的惊奇》等。
|
目錄:
|
前言 哲学的惊奇
1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约公元前600年)
4爱奥尼亚学派与爱利亚学派: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50-前480年)
与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00年)
14 芝诺(约公元前490-前430年)与原子论者
19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
28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
45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
68 伊壁鸠鲁学派(公元前4世纪和前3世纪)
76 斯多亚学派(公元前3世纪)
85 奥古斯丁(354-430年)
104 中世纪哲学
110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
126 文艺复兴(15世纪和16世纪)
135 勒内·笛卡尔(1596-1650年)
150 斯宾诺莎(1632-1677年)
166 莱布尼茨(1646-1716年)
185 英国经验主义
201 伊曼努埃尔·康德(1724-1804年)
252 从康德到德国观念论
258 黑格尔(1770-1831年)
281 奥古斯特·孔德(1789-1857年)
290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
31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73-1939年)
327 亨利·柏格森(1859-1941年)
351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年)
370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年)
386 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之后
390 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年)
407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年)
423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年)
453 今天的哲学
|
內容試閱:
|
前言 哲学的惊奇
这本书不是一部传统的哲学史。我更多的是想要从西方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选出一些例子,看看人们是如何、因哪些东西而 “惊奇”。哲学就从这种惊奇中诞生。人们是如何“被惊到”,是什么令他们惊奇,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惊奇?我在此无法进行连线的或完整的描述。我有意识地给出一种选择、一些线素:这里没有边防哨所,而只有一些思想的交汇点和对一些核心问题的提示,一旦人们不用平麻的答案去掩盖这些问题,它们就会一再浮现。惊奇的能力属于人身上本质的东西。这本书爾试图重新唤起惊奇。读者会在其他人的惊奇中重新发现或重新认识自己的惊奇:“对,就是这样。”“我怎么就从未对此感到惊奇?”惊奇属于人所具有的创造性的东西。这一创造的过程会在读者身上激发出暂学。我们也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些最低限度的工具,使读者能够表达他的惊奇或者能够阅读一些相关文本,这些文本和那些让他们“被惊到”的东西有关。
但是,20 世纪的人街还能够“惊奇”,还能够“觉得惊奇”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子科学的时代。我们相信,自己几乎知道了一切东西。然而,总还是会有感到惊奇的人。惊奇属于人类。与伟大的学者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并不会让人摆脱无知。在物理学家中有一些人依然能够感到惊奇,他们并不是什么“半吊子”或“四分之一”的物理学家,而是相当伟大的学者。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和哲学的惊奇。他们有能力像孩子一样使自己保持惊奇——“像孩子一样”——按《圣经》说法。我们必须让自己这样,如此才能理解事情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必须摆脱成年人的做慢,这种做慢让人们站在今天的科学高度和伟大成就之上,居高临下地对待一切过去。
我想要先谈一谈早期古典时代的人包的惊奇。他们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希腊、小亚细亚和西西里岛,被惊奇到了。我并不想马上说:“这是些什么愚蠢的向题和愚蠢的答案哟。我们今天根本不感兴趣了。我并不想泛泛地谈哲学,而是想要跟随某些哲学家,了解他们惊奇的方式.以便克服对哲学的陌生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育自己的某种哲学经验:当我们面临一个真正的抉择,我们便会以哲学的方式打心自问。五岁左右的孩子也会提出哲学问题,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也是如此。因此再重提一次:让我们警惕对过去思想家们的傲慢。事实上,他们彻底的惊奇在他们那个时代是全新的。提出这些不同寻常的问题,正是对人的创造力和独创性的证明。这些都是非常伟大的思想。
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一点。从一开始,哲学家便是这样的人:他们能够感到了不起的“惊奇”,他们能够超越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言而喻的东西,提出根本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