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巴拉吉预言
》
售價:HK$
74.8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HK$
98.8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HK$
761.2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HK$
61.6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HK$
76.8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HK$
52.8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HK$
74.8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HK$
65.9
|
編輯推薦: |
1. 著名文化学者、《金刚经修心课》作者费勇教授从现代人视角解读苏东坡。
费勇教授没有刻意神话苏东坡,而是非常落地、全面地展现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困境,并用他的经历、选择与心态,给现代人,特别是身处后疫情时代下焦虑不安的现代人予以生活的启示,帮助每一个不快乐的、焦虑奔忙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内心宁静的力量。
2. 人闲桂花落,心闲万物生。苏式“闲”学让你远离焦虑!
内卷时代下,当社会主流的声音都在让人们往前冲的时候,费勇教授反而让大家停下来,独创性地提出了苏东坡式“作个闲人”的生活哲学理念。这种“闲”,不是游手好闲,而是一种思想境界。“闲”代表着一种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致,一份独属于心灵的空间,一种审美性的生活,让每一个焦虑不安的现代人,重拾一份闲心,得到心灵的治愈。
3 .给不安的现代人三个快乐锦囊,获得安心自在的力量。
面对人生的困境,苏东坡用“一溪云”“一壶酒”“一张琴”三个分属于自然元素、美食元素和爱好元素的快乐锦囊治愈自己,也治愈所有不快乐的现代人。
|
內容簡介: |
《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是著名文化学者费勇教授从现代人的视角解读苏东坡的作品。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但他一生命运坎坷,奔走潦倒,处境艰难,却始终不改乐观的天性。
虽然苏东坡和我们处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他和我们一样要面对普通人的烦恼、人生的不确定和命运的无常。他也痛苦过、迷惘过,甚至绝望过,但最终却用一颗超脱世俗的“闲心”守住了心灵的空间,消解了所有的磨难,活得快乐且通透。
本书以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为经、诗词文章为纬,勾勒出苏东坡丰富而坎坷的一生,并独辟蹊径地提出了“作个闲人”的生活哲学,让读者跟随苏东坡在“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快乐锦囊中,感受乐观豁达的精神,了悟人生智慧,从而得到心灵的治愈。
|
關於作者: |
费勇
著名文化学者,执教于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创办“life 生活方式研究院”,主持关于“幸福”“健康”等专题的生活方式科研项目。曾参与“行走的力量”心灵建设公益项目,曾担任《行走》(mook)主编。
曾出版百万畅销书《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并以繁体版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也被译成韩语在韩国出版发行。另有视频课《费勇的佛学修心课》和《三十三堂金刚经修心课》在喜马拉雅和蜻蜓播放量逾三千万。
代表作品: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了凡四训》(译)
|
目錄:
|
第一章 人生多漂泊,如何安定?
01/人生到处知何似?
02/ 我本无家更安往
03/ 须信从来错
04/ 天涯流落俱可念
05/十年归梦寄西风
06/ 此心安处是吾乡
07/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08/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09/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10/ 家在牛栏西复西
第二章 人生多冲突,如何进退?
01/ 何时忘却营营?
02/两事皆害性,一生恒苦心
03/ 何必择所安,滔滔天下是
04/贺下不贺上
05/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06/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07/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08/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09/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10/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
第三章 人生多风雨,如何平静?
01/也无风雨也无晴
02/ 过眼青钱转手空
03/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04/ 日传万纸
05/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06/回首尚心惊
07/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08/ 缥缈孤鸿影
09/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10/此生归路愈茫然
11/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12/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13/ 黄州、惠州、儋州
第四章 人生多虚无,如何豁达?
01/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02/世事一场大梦
03/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04/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0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06/谁道人生无再少?
07/ 十年生死两茫茫
08/ 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第五章 人生多烦恼,如何治愈?
01/作个闲人
02/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03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04/自谓人间乐事无逾此者
05/明日黄花蝶也愁
06/行看花柳动,共享无边春
07/且尽卢仝七碗茶
08/勿使常医弄疾
09/ 诗酒趁年华
10/ 明月几时有?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3/ 适然而已
14/ 着力即差
跋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序/
苏东坡的治愈主义
近年来流行“治愈”这个概念,有时也叫“治愈系”,大概太多人需要被治愈。这个概念来自日本,出现在1999年前后,起初指的是某个演员能给人一种安静、清爽的感觉,一看到她/他,或者和她/他在一起,虽然不是恋爱,却觉得很自在,觉得被治愈了,有治愈系女人/男人的说法。又指某一类事物,能够安慰悲伤的心灵的动漫叫治愈系动漫,也有治愈系音乐,指的是那种能让人安静下来的音乐,随后慢慢扩展到治愈系风景、治愈系食物、治愈系读物。凡是让我们不再悲伤、不再混乱,能够安静下来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治愈系”。
按照这个标准,苏东坡应该是最具治愈效果的中国人,是一个治愈了所有中国人的中国人。在大量的公众号上,有类似这样的推文—假如你遇到了什么,一句苏东坡的什么话,就能治愈你。用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形容就是:“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我向你们保证,有一种治疗灵魂的医术。它是哲学,不需要像对身体的疾病那样,要到我们身体以外去寻找它的救助方法。我们一定要用我们的资源和力量,去努力变得能够治疗自己。”西塞罗说我们的灵魂需要哲学的治疗,而身体需要到外面去寻求治疗。而事实上,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自我治愈,自愈是人体的一种机能。养生即自我治愈。过度依赖外界,我们渐渐遗忘了人的身心都是可以自我治愈的。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把苏东坡看作人间独一无二的人物:
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勒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关键是最后一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苏东坡给人带来快乐。一千年来,苏东坡以快乐的形象治愈了无数中国人,但实际上,苏东坡一生的经历并不是快乐的。他的一生,是自我治愈的一生,甚至在很多时候他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苏东坡对于人生的问题,从不回避,总是老老实实去面对,用“作个闲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一一去化解。我把苏东坡“作个闲人”的生活方式,叫作“治愈主义”。或者说,对于人生的烦恼,苏东坡实践了一种“治愈主义”的解决方案,成就了他生命的丰富和快乐。
苏东坡说,再可怕的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担心和恐惧,一旦真正发生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所以,没有必要胡思乱想,不如安静下来,去经历生命的各种形态,去体验眼前的现实,去用心做好当下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在经历之中,在体验之中,在做事情的过程里,人生的奥秘就会向我们显现,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扰就会消解。
苏东坡把这种活法叫作“作个闲人”。苏东坡说,谁都可以作一个闲人,只要他愿意运用这第一种元素:一溪云。云是天上的,溪流是地上的,云映照在溪流里。这是自然的元素。苏东坡的一生都在云端看着这个世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从云端回望人间。苏东坡的一生也都在地上,热爱花花草草,热爱季节的流转。“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明月如霜》)“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蝶恋花·春景》)这些句子贯穿了他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使他一生都在自然的场景里。第一种元素:一溪云。云是天上的,溪流是地上的,云映照在溪流里。这是自然的元素。苏东坡的一生都在云端看着这个世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从云端回望人间。苏东坡的一生也都在地上,热爱花花草草,热爱季节的流转。“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明月如霜》)“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蝶恋花·春景》)这些句子贯穿了他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使他一生都在自然的场景里。三种元素。
第一种元素:一溪云。云是天上的,溪流是地上的,云映照在溪流里。这是自然的元素。苏东坡的一生都在云端看着这个世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从云端回望人间。苏东坡的一生也都在地上,热爱花花草草,热爱季节的流转。“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明月如霜》)“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蝶恋花·春景》)这些句子贯穿了他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使他一生都在自然的场景里。
第二种元素:一壶酒。这是美食元素。对苏东坡而言,喝酒意味着对生活的热爱:“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
苏东坡说自己酒量很小,但喜欢“把杯为乐”。他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一次酒醉写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吉祥寺赏牡丹》)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也是一次酒醉,写下:“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登云龙山》)
在黄州的时候,又是一次酒醉,写下“夜饮东坡醒复醉”,然后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他写渔父喝醉了:“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渔父·渔父醉》)
他的老师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对苏东坡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自我解放,在于忘掉世俗,忘掉自我。苏东坡喝出了一种微醺的境界,酒醉带来的是清醒。他喝了一辈子的酒,越喝越清醒,越喝越快乐,以微醺治愈了世间的一切不快乐。
第三种元素:一张琴。这是艺术元素。苏东坡喜欢古琴,家里藏有唐代的古琴“雷琴”,而且他也是演奏的高手。他还是顶尖的歌词作者,精通音律,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他对音乐颇有研究,关于音乐和政治、音乐和人心,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当然,他喜欢音乐,更喜欢欣赏音乐。在《听僧昭素琴》里,他称琴声“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1100年6月20日,已经65岁的苏东坡,从海南岛北归中原,晚上渡海的时候,他看到海天一色,觉得从此不必像孔子那样颠沛流离,当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时候,就乘着小船浮游在海上。又因波涛声想到《庄子》里讲轩辕帝在洞庭之野演奏《咸池》这首乐曲,听到这首乐曲,就会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看透得失荣辱。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虽然在海南岛几乎死去,但我一点也没有怨恨,反而觉得这次经历是我一生中最奇特的。
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但在每一个时刻,他都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因而每一个时刻都是闪闪发光的一刻。每一刻里既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既有“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痛快淋漓,也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婉转感伤;既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悲哀沮丧,也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积极奋进。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名声已经达到巅峰。但是,他的很多烦恼,和我们现在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他给朋友写过这样一封信,内容大致是:
我有小事求您打听一下。我想到江浙一个州郡任职,听说浙江四明县明年四月有空缺,尚未定人,请您在朝中打听一下,找找门路,有消息就回个信息。上次找您,您没有很留意。这次求托四明的事,恐不能太久,怕别人也谋取这个职位。到那时,就更加没有希望了。这也许对您有点苛求,但谋职一事,切不可一般地跑跑就想轻易地弄到手。
也许,谁都不会相信这是苏东坡写的信。在另外好几封信里,他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如何受痔疮的折磨。还有很多信件,像我们现在的父母一样,为子女的前途操心。
苏东坡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优秀的政治家,但也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一个焦虑不安的官员。他从不掩饰自己平凡的一面,从不回避问题。他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只好去“作个闲人”,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从“一张琴”上,他找到了生命的旋律;从“一壶酒”中,他享受了生活的美味;从“一溪云”里,他懂得了自然之道。
苏东坡有一次随手写一篇札记,记录了他很平常的一种状态: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书临皋亭》)
连苏东坡那样厉害的人,最后都“知命”,不敢说万物皆备于我,而是让自己“受万物之备”,不敢说自己如何利用万物,而是让万物来利用自己。承认自己的渺小,承认自己不够完美,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安于天命,把自己交给大自然,抱着惭愧心,随遇而安,想做的事,尽力去做,喝喝小酒,听听音乐,看看白云,倒也活得快快乐乐。
人生有许多的痛苦与挫折,只能靠我们自己治愈自己,自己拯救自己。人世间多的是锦上添花,很少有雪中送炭,越是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越要学会为自己取暖。还好,无论在哪里,总还是可以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旋律里,在微醺里,在自然里,我们总能找到快乐的源泉,找到平静的源流。还好,即使我们孤单一人,也可以和苏东坡聊聊天,聊聊怎样用“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调动我们的五官,打开我们的心扉,照亮眼前的现实。
第一章、人生多漂泊,如何安定?
07/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的词《临江仙·送钱穆父》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首词写于1091年,为什么到了1091年,苏东坡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旅人,人生不过是从这个驿站到另一个驿站呢?
这还要从1085年说起,苏东坡本来已经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批准,允许他在宜兴定居。但同年3月,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即位,由于哲宗的年龄尚小,由神宗的母亲高太后主政。高太后主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起用旧党,苏东坡不仅被平反,还得到重用。苏东坡虽然对宜兴尚有留恋,但他内心的抱负还是促使他很快决定重新回到京城。1085年到1089年,应该是他一生中事业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家庭生活最幸福的时期。
苏东坡在京城安了家。黄庭坚写过一首诗《雨过至城西苏家》,写雨后拜访苏东坡家的喜悦。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开封城西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高端住宅区”,应该是苏东坡一生中住的最好的地方。当时在苏家,经常举办各种聚会,热闹非凡。画家李公麟也是常客,他画的《西园雅集》,有一部分场景可能来自他在苏家的聚会。那时,苏东坡一家,除了长子苏迈在外地做官,其他的孩子都在身边,大大小小有二十多口人。尤其是弟弟苏辙也在京城的户部上班,兄弟俩经常见面,算得上是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他有一次写自己倒满了酒,等待苏辙过来一起小酌。又有一次过年,写自己被家人催着穿新衣服,和一家大小玩乐。这是苏东坡诗词里并不多见的喜乐场面。
仅仅四五年时光,因为厌倦朝廷里的权力斗争,苏东坡又主动要求外派,结果又去了杭州,上次是做通判,这一次是做知州。1089年苏东坡到杭州,从前的朋友,有的老了,有的去世了,让他发出了“到处相逢亦偶然”的感叹。1091年他在杭州遇到吴越钱王的后裔钱勰(字穆父),钱穆父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书法收藏家,他收藏的《鲁公寒食帖》、《颜鲁公帖》、《怀素两帖》、《唐人书白乐天诗》、《出师颂》、王子敬草书、《洛神赋》摹本等,在书法史上都很有名。钱穆父和苏东坡是老朋友。元祐初年,他们两人在京城时来往不少。这次在杭州,是重逢,又是送别,苏东坡写了一首词: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说的是在京城告别以后,已有三年没见了,没想到会在杭州重聚。但短暂的相聚之后,马上又要送钱穆父去瀛洲。
“天涯踏尽红尘”,讲的是钱穆父这三年从京城到越州,马上又要去瀛洲,好像总在旅途上,总在人世间奔波。
“依然一笑作春温”,虽然红尘滚滚,相逢时却依然笑得如春天般温暖。
“无波真古井”,你的心像一口古井那样平静,不受外界的影响。
“有节是秋筠”,你的节操和品格,就像秋天的竹子。
“惆怅孤帆连夜发”,我感到很惆怅,因为你连夜要坐船出发去瀛洲。
“送行淡月微云”,云彩微茫,月光淡淡,为你送行。
“樽前不用翠眉颦”,席间的歌妓无须皱眉悲伤。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像旅馆、驿站,我也不过是一个行人,一个过客。
这首词里的“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和“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意思很相近,“人生如逆旅”又呼应了早期的“人生到处知何似”,一方面是前路茫茫,一方面是人生短暂。
1092年到1093年这一段时间,苏东坡的诗文作品里,又多了一份漂泊感,好像再一次渴望安定,再一次怀念故乡眉州。1092年苏东坡被任命为扬州知州时,设想要在扬州任上请求退休,打算回到家乡眉州“筑室种果”,等到弟弟年纪大一点也回到家乡,他说这个愿望不知道能否实现。
在另外一篇短文里,又说自己打算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买田。1093年,苏东坡去定州之前和苏辙告别,又想起了兄弟曾经“夜雨对床”的约定。“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夜雨对床”这个典故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一句诗:“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在风雨之夜,两个人能够对床而眠,别有一种风雨中的温馨。苏东坡、苏辙兄弟借用这句诗,翻写了不少诗句,表达的是一种期待兄弟相聚的渴望。但是,1093年的苏东坡,又一次感到了前路茫茫,“白首归无期”,头发白了,好像仍看不到归期。
1093年苏东坡写下一首《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五》:“去乡三十年,风雨荒旧宅。惟存一束书,寄食无定迹。”离开故乡眉州三十多年了,老宅子在风雨中荒废了。留下来的只有一捆书,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行踪。经过了一段繁华,好像又回到了起点,苏东坡再次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旅人,在天涯漂泊,渴望着能够安定下来。
在送别钱穆父的时候,苏东坡称赞钱穆父“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历经风风雨雨,笑容依旧如春天般温暖。这大概也是苏东坡自己的画像,就像“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对柔奴的赞美,其实也是苏东坡自己的写照。、
第三章、人生多风雨,如何平静?
01/也无风雨也无晴
1079年,发生了“乌台诗案”。有人举报苏东坡的诗歌作品里有讥讽朝廷、谤议新政,对当今皇上不敬的内容。苏东坡在湖州任上被捕,押解到京城,进了监狱。大约半年后定罪,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官衔,但是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俸禄,要靠自己解决生计。苏东坡相当于被安置在黄州这个地方,监视居住。
乌台诗案对于苏东坡而言是一场飞来横祸。苏东坡不是神仙,他和我们一样,是凡人,遇到这样的事也会恐惧。他不知道接下来还会被别人抓住什么把柄,一种不确定感、不安全感和被背叛的沮丧感笼罩着他。但是,慢慢地,他接受了现实。到了荒凉的黄州,日子虽然很艰难,但他却很快喜欢上了黄州的生活,还打算在这里安家。
有一天,他听说附近的沙湖有一块很好的地,就和几个朋友去看地。走到一半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带雨具的人已经走到前头去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抱着头躲雨,只有苏东坡不当回事,继续在雨中向前走。
不久,雨就停了。
这样一个小小的途中遇雨的经历,触动了苏东坡的内心,乌台诗案之后那些情绪暗暗奔涌,最后沉淀成一首词,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这个词牌,最初是平定社会动乱的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在苏东坡这首词里,不妨看作是“平定内心的风波”。
上阕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经常有人把“莫听穿林打叶声”解释为“不要去听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雨声”,按字面意思理解好像没有错,但“莫听穿林打叶声”和“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一个完整的上下句子,要从整体上去理解,确切的意思应该是:不要听到那么大的雨声就害怕了,以为不能走路了,其实风雨并不妨碍我们一边唱歌一边慢慢往前走。
很微妙的区别,意义上却有深刻的不同,把“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成“不要去听风雨声”是一种误导,会导致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让人变得阿Q。风雨声来了,你怎么可能不去听呢?雨会因为你不听而不下吗?
所以,苏东坡真正要表达的是,即便风雨来了,猝不及防,出人意料,但是,并不能影响我继续走我自己的路。听到了风雨声,不要以为世界就完蛋了,不要逃避,不要不去听,而是老老实实面对它,老老实实解决它。在没有雨具的情况下,解决它最好的办法就是“吟啸且徐行”,继续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继续自己的生活。
下雨了,我们总要向外去寻求,找雨伞,找挡雨的地方;挫折来了,总想着去寻求外部的援助;疫情来了,我们总在等待疫情的结束??但苏东坡说,下雨了,我还是继续走路,挫折、意外发生了,我还是要继续我自己的人生,不能一味去等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虽然我没有高头大马,只有一根简单的竹杖,一双芒鞋,但轻便胜过高头大马,有什么好怕的呢?就像现在我没有宝马奔驰,只有一辆破单车,但我也轻轻松松走我人生的路,没有什么好怕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就算这一辈子都在风雨里,我也很坦然。
下阕开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看来在旅途上苏东坡还喝了酒。料峭的春风吹来,把酒醉的我吹醒了,微微感到有一点寒意。“山头斜照却相迎”,山上斜斜的太阳照耀,雨后天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再回头看刚才的风吹雨打,有了不同的感受,觉得也不过如此。当风雨来的时候,我们本能地会感到害怕,阳光灿烂的时候,我们本能地会感到喜悦,但风雨之后总会有阳光,阳光之后总会有风雨。所以,我们既不必害怕,也不必高兴。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归去”,是回家吗?当然是回家。但苏东坡这里显然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要越过风雨和晴朗这两个表象。这首词的上下两阕,每一阕前几句都是讲的那天下雨发生的很平常的事情,最后一句上升到人生哲理,一下子让平常的事情变得不平常。
上阕写突然而至的大雨 ,最后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上升到人生哲理,是要打破我们一般人对于“晴”的执念,我们执着于阳光明媚,繁花似锦,执着于成功幸福。但苏东坡说,我们更应该接纳风雨,接纳挫败,学会在风雨挫败中过好自己的一生。晴朗是生活,风雨也是生活。
下阕写春风吹来,天气转晴,最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上升到更高的人生哲理,从下雨后又天晴这么一个自然的现象,上升到要打破我们的分别心,打破执念。下雨、天晴,都是变化的表象。下雨,一定会过去,天晴,也一定会过去。不要执着于晴朗,也不要执着于风雨。这些都是烟云,都像梦幻泡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