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HK$
85.8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HK$
64.9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HK$
74.8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HK$
74.8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HK$
74.8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HK$
64.9
《
复原力
》
售價:HK$
75.9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編輯推薦: |
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历史上的非凡人物。他们都推崇“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并终生向这个目标奋进。后世无数治学治国有影响的人物,把他们当做“圣人”“完人”去学习,如、蒋介石、孙中山、梁启超、宋教仁、袁世凯、蔡锷等。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尤其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以王阳明的“心学”为主导思想进行改革。西乡隆盛、吉田松阴等领导人物都是王阳明的信徒。海陆空统帅人物东乡平八郎、西乡隆盛都怀抱王阳明、曾国藩的兵法。有人说向王阳明学做人,向曾国藩学做事,有一定的道理。
|
內容簡介: |
千古两完人:王阳明和曾国藩谁更完美些?
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王阳明: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桃李满天下。
立言:创立心学,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成为儒学又一宗。
曾国藩:立功:打败太平军,挽救大清。
立德:以儒家为宗,修身养性,砥砺自律。
立言:曾文正公文集
后人对王阳明一生的总结为: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后人对曾国藩一生的总结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
關於作者: |
马东玉 生于1945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辽宁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曾国藩大传》《张之洞大传》《出轨的历史——真实的武则天》《正说清朝非常人物——慈禧和恭亲王》《从晚清重臣到立宪皇帝——真实的袁世凯》《梁漱溟传》《八国联军侵华史》《雍正帝本传》《清代社会文化——清代人物传稿》《清朝通史》(咸同卷)《辽宁通史》(经济卷);主编合著出版《中日关系全书》《清代全史》《中华百科要览》《中国历史学大词典》《经济人物列传》《中华魂?廉政卷》《中国近代史》等书。发有中国近代史、经济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
內容試閱:
|
前 言 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历史上的非凡人物,生前他们都曾推崇“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 ,并终生向这个目标奋进。虽然他们都认为自己远没达到这个目标,但后世的学者和治国治学等方面有影响的人物,却把他们当作“圣人”和 “完人”去学习,如、蒋介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宋教仁、章太炎、袁世凯、蔡锷等。其中如孙中山、章太炎因立场问题对曾国藩有误解外,其他人都将王阳明和曾国藩崇拜为圣哲。不仅中国的学者和伟人如此,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即以王明阳“心学”为主导思想进行改革,西乡隆盛、吉田松阴等领导人物都是王阳明的信徒,其海陆军统帅人物东乡平八郎、西乡隆盛都怀抱王阳明、曾国藩的“兵法”,与中国军队作战,在产生王学和曾学的故土上,打败了李鸿章等人统率的海陆军。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前,日本高级将领无不通晓王阳明和曾国藩兵法。王阳明“心学”和由蔡锷撰写的《曾胡治兵语录》是侵华日军和黄埔系中国军官的教材。“心学”不仅是提纯思想品格的学说,也是磨炼心志的学说,同时在军事方面也是特有的“兵法”。王阳明在指挥军队的实战中,多次战胜敌军,靠的就是“心学”,“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十万精兵也赶不上这个“兵法”。日本兵为什么那么顽强,自有其民族特点,但同士兵受“心学”教育亦难分开。 《曾胡治兵语录》是蔡锷的成名军事作品。他归纳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言论,结合战例加以评论,包括将才、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明、仁爱、勤、和辑、兵机、战守12个部分1 ,是对湘军与太平军千百次战斗的总结,也是蔡锷军事思想的体现,同时是中国古代兵法的近代化实例。这部军事著作是黄埔军校的必修教科书。蔡锷是日本留学生,毕业于日本军官学校东京士官学校,与蒋方震、张孝准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蔡锷、蒋方震在日本军界影响很大,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自然就影响了日本。 对曾国藩十分崇拜,对他的军事思想自然也是有选择的接受。他领导的人民军队中的一些将领也毕业于黄埔军校,《曾胡治兵语录》是、必考课,他们自然对其很熟悉。其中,官兵一致、“爱民乃兵之本”、上下团结、“功不居、过不诿”,建立根据地、军民鱼水等思想,比蒋介石学的好,所以蒋介石以那么多的军队、那么好的装备,都败给了领导的人民军队。 文人带兵能打胜仗不是稀罕事,战役性的大仗就要懂军事的文人指挥,古今战例非常之多。但是,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圣人,仍能带兵打胜仗的就少之又少了,让人看过他们指挥打仗的例子,认为不可思议。能称得上圣人的孔子、孟子、朱子等只会思想、说话,立德、立言,不会打仗。但是,王阳明是圣人,是写有大量著作的哲学家,著书、讲学、写文、作诗都让高级文人赶不上,而他带兵打仗更所向无敌,大仗、小仗经历很多,他把仗打成一项艺术,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让人惊而又奇,才让中外指挥战争的将帅学习他。 曾国藩在哲学、思想上远不如王阳明,他虽然也被称为“圣相”、“理学家”,但著述不系统,也没有王阳明那么多创见。因此,被人戏称为“半个圣人”。他在诗、文、考据等方面却不逊于王阳明,堪称一位大文人、大思想家。既是著名文人和思想家,率兵打仗亦令人称奇。 曾国藩指挥战争远没有王阳明那么“轻松”,而是很“费劲”,很辛苦,很笨拙。他亲自带兵同太平军对阵,全都被打败了,迫得他自杀或准备自杀就好几次。后来,他远远的指挥,从大的方面说当时的两军之战是他在指挥,但每次大战又有具体指挥者,这可以称之为部署和遥控。这样说人们不生疏,就像大家常说的“三大战役”,具体指挥各有将帅,部署战争和遥控指挥者是,战役体现了的军事思想。 王阳明指挥作战的确有其过人的本领,曾国藩赶不上王阳明,让曾国藩去指挥王阳明遇到的战争,一定不会那样轻松取胜,这是可以分析而出的结果。但是曾国藩遇到的战争,其性质严重,尤其是规模和历时要比王阳明的巨大、持久,不是王阳明那般动动心眼、耍耍手段就可以取胜的。 曾国藩与太平军的对抗,是全国性的战争,王阳明是局部战争。整个清朝的绿营军都打不过太平军,太平军已控制了江南大部分地区,也曾打到了京津地区。太平军有百万之众,也深得广大人民拥护,同时建立了“天京”政权,有其根据地。作为曾国藩的敌对者,其力量要比王阳明所面对的根深蒂固,是不亚于清政府的一个政权,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天朝)。打败这么一个军队,要有一整套战略准备、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建军、选将、练兵、后勤、指挥、战守、谋略、奖惩、战具、根据地建设、各兵种配合、战斗和夫役的配合等等。十几年、千百战,数百城的争夺,要脚踏实地进行,武汉、九江、安庆、南京等城的战役,都是持续几年的围攻战,血与火的对攻战。曾国藩无法“取巧”,胜利不是“巧取”得来的,十几年打下来,曾国藩一次次失败,一点点强大,一步步攻坚,终取得了全胜。他指挥的战争,总体上是十几年下完的一盘棋,是一个完整的战争,包括了战争的方方面面。人们从曾国藩组建军队,进行十几年的战争过程,更能总结出整套的战斗经验,后来的战争指挥者李鸿章、蔡锷、蒋介石和后成功的,都曾学习曾国藩,即使后失败的蒋介石,也不一定是学习 王阳明、曾国藩才失败的,或是没学好,或是另有原因吧。 曾国藩论述“三不朽”,认为立德难,汉代以后几乎没有,立言者亦罕见。立德是虚空的,孔子立德也只能以言留给后人。此论很是,大德做出来很难,如何行大德能以确当的语言教化大众,把不朽的语言留给后人,指导大众的行为。如孔子,历史上也没记载他多少大德行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论语》,透视出他的德行之高,让后人学习。曾国藩与王阳明比较,前者偏重行动,后者用功于立说。曾国藩一生努力于德行,向圣人的标准步步前行。他个人不断努力,一丝不苟,同时不断以特别真诚的态度、真挚的语言教育他的家人,他的弟子,从而留下了珍贵的《曾国潘家书》等,让后人当作与《论语》并论的教化书。 而王阳明深入研究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学说,钻研历代儒学儒术,联系社会实际作深层分析。在继承儒家先贤的基础上,创造出影响数百年的“王学”,又称“心学”。他创立的“心学”,有他独创的理论,如“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本体”等。他的理论让后世论者皆以为他不再是继承和诠解孔子、孟子、朱子、程颐,而是传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和发现,因此才称他的学说为“王学”,他本人也该被称作“王子”了,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圣人——“王圣人”。 显然,王学与曾国藩的不同。王学有完备的体系,理论化、哲学化极强,是上层知识界的学说。任何一门学问的发展大都如此,如数学、物理等,由浅入深,发展为庞大高深的理论体系,仅少数人可以进入。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启发大众,在大众的道德层面上开花结果,王学的哲学化发展是必要的,如算术发展为高等数学,但在提高大众道德方面就显得有力使不上。王阳明的学生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就发现了王学的这个特点(或称弱点),就把王学下移,让广大民众参与学习和实践,把“心学”变成“百姓日用”之学。王艮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皆谓之异端”,他强调“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为失”1 。 曾国藩继承儒家,尤在朱熹的理学,后人称他为理学家,在理学上他没有创出个人的体系和新学说。但是,他把儒家学说逐条实践化,把理论变成修身、齐家、交友、处世、治军、为政的实际行动。他不仅言必称孔孟,行动也全按儒家信条和圣人标准去做。在道德层面上,连反对他、仇视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做得到位,想否认他也只能说他“镇压农民起义”。故此章太炎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称誉者并不否认他镇压起义,说他是圣人;否认者也只能说他镇压起义,说他是“元凶”。曾国藩以圣人标准来要求,不仅在修身和教育子弟,而是将此看成一颗“良种”,种子绵延,遍地开花,从而改良社会,挽救逐渐颓废的风气。 后世称扬王阳明,是他发展了孔孟学说,把儒家学说发展到,自然要研究、发掘他的学说,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而所以研究曾国藩,是他努力实践儒家学说,把孔孟学说中的优良部分,尤其是道德层面发扬光大,作出典范,推向社会,改造社会。如同我们说的“蒲公英效应”,在群众教育运动中,在官员的廉政教育活动中,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让社会道德从上到下好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作出贡献。
前 言 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历史上的非凡人物,生前他们都曾推崇“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 ,并终生向这个目标奋进。虽然他们都认为自己远没达到这个目标,但后世的学者和治国治学等方面有影响的人物,却把他们当作“圣人”和 “完人”去学习,如、蒋介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宋教仁、章太炎、袁世凯、蔡锷等。其中如孙中山、章太炎因立场问题对曾国藩有误解外,其他人都将王阳明和曾国藩崇拜为圣哲。不仅中国的学者和伟人如此,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即以王明阳“心学”为主导思想进行改革,西乡隆盛、吉田松阴等领导人物都是王阳明的信徒,其海陆军统帅人物东乡平八郎、西乡隆盛都怀抱王阳明、曾国藩的“兵法”,与中国军队作战,在产生王学和曾学的故土上,打败了李鸿章等人统率的海陆军。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前,日本高级将领无不通晓王阳明和曾国藩兵法。王阳明“心学”和由蔡锷撰写的《曾胡治兵语录》是侵华日军和黄埔系中国军官的教材。“心学”不仅是提纯思想品格的学说,也是磨炼心志的学说,同时在军事方面也是特有的“兵法”。王阳明在指挥军队的实战中,多次战胜敌军,靠的就是“心学”,“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十万精兵也赶不上这个“兵法”。日本兵为什么那么顽强,自有其民族特点,但同士兵受“心学”教育亦难分开。 《曾胡治兵语录》是蔡锷的成名军事作品。他归纳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言论,结合战例加以评论,包括将才、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明、仁爱、勤、和辑、兵机、战守12个部分1 ,是对湘军与太平军千百次战斗的总结,也是蔡锷军事思想的体现,同时是中国古代兵法的近代化实例。这部军事著作是黄埔军校的必修教科书。蔡锷是日本留学生,毕业于日本军官学校东京士官学校,与蒋方震、张孝准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蔡锷、蒋方震在日本军界影响很大,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自然就影响了日本。 对曾国藩十分崇拜,对他的军事思想自然也是有选择的接受。他领导的人民军队中的一些将领也毕业于黄埔军校,《曾胡治兵语录》是、必考课,他们自然对其很熟悉。其中,官兵一致、“爱民乃兵之本”、上下团结、“功不居、过不诿”,建立根据地、军民鱼水等思想,比蒋介石学的好,所以蒋介石以那么多的军队、那么好的装备,都败给了领导的人民军队。 文人带兵能打胜仗不是稀罕事,战役性的大仗就要懂军事的文人指挥,古今战例非常之多。但是,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圣人,仍能带兵打胜仗的就少之又少了,让人看过他们指挥打仗的例子,认为不可思议。能称得上圣人的孔子、孟子、朱子等只会思想、说话,立德、立言,不会打仗。但是,王阳明是圣人,是写有大量著作的哲学家,著书、讲学、写文、作诗都让高级文人赶不上,而他带兵打仗更所向无敌,大仗、小仗经历很多,他把仗打成一项艺术,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让人惊而又奇,才让中外指挥战争的将帅学习他。 曾国藩在哲学、思想上远不如王阳明,他虽然也被称为“圣相”、“理学家”,但著述不系统,也没有王阳明那么多创见。因此,被人戏称为“半个圣人”。他在诗、文、考据等方面却不逊于王阳明,堪称一位大文人、大思想家。既是著名文人和思想家,率兵打仗亦令人称奇。 曾国藩指挥战争远没有王阳明那么“轻松”,而是很“费劲”,很辛苦,很笨拙。他亲自带兵同太平军对阵,全都被打败了,迫得他自杀或准备自杀就好几次。后来,他远远的指挥,从大的方面说当时的两军之战是他在指挥,但每次大战又有具体指挥者,这可以称之为部署和遥控。这样说人们不生疏,就像大家常说的“三大战役”,具体指挥各有将帅,部署战争和遥控指挥者是,战役体现了的军事思想。 王阳明指挥作战的确有其过人的本领,曾国藩赶不上王阳明,让曾国藩去指挥王阳明遇到的战争,一定不会那样轻松取胜,这是可以分析而出的结果。但是曾国藩遇到的战争,其性质严重,尤其是规模和历时要比王阳明的巨大、持久,不是王阳明那般动动心眼、耍耍手段就可以取胜的。 曾国藩与太平军的对抗,是全国性的战争,王阳明是局部战争。整个清朝的绿营军都打不过太平军,太平军已控制了江南大部分地区,也曾打到了京津地区。太平军有百万之众,也深得广大人民拥护,同时建立了“天京”政权,有其根据地。作为曾国藩的敌对者,其力量要比王阳明所面对的根深蒂固,是不亚于清政府的一个政权,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天朝)。打败这么一个军队,要有一整套战略准备、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建军、选将、练兵、后勤、指挥、战守、谋略、奖惩、战具、根据地建设、各兵种配合、战斗和夫役的配合等等。十几年、千百战,数百城的争夺,要脚踏实地进行,武汉、九江、安庆、南京等城的战役,都是持续几年的围攻战,血与火的对攻战。曾国藩无法“取巧”,胜利不是“巧取”得来的,十几年打下来,曾国藩一次次失败,一点点强大,一步步攻坚,终取得了全胜。他指挥的战争,总体上是十几年下完的一盘棋,是一个完整的战争,包括了战争的方方面面。人们从曾国藩组建军队,进行十几年的战争过程,更能总结出整套的战斗经验,后来的战争指挥者李鸿章、蔡锷、蒋介石和后成功的,都曾学习曾国藩,即使后失败的蒋介石,也不一定是学习 王阳明、曾国藩才失败的,或是没学好,或是另有原因吧。 曾国藩论述“三不朽”,认为立德难,汉代以后几乎没有,立言者亦罕见。立德是虚空的,孔子立德也只能以言留给后人。此论很是,大德做出来很难,如何行大德能以确当的语言教化大众,把不朽的语言留给后人,指导大众的行为。如孔子,历史上也没记载他多少大德行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论语》,透视出他的德行之高,让后人学习。曾国藩与王阳明比较,前者偏重行动,后者用功于立说。曾国藩一生努力于德行,向圣人的标准步步前行。他个人不断努力,一丝不苟,同时不断以特别真诚的态度、真挚的语言教育他的家人,他的弟子,从而留下了珍贵的《曾国潘家书》等,让后人当作与《论语》并论的教化书。 而王阳明深入研究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学说,钻研历代儒学儒术,联系社会实际作深层分析。在继承儒家先贤的基础上,创造出影响数百年的“王学”,又称“心学”。他创立的“心学”,有他独创的理论,如“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本体”等。他的理论让后世论者皆以为他不再是继承和诠解孔子、孟子、朱子、程颐,而是传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和发现,因此才称他的学说为“王学”,他本人也该被称作“王子”了,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圣人——“王圣人”。 显然,王学与曾国藩的不同。王学有完备的体系,理论化、哲学化极强,是上层知识界的学说。任何一门学问的发展大都如此,如数学、物理等,由浅入深,发展为庞大高深的理论体系,仅少数人可以进入。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启发大众,在大众的道德层面上开花结果,王学的哲学化发展是必要的,如算术发展为高等数学,但在提高大众道德方面就显得有力使不上。王阳明的学生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就发现了王学的这个特点(或称弱点),就把王学下移,让广大民众参与学习和实践,把“心学”变成“百姓日用”之学。王艮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皆谓之异端”,他强调“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为失” 。 曾国藩继承儒家,尤在朱熹的理学,后人称他为理学家,在理学上他没有创出个人的体系和新学说。但是,他把儒家学说逐条实践化,把理论变成修身、齐家、交友、处世、治军、为政的实际行动。他不仅言必称孔孟,行动也全按儒家信条和圣人标准去做。在道德层面上,连反对他、仇视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做得到位,想否认他也只能说他“镇压农民起义”。故此章太炎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称誉者并不否认他镇压起义,说他是圣人;否认者也只能说他镇压起义,说他是“元凶”。曾国藩以圣人标准来要求,不仅在修身和教育子弟,而是将此看成一颗“良种”,种子绵延,遍地开花,从而改良社会,挽救逐渐颓废的风气。 后世称扬王阳明,是他发展了孔孟学说,把儒家学说发展到,自然要研究、发掘他的学说,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而所以研究曾国藩,是他努力实践儒家学说,把孔孟学说中的优良部分,尤其是道德层面发扬光大,作出典范,推向社会,改造社会。如同我们说的“蒲公英效应”,在群众教育运动中,在官员的廉政教育活动中,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让社会道德从上到下好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作出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