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历史的基因(全3册)

書城自編碼: 366989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历史随笔
作者: [日]池上俊一 著,沈佳炜 姚奕崴 吴昊阳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218150000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48.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留学早规划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447.0
《我们的中国(精装全四册)》
+

HK$ 79.5
《中国文化的精神》
+

HK$ 95.2
《“土著”之学:辅仁札记》
+

HK$ 72.5
《张伯驹笔记》
+

HK$ 314.2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精装全4册)》
+

HK$ 122.5
《我在避暑山庄修钟表》
編輯推薦:
★通俗易懂,线索突出,杜绝碎片化!历史脉络清晰连贯,有助于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东京大学历史教授写给大众的简明通史,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让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都能读!
★日本一流学者会如何处理外国史?“欧洲史”的日本视角,让人耳目一新!
內容簡介:
《历史的基因:德国》
茂密的黑森林、巍峨的阿尔卑斯山、激荡的莱茵河、宁静的多瑙河……旖旎的自然风光一直都是德国引以为傲的宝藏。但德国与大自然的关系,绝非只是流于表面:从祖先日耳曼人的时代开始,德国人以及德国的历史就已经同森林、山脉、河流密不可分了。德国发达的工业、繁荣的音乐、简朴的饮食,甚至是严谨的精神,都能反映出其国民对自然的态度与沉思。
在本书中,东京大学的池上俊一就将带领我们换个角度看德国,通过与自然的关联来揭秘德国的历史基因,告诉我们德国制造缘何能长期成为品质的保证,德国为何会被誉为音乐之乡,以及德国的啤酒和火腿又如何风靡世界……
《历史的基因:佛罗伦萨》
作为世界闻名的艺术之都,人们一提到佛罗伦萨,就必然会联想到文艺复兴。在短短的两三百年中,佛罗伦萨为欧洲乃至全世界带来了无数光辉璀璨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但是欧洲有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大都市,为什么偏偏是佛罗伦萨成了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呢?
在本书中,东京大学的池上俊一就将带领我们换个角度看佛罗伦萨,通过梳理这座城市的历史基因,向我们揭示从古罗马时代到中世纪,再从文艺复兴到近现代,佛罗伦萨在变与不变之中如何保持了她独一无二的魅力和气质。如果你有一天想去佛罗伦萨“朝圣”,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历史的基因:英国》
英国王室是世界上受关注的王室之一,以一代代别具个性的君王,塑造了英国独特的文化气质。从“征服者”威廉一世、“狮心王”理查一世,到“海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农夫国王”乔治三世,再到统率“日不落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超长待机”的伊丽莎白二世,这些“大家长”都以各自的方式,微妙而深刻地影响了国民的一言一行。
在本书中,东京大学的池上俊一教授就将带领我们换个角度看英国,透过这些或传奇或平凡的国王、女王来分析英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基因,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更加真实的英国。
關於作者:
池上俊一,1956年生,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部门教授。日本历史学家,专攻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历史,擅长把历史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读者。著有《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运动》《罗马式世界论》,以及《法国甜点里的法国史》《意大利面里的意大利史》等作品。
目錄
《历史的基因:德国》
目录
前言
章 日耳曼的森林及其统治
第二章 依山傍河的生活
第三章 宗教改革与自然魔力
第四章 从哈布斯堡帝国到德意志帝国
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山的馈赠
第六章 自然崇拜的明暗
第七章 从经济大国到生态大国
后记
德国史年表
《历史的基因:佛罗伦萨》
目录
前言
章 古罗马的殖民城市和基督教的普及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9世纪
第二章 城市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10 世纪至14 世纪中叶
第三章 中世纪的文化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
14 世纪中叶至16 世纪初
第五章 教堂、修道院和慈善医院
第六章 宫殿和庄园
第七章 广场和街道
第八章 世界和世人的新视角
第九章 托斯卡纳大公国时代
1532—1860 年
第十章 近现代的苦恼与辉煌
1861年以后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历史的基因:英国》
目录
前言
章  邦国林立
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到忏悔者爱德华:公元400年前后—1066年
罗马人撤退/七国时代/丹麦人入侵与阿尔弗雷德大帝/克努特的北海帝国/苏格兰的阿尔巴王国/ 传教士奥古斯丁与凯尔特系修道院的角色
第二章  说法语的英王
威廉一世到失地王约翰:1066—1216年
诺曼征服/ 封建集权制度的渗透/《末日审判书》/ 亨利一世的治绩/ 斯蒂芬VS 玛蒂尔达/何为“安茹帝国”/ 亨利二世治下的统治机构/ 征服爱尔兰和威尔士/“威尔士的杰拉德”游记/醉心十字军的狮心王理查/ 英王是法国人/《大宪章》的意义/农民的日常生活/ 苏格兰的动向/亚瑟王传说的诞生/ 会神通的国王
第三章  法律、议会、君主立宪
亨利三世到亨利七世:1216—1509年
《牛津条例》/“威尔士亲王”称号与入侵苏格兰/ 醉心骑士道的国王/圣乔治崇拜/ 模范议会/佞臣跋扈/ 百年战争拉开帷幕/瓦特·泰勒起义/百年战争始末/ 玫瑰战争—无休止的杀戮/ 城市里的商人和工匠/ 罗宾汉传说
第四章  专制主义的确立与文艺复兴
亨利八世到詹姆斯一世:1509—1625年
亨利八世的对外政策/英国国教会的诞生/《至尊法案》与《划一法案》/ 伊丽莎白王朝文艺复兴/ 当海盗的女王/ 以长老宗为国教的苏格兰/ 魔鬼学者—英王詹姆斯一世/绅士阶层崛起/ 可接受的阶级社会/《济贫法》与懒穷人
第五章  革命带来了什么
查理一世到乔治三世:1625—1820 年
清教徒革命,处死国王/克伦威尔建立的共和制/殖民地政策扩大/王政复古/光荣革命/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成立/ 议会内阁制的发展/ 英王是德国人/农夫乔治/ 殖民地战争与英法对立/“英国民族”的形成/爱尔兰的经历/ 爱喝红茶的英国淑女/ 啤酒与杜松子酒/ 圈地运动到工业革命/ 美丽的庭院/ 植物猎人的活跃/ 伟业象征—动物园/个人主义者的社交/ 慈善活动的深层/福利君主制/ 勇猛又残忍的人/ 国王参军/ 一根筋的英国人/ 对死亡入魅了的人/公学的作用/重视现实的经验论/ 功利主义想家/ 英式幽默/霍加斯的讽刺画/ 讽刺文学的兴盛/ 斗鸡、虐熊、猎狐/ 动物保护与宠物犬的登场/ 创造国民性的时代
第六章  建设大英帝国
乔治四世到爱德华七世:1820—1910年
天主教解放/ 修订选举法/ 维多利亚王朝的帝国建设/ 道德君主制/ 光荣的背后/ 迟到的女性解放/ 白人责任论/想象的帝国与荣誉/离间“撒手锏”/ 淑女旅行者/ 食不求味的国王/英国菜很难吃吗?—味觉破坏教育/ 伦敦世博会/ 死前想再泡一次吧/ 一家人住得舒适/如画的英国风景/ 公平竞争的精神/ 板球、马球、赛马与现代体育竞技的发祥/ 哥特小说到推理小说/ 御用品/ 西装的诞生
第七章  与媒体同行的平民国王
乔治五世到伊丽莎白二世:1910 年至今
次世界大战与工党崛起/爱尔兰问题的趋向/金口玉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帝国瓦解/福利国家的未来/“铁娘子”的挑战及其后/王室的亲民努力/苏格兰独立运动与脱欧的冲击/ 英国的政治制度与英王的作用/英国人的代表—英王
后记
英国史年表
內容試閱
《历史的基因:德国》
不知诸位对“德意志”有着怎样的印象。或许有人会联想到代表其饮食文化的“啤酒与香肠”,也有人认为它是“音乐之国”或“环保先进国”,还有人称其为“足球强国”。
而我一提起德意志,总会想到“与自然的深深联系”。当然,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都无法脱离自然而生存,很多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宣传,并保护着它们优美的自然景观。但我所关注的是,德意志人从很早开始就将自然视作自己的“生存根基”,一直致力于深入挖掘与理解其运作机制,意欲在与自然合而为一或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塑造出人类和文化的理想形态。
我们要看到,比起以国境划分的“国民”,他们更注重以血缘为纽带的“民族”;比起灵活而浮于表面的“文明”,他们更看重坚实而深沉的“文化”。以理性与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启蒙思想没有在他们的土壤上扎根,而神秘主义、浪漫主义以及有机哲学却十分盛行。
德意志人这样的思考和视角,也与他们现实中的行为和态度有关。从祖先日耳曼人的时代开始,他们便视森林为充盈着鲜活食物、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场所,积极投身于狩猎采集活动。如今仍有很多人每天去森林里散步或享受森林浴。同样,从近世到近代,不仅矿业作为财富源泉支撑着德意志经济,山岳与洞穴还孕育了独特且丰富多彩的传说和思想。河流亦复如是。
在医疗方面,德意志人认为其目的是恢复身体的自然平衡,如中世纪的草药研究,近代的温泉疗养,皆旨在通过摄取或接触自然物质获得治愈。而现代德意志人对环保与有机的爱好,以及家庭菜园热潮与反核运动等,也都是自古以来与自然的相处方式的现代化表现。
德意志的地理环境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与自然建立密切的联系。以西南部的黑森林地区为代表,德国国土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南部和中部为大片山地。而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等大河则形成了航运大动脉,维系着人们的生活。
然而,单凭自然环境并不能塑造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始于古代、中世纪的漫长历史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德国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没有固定的自然国界,甚至可能跨到法国、英国、西班牙,直到晚期仍处于数百个领邦分立的状态。16世纪宗教改革后,各个领邦都确定了自己的“国教”,民众失去了个人的信仰自由。人们无法获得超脱的身份认同,遂产生了对日耳曼原始时期“民族”的憧憬之情。于是,继承了日耳曼民族血统的德国人越过希腊、罗马的文物,以及基督教及其衍生的各种制度,转向日耳曼与德意志的“自然”追求身份认同。
本书将从与自然相关的观点,阐述形成德国以及德国人的“历史”。其中尤为重要的三点是:森林、大地(尤其是山川)以及大地上的水源(尤其是河流)。德国各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都与上述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 将阐明,再没有一个欧洲国家与自然有如此紧密而显著的联系,并探讨构成近现代德国人精神和生活态度的基础。
德国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关于后者,只要想想极度热衷自然保护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德国),同时也对犹太人进行过残忍迫害就足够了。
那么,如何才能既保留悠久历史塑造出的德国独有特性,又发扬其积极之处呢?我希望能通过追溯德国从起源到现代的历史,获得些许启示。
《历史的基因:佛罗伦萨》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像佛罗伦萨那样,在14—16 世纪这短短两百年内诞生那么多给全欧洲带来深远影响的天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时至今日,佛罗伦萨依旧散发着文艺复兴时代的馥郁芬芳,并且理所当然地被喻为一座艺术殿堂。当然,艺术只是其成就的一方面。从政治层面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还诞生了世界公认的个“近代国家”。
游客造访这座充盈着文艺复兴时期觉醒的艺术和革命性思想的城市时,可能会被这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撞个满怀。很久以前,就有人因为身处质量俱佳、气势磅礴的艺术品之间,而感到精神失衡、身体不适,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即所谓的“司汤达综合征”,得名于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的《意大利旅行日记》(1826年)。他描述道:“一想到自己身处佛罗伦萨,身边就是方才瞻仰的伟人陵墓,已然坠入幻境。我注视着崇高无上的美,沉浸其中,走上近前欣赏,犹如用目光触摸它们。从艺术中收获到的超凡脱俗的印象融合着兴奋的情绪,让我达到了感动的顶点……我的生命正在枯竭,步履艰难,担心会跌倒在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和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克拉拉(钢琴家)等外国知识分子,都有过同样的感触。即便是当代游客,只需逗留区区两三天,也一样会感同身受。那么,这种势不可当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来自文艺复兴吗?或许很大程度上是。然而追根溯源,“文艺复兴”又是什么?那时的佛罗伦萨与禁锢在陈规陋习的中世纪社会一刀两断,让每个个体都振翅翱翔,解放自由的人性,率先营造了独一无二的美的世界……这不是老生常谈吗?
尽管本书的重心仍然会放在为光辉璀璨的文艺复兴时期,但我将按时间顺序梳理佛罗伦萨的历史。而且我将或多或少地对推崇、赞颂文艺复兴革命性的言论进行讨论。这并不意味着我要贬低佛罗伦萨这座城市在世界史上的意义和价值,相反我是在褒奖它。我希望能够以此彰显超脱了文艺复兴时期,这座城市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佛罗伦萨性”的伟大之处。佛罗伦萨从古典时代发展至今,一直是现今托斯卡纳大区的首府。这一地区整体上由平缓的丘陵和平原构成,气候温暖、农业发达,以风光秀美著称—西边荡涤着第勒尼安海,东北方亚平宁山脉横亘。中世纪时期,港口城市比萨先兴起,依托绢制造业的卢卡、依托银行业的锡耶纳等城市也一度繁荣,不过到了14世纪,经济和军力强大的佛罗伦萨很快脱颖而出,凌驾于所有城市之上。
佛罗伦萨得以成为托斯卡纳大区的先行者,必然有着百世不易的基因。显而易见,这基因便是政治层面对“自由”“平等”“共和”的热烈希求,艺术层面对“比例”与“和谐”的独立艺术意志和美学感受的注重。此外,城市规划、建筑外观、广场雕塑作品和市民习俗中醒目的“男性性征”,也可以算作特征之一。我希望追寻这种寄身于佛罗伦萨历史基因的表现方式,细致入微地观察不同时代的样貌,阐明其中的意义与价值。就好比农业生产有很多方法能够改良土地,让果实大获丰收,各个时代的佛罗伦萨固有文化开花结果的状况、条件也应各有千秋。
继续用土壤打比方,如果要了解佛罗伦萨这座城市,我们就必须关注创造出这座城市历史的“多层属性”。毋庸置疑,正是从公元前到中世纪的历史积淀,才造就了“文艺复兴”这一灿烂夺目的文化现象。佛罗伦萨是一座古典时代城市—“古典时代”横卧在古老的土层之中,绵绵不绝地延续下来。所谓“文艺复兴”,指的是古典、古代的“重生”,但建造于古罗马时代的佛罗伦萨却无须重生,城区中心古罗马时代的区划保留至今,古建筑和神像也同样保存到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代的神明长存于佛罗伦萨市民的精神之中,他们从未忘却与古罗马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层是“中世纪”,铺开了一张巨大的版图。因此,佛罗伦萨也是一座中世纪城市。,中世纪时期,城邦(城市共和国)这种文明形态在佛罗伦萨极度繁荣。第二,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时期广泛传播的基督教信仰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诚然,这是由来已久,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再度兴起的异教文化和世俗价值的并行发展,但二者不仅没有产生矛盾,反而相辅相成,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第三,中世纪社会关系的轴心,家族、亲族关系与其他社会性关系相互调和,在拓展关系网络的同时,也振兴了文艺复兴,通过“名誉”观念鼓舞、激发了艺术作品的创作。
之所以言之凿凿地称佛罗伦萨为古典时代城市和中世纪城市,是因为这些先驱时代并不仅仅是为文艺复兴时期奠基。15世纪前后,在佛罗伦萨的市民行将形成文艺复兴文化之时,就从未停止过对古典时代、中世纪先例和典范的回顾与参考,除了“革命”和“断绝”,其中更有着“延续”。
再者,佛罗伦萨的文化基因没有在文艺复兴时期枯竭,也没有走向终结。还要看到,佛罗伦萨是一座近代城市、现代城市。虽然近代之后,它一度低迷,但始终保持着“文化都市”的特质。不过,这个封禁着从古典时代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层层蓄积的至高能量的文化复合体,似乎从近代以后便被剥离、分解,随意抽取,成了迎合时代的产物。有时被当权者笼络利用,有时又成为进步派或自由主义者的旗帜,用来反抗权力。较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的文化力量总体上受到了削弱,但我认为,即便如此,从近现代的这座城市中依然能发掘出意大利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独特意义。
除了古典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现代,这种时代的“多层属性”带来的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城邦的地域多重性—被城墙包围的城市中心区域和城墙外围的农村地区,以及吞并了其他众多城市成为城邦国家的佛罗伦萨,还有社会性结合的相互关联性—家族、亲族关系,朋友关系,近邻关系,行业公会等,在后文叙述中都会反复提及,这些对于文化的创造和保存都将大有裨益。
佛罗伦萨的文化魅力在于其合理且明晰。不知道我能否做到把编织了佛罗伦萨历史的常量和变量,以及造成该变量的历史背景也合理且明晰地娓娓道来。倘若做得到,那么本书将成为造访佛罗伦萨的游人值得信赖的帮手,帮助他们避免被漫反射般的美倾倒,因陷入“司汤达综合征”而束手无策。
《历史的基因:英国》
大家关注过英国王室吗?当电视上出现威廉王子、凯特王妃及可爱的小王子乔治、小公主夏洛特一家四口时,很多人都移不开眼睛吧。
事实上,电视、杂志等大众媒体很喜欢用英国王室来做题材,而观众们也对英国王室的八卦喜闻乐见。英国本土自不待言,就连原大英帝国和现英联邦成员国的人都非常关注王室动向。
英国王室是特别的,竟然能够吸引像日本等不管从地理还是历史都无甚交集的国家的强烈关注。即便放眼世界,能做到这个地步的也只有英国王室了。有人说,英国王室成员品位优雅、性格幽默又不失可爱,受人喜爱理所当然。但即便如此,他们有些地方也让人难以理解。
全世界敬爱、关心英国王室的就是英国人,而爱英国人的,自然是英国王子、英国王妃及位居其上的英国国王了。2012年6月3日,伦敦的泰晤士河举行巡游。这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六十周年庆典的一个环节—足足安排了670艘船只。可惜天公不作美,巡游时下起了倾盆大雨,然而数十万人撑着伞、冒着雨,跟着船一起沿河前进,大雨都浇不灭他们的热情。这种情形在长寿的伊丽莎白女王身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了。
近,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反对君主制,想在英国实行共和制,可是绝大部分英国人依然希望保留君主制。这一制度深得人心,想必女王做了不少努力,让那些敌视君主制的小报媒体消失无踪。这样看来,女王的权力似乎不输首相和政府。但其实英王的人气并非数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伊丽莎白女王也曾经面临过好几次下台危机。其中的一次,要数1997年的戴安娜王妃去世。深受爱戴的戴安娜王妃因交通事故不幸身亡,女王和王室却冷处理此事,引起了民愤。
好在女王反应迅速,公开承认错误,盛赞戴安娜王妃的平易近人及她对两位王子的无私奉献,还说任何人(不管有没有亲眼见过王妃)都不会忘记她。这番讲话成功平息了民众的怒火,此后王室又做了一系列努力,结果不仅是伊丽莎白女王,就连被骂得狗血淋头的查尔斯王储的名声也逐渐恢复,而英国王室也博得了个“接地气的王室”的名声。
20世纪之后,欧洲各国陆续废除君主制,即使保留,君主也只是个虚位。然而,英国王室至今依然有着很大存在感,人气也不低,这是为什么呢?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倒回去梳理千百年来的历史才能明白—我认为关键之处有二:一是不变的传统;二是恒变的适应力。
日本人对英国王室,乃至英国这个国家,都抱有一种亲近感。原因之一是日本皇室和英国王室长期保持着亲密关系。众所周知,明治以来,特别是1902年日英同盟缔结之后,两国王/皇室联系更为紧密,不仅相互出访、参加庆典活动,日本皇室中还有不少人留学英国。
另一个原因在于,日本和英国都是岛国,却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从日本的角度来看,英国在这一点上堪称模范。江户末期、明治初期,日本决心推进近代化进程时,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层面的参考蓝本正是英国。
为了在日本引入两院制议会政治、立宪政治等政治体制,明治年间的知识分子考察英国议会,阅读相关书籍,撰写普及读物;在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如铺设轨道交通)等方面,英国也是日本的模范。日本政府希望能够直接获取近代知识和技术,大量招聘外国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被称为“雇来的外国人”(お雇い外国人),当中绝大部分是英国人。
日本的进步青年没有只等着欧洲人来日本,而是主动申请出国留学,远赴世界各地学习先进知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英国名校都有日本留学生的身影。简而言之,日本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政策受英国影响很深,在工业、教育、军事等方面都参考了英国。
本书将以和日本关系匪浅的英国为对象,通过讨论英国历朝历代君王的事迹,来探究英国的政治、国制、社会结构、平民生活文化等。
那么,初的英国王室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有人可能会想起著名的诺曼征服。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纪尧姆渡海征服了英格兰,登基为王,是为威廉一世。不过,现在有观点认为当今英国王室延续的血脉是要比威廉一世还要早几百年的威塞克斯王室。况且,从社会、政治结构的角度考虑,还必须讨论盎格鲁-撒克逊时代那些君主的事迹。因此在章,我们还将介绍诺曼征服之前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另外要强调的是,“英国”这个词其实很笼统。我们一般所说的“英国”这个国家,正式名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这四个历史、民族均不同的“国家”组成。此外,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分别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并入英格兰的,与英王的关系也各有不同,情况颇为复杂。
本书将重点讲述占全英84%人口的英格兰的历史,至于其他三个地区,则着重介绍它们的个别特征,以及它们为了组成联合王国而做出的努力。
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英国看起来发展得比较顺利的是政治制度。在君主立宪制下依然稳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产生、如何作为一项制度开展的,我们将从世界史的角度做剖析。
英国是议会制民主主义的起源国,比其他国家都更早地实现政治近代化,然而却保留着乍看起来和民主主义水火不容的君主制。直到今天,英国依然是个尊君的王国。那么,君主是如何插手宪政的呢?解答这个问题也是本书的目标之一。
本书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探讨历史上的英国百姓的生活和心理。君主和百姓,乍看起来似乎有天壤之别,实际上差别也大,但我认为讨论英王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讨论英国国民的历史。
历史上,英国是贵族阶级社会,即便现在已经实行了民主制,我们依然能够切身感受到身份阶级社会的残留。毋庸置疑,王室从古至今都是贵族阶级的顶点,代表着贵族阶级的利益,更是贵族的行为模范。
有趣的是,当我们深入了解英国的国民性之后,会发现一国之君及其周围的大臣,这些所谓的精英,竟然是贵族阶层中早显现平民性的一群人,为老百姓作表率的事迹不胜枚举。
国王对坊间的动向和流言相当敏感,尤其是近代以来,大众传媒不断发展,舆论因素甚至能够决定政治走向,所以王室意识到,与其让国王继续高高在上,保持神秘,倒不如告诉社会,其实国王也有家庭,也有酸甜苦辣。作为王室,却要渐趋平民化,象征平民百姓的风俗和习性取向,实在有些讽刺。
综上所述,本书和我此前关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拙作一样,不仅要追溯与英王相关的政治史、制度史,更打算通过英国人的代表—英王,来探讨贯穿于英国历史的英国文化及其国民心性。

《历史的基因:德国》
日耳曼人的入侵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从古代到中世纪初期的德国历史。话虽如此,德国这个国家却直到 19 世纪才出现,因而确切地说应该是“将来成为德国的那块土地的历史”。
提起德国人的祖先,我们都会联想到日耳曼民族。所谓日耳曼民族,即指那些被认为原住于北德意志的印欧语系民族。他们在约公元前 3 世纪南下,再分裂成北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等。他们在森林深处或是湖沼地区结成部族生活,为了获得更肥沃的土地而频繁迁移。
约公元前 2 世纪末,由于一些部族入侵高卢(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国)、伊比利亚半岛等罗马帝国的领地,双方关系渐趋紧张,但并未引发大的纷争。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也有在罗马帝国境内定居下来的日耳曼人成为罗马士兵或农民,两者相安无事。
然而,罗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却是不争的事实。公元 9 年,罗马的日耳曼尼亚总督瓦鲁斯向日耳曼人发动攻击,却在条顿堡森林(位于埃姆斯河与威悉河之间)反被著名军事家阿米尼乌斯所率领的日耳曼联军歼灭。
为了抵御日耳曼人的侵略,罗马人建造了连接多瑙河与莱茵河的防御设施—界墙,也就是由木栅、壕沟、碉堡三要素构成的长城要塞线。其建造始于公元 90 年左右,历经 70 余年终于完成。
罗马帝国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抵御住了日耳曼人的大规模入侵,但由于其内政混乱,3 世纪后日耳曼诸部族开始从欧洲北部向南部和西部迁徙,到了 4 世纪下半叶更是大举迁徙,终导致罗马帝国陷入了巨大的动乱之中。这便是所谓的“日耳曼人大迁徙”。哥特族是位于多瑙河北岸的日耳曼部族,他们受到东边的匈奴的压迫,渡过多瑙河,大规模南下,涌入罗马帝国境内。
罗马帝国在公元 395 年狄奥多西一世皇帝死后,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公元 410 年,阿拉里克率领的西哥特族来到意大利半岛,攻陷了罗马城。驻扎在莱茵地区的罗马军队因此被召回,当地遂成了真空地带,继莱茵河右岸中、下游流域的萨利安法兰克人来到此地后,各个部族便开始了大规模迁移。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德国”便会发现,除了法兰克人的一支,图林根人、萨克森人、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亚人、伦巴底人,都踏上了这块将来会成为德国的土地。而罗马帝国则愈加混乱不堪,曾任罗马近卫军统领的奥多亚克获得雇佣兵的支持,在公元 476 年废黜了西罗马帝国后的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就此灭亡。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分裂
就这样,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的过渡期开始了。在割据欧洲的日耳曼诸民族中,对将来的德国与法国为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的法兰克人。
首先,法兰克王国于 5 世纪末建立了初的王朝 —墨洛温王朝,在初代国王克洛维一世(481—511 年在位)时代,他改宗天主教,同时还将疆界从莱茵河推进到加龙河,大大扩展了版图。然而克洛维死后,由于分割继承制,王国一分为四。公元 526 年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去世后,法兰克王国为扩张统治领域,南下进军征服了勃艮第王国,接着又从东哥特王国获得了普罗旺斯。自此,法兰克王国几乎将整个高卢地区都纳入了统治。
各个部族纷纷在当时的德国国土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北部是萨克森人,南部是阿勒曼尼人,中部是图林根人,东南部为巴伐利亚人,莱茵河口及低地处则是弗里斯人。
墨洛温王朝后来由于各分国间的斗争、贵族势力的抬头与反叛,始终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与安定。终,以东边分国(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2 之位获得极大实权的丕平一族掌握了霸权。丕平二世在公元 679 年前后成为宫相,他的儿子便是赫赫有名的查理·马特。而后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三世(小丕平)于公元751 年发动政变,墨洛温王朝就此覆灭。
丕平三世开创的加洛林王朝在查理·马特的孙子查理大帝(768—814 年在位)手中迅速强盛。加洛林王朝以查理大帝为核心,联手教会以及神职人员共同治理王国。为改变日耳曼习俗,使天主教深入人心,查理大帝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对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进行干预,且被汇整于法令集(capitularia)之中。在查理时代,巴伐利亚、萨克森等日耳曼部族王国都开始臣服于法兰克王国。
公元 840 年,查理大帝的儿子虔诚者路易去世;公元 843 年,《凡尔登条约》缔结,规定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来继承:长子洛泰尔为意大利王,统治中法兰克以及北意大利;日耳曼人路易统治作为日耳曼地区的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则统治西法兰克。公元 870 年洛泰尔死后,日耳曼人路易与秃头查理签订了《梅尔森条约》,将洛林地区(中法兰克)分为东西两半。东法兰克与东洛林合并而成的疆域,几乎就是后来的德国版图。

《历史的基因:佛罗伦萨》
第二章
城市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10 世纪至14世纪中叶
10—14世纪,即中世纪鼎盛时期至中世纪后期,佛罗伦萨乃至中部、北部意大利各城,在两个层面出现了剧烈震荡。其一是城邦(自治城市)的诞生与发展,其二是基督教的进一步渗透与“城市宗教”现象的出现。
托斯卡纳边境总督和城邦的诞生
首先,城邦在意大利的诞生存在如下背景:公元814年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疆土萎缩,日渐式微,被分割为东、中、西三部分。而且根据公元870年的《墨尔森条约》,包括意大利半岛的中法兰克王国被东、西法兰克王国瓜分,因而意大利半岛成了东法兰克王国—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贵族阶级与神圣罗马皇帝的宫廷远隔一座阿尔卑斯山,又坐拥天主教的大本营罗马教廷,因此对皇帝逐渐采取一种有分寸且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们都是割据农村的封建领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互相攻伐,这导致中部、北部意大利被分割成无数行政区。
如前文所述,查理大帝之后,佛罗伦萨始终被有名无实的伯爵管辖。公元847年,出身巴伐利亚贵族的阿达尔伯特一世将其势力扩张至佛罗伦萨及菲耶索莱两处伯爵领地,首次加封“边境总督”—拥有比伯爵范围更广的强有力的军事等权力—的称号(公元854年,菲耶索莱伯爵领地与佛罗伦萨合并)。此举显著提升了托斯卡纳边境总督的存在感
10世纪的个25年,继承了查理大帝血统的雨果·德·普罗旺斯以普罗旺斯边境总督的身份兼治托斯卡纳,他孙子的名字也是雨果。小雨果继承了父亲休伯特的职务,公元970年被皇帝奥托一世任命为托斯卡纳边境总督(在此之前就已自称边境总督)。
起初,托斯卡纳边境总督的辖区中心位于卢卡,佛罗伦萨只驻扎子爵,或由土地管理官员代为管理,但到了11世纪中叶,伯爵夫人比亚特丽斯在丈夫死后再婚,嫁给了洛林公爵戈特弗里德,后者在1057年就任边境总督,将辖区中心定在佛罗伦萨。之后其继女玛蒂尔达(1046—1115年)于1069 年继任总督,其政策明显向佛罗伦萨倾斜。
更幸运的是,这位女伯爵热忱地支持撼动整个欧洲的格列高利改革。格列高利改革指的是以教皇格列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为核心的教会改革运动,始于前任利奥九世,终于乌尔班二世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1022年)。其目标是保护教皇及神职人员免遭世俗权力的干涉(特别是围绕圣职叙任权,教会与皇帝的斗争是一个迫在眉睫又悬而未决的问题),要求神职人员独身,禁止神职买卖、确立教皇至高无上的特权,等等。对于格里高利改革,玛蒂尔达站在了教皇一方,并从中斡旋所谓的“卡诺莎之辱”事件(1077年),从而声名大振。
玛蒂尔达自从1069年接替继父成为边境总督,此后数十年始终以领主身份统治着托斯卡纳地区和中部意大利,但据说因为她与丈夫关系冷淡,皈依基督教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她对皇帝敬而远之,坚决站在教皇一方,这造成了严重后果。不仅佛罗伦萨的权贵们利用对玛蒂尔达女伯爵的支持换取了大量特权,而且由于玛蒂尔达的权威本身也来自皇帝,她在佛罗伦萨的权力终也遭到了削弱。
佛罗伦萨毅然决然地参与到了教会改革当中,特别是在1035—1065年,这一举措让托斯卡纳地区这座曾经的小城市,一跃成为基督教世界的改革中心,走到了国际政治的舞台前沿。就这样,城邦增强了自信,逐渐崛起,从以前皇帝的封疆大吏手中夺走了权力,开始实行自治。1125年,佛罗伦萨攻陷了母城菲耶索莱,这一劳永逸地杜绝了佛罗伦萨敌人之间的勾连,佛罗伦萨城邦的联合意识陡然而升。
在这里预先介绍一下。纵观这张巨大的历史略图,此后,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权力游戏奠定了佛罗伦萨的历史基调,从13世纪下半叶开始(尤其是15世纪以后),法兰西国王始终对这片土地野心勃勃……

《历史的基因:英国》
章 邦国林立
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到忏悔者爱德华
公元400年前后—1066年
罗马人撤退
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围绕国王讲述英国史。又出于前述的原因,将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讲起。在这个时代,英格兰土地上邦国林立,各自割据一方。在讨论英国的语言、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等因素时,封建社会初期是绕不开的。
早在远古时代,不列颠群岛已有人居住。公元前2200年前后到前1900年,宽口陶器人也来到了不列颠,现在我们看到的巨石阵就是那个时代的遗迹。到了公元前7世纪的青铜时代末期,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迁移到不列颠群岛。这个时代迁移到英国的古凯尔特人被称为“布立吞人”,这些布立吞人有部落30个左右。
进入铁器时代之后,战争频发,人们修筑了大量山丘要塞。要塞内的居民大半是农民,但也有能制作工艺品的熟练工人。
公元前55、54年,罗马执政官恺撒率军渡海,打败了不列颠上的凯尔特人,可是因故必须马上回高卢州,于是只向凯尔特人开出收取年贡的条件便撤军了。
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再次派兵登陆英格兰东南部。英勇善战的罗马军团打得凯尔特人节节败退,从亨伯河到塞文河口都被纳入了罗马版图。今天伦敦、约克、巴斯、埃克塞特、林肯、莱斯特、格洛斯特、曼彻斯特等城市的基础都是罗马人打下的。罗马人为英格兰修路铺桥、引入法律,可以说英国的不少历史遗产都是罗马人留下的。
公元122—132 年,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在罗马统治地的边境处(今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处)修筑长城1。公元3 世纪中叶之后,罗马国力开始衰退,无力继续统治不列颠岛。公元4世纪后半叶,皮克特人和斯科特人从苏格兰南下,撒克逊人也从欧洲大陆来到不列颠。公元410年,再也无力增派驻军的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下令不列颠城市自保,标志着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在实质上的终结。
陷入无政府状态后,布立吞各个部落相互争斗,纷纷向欧洲北方的日耳曼人求援。公元5—6世纪,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等分别从今天的德国境内、丹麦南部出发,来到不列颠。
可内战打完之后,日耳曼人不仅赖着不走,还在当地建立了政权。凯尔特人被赶到了威尔士、苏格兰,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不列颠岛进入七国时代(公元7世纪初—9世纪中叶)。七国分别是肯特(朱特人)、埃塞克斯、萨塞克斯、威塞克斯(撒克逊人),及北方的东盎格利亚、麦西亚、诺森布里亚(盎格鲁人)。后来,斯科特人又从爱尔兰来到哈德良长城以北地区,也建立起王国政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